2014年6月10日星期二

墙外楼: Google工程师Steve Yegge对Amazon和Google平台的长篇大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Google工程师Steve Yegge对Amazon和Google平台的长篇大论
Jun 10th 2014, 07:06, by 墙外仙

Steve Yegge, Amazon的前员工,现任Google员工,其本来想在Google+上和Google的员工讨论一些关于平台的东西,结果不小心把圈子设成了 Public,结果这篇文章就公开给了全世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应。发布后很快他就马上把这篇文章删了,不过,互联网上早备份了下来——SteveY's Google Platforms Rant。后来,Steve在其Google+上作了一些解释,大体是说他喝多了,而且又是在凌晨,所以大脑不清,文章中的观点很主观,极端且不完整,还有Google的PR对他很好,等等,等等 。

几个星期前看到时就一直都想翻译一下这篇文章,不过因为最近事情太多,文章又很长,所以现在才翻译完成,翻译的不好,还请大家指正。

译者:陈皓
英文原文

导读

在你阅读正文以前,我想说明几点,希望你注意一下:

Steve这个人非常喜欢写长篇大论的东西。而且比较喜欢辛辣调侃和恶搞的文风,这点大家要注意!

文中先"骂"Amazon公司,再通过"骂"Amazon的创始人贝索斯Bezos并烘托出他的的悟性和雄心,最后教育了一下Google。

我把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这样方便大家阅读和讨论。第一部分只是个人情绪化的抱怨,第二部分是说Amazon的成长,第三部分是教育Google,我觉得第二部和第三部分是重点。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获取Steve那些关于平台(Platform)相关的那些有价值的观点。尤其是他说的Amazon如何进化成一个平台性的公司,以及阐述Google应该怎么做的那些观点。

关于对Amazon的那些指责,我想说,6年,对于一个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很不一样了。

正文

第一部分

我曾在Amazon工作了六年半,现在,我在Google的日子也这么长了。对于这两家公司,有一件事总是萦绕关我——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 那就是,Amazon每件事都做错了,而Google每件事都做对了。当然啦,这是很笼统的话,但却是惊人的准确,相当的疯狂吧。大概有一百甚至两百种不 同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去比较这两个公司,而Google可能在每一项都能胜出,如果我记的没错,除了其中3项以外。因为,我曾用电子表格把这些项都列出来 了,只是法务部门不会让我给任何人看,即使人事招募部门很喜欢这个报表。

这里,让我先给你个例子让你稍微体会一下:Amazon的人事雇用流程有根本上的缺陷,因为各个团队各招各的人,以至于,各团队之间的招聘标准相当 的不一致性,即使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统一标准,但是实际操作上却是一团糟;他们没有真正的SRE(陈皓注: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 ),工程师们什么事都要做(陈皓注:SDE – Someone Do Everything)、几乎没时间编码。当然,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情形,不过,这取决于你的运气。他们不搞慈善,也不帮扶贫困人群,也不搞社区贡献,或 是其它相似的活动。在那里,他们从来不谈这些,或许只有在说笑话的时候才会提到。他们的办公环境是个灰尘及污迹四处的像农场一样的隔间,他们在公共区域连 一分钱装修的都不会花,而且,他们的薪水和福利相当差,只是近来与Google和Facebook竞争人才,这个差距才变得非常地小。不过,他们没有我们 有的津贴或额外奖金——他们只是给你录用信上的那个数字,就这么多。他们的程序代码完全就是灾难,无论什么都没有任何的工程标准,除了各别团队有一些。

公平起见,他们的确有套非常非常不错的版本控管系统,而这是我们(Google)需要尽力赶上他们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漂亮的发布/订阅系统,我们 也没有相对应的东西。不过,就大体而言,他们有的不过是一堆蹩脚的工具,用关系数据库来读取或写入状态机里的信息中罢了。我们不应该这么搞就算这样做是可 以。

这就是我所所说的那3件事中的两件事Amazon比Google强的,那就是的他们的发布/订阅系统以及版本控制系统。

我猜你也许会为他们争辩到——他们要更快更早地推出服务并通过狂热地迭代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他们把服务发布的优先级看得比任何事都重,包括工程纪 律或是其它一堆可能会让其花时间的事务。所以,即使这么做让他们在市场上有了某种程度的竞争优势,但也造成其他足够多的问题,总之,这样的做法算不上是个 漂亮的扣篮。

但是,他们有一件事做的非常非常好,其好到可以把其他政治,理念,技术上的消耗和混乱和完全弥补回来。

第二部分

Jeff Bezos是个臭名昭彰的微管理经理人,他的微管理都管理到了Amazon零售网站上的每一个显示像素。他雇佣了Larry Tesler——Apple的首席科学家,他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也最受尊敬的人机接口专家,然而,Bezos忽略了Larry三年来提出的每一个建议,直 到Larry最后——明智地——终于离开了公司。Larry本应做一些大型可用性(Usability)研究,并可以系统地了解那个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搞 懂、使用那该死的网站,可是,Bezos对于那些像素不放手,这些页面上的那几百万个显示像素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所以,他的这些孩子还留着,而 Larry没有。

当然,微管理不是第3项Amazon做的比我们好的事。我的意思是,没错,他们微控管理做地非常地好,但我不会把这项列在他们的强项清单上。我这样 说只不过是为了我下文做铺垫,帮助你了解我后面要说的事儿。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个人,是在多个严肃的公开场合说要来Amazon工作就应该付他钱才对的人。 当有人跟他意见不同时,他会递出写有他名字的黄色即时贴以提醒那个人"谁是公司的老大"。这家伙是……,Steve Jobs,我猜。除了没有品味和设计能力。千万别误解我,Bezos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只不过他把那些正常的管控搞得像嗑了药的嬉皮士一样罢了。

所以,有一天,Jeff Bezos下了一份命令。当然,他总是这么干,这些命令对人们来说就像用橡皮槌敲击蚂蚁一样。这个命令大概是2002年,我想误差应该是在正负1年内 —— 这个命令发布的范围非常地广,设想很大,让人眼珠子鼓出来的那种,这种惊讶程度和其他的命令相比,就好像突然收到奖金一样。

这份大命令大概有如下几个要点:(陈皓注:这里是本篇文章的要点!如果这真是Bezos发出来的,那么太赞了,Bezos完全就是一个系统架构大师啊,那可是2002年左右啊。作者调侃Bezos完全是正话反说啊)

1) 所有团队的程序模块都要以透过Service Interface 方式将其数据与功能开放出来。(陈皓注:Service Interface也就是Web Service)

2) 团队间的程序模块的信息通信,都要透过这些接口。

3) 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通信方式。其他形式一概不允许:不能使用直接链结程序、不能直接读取其他团队的数据库、不能使用共享内存模式、不能使用别人模块的后门、等等,等等,唯一允许的通信方式只能是能过call Service Interface。

4) 任何技术都可以使用。比如:HTTP、Corba、Pubsub、自定义的网络协议、等等,都可以,Bezos不管这些。(陈皓注:Bezos不是微控经理吗?呵呵。)

5) 所有的Service Interface,毫无例外,都必须从骨子里到表面都要设计成能对外界开放的。也就是说,团队必须做好规划与设计,以便把接口开放给全世界的程序员,没有例外。

6) 不这样的做的人会被炒鱿鱼。

7) 谢谢,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

哈哈!你们这群150位前Amazon员工,当然能马上看出第7点是我开玩笑加上的,因为Bezos绝不会关心你的每一天。

不过第6点是很真实的,于是,所以人们都去工作。Bezos并派出了几位首席牛头犬来监督并确保进度,领头的是和熊一样大的牛头犬:Rick Dalzell,Rick是以前是陆军突击队队员,西点军校毕业生,拳击手,和沃尔玛的首席虐刑官 / CIO,而且他也是个高大、和蔼、令人敬畏的人,还是经常使用"hardened interface"词的人,Rick 本来的走路和说话都比较hardened interface,所以不用多说,每个人都得干 出有重大的进展,这样Rick才能看得见。

在接下来的几年,Amazon内部转变成面向服务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在这华丽转身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相当巨大的东西。我在的那个时候,世界上就有很多很多的关于SOA的学术文档,但在 Amazon的那种超大规模的面前,这些东西就好像告诉印第安纳琼斯(陈皓注:电影奇宝奇兵男主角)过马路前要先看看两旁有无来车一样没用,Amazon 的研发工程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多很多的发现。下面只是他们发现中的苍海一粟:

pager escalation(陈皓注:生产线上问题的寻呼系统)变得比较困难,因为ticket可能会转过来转过去(陈皓注:ticket就是处理问题的工 单),只到转了20次,都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团队和人。如果每一个呼叫都花去团队的15分钟的响应时间,那在找到真正的团队之前几小时就过去了,除非, 你建造出很多很多的脚手架,测量标准和报告。

每一个和你的相关团队突然间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性的DOS攻击者。没人可以让事情有进展,直到在每一个Service里放上配额(quota)与节流阀(throttling)的机制。

监控与QA是被统一了。如果你不进行一个大规模的SOA,你就不会这么去想。但是,等到你的Service说,"是的,我还好!",情况可能是, 服务器里唯一能正常运作的功能就就是一个快乐的机器声音在呼叫你:"我很好,收到,收到"。为了要确认整个服务能正常运作,你需要对每一个部分都去 Call一下。这个问题会以递归的形式地出现,直到你的监控系统能够全面性地系统地检查所有的Services和数据,此时,监控系统就跟自动化测试QA 没什么两样了,所以两者完美的统一了。

如果你有上百个Services,而且你的程序只能通过由这些Services来跟其他团队的程序做沟通,那么,没有一套Service发现机制 的话,你就不能找到这些Service。所以,你得先有一套Service的注册机制,这也是一个Service。所以,Amazon有一套全体适用的 Service注册机制,以例可以通过反射机制来找到Service,并知道Service的API,以及是否可用,在哪儿。

调试其他人的代码以调查问题变得非常的难,几乎都不可能,除非有一套全面性的标准的方式,他可以在可被调试的沙盒里运行所有的Services。

上面这些只是极少数几个例子,在Amazon在进化的过程中,Amazon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一打甚至数百个,Amazon都一一学习和总结 了。对于把Service外部化甚至还有很多几乎没有人会想的非常生僻的知识,当然,也不会有你想像的那么多。把业务组织成Service让团队学会了不 能相信对方,就如同他们不能信任公司以外的程序员一样。

当我在2005年中期离开Amazon加入Google时,这个努力进化的过程还在进行时中,但那时已经相当的先进了。从Bezos颁布法令的时间 到我离开的时候,Amazon已经把文化转变成了"一切Service第一"为系统架构的公司,今天,这已经成为他们进行所有设计时的基础,包括那些绝不 会被外界所知的仅在内部使用的功能。

那时,如果没有被解雇的的恐惧他们一定不会去做。我是说,他们仍然怕被解雇,这基本上是那儿每天的生活,为那恐怖的海盗头子Bezos工作。不过, 他们这么做的确是因为他们已经相信Service这就是正确的方向。他们对于SOA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疑问,某些缺点还很大。但总的来说,这是正确的,因 为,SOA驱动出来的设计会产生出平台(Platform)。

是的,这就是Bezos的法令要达成的目标。他以前(现在也是)一点不关心各团队是否好,也不关心他们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实际也不去管他们如果动作 他们的业务,除非团队开始把事搞砸。但是,Bezos比绝大多数的亚马逊人都很早很早就领悟到,Amazon必须成为一个平台。

如果是你,你会想到要把一个在线卖书的网站设计成为一个有扩展性,可程序化的平台?你真的会这样想吗?

嗯,第一件Bezos领悟到的大事是,为了销售书籍和各种商品需要的基础架构,这个基础架构可以被转变成为绝佳计算平台(Computing Platform)。所以,现在他们有了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亚马逊弹性运算云平台EC2),Amazon Elastic MapReduce,Amazon 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亚马逊关系数据库服务),以及其他可到AWS aws.amazon.com查得到的一堆Service。这些服务是某些相当成功的公司的后台架构,比如 我个人喜欢的 reddit 是这一堆成功公司的其中一个。

另一大领悟是,他知道他们不可能永远都创造出对的东西。我认为,当Larry Tesler说他妈妈完全搞不懂怎么使用那个该死的网站时,Bezos的某根筋被触动了,当然,我也也不清楚到底是谁家母亲,这无关紧要,因为没有人的母 亲能够会用那个该死的网站。事实上,连我这个在那那工作超过5年的人都觉得Amazon网站的接口令人胆战惊心。

我并不是很确定Bezos是如何领悟到的——领悟到他不能创造 出一个产品能适用于所有的人。不过,怎么来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领悟了。这种事有一个正式的术语,叫Accessibility,这是计算机世界中最最重要的事情了。

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在心里面在想"哼?你是说,像盲人和聋人那种Accessibility吗?",那么,你不是唯一这样想的人,因为我已经知道有很多很多像 你这样的人:这种东西对你们这种人来说是不可能有正确的Accessibility,所以这事你还不能理解。当然,不能理解也不是你的错,就像眼盲,耳 聋,或是其他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这些也不是他们的错。当Software——或ideal-ware——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被存取或使用,那么,这就是 软件或是那想法的错了。这就是Accessibility failure。

就如同生命中那些重大的事一样, 有一个邪恶的双胞胎姊妹,它在幼年都受到父母的溺爱,现在它已经成长为同等强大的复仇女神(是的,Accessibility有不只一个复仇女神),这个复仇女神叫安全性(Security),他们在一些总是争执不休,冤家一对。

不过,我会和你争论Accessibility要比安全性来的重要多了,因为零Accessibility就意为着你根本没有做出产品来,而如果安全性为零,你仍然还是可以有一个某个程度上成功的产品,譬如说Playstation Network。

对了,也许你还没注意到,我其实可以为这篇文章写出一整本书,很厚的一本,其中填满了那家我曾工作过的公司里关于蚂蚁与橡皮槌的事。但是,我可能就永远无法发表这短篇的夸夸其谈了,而你也就无法读到除非我现在开始结尾。

第三部分

那三件Amazon比Google强的中的最后一件事是,Google很不会做平台(Platform)。我们就不懂什么是平台。我们就根本不知道 平台的内涵。你们其中一些人明白,但是你们是少数派。在Google过去这六年来,越清楚这一点就越让我痛苦。我曾有一线希望,来自Microsoft和 Amazon,以及近来Facebook的竞争压力,会让我们全体人都清醒过来,并开始打造我们公司的Service。不是那种特制的或半生不熟的,而是 多少和Amazon的类似的那种:一次到位,真正的,没有作弊或是欺骗,并且把它放在最高优先级的位置。

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个事被放在了好像是第10还是第11位,或是第15位,我不知道,反正是相当低。只有少数几个团队严肃地看待这个事,但大多数的团队不是从没有思考过这个事,就是只有一很少的人很鼠目寸光地在看待这个事。

对大多数的团队来说,只要是让他们以提供给别人那种可程序化的方式存取他们的数据与运算的方式来开发软件,就算几个小小的粗糙的Service,对 他们来说也是翻天覆地。他们大部分人都以为他们在做产品,但他们只是在提供那些凄惨粗糙的Service。回去看看前面我所列的那些部分的Amazon学 到的东西,然后告诉我,哪一个粗糙的Service能让你有超凡脱俗。迄今为止,就我所知,一个也没有。就算是这些粗糙的东西很不错,不过这就好像要汽车 的时候,你却只有汽车的零件。

没有平台的产品是没用的,再精确一点,去平台化的产品总是被平台化的产品所取代。

Google+是我们完全失败的不懂Platform最明显的例子,从最高层的管理层(嗨,Larry、Sergey、Eric、Vic,你们好) 一直到最最底层的员工(嘿,你)都没不懂。我们全部统统都不懂。平台Platform的黄金守则是Eat Your Own Dogfood(吃你自己的狗食——自己都要用自己的平台)。Google+这个平台是个怀具的马后炮。我们在在发布它的时候完全没有任何API。我查了 一下,目前也只有少得可怜的API。Google+的一个团队成员在发布API时告诉我这个事,我问:"这是Stalker API(用来偷窥的API)吗?",她郁闷地说"是啊"。我的意思是,我那是是个玩笑话,但是,不,我们提供的唯一的API就是取得某人的信息流,所以, 我想我把玩笑开到自己头上了。

Microsoft知道"狗食守则"至少有20年了。这已经成为他们世世代代文化的一部分了。不能是你吃人类的食物而给你的开发人员们号狗食。那样做只会是为了短期的成功而掠夺了平台长期价值。平台就是要你考虑得长远。

Google+就像膝跳反射,一种短视的的东西,是基于以为Facebook其伟大产品的成功作出的错误判断。但那不是为什么他们能成功的东西。 Facebook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可以让外界在其上上面开发的产品群。所以对Facebook对每个人来都不一样。有些人把全部时间花在 "Mafia Wars"上,有些人则是花在"Farmville"(开心农场)。那里还有成百上千个不同的高质量的时间消耗游戏,所以,人们总是可以在那里找到他们想 要的。

我们的Google+团队看了看说:"哎呀,看来我们需要一些游戏,让我们去找一些人来为我们写些游戏吧"。你是否开始看到这样的的思考有多么不靠谱了吗?问题在于我们试图预测人们想要什么,然后推出产品给他们。

你不能这么做。真的不能。也不可靠。在这个世上,甚至在整个计算机的历史上,只有极少数几个人能够这么干,Steve Jobs是其中一个。但是我们没有Steve Jobs。对不起,我们真的没有。

Larry Tesler有可能说服了Bezos相信他并不是Steve Jobs,但Bezos意识到他不需要成为Steve Jobs也能提供给所有人好的产品:大家感容易使用的接口与工作流。Bezos明白他只要有让第三方开发人员来做的平台,这些东西自然就会有的。

我要向一些人道歉,这些人会觉得我所说的是再明显不过的了。是的,的确是巨明显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做。我们没有领会平台,我们也无法领会到 Accessibility。这两者本来就是同一件事,因为平台会解决Accessibility。而平台就是Accessibility。

是的,Microsoft领会到了。而且你们也像我一样知道Microsoft他们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那是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平台完全是他们商业上意外性的副产品,是他们一开始的业务就是提供平台。所以他们在这个领域有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如果你去看看 msdn.com,并多花点时间浏览一下,假设你以前从没去看过,你等着被吓到吧,因为那里面的东西可是多得不能再多。他们拥有成千成千成千个API。他们拥有一个超巨大的平台。说实话,太巨大了,因为他们要霸占一切,但至少他们做了。

Amazon也领会了到了。Amazon的AWS(aws.amazon.com)相当的惊人。去看看吧,四处点一下。令人羞耻吧。我们今天什么都还没有。

很明显Apple也领会到了。他们做些在基础上不开放的选择,具体来说是移动平台。但是他们明白什么是Accessibility,并且他们知道 如何燃起第三方开发团体的力量,而且他们吃自己的狗食。你知道吗?他们的狗食做得很好吃啊。他们的APIs比Microsoft的要干净不知道多少倍,而 且是远古的时候就这样了。

Facebook也领会到了。这正是让我所担心的。这使得我不得我抬起懒惰屁股写下这些东西。我恨写Blog。我恨……Plus(指Google Plus)不管怎么称呼它,反正在Google+上发表长篇大论,就算这是个糟糕的地方,但是你还是希望Google能成功.我真希望!我的意思 是,Facebook想挖我,而且很容易就去了。但Google是我的家,所以我坚持我这个小小的家庭干涉,就算你不舒服。

等到你为Microsoft与Amazon提供的平台感到神奇后,当然,我想也你可能会被Facebook吓到(我不敢去看,因为我不想让我太沮丧),让我们回头看看 developers.google.com 。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的这个平台看起来像是你家小学五年级的侄子搞出来的东西一样——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他,试着描述一个强大的的平台公司,如果这家公司什么都有,会整出个什么东西来?

这里请不要误解我——我知道一个事实,dev-rel 团队为了发布这些API曾经不得不去"搏斗"。据我所知,这个团队很不错,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平台,并且他们如英雄般努力挣扎地要做出来,然而遇到的却是"平台冷漠"的环境,难听点是那种有敌意的环境。

我只是在直白地描述出一下 developers.google.com 在外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它看起来很幼稚。Maps APIs在哪呢,老天爷啊?其中有有些东西还是实验性的项目,我点进去看的APIs……他们都毫无价值。他们很明显都是些狗食。甚至都称不上是好的有机食品。跟我们内部APIs比起来,他们全部简直就是猪屎马粪。

当然,也不要错误地理解我对Google+的看法。他们还不算是最差的。这是文化氛围的事。我们现在做做的简单来说就是要进行一场战争,是一场失败很多的少数的平台派和那些强大的信心坚持的产品派的战争。

那些从头到尾明白理解供外部可程序化的平台概念的团队都是受压迫的人——Maps跟Docs团队浮现在我脑海中,而且我也知道GMail是这个方向 的先头部队,但是他们很难得到资金注入,因为这不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Maestro的资金完全没发和Microsoft Office开发平台的资金相比:就像小毛兔和暴龙相比一样。Docs团队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和Office竞争,除非他们能赶上Office的脚本能力, 而且他们得不到他们相要的资源。我的意思是我假定他们没有,现在应用的脚只在电子表格中有,而且没有为API设置键盘快捷键。在我看来,这个团队完全没有 被重视。

具有讽刺意的是,Wave是个伟大的平台,愿他能安静地长眠。我们需要知道,做一个平台并不会马上给带来成功。平台需要杀手级应用。 Facebook——他们供应了的涂鸦墙和朋友等其他东西——则是Facebook平台的杀手级应用。但是,如果你说没有Facebook平台,仅有 Facebook应用也能像今天这样成功,那么,这会是个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你知道吗?人们总是在说Google的傲慢自大。我是个Google人,所以我和你一样当听到那些话都会觉得很愤怒。但总体而言,我们并不傲慢。我 们大约99%不自大。我在文章开头时就写到——如果你回去看看—— 我是这样描述Google的"所有的事都做对了"。我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自大,因为我们没有雇用他们,或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政策不爽,或是那一 类的事情。他们推断出我们自大是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心理平衡一些。(陈皓注:作者在这里的反话正说)

但是,当我们摆出那种我们知道怎么给用户设计出完美的产品的姿态时,你最好相信我,我们就是笨蛋。你可以说是自大,天真,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干的很愚蠢。因为,这世界不可能有一个产品对所有人都是完美的。

你看,我们的浏览器居然不能让人设定默认的字号。这就是我们对Accessibility的公然冒犯。我的意思是,我总有一天会老的,我也会得老花 眼,并会变瞎的。我的意思是我不会变瞎,但是如果你到了40岁,你的老花眼让你看不清近的东西。那么,字号的选择会成为生和死的问题:某用户就会被完全排 除在产品之外。但是Chrome团队就是这么NB傲慢:他们想要开发出无需配置的产品,他们对此相当自豪,去你TMD是瞎子还聋子,管你是谁,在你剩下的 日子每访问一个页面都按一下Ctrl-+吧。

并不仅是他们。是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一家"产品"公司,一直一直都是。我们开发的最成功最有吸引力的产品——搜索引擎,那样巨大的成功让我们产生了很多定式和偏见。

Amazon过去也是家产品公司,一道神秘的力量使得Bezos领悟到他们需要平台。那道神秘力量来源于,他们被 逐渐蒸发的市值逼到墙角了,不得不想方设法突围出来。但他当时所拥有的只有一群工程师和他们的一堆计算机……除非他们能变成印钞机……你可以看到他们是怎 么搞出来AWS的,而不是像我们Google+一样事后诸葛亮。

Microsoft从一开始就是个平台,所以他们有很多很多的实践。

Facebook:我有些没看透。我不是专家,不过我很肯定他们一开始也是一个产品,并且成功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转变成为平 台的。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为他们要成为平台后,Mafia Wars这玩意才会出现(而Mafia Wars也很老了)。

也许,Facebook只是看一眼我们,就问到:"我们如何击败Google?他们少了什么?"

我们面对的问题非常的庞大,因为我们需要经过剧烈的文化转变后,我们才能迎头赶上。我们没有内部的SOA平台,所以我们外部也没有。这就是说,我们 整个公司都"没有领会到":产品经理没有,工程师没有,产品团队没有,没人领会到。就算是个别人有,比如你你有,那也相当于没有,除非我们在生死存亡的时 候。我们不能这样不断推出产品,并装作我们以后会把这些产品转变成迷人美丽的可扩展式的平台。我们试过了,不行。

平台的黄金守则,"Eat Your Own Dogfood 吃自己的狗食",换句话说,"先打造出自己使用平台,然后把它用在所有的地方"。你不能事后再做,那样做就太困难了——你去问问那些把 MS Office平台化、把Amazon平台化的人。如果你放在后面做,那么你比一开始要花十倍的精力才能做对。你不能作弊,你不能让内部软件走秘道去取得特 定的优先权限,不为什么,你必需从一开始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不是说现在做已经太迟了,但我们等的越长,我们就会越接近——"太迟了"。

老实说,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怎么收尾。我今天在这里说得太多了。因为这篇文章花了我6年时间。请包涵我言语冒犯之处,包涵我可能误解了一些产品,团队,或某个人。也许我们真的在开始做了很多平台方面的东西,只是我没看到。我只想说声对不起。

但是,我们必始在开始时把事做对!

注:英文原文以及讨论可以看这里: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印度新总理上任第一把火:向2万亿美元黑钱宣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system of over 15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新总理上任第一把火:向2万亿美元黑钱宣战
Jun 10th 2014, 05:56, by 墙外仙

新官上任三把火,印度总理莫迪上任第一天,就提出其首要计划:收回为逃税而囤积海外数以亿计美元的资金。

在5月26日就职后的24小时内,莫迪组建了一个由前任法官和现任监管机构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寻找被称为"黑钱"的隐藏资产,并将它们带回印度。据估计这些"黑钱"高达2万亿美元,甚至高于印度的GDP。

《印度黑色经济学》的作者、新德里Jawaharlal Nehru大学经济学教授Arun Kumar称:

这将向所有逃税者发出一个响亮而明确的信号。政治意志力缺乏的情况时常发生,但我希望这次能有所不同。

印度加入英美等国,开始对隐藏海外资产的富人进行打击。据跨境转账研究机构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 2013年发布的报告,2011年,印度非法转移至海外的资金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高净值个人和私营企业是"非法资金流动的主要推手"。

Kumar教授对世行和IMF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估计印度有2万亿美元被非法藏匿在国外,这部分资金既没有在印度交税,也没向当局披露。如果按30%的税率计算,加上罚金,这些资产的税收可能超过6000亿美元。今年印度的财政赤字将扩大到金砖四国中最高,部分原因是税收占GDP的比例很低。

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中称,仅在瑞士,印度非法转移的资产就达到了2500亿美元,这占到了2010年印度GDP的20%。

印度法律允许居民持有外国银行账户,只要他们向当局披露并纳税。莫迪的特别调查小组将会集中调查存在离岸账户上的黑钱。

印度新德里国际透明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India)的执行主任Ashutosh Kumar Mishra表示要追回海外的资金并不容易。他表示,印度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提出这一问题,并向海外银行施压,要求他们披露逃税人的信息。

Mishra说:

解决黑钱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在过去,缺乏合适的实施步骤往往会损害这些政策的良好初衷。

2011年6月,印度政府收到了来自法国当局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大约700名在汇丰银行瑞士分支持有账号的印度人的信息。

知情官员称,在名单上的700人中,有100人通过收回资金并纳税的方式获得了印度的大赦,避免了刑事起诉。但这位官员拒绝提供任何姓名以及透露共回收了多少资金。

汇丰银行上周表示:

汇丰不会默许逃税,个人需对自己的税收事务负责。

在2009年赢得联邦选举后,印度国会党承诺将收回离岸账户中的非法基金。在向最高法院提交的文件中,印度政府表示,它已向瑞士提出一种新的税收协议,以提高银行数据的交换。

瑞士国际金融事务秘书处发言人Mario Tuor称:

瑞士政府只能在瑞士法律的框架内与印度政府合作,而瑞士法律不允许基于失窃数据的合作。

今年3月大选前,当时的印度财政部长Palaniappan Chidambaram表示,印度已经多次要求瑞士政府提供关于印度居民银行账户的信息,但都遭到了瑞士方面的拒绝。

瑞士驻新德里大使馆官员Siamak Rouhani上周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

瑞士理解印度打击逃税的愿望,并致力于遵守相关国际准则。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定向降准”是幌子 最终还会全面降准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oll with Us

Need high ROI advertising? See why over 15,000 brands choose AdRoll for retargeting.
From our sponsors
"定向降准"是幌子 最终还会全面降准
Jun 10th 2014, 06:50, by 墙外仙

央行强化"定向降准"走出第一步棋,虽然定向在"三农"和小微贷款,但范围有所扩大。利用定量指标选择降准对象,凸显央行谨慎放松货币的心态。央行希望释放的流动性能够支持小微企业和居民消费,同时避免给人留下救助房地产的印象。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也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按照央行制定的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也就是说,涉农和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降低了存准率,增加了可贷资金。

央行此次降准体现了三个特点。

其一,定向明确。

与第一次涉农降准不同,此次不仅定向,而且有明确定量标准,表明此次降准具有激励作用。"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涉农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

虽然条件苛刻,但由于三分之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八成以上非县域农业存款机构在覆盖范围内,实际获"定向降准"支持的小型金融机构较为普遍,央行将降准范围覆盖到了第二层面。

其二,范围扩大。

此次降准范围扩大到几类金融公司,这些金融公司都是与大企业集团相联系的财务机构,增加其资金利用率,目的在于刺激大型实体企业开展商业活动,并促进汽车类产品销售。这意味着,"定向降准"从涉农和小微贷款机构,向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等更广范围蔓延,并逐步扩大到整个实体经济。

其三,留有后手。

此次降准虽扩大了范围,但力度仍然有限,表明央行并不想急于扩大货币供给,避免释放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不过,以央行此前两次降准的思路看,实际想通过逐步扩大"定向降准"范围,实现全面降准目的。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月内,央行还可能定向股份制银行,再次降准。

央行之所以谨慎从事,一方面要维持"微刺激"的政策宣示,另一方面要避免资金快速流入房地产行业。目前房地产业出现下行趋势,并拖累宏观经济,但由于房地产过度繁荣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并不断加剧地方债务和银行信贷风险,因此,宏观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中央政府既怕房地产崩盘,又担心其出现过度反弹。力争实现房价稳步回落,是宏观决策重要出发点。

尽管如此,仍不排除资金继续流入房地产可能,这也是央行心知肚明之事。此番降准虽强调了"三农"和小微,但判断标准选择的是过去指标,这使得小型金融机构的新增可贷资金,具有流入当地房地产行业的正当性。另外,大型企业集团多拥有房地产企业,财务公司增加的可用资金,也可能用于房地产公司的救急之用。

从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自主性看,大型金融机构表现更好,其对高风险行业的贷款更加谨慎,因此,即便央行在未来月内再次降准,逐渐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仍会遇到阻碍。可以认为,"定向降准"虽具有积极意义,但不足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预期的改变。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德孤:文革再来,不是危言耸听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德孤:文革再来,不是危言耸听
Jun 10th 2014, 04:54, by 墙外仙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引起中宣部官老爷们的反感,一篇讨伐檄文应运而生。

党建网刊登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刘浩峰写的《〈归来〉:以揭露的名义渲染丑恶摧毁主流价值》,通篇以苏联的《悔悟》为类比,以苏联解体,对戈尔巴乔夫进行批判,实际上是影射对习近平的批判。

这班苏俄的干孙子,人家俄罗斯人都没有舍不得苏联解体,中宣部老爷们一个个哭丧着脸在那里嚎什么呀?

整个这篇檄文,充满文革味道,是一篇对当前的党中央,习近平个人和改革开放的声讨檄文。

文中列举了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包括国企改革,私有化,等等,特别提到批判改革的顶层设计。试问,所谓改革顶层设计,是谁在设计?不就是习近平吗?他是新成立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文章还批判对《归来》通过审查毫无压力,请问是谁在审查?不就是党中央吗?还有谁?批判新浪网对极左人士孔庆东和张宏良的封杀。这国内网络安全是谁在管?不就是习近平吗?

文章批判《归来》试图解构所谓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所谓集体主义价值观。我真不明白,到现在的中国还在鼓吹斯大林发明的所谓集体主义吗?

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集体"?在斯大林的社会里,所谓的集体,就是专制集权之政体,所谓民主集中制,实际上是只有集中没有民主的制度,就是专制。所谓集体主义,就是剥夺个人利益为所谓的集体服务,实际上是剥夺了个体利益而为长官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奴才主义,是非人性的,是对人权的剥夺。

文章批判所谓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有什么不好?自由主义又有什么不好?中宣部习惯于把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等同起来,好像西方世界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徒,只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才那么大公无私,简直是可笑之极。

个人主义并非自私自利,自由主义更不是十恶不赦。集体主义也绝不是什么大公无私。这些都是混淆是非的概念,麻痹了中国来百姓几十年了。

西方世界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个个人比比皆是。而中国,贪污公益善款的人,包括贪污四川地震救灾款的是层出不穷。现在中国社会开放了,出去见识的人多了,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了,没有那么好糊弄了。

本来,《归来》是一种人性的回归。但党建檄文却对这种人性的回归进行批判,要干什么?我看这和八十年代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类似,那个时候批判《苦恋》如出一辙。

中国发展到现在,给共产党折腾到现在,整个社会已经是只有党性,没有人性,只有兽性,没有人性的社会了,难道现在呼唤人性的回归有错吗?

共产党极左势力喜欢把人性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如果只有资本主义有人性,那还要兽性的社会主义做什么?

毫无疑问,人性是普世的,中国的《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讲人性,不管人性是善是恶,人性的回归总比兽性要好。一个缺乏人性的社会,那还得了吗?只有中国的文革才是缺乏人性的。

现在的中国社会也是大量的兽性,包括党性,所谓党性,其实质就是兽性加奴性,因为它要求的是对党的绝对服从,对敌人的绝对残忍。

网络上有不少针对中宣部这篇檄文的评论的,我这篇文字并不想在这方面多说。我只是提醒各位,中国的文革是有可能再来的,一点也不危言耸听。

不要以为薄熙来被抓被叛了,文革就不会重演了。

薄熙来最大的贡献就是唤起人们对文革的恐惧和记忆。但是,在审判薄熙来之后,当局没有能够乘机清算文革,反思文革,只是又把盖子捂起来了。文革的土壤没有得到根本清理。发生文革的条件又要成熟了。

毛泽东曾经说文革会七八年来一次。从六四镇压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从八十年代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到现在,已经有四个七八年了。

过去因为邓小平的发展经济,把文革给掩盖起来了,人人都是一门心思捞钱。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坎,社会矛盾积累了,民怨也积累了,经济发展已经无以为继了,危机来了,除了内部危机,外部危机也是越来越深重。

我看到习近平是着急了,靠反腐败,靠打老虎,想拖延时间。但是他的打老虎也是难以为继的,没有真正的政治改革,什么也别想做成,这一点,温家宝曾经讲的非常清楚。

网络上看人们的评论,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缺乏耐心了,对改革是等得不耐烦了。所以才有人说中国的前途只剩下暴力革命一途。我对此深以为忧。

在中国搞暴力革命,那不是闹着玩的。文革就是一种暴力革命,是一场内战。我看,如果没有人扭转局面,文革式的暴力革命真的就要来了。

如果文革真的来了,谁能控制得了?

当年的文革,毛泽东要是没有周恩来帮他支撑局面,这个国家就彻底垮了。现在的社会,搞文革,又是八仙过海,习近平能控制得住局面吗?江泽民能控制得住吗? 我看都不可能。

真正搞文革的话,整个社会都要遭殃了。 美国的间谍网遍布全球,中国政府不知道如何应付,居然要弃用人家的Windows 8和IBM服务器。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现在的中国设立所谓网络监控中心,干脆关闭互联网得了,干脆搞闭关锁国,干脆不许用电脑,不许出国,等等,简直是可笑之极。

你要有本事,也搞国际间谍,把手伸到人家的政府和商业机构去,伸到奥巴马的裤裆里去。现在搞得网络监控网络安全,只是用来对付老百姓,真是无能透顶了。

不过,我提醒各位,文革在中国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而且文革的某些荒唐已经在某些地方发生了。

其实,中国国内的很多富商,早已经为此做了准备了,他们是随时可以逃离中国的,一些当官的也是。如果发生文革,发生那些针对商人和官员的生命财产的威胁,他们是随时会逃离的。真正逃不掉的是普通老百姓。

文革死灰复燃就代表了阶级斗争死灰复燃,那么另一场浩劫就会降临中国了。 当然,经过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中国人的见识是增加了不少,不那么容易被糊弄了。某些野心家们要挑起文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是,除去一个薄熙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薄熙来,包括在习近平反腐败斗争中可能被针对的对象,包括江泽民李鹏曾庆红之流,都是有可能滋事的。他们的能量有时还很大呢,包括中宣部这班老爷们,他们是惟恐天下不乱呢。

而一旦发生文革重演,我们这个网络上的海外朋友们,就别想回去了吧,你们在国内的亲朋好友们,都会因你们而蒙难,里通外国的帽子又会戴到他们的头上了。

我对时下的中国现状是担忧的,习近平的所谓改革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在目前看,除了支持习的改革,还能有什么希望呢?当然,不改的话,就大家一起完蛋吧。

从中宣部的这篇檄文,可以看出,极左人士,中宣部的老爷们对习的立场是非常不满的。我早就说过,对极左人士来说,薄熙来才是他们信得过的。

习近平有他父亲习仲勋的原罪,就算他承诺"七不讲",也不会得到极左人士的信任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利用手中的权力,做最后一搏。

有个别的脑残把中宣部的檄文当成言论自由的一部分,说为什么不能批《归来》?这是言论自由吗?中国有言论自由吗?文革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也是言论自由吗?这些人真是脑袋长到裤裆里去了。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看了本文你还不懂傅里叶变换,那就来掐死我吧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看了本文你还不懂傅里叶变换,那就来掐死我吧
Jun 10th 2014, 05:06, by 墙外仙

韩昊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生

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

要让读者在不看任何数学公式的情况下理解傅里叶分析。

傅里叶分析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工具,更是一种可以彻底颠覆一个人以前世界观的思维模式。但不幸的是,傅里叶分析的公式看起来太复杂了,所以很多大一新生上来就懵圈并从此对它深恶痛绝。老实说,这么有意思的东西居然成了大学里的杀手课程,不得不归咎于编教材的人实在是太严肃了。(您把教材写得好玩一点会死吗?会死吗?)所以我一直想写一个有意思的文章来解释傅里叶分析,有可能的话高中生都能看懂的那种。所以,不管读到这里的您从事何种工作,我保证您都能看懂,并且一定将体会到通过傅里叶分析看到世界另一个样子时的快感。至于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朋友,也希望不要看到会的地方就急忙往后翻,仔细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以上是定场诗————

下面进入正题:

抱歉,还是要啰嗦一句:其实学习本来就不是易事,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希望大家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充满乐趣。但是千万!千万不要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或是存下地址,心里想着:以后有时间再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也许几年后你都没有再打开这个页面。无论如何,耐下心,读下去。这篇文章要比读课本要轻松、开心得多……

一、啥叫频域

从我们出生,我们看到的世界都以时间贯穿,股票的走势、人的身高、汽车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这种以时间作为参照来观察动态世界的方法我们称其为时域分析。而我们也想当然的认为,世间万物都在随着时间不停的改变,并且永远不会静止下来。但如果我告诉你,用另一种方法来观察世界的话,你会发现世界是永恒不变的,你会不会觉得我疯了?我没有疯,这个静止的世界就叫做频域。

先举一个公式上并非很恰当,但意义上再贴切不过的例子:

在你的理解中,一段音乐是什么呢?

111

这是我们对音乐最普遍的理解,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震动。但我相信对于乐器小能手们来说,音乐更直观的理解是这样的:

112

好的!下课,同学们再见。

是的,其实这一段写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了。上图是音乐在时域的样子,而下图则是音乐在频域的样子。所以频域这一概念对大家都从不陌生,只是从来没意识到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看看一开始那句痴人说梦般的话:世界是永恒的。

将以上两图简化:

时域:

113

频域:

114

在时域,我们观察到钢琴的琴弦一会上一会下的摆动,就如同一支股票的走势;而在频域,只有那一个永恒的音符。

所以,你眼中看似落叶纷飞变化无常的世界,实际只是躺在上帝怀中一份早已谱好的乐章。

抱歉,这不是一句鸡汤文,而是黑板上确凿的公式:傅里叶同学告诉我们,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看作是不同振幅,不同相位正弦波的叠加。在第一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利用对不同琴键不同力度,不同时间点的敲击,可以组合出任何一首乐曲。

而贯穿时域与频域的方法之一,就是传中说的傅里叶分析。傅里叶分析可分为傅里叶级数(Fourier Serie)和傅里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ation),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谈起。

二、傅里叶级数(Fourier Series)

还是举个栗子(举个例子)并且有图有真相才好理解。

如果我说我能用前面说的正弦曲线波叠加出一个带 90 度角的矩形波来,你会相信吗?你不会,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但是看看下图:

l9

第一幅图是1个(郁闷的)正弦波 cos(x)

第二幅图是 2 个(卖萌的)正弦波的叠加 cos (x) +a.cos (3x)

第三幅图是 4 个(发春的)正弦波的叠加

第四幅图是 10 个(便秘的)正弦波的叠加

随着正弦波数量逐渐的增长,他们最终会叠加成一个标准的矩形,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随着叠加的递增,所有正弦波中上升的部分逐渐让原本缓慢增加的曲线不断变陡,而所有正弦波中下降的部分又抵消了上升到最高处时继续上升的部分使其变为水平线。一个矩形就这么叠加而成了。但是要多少个正弦波叠加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标准 90 度角的矩形波呢?不幸的告诉大家,答案是无穷多个。(上帝:我能让你们猜着我?)

不仅仅是矩形,你能想到的任何波形都是可以如此方法用正弦波叠加起来的。这是没有接触过傅里叶分析的人在直觉上的第一个难点,但是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游戏就开始有意思起来了。

还是上图的正弦波累加成矩形波,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

l8

在这几幅图中,最前面黑色的线就是所有正弦波叠加而成的总和,也就是越来越接近矩形波的那个图形。而后面依不同颜色排列而成的正弦波就是组合为矩形波的各个分量。这些正弦波按照频率从低到高从前向后排列开来,而每一个波的振幅都是不同的。一定有细心的读者发现了,每两个正弦波之间都还有一条直线,那并不是分割线,而是振幅为 0 的正弦波!也就是说,为了组成特殊的曲线,有些正弦波成分是不需要的。

这里,不同频率的正弦波我们成为频率分量。

好了,关键的地方来了!!

如果我们把第一个频率最低的频率分量看作"1",我们就有了构建频域的最基本单元。

对于我们最常见的有理数轴,数字"1"就是有理数轴的基本单元。

(好吧,数学称法为——基。在那个年代,这个字还没有其他奇怪的解释,后面还有正交基这样的词汇我会说吗?)

时域的基本单元就是"1 秒",如果我们将一个角频率为的正弦波 cos(t)看作基础,那么频域的基本单元就是。

有了"1",还要有"0"才能构成世界,那么频域的"0"是什么呢?cos(0t)就是一个周期无限长的正弦波,也就是一条直线!所以在频域,0 频率也被称为直流分量,在傅里叶级数的叠加中,它仅仅影响全部波形相对于数轴整体向上或是向下而不改变波的形状。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初中,回忆一下已经死去的八戒,啊不,已经死去的老师是怎么定义正弦波的吧。

l7

正弦波就是一个圆周运动在一条直线上的投影。所以频域的基本单元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始终在旋转的圆。

l6

l5

介绍完了频域的基本组成单元,我们就可以看一看一个矩形波,在频域里的另一个模样了:

l4

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这就是矩形波在频域的样子,是不是完全认不出来了?教科书一般就给到这里然后留给了读者无穷的遐想,以及无穷的吐槽,其实教科书只要补一张图就足够了:频域图像,也就是俗称的频谱,就是——

l3

再清楚一点:

l2

可以发现,在频谱中,偶数项的振幅都是0,也就对应了图中的彩色直线。振幅为 0 的正弦波。

l1

老实说,在我学傅里叶变换时,维基的这个图还没有出现,那时我就想到了这种表达方法,而且,后面还会加入维基没有表示出来的另一个谱——相位谱。

但是在讲相位谱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刚刚的这个例子究竟意味着什么。记得前面说过的那句"世界是静止的"吗?估计好多人对这句话都已经吐槽半天了。想象一下,世界上每一个看似混乱的表象,实际都是一条时间轴上不规则的曲线,但实际这些曲线都是由这些无穷无尽的正弦波组成。我们看似不规律的事情反而是规律的正弦波在时域上的投影,而正弦波又是一个旋转的圆在直线上的投影。那么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个什么画面呢?

我们眼中的世界就像皮影戏的大幕布,幕布的后面有无数的齿轮,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再带动更小的。在最外面的小齿轮上有一个小人——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看到这个小人毫无规律的在幕布前表演,却无法预测他下一步会去哪。而幕布后面的齿轮却永远一直那样不停的旋转,永不停歇。这样说来有些宿命论的感觉。说实话,这种对人生的描绘是我一个朋友在我们都是高中生的时候感叹的。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