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墙外楼: 徐达内:一泡尿的发酵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徐达内:一泡尿的发酵
Apr 23rd 2014, 08:53, by 墙外仙

一泡尿继续发酵。

因为内地幼童在旺角闹市便溺引发街头冲突之事,中国内地舆论场上掀起了对香港的同仇敌忾。包括那些曾经出言支持香港"反中"游行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也义愤填膺地激越抨击,即便他们并不是出于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但从"人有三急"、"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出发,也在指责香港部分激进分子有意"挑事","港灿太欺负人了!"

例如,@假装在纽约昨晚就在感叹"这几年的香港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入境香港时我曾经仅仅因为看了眼手机就被海关官员呵斥。我Facebook上有一群香港朋友,逢中必反,天天极力夸大扭曲攻击大陆。我对他们说,就连我这样一直在批评大陆不好的一面也对香港抱有好感的人,都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

稍后,这位向以嬉笑怒骂内地丑恶现象闻名的微博活跃分子,再引用他人发言,直抒胸臆:"文明的意义除了不当街便溺,还有善意与宽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根本。真正的文明,是碰到这样的情况,走过去善意咨询那位母亲是否需要帮忙,或者指引她找到厕所,而不是冷漠地拍照当成渲染大陆人素质低下的又一个证据。大陆人的素质的确有待提高,但香港人的文明同样需要提升。"

@二逼瓦西里接过话头:"善意提醒大声斥责都无可厚非,即便用手机拍照也并不太过分。用单反直指拍摄对象,具有强烈的侵犯意向。摄影界有'相机即枪'的哲学讨论,公众人物尚需习惯,遑论普通小儿父母。其后孩子被吓哭,最基本的善意应该是平息而非加剧争吵,这可比当街便溺更能看出教养真相。"

自命"卖国汉奸"的@邝海炎也看不惯了:"一句话,支持香港逼的人你们有孩子吗?孩子急着尿尿,父母带着去厕所但人多排不进去,于是用纸尿裤接着让孩子尿,却遭到摄像头围拍,孩子吓成那样,这是谁的文明?这群被殖民的傻逼因为香港衰落优越感丧失,于是,带着一股《红楼梦》里贾环对贾宝玉的怨恨使坏装逼。"

批评者将矛头指向香港公厕数量不足且对旅行者而言不便寻找的客观因素。同样是此前对香港"反中"抗议多有回护的五岳散人,以一个北京人的身份拍案而起,大骂"港人扯淡":"公厕排队太长是客观原因;父母已经用尿不湿啥的善后;你个傻逼拍人家小女孩解手,抽你活该;孩子遇到人生三急忍不住是正常的,跟孩子较劲,没劲。"

甚至,微博上最坚定的异议者之一@孙旭阳,也就此宣布:"我不觉得幼童当街撒尿有多不文明,在厕所短缺的城市,即使成年人当街便溺,也是一种美德而非罪错。"

而按照新快报今晨提供统计:"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对视频中的内地父母表示支持。截至记者发稿时,超过2.8万人认为'洗手间要排队,但孩子尿急当街小便可以理解,香港人对内地人还是有偏见';还有3500多人指出'内地餐馆里、地铁上这种现象更多见,支持报警,就该治理一下内地人的陋习'。在另一项组织的调查中,在被问及'对于小孩在街头小便'的态度时,61.5%的表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理解,23.8%表示能接受,只有不到15%的人表示不能接受和说不好。"

此间,@天涯赵瑜已经发出呼吁:"全世界学龄前儿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大小便。这是最为人性文明的一件事情。监护人有替孩子打扫卫生的义务,但让孩子在公共场合方便是对人类文明最为延续的证据,不要以为所有的进化都正确,有些纯粹是自私、节约管理成本的现代化恶果。"

看过了那段由@新浪新闻视频提供的《还原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冲突现场》,温文尔雅的@仝宗锦也颇有感触:"法律道德讨论要针对具体情境。这里讨论的不是大陆人的一般情况,而是当时当地那个父母责任问题。因厕所人多,让孩子当众撒尿,但用了纸尿片接尿,同时也未尿到外边。这里的大人,并非罔顾公共场所,也尽到了必要义务,老实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法子才能做到更好。换成外国人遛狗去捡粪说不定还夸有素质呢。"

这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更引用香港法例,强调"禁止随地大小便一般更应解释为针对溺尿结果而非过程"、"关于儿童,是有'合理因由'的排除条款"。

被他推荐的专栏文章是《港人拍女童私处是西方文明?》,来自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郝倩。作者以海外类似情形及民众态度为据,强调"即使在强调公共卫生的欧美,对于弱势群体'撒尿'的权利,虽有争议,却也算得上宽容。即使旁人有微词,也绝不会将不满提升到'素质'的高度":"YouTube上的视频显示:几个香港年轻人不依不挠,抢夺相机记忆卡,拽住婴儿车不让一家三口离开。爸爸几乎一直抱紧女儿,质问其中一位年轻人是否有孩子,而小孩子是需要尿尿的。两岁的女童泣不成声,几位年轻人和围观拍照的路人无人为之动容。在一个文明的城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街随意如厕都不卫生,理应被制止。但是,如果是紧急情况,尤其是像老人,幼童或是孕妇一类的弱势群体,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作为游客,很多人都有过外出旅游找不找厕所的遭遇,如果此时有热心人指路而不是举着相机一通乱拍,冲突可能压根不会发生。"

文中,最后一段提及在本轮冲突事件传播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的一位媒体同行:"香港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微博中解读此事件时,将整个事件强调简化为父亲抢走路人的相机和存储卡,而母亲则是打了路人一耳光。在为人母之后,依然有这种偏颇,不知日后会不会有所修正。"

的确,因为前昨两天的三段微博,闾丘露薇在将@凤凰视频的《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推而广之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内地舆论场上引来了可能是从业以来最大的非议。

北京青年报今晨即以头版导读《"内地幼童香港街头小便"真相如何?》的方式,引述了对她的抨击,并获门户推荐:"著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称,'孩子当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予保释,5月中需到警局报到。'但随着第二段视频的出现,令发布者的言论倾向受到质疑,有网友认为闾丘露薇有偏见,要求其道歉。因为在最早版本中,该事件直接被描述为内地幼童当街便溺,遭路人拍照,孩子父母与路人发生争吵并抢夺相机、打人。但第二段视频显示,孩子父母反复向拍摄者及围观者解释,曾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但厕所人太多。'去过洗手间了,排队,难道让孩子憋着吗?'被拦下后,孩子父亲曾反问围观者。孩子母亲也几次提及曾去过洗手间,但人多孩子等不及了。另外一个细节则是,第二段视频最开始显示,在孩子小便时,其母用一片尿不湿接着,小孩站立后,地面并无湿迹。即使争吵间隙,在很混乱的场面中,孩子母亲还将尿不湿放进黄色纸袋…… 鉴于第二段视频的还原,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微博上发布该视频的媒体隐瞒事实,混淆视听。更有网友指出闾丘露薇没有考虑保护未成年人,转发清晰图片,不顾视频中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误导舆论,缺乏基本的爱心。"

其实,网络论坛上对闾丘露薇的抨击要严厉得多,尽管她在微博中有过补充说明,并提出"不要在公开场合暴露孩子身体是做父母常识"、"如果真的厕所和人口比太低,要求政府多建公厕"、"再有道理,动手一定违法"等建议,但在数以万计的跟帖痛骂声中无济于事——在跃升为微博搜索热门人物的同时,这位"上海出生成长,香港实现理想"的名记也收获了"滚出新闻界"的集体喝斥。

为了证明闾丘的"两面三刀",观察者网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特意翻出旧账:"最新一期@外滩画报刊登闾丘露薇文章《畅所欲言》,谈起'杀光中国人'言论一事,她称'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她还表示,生长在香港这样的环境里,习惯了说话之前不太会有意无意地自我审查,所以政治不正确的东西特别多。"

她的供职媒体亦牵连其中。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王泽基的微博发言中,就多了一份居港人士的冷笑:"凤凰卫视基本不算是香港的电视台。从大老板刘长乐到主播,应该没有几个香港人。所以这不是香港电视台抹黑大陆人。"

今晨出版的成都商报更有《闾丘露薇这次不算"理中客"》之论,由作者曾茜公开批评同行"借由别人的冲突释放自己的戾气":"她看似职业的陈述,仍无法避免其在有限的文字里出现了选择,以至于并未完整展示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所以招致一些人跟帖痛骂。理论上说,即便是一个优秀的记者通过负责的调查所公开报道的新闻,也只可能无限接近真相,而不能代表真相。何况,闾丘露薇就此事件的言论,也只能算一个网友的片面之言,没有调查没有采访,根本算不得记者所为。对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而言,一番不客观的言论,会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可想而知。"

为了配合报道,在今晨附论《"当街便溺门"与"相互挑错"怪圈》中,北京青年报是由作者然玉就"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闾丘露薇隐瞒事实"加以解析:"并非所有现象都须穷究其理,有些是非对错显而易见:儿童当然不该当街便溺;围观者当然不该对着女孩私处拍照;为人父母当然也不该出手伤人…… 凡此种种,毫不复杂的事实梳理和价值判断,却由于各方选择性呈现与解读,慢慢开始不可收拾起来。那种狭隘幼稚、有失公允的辩护策略,让一场针对个案的发声,瞬间有了一股浓浓的挑衅意味。而后,更有极端者恶语相向、侮辱咒骂,事态更是越发不堪。内地网友莫名气愤,他们陈述着小孩及父母的种种无奈和努力;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港人动辄上纲上线、随时挑事发难的做派同样很是不满…… 而客观说来,这种厌恶情绪其实不无道理:港人中的一部分市井阶层,总是不自觉对内地游客心怀抵触,并根深蒂固地认为其'素质低下'。他们总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偏见'不错,故而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取证、论证的机会——在此心态下,拍下小女孩当街便溺,只会被视作拍照留证、伸张正义,而不会被看成是侵权之举。"

不过,既然是要叹息"各方唇枪舌剑,少有理性思辨和审慎讨论,却多是一派口水与板砖齐飞的模样",这篇文章也对内地网民表现加以指摘:"互有误解的双方,时刻敏感且急切地找寻着对方的"不是",并一直盘算着将那些真真假假的'罪证'留存、放大、散布,直至反过来把自己最初的偏见坐实。'先定其过——取证坐实——散布周知',一个令人遗憾的循环就此形成。该语境内,港人试图用'小孩小便'再证内地游客素质低劣;内地网友则想拿港人'无理拍照'反证其傲慢无礼。当我们陷入一个相互挑错的怪圈,对方形象必然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于是,最初的误解被加速放大,所谓分歧演绎为仇视。纵使是小小的当街小便事件,也会引发一场民间舆论你死我活的唇枪舌剑。荒唐的一切,未免太多莫名其妙。"

大致上,这也是中国内地其它市场化媒体——腾讯《幼童香港便溺争端:无关文明有关情绪》、华商报《被贴上"文明"标签的一泡尿》、京华时报《童子尿照一照,真讲文明不必吵》、重庆时报《被街头一泡尿淹溺的是非》、华西都市报《当街便溺,能否多关注孩子视角》、楚天都市报《公德和私隐何以在街头冲突》、晶报《"素质论"的面具》——的基调。

作为中央喉舌,新华社更是苦心婆心,与@人民日报一起极力劝和,高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昨晚所发时评已经用上了流行句式"且处且珍惜":"小处固然不可随便,小题也不应大做。一些赴港内地游客的'脱序演出'只是个别行为,香港同胞对他们表示不满,进行纠正,完全可以理解,也是正当作为。但香港作为亚洲时尚都会与购物天堂,也理应有足够胸襟笑迎八方来客。有些香港市民却自视优越,戴着有色眼镜,歧视内地游客,实在有失待客之道。至于极少数人更将几起小摩擦'上纲上线'为两地矛盾,借题发挥,火上浇油,则是别有用心,其目的就是要破坏两地同胞之情,抹黑、诋毁'一国两制'。这起事件,如果那对内地父母能了解港情,对解决小孩内急预做准备,如果当事香港市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急迫之举,尊重未成年人隐私,及时伸出援手,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可是,人家当真认同与你"同根生"吗?或者,哪怕"同根生",何妨"道不同不相与谋"?

以"一泡尿引发的'口水战'"为主标题,新京报在刊发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常江之论《等一等再"上纲上线"》的同时,还请来香港媒体人张倩烨前来解读"香港何时变得如此'暴戾'",并获搜狐首页展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个昔日曾被无数内地人憧憬为文明与法治的天堂的'东方之珠',正在经历一次重要蜕变。回想过去几年,从内地游客港铁进食风波,D&G拒绝市民拍照,到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双非'事件、直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奶粉荒','内地因素'无一不在陆港矛盾中起到根源与催化剂作用。保持理性的香港媒体人和知识界不禁自问:昔日那个曾在饥荒年代救济同胞、在开放初期敞开胸怀的香港,从何时起变得如此暴戾、情绪化、冷漠了呢?原因并不复杂,内地同胞在这里尽情释放着积累多年的财富能量与自由欲望。香港这个只有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天地,不仅要承载七百多万常住居民,还要承担日益庞大的自由行社会成本,仅去年,内地自由行人数就超过两千万,这对小小的香港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如今,很多香港人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理性与宽容,'守城'的悲情感与非理性产生得无比自然。香港的社会情绪短期内恐难改变,而冀望内地游客素质短期内大幅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在两难之间,两地政府可做的,或许是给香港以更大的自主权,自主决定自由行规模,算是给香港的一剂止疼片。"

以一整版阐述"用文明来弥合两地的断层"、"不妨以平和方式处理冲突 "、"小处不可随便,小题不应大作 "的钱江晚报,也谈及此间心结:"一场内地游客和香港市民因小孩子小便引发的冲突,让人无法漠视,情况已经糟糕到这样一种地步了吗?为什么不能对一个孩子宽容一点,我们很多人无法理解。我想,同样的困惑也发生在香港人身上。有人认为这是地位失衡、心态失衡导致的,在很多年里,香港都遥遥领先于内地,突然来了这么多有钱人,什么都要,什么都抢,香港人焦虑了。也有人认为,一个香港要满足全国,是不可能的,香港市民有抵触情绪,冲突是必然的。不排除个别人身上有这样的心结,但我更愿意视之为文明的冲突。内地人去香港只是一时一地的体验,可香港人则不同,他们面对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持续不断的碰撞。这两种体验必然带来两种不同的感受。一个希望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这种心态可以理解,来消费来花钱,有钱便是娘,有的内地人当惯了拿钱使唤人的感觉。这种心态自然也带到了香港。"

是谓"恩主心态"。

作为本轮舆论风波的始作俑者,凤凰网昨晚即曾从这一视角出发为自家同事报道方式辩护。先是承认"孩子当街小便不文明,但香港公厕不多且难找的事实也需要拷问"、"香港青年的'执法'行为本身并不文明",而后转入"如今香港对内地的敏感,一泡童子尿就能轻易激活"之叹:"内地经济崛起后,内地人的公民素质又成为香港社会诟病的主要对象,近几年来,内地人与港人竞争资源的矛盾愈演愈烈,公立医院的床位、香港宝宝的奶源、本地生入学和就业的名额,都成为引燃内地香港矛盾的导火线…… 内地民众需要反思的,则是恩主式的心态——'没有内地香港吃什么'。'香港人是狗'的歧视性言论是不是也在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冷血。"

两个月前,时值香港举行"灭蝗"游行之际,腾讯也曾推出首页专题《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来》,称那些类似"没有我们内地人来香港买东西,你们香港不会那么好"的大陆游客言行,"和大陆长期来的历史政治条件以及宣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番,风波再起,这家门户的大家专栏昨天上午火速邀来曾写有《正在扩大的分歧》、《内地香港矛盾的裂缝》的严飞,续论《香港街头这一泡尿》:"这一问题的出现并不应该仅仅怪责于内地人的素质低,亦或是检讨政府对于文明礼仪的宣传力度不够深入,而是应该去反思香港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缺失…… 只有建立一套把自私自利的行为转变为有利于社会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疏导,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公民的素质。"

同期发表的还有《香港便溺指南——一泡童子尿引发的口水仗》,由作者许骥分析香港市民愤怒的来由:"平心而论,这几年的微博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 哪座城市没有发生过网民拍照、声讨随地便溺的事件呢?但是,却几乎没有一座城市的'文明人',会遭到像香港一样的围攻。似乎,只有香港人反对随地便溺是'歧视',而其他城市则是在'维权'。内地网民的反应,是不是很吊诡?有时候,我会同情香港人。而最应该负责的,则是本港的'有关部门'….. .香港的各种法例法规,有时候也只敢用在中规中矩又守法的香港人身上…… 香港市民的愤怒,就是被这样的区别对待一点点激发出来的。倘使换做有香港市民在旺角街头便溺被抓到,几乎可以肯定会受到'严惩'。"

专栏发言完毕,微博再唠叨几句:"看了'MK青年大战强国人'视频,对这种拉屎撒尿的新闻已经没什麽兴趣。但其中有一幕真的让我震惊——那个操北方普通话的父亲,面对指责他不文明的本港青年时,竟然把孩子扔出去说:'我不要孩子,给你啦!'你知道这个小动作,会给孩子留下多少阴影吗?不会保护孩子,还好意思问别人有没有孩子?"

其实,单是听到香港壹周刊在其视频中以"强国"一词称呼中国内地,就可以看出两地隔膜之深。苍南民众围殴城管之事已被喻为"敌我矛盾",在香港部分"反中"人士心中,这种"敌我矛盾"之势,更是随着近年来此起彼伏的冲突流行而日益蔓延。

当那位对着女童私处拍照的香港男子被发现曾参加多次"反中"抗议行动之时,此前曾多次刊发社评严厉警告香港反对派的环球时报也已出动,今晨宣布"香港拍照者比小女孩街尿更不文明":"那些激进的小青年极力表达自己道德上的高贵,实际上他们呈现的恰是香港社会市井气低俗的一面…… 在香港欧美人出现不文明举止的情况亦不在少数,但从未见香港有哪个群体表现得那么激动。香港如今有些人表面上是歧视内地人,其实他们在歧视自己。他们太想宣示与其他中国人的区别,证明自己已与洋文化融为一体。那些人无法正视内地沿海地区与香港发展水平的快速缩小,无法适应自己在内地人面前优越感的流失。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他们面对内地人变得极其缺乏耐心,喜欢小题大做,得理不饶人…… 必须看到,香港特区政府从未纵容少数人攻击、羞辱内地游客,香港主流社会也反对他们那样做。对这种区别,内地社会必须同时看清。"

至于遍游海外的高晓松,虽然没有在微博留言中直接批评港人之"势利",但他对亲身经历的讲述,其实也是在奉劝对方"平和宽容,少些戾气":"从前香港人不讲国语,我听不懂粤语,于是去香港只好讲英语,香港人的笑容与你英文水平的平方成正比。这次为宣传《同桌的你》电影从纽约飞到香港,直奔茶餐厅食我心爱的炸猪扒,发现大家国语都讲得很好。结账不能刷卡,掏出美元竟无人认识,解释半天才接受,又无人知晓汇率。人民币最受欢迎,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变成了"中港富人联手数钱,两地穷人频频对骂"。

这句源自纽约时报中文网所刊《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话,昨晚在微博微信中广为流传,触动着中国内地知识精英思考台湾反服贸游行与香港"驱蝗"运动的一脉相承:

"过去一个月,在台湾反服贸运动的论述中,香港一直是隐形的参照系:它首先被视为'中国因素'侵蚀下的负面教材,'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成了太阳花学运中常见的口号;另一方面,香港从去年初开始蓄势的'占领中环'行动,以非暴力公民抗命为原则,以争取不设门槛的'真普选'为诉求,也给了台湾公民抗争以灵感。处在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与历史进程中,台湾与香港已经很多年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关切,并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共振。"

故事总是一波三折。今天凌晨,@北京厨子断然宣布要与包括@姚晨在内的大V绝交——因为,此时,根据@本土香港報的提醒,他发现了"大逆转"。

壹周刊提供的新视频证据声称,"已经有新的照片证据流出,被抢夺的相机,拍下的是内地游客小孩当街大便的镜头。事实证明大便时小孩父母根本没有使用尿不湿接便,而且不是小便是大便。"

一泡尿变成一泡屎。于是,@北京厨子的立场也发生大逆转,他开始转贴几天前"南京地铁惊现'大便弟'"的照片,指责那些有关"拍摄私处"的批评不合事实,赞扬网易云阅读所推《一泡屎尿引发的微博现形记》"把微博里面公知大V逢事取大头的投机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本来就是一泡屎,这泡屎在北京地铁里不该拉,上海地铁里不该拉,天安门广场不该拉,人民大会堂不该拉,香港周大福同样不该拉的一泡屎,吵出了民族气节,吵出了大国赶脚。我这两天打个擦边球都快掉到大粪坑里去了。我改个口气:凡是少壮努力,不用终身在大陆的父母,移民之后别带着小孩到处拉。丢脸。"

"正如中青报评论员曹林所言:小孩儿街头小便引发的大人间的冲突,在哪里都可以看到,不要在站队和标签化中上升为大陆人与港人的对抗。世界之大,奇葩哪里都有,极端偏执的人格从来都不缺少,不要将那种明显不友好的行为放大,并加上各种情绪添加剂,将其他问题上的情绪移情到这种冲突中,当成'某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态度的象征"——本来,新浪今晨首页专题正在说着"地域歧视不是一个筐"的道理,可是眼见"一切剧情逆转得都如此之快",编辑公子北只能唏嘘不已:"对当日广州地铁'大便弟'的行为,绝大部分人一致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行为。而到香港了,同样的行为却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固然有事实披露不清的原因在,但如此容易被煽动的情绪,很难说没有玻璃心和受害人心理在作祟…… 关上门后,我还是想对自己说,你的所在之处,就是中国,你的所言所行,就是中国。"

另外,据新华社今日引述香港警方报道,那名2岁幼童实为男孩,并且不存在其母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香港警方:便溺幼童实为男童 女子未打路人耳光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警方:便溺幼童实为男童 女子未打路人耳光
Apr 23rd 2014, 08:48, by 墙外仙

  新华社香港4月23日电(记者刘欢) 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科当值新闻主任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还原了4月15日在旺角发生的内地幼童小便事件经过。警方强调,网上传说这名2岁幼童是女孩的消息并不准确,该幼童其实是男孩。
  据透露,15日下午大约5时24分,香港警方接到报案,说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有人打架。警方了解到,涉事人共3男1女,分别是29岁王姓(根据英文名翻译,下同)男子和28岁吴姓男子,以及一对内地夫妻,为33岁叶姓男子和29岁付姓女子。
  警方调查发现,内地夫妻让2岁的儿子当街小便,引起路过的王姓男子不满,拿出智能手机拍照,叶姓男子发现后前去制止,并抢其手机,夺记忆卡。吴姓男子见到这一场面,想去阻止叶姓男子,付姓女子则用婴儿车去推撞吴姓男子。
  警方表示,叶姓男子因为抢别人手机涉嫌盗窃、付姓女子因为用车撞人涉嫌袭击被警方带走,经调查,叶姓男子被无条件释放,付姓女子则获保释,需要5月中再来香港跟警方报到。
  警方还表示,在他们的调查资料里,不存在付姓女子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日前网上流传一条短片,一对内地夫妻在香港街头让小孩在路边小便,引来一名香港男子不满,举机拍摄,引发双方推撞冲突。事件在内地和香港引发网友争论。

网民容易调戏啊~

看样子是真拍到了,不然叶姓男子为啥被无条件释放?

洋大人在香港随地便溺,不知道有无聚焦报道和严重抗议?警察有无介入?
小孩父母已有补救措施,最多是小有失误,说明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不妥之处,只是苦于一时找不到厕所,港人反映是否过激?(同样是随地大小便,有意识去补救,和全无意识当自己家厕所一样,这是两种性质,本案明显是前者)
拍照者的确不能代表所有港人,但随后加入起哄的、网上口诛笔伐的,加起来有无百、千、万之众?这足够代表港人了吧?
香港大力发展旅游业,那么其厕所分布、管理手段、引导指示等基础措施,是否都做好了?听说有人锁了厕所的门,其实香港中心城区已经沦为一个大的旅游目的地,这么做着实不妥。
这件事情,体现港人心胸已经极度扭曲。

我觉得拍照那人主要不是要拍小孩,而是要拍那两个成年人。那两个成年人之所以抢相机,大抵也不是怕小孩私处传到网上,而是怕自己的行为被传到网上丢面子。

你瞧,客观是传上网的照片清晰的有父母和孩子,还有孩子正在方便的图像。
这孩子懂事以后,怎么面对这件事。

拉屎拉在地上然后他妈给擦屁股,被说成是"为了不尿到地上用纸尿布接着" 多高尚。
抢夺别人物品就不是抢夺,成了法律允许的自力救济。
我还真不信了小孩一说拉屎就立马拉在裤子里那么急?三五秒都等不了? 找个街边遮挡下都不成?
另外,男厕所排队?
圣母太多了

我就想知道那坨是不是大便
补充:想了下,既然是男童,那肯定是大便了,不然脱裤子蹲下来干毛

男孩那肯定是大便啦,照片上明明白白是小屁孩蹲着,妈妈给擦屁股,谁家小男孩蹲着尿尿还擦屁股啊

内地网民真可怜,好不容易上个网希望能看看大千世界,结果还成天被人牵着舌头遛。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在港大陆生遇尴尬:普通话点餐牛排小一圈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在港大陆生遇尴尬:普通话点餐牛排小一圈
Apr 23rd 2014, 08:10, by 墙外仙

来源: 网易教育论坛 本文选自《留学》杂志,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网易教育讯 开学不久,一名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新生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名为"城大福利社"的微博,提供了很多便于内地新生快速适应的资源和信息。由于微博头像使用了城大校徽,在香港本地论坛上出现了类似"内地学生假冒校方"的讨伐帖;该生本科期间担任过校党支部干部的历史也被论坛的朋友晒了出来,引起论坛内各种讨伐。这名内地新生很快注销了微博账号,他说"我会学习适应这样的政治氛围"。

普通话点餐,牛排小一圈

在香港的德民街,有家卖车仔面的小店生意很火。26港币(约合人民币20元出头)的价格,分量和味道却都难得的实惠。从楼房二层支出来的店铺牌子已经有点掉漆,这家店显然已经有些年头。

店员是几名香港本地的中年女子,工作风格也是典型的香港范儿:顾客要是对想吃什么稍有犹豫,负责煮面的店员就会用铁勺子敲敲锅沿,对着你翻翻白眼,不耐烦地吐出:快点!

我差不多每周都都会光顾一次,并且一直尝试用自己蹩脚的粤语和她们交流,庆幸的是也还从未出现比较大的沟通障碍。不过就在最近的一次,我犯懒了。

"一碗米线,加青椒虾滑、墨鱼丸和鸡翅。"我用普通话点了次餐。

"食乜?,细佬(小伙子,来点儿什么)?"店员似乎没听清楚,于是我又用普通话重复了一遍。

她一脸困惑,忙向旁边的另一名店员急声说道:"来来来,听唔明普通话(听不懂普通话)!"

另一名店员的普通话也不算好,不过交流还是没问题的。买卖总算做成后,这名店员对着之前不懂普通话的店员大声说道:"带你去大陆玩玩你就听得明?!"

她似乎有点得意。不过在将米线端给我之前,这名能懂普通话的店员,用镊子将碗里的三个鸡翅夹了一个出来—在这之前,鸡翅都是三个。

"得啦细佬!"她将米线端到我面前,立马继续招呼下一个客人。这次,她用的是广东话。她并非孤例,来到香港半年,我遇见过不少像这名店员这样,将顾客以普通话与广东话区别开对待的香港人——有的餐馆更夸张,他们会在点餐单上写明"说普通话",然后端上来的牛排就会比平时小上一圈。

讲广东话符合香港核心价值?

香港人似乎对普通话有一种很生硬的警觉感,越是在市井的街区,这种警觉就愈加明显。然而关于普通话与广东话最有话题性的一次冲突,却发生在香港的大学校园内。2013年10月,香港《苹果日报》的报道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出事了:内地学生在明确知道相关课程授课语言为粤语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要求老师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同时上课的香港本地学生对此不满,引发了双方的言语冲突。

我正好也是从内地来到香港城市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的一员,所以关于这则新闻被夸大了多少,有更接近事实的判断。更准确的消息是,当时正值城市大学校董会选举,一名香港本地候选人(同时也是在读研究生)通过本地网络论坛和媒体散布了这条消息,希望以此获得更多来自香港本地学生的选票,他的竞选口号之一便是"恢复香港核心价值"—尽管如此,所有的这些努力并没有让他在竞选中获得成功。

我见过这位候选人一次。当时正值校董竞选的冲刺阶段,那天晚上的最后一门课下课后,他等在教室门口,用广东话和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交替着向陆续走出教室的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竞选纲领。下课的同学们三三两两,应付地回应着他,或者干脆加快脚步未予理会。人群在他左右两侧分流,一时间他不知道该具体去劝服谁,但口中还是机械地念着自己的竞选口号,用的是他的母语广东话。人群很快散去,他停了下来,无奈地垂了垂手。

当天晚上,我看了下他的Facebook主页。在页面上,他不停陈述着城市大学研究生会(主要成员是内地学生)的"腐败"、"不作为"和"滥用公共经费",言辞激烈而绝对。他建立了一个名为"光复城大研究生会"的Facebook社区。不过,这些所有的内容只收获了三条评论。

后回归时代的港人恐惧

事实上,对内地持有群体情绪的香港年轻人不算少,甚至有部分直称自己为"激进右翼青年"。在"占领中环"的运动中,他们是主要力量。那种对于大陆的"生硬的警觉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也最明显—他们几乎反对一切与内地有关的人与物,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并转发"普通话让人智力下降"的论断;他们会穿上同样颜色的T恤衫,在小巴和地铁里汇向中环。

香港人将"狮子山精神"视为香港的文化内核,即"不管发生什么,努力就定有收获"的"敢做(can-do)"精神。香港在英国管辖时期建立了完善的商业社会秩序,英式的"重商主义"定义了香港的社会逻辑,而财富的积累代表了更好的机会与更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香港社会在这样的模式运行下,形成了一种自信的社会心态。

但从地理概念上讲,香港的体量太小,因此香港社会注定需要在不断的调整中去被动地应对周遭的变化,并从中寻找可能的机遇。这也不难解释类似于李克勤的《红日》以及Beyond的《海阔天空》为何能够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文化产业巅峰时期成为招牌产品—他们唱的就是香港,带着骄傲。

很难厘定香港的社会心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一点转变成现在的样子,度量"狮子山"精神如今在多大的程度上引领着香港也绝非易事。在学校的个人发展课程上,主讲《冲突管理》的老师在讲述她的亲身经历时,给了我一些启发。这位老师是一名中年女性,香港人,她说:"念高中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香港未来会回归。但后来内地政府在一些事件的处理方式上,让我们感到震惊,同时也感到悲伤与愤怒。当然,最深层的是一种恐惧。那实在不是处理冲突的最佳方式。"

被警觉的大陆人民很包容

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依靠金融与贸易的香港来说,在巨变面前再次调整是唯一之选。这次调整更关键的或许是心态的调整,当然这并非易事。在许多香港企业的招聘条件中,"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和"愿意在内地长期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指标,而香港的年轻人因此承受着巨变引发的最主要的冲击:他们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却不一定握有本就越来越微弱的比较性优势。在一次经济学家论坛上,惠誉的一名代表便表示,香港可能会大陆化,也可能会更加国际化,但属于香港本地的部分,恐怕会越来越少。

自信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存在感算是一种社会化的本能,而对于大陆的这种"警觉",正成为一部分香港年轻人社会心态中的膝跳反射。

大陆年轻人对于这种情况,展现出的则是宽容与主动。开学不久,一名城市大学的内地新生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名为"城大福利社"的微博,提供许多租房以及学校公共资源等信息,便于内地新生快速适应。由于微博头像使用了城大校徽,在香港本地论坛上出现了类似"内地学生假冒校方"的帖子,该生本科期间担任过校党支部干部的历史也被论坛的朋友晒了出来,引起论坛内各种讨伐。这名内地新生很快注销了微博账号,他说"我会学习适应这样的政治氛围"。平均主义分配资源,这并不符合现今世界的丛林法则。我很好奇那名校董竞选的本地候选人在得知自己落选时,会有怎样的反应。有一点很确定,他会继续抗争,即使微小到像米线中的那一个鸡翅,也终究是他的一次胜利。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華爾街日報》聰明的投資者開始拋售中國房地產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iPad Point of Sale

Fast and easy to use iPad POS. Use in store or on the go. Try it free.
From our sponsors
《華爾街日報》聰明的投資者開始拋售中國房地產
Apr 23rd 2014, 00:58, by 墙外仙

多年來,精明的投資者一直把房地產市場作為分享中國經濟盛宴的一張最穩妥的入場券。

現在,一些最知名的投資者已經開始從房地產市場撤資,至少目前如此。

去年9月份以來,被視為亞洲首富的香港大亨李嘉誠賣出了位於上海和廣州的寫字樓和商場項目。他的次子李澤楷(Richard Li)則在今年4月初以9.28億美元價格出售了位於北京三里屯的一處綜合物業。

今年2月份,只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發展房地產項目的SOHO中國有限公司(Soho China Ltd.)以人民幣52.3億元(約合8.3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上海的兩個寫字樓項目。

房地產私募股權投資公司MGI Pacific董事總經理博加爾(Colin Bogar)稱,目前看來,拋售房地產項目確實是明智之舉。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在中國經濟整體走弱的背景下,房地產似乎也不能獨善其身。隨著經濟學家警告房地產市場供應過剩,開發商已開始下調小城市的住宅銷售價格。在供應過剩加劇之際,許多房企還面臨信貸緊張、回報率下降、需求減少和競爭激烈的困局。

據地產諮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中國(Savills China)介紹,今年3月份,上海甲級寫字樓每平米售價達到人民幣6萬元,較上年同期上漲1.4%,較2010年3月上漲65%。

但租金的上漲速度卻沒那麼快。地產諮詢機構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的數據顯示,北京和上海兩地寫字樓的毛收益率(稅前年投資回報率)已較上年下降。

高緯環球駐上海的資本市場主管Kent Fong說,如此之低的租金回報已經促使部分投資者重新考慮在這一領域和地理區域上的投資選擇。

據地產諮詢公司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稱,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商業地產市場的總投資規模為3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8%。這是2012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大降幅,當時中國商業地產的投資規模下降了57%。

中國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一季度的住宅銷售額同比下降7.7%,至人民幣1.11萬億元。

當然,有賣就有買,買方通常是將當前價格下探視為逢低買進機會的投資者。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基匯資本(Gaw Capital Partners)執行合夥人彭慶邦(Humbert Pang)表示,他們認為現在是買入良機。

基匯資本本月從李澤楷手中購買了位於北京三里屯的零售、辦公、酒店式公寓項目盈科中心。

房地產賣家過去也遇到過好時機。2004年,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開發了40層的上海世紀商貿廣場,並於2008年6月以人民幣49億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總部位於香港的私營投資公司亞太置地(Asia Pacific Land)。知情人士稱,亞太置地於2011年3月將該項目以人民幣44億元的價格出售,但人民幣匯兌收益幫助該公司抵消了售價上的損失。

SOHO中國上述兩個項目的售價也高於該公司的買入價。該公司2011年收購這兩個項目時共出資人民幣40.7萬億元,這兩個尚未完工的項目今年2月份的售價為人民幣52.3億元。SOHO中國很少出售整棟大樓,該公司過去主要開發和銷售商業地產。

SOHO中國的首席執行長張欣說,有更多的房地產開發商正在到國外尋求更高利潤率。在本月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她強調了中國目前很高的融資成本。她說,北京和上海房地產項目的租金收益率僅為5%,而銀行貸款利率為7%,她因此有2%的損失。

她補充說,在曼哈頓,租金收益率為5%,但融資成本僅為2%。去年,張欣和來自巴西的合作伙伴收購了曼哈頓通用汽車大廈(General Motors Building)的股份。

張欣上個月對《華爾街日報》表示,SOHO中國共計有人民幣220億元現金,正在等待市場出現調整。她說,去年夏天看到了第一輪信貸緊張行情。她說,該公司已經感覺情況會變得更糟,流動性將會枯竭。

去年10月份,李嘉誠通過旗下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和長江實業(Cheung Kong (Holdings))以11.6億美元的價格將上海陸家嘴31層樓的東方匯經中心(Oriental Financial Center)賣給了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 Co.)和光大集團(Everbright Group)。此前一個月,和記黃埔和長江實業表示將以30億港元(合3.87億美元)出售廣州購物中心西城都薈(Metropolitan Plaza)。

并非所有人都認為房地產價值已經見頂。基匯資本的彭慶邦說,盈科中心9.28億美元的價格相當于每平米不到人民幣3.4萬元。他說,在相同地理位置上找不到另一塊地有同樣的價格。他補充說,他的公司善于提取價值。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华尔街日报》习近平的难题:反腐力度多大才合适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system of over 15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华尔街日报》习近平的难题:反腐力度多大才合适
Apr 23rd 2014, 00:59, by 墙外仙

在中国,高层腐败是在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体系中存在的。

当高官被捉时,他们的整个人脉网络都会崩溃,同时牵扯到家庭成员、情妇、朋友、前同事、商界联系人和官僚盟友。

然而多年来,有一个群体对这种风险是完全免疫的,即现任和退休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但现在,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用反腐法网罩住了周永康的人际网络,这种不成文的保护已经变得不那么靠得住了。周永康曾经独揽中国维稳事务的大权,目前退休,但影响力仍不容小觑。现在周永康的儿子和儿媳已经消失,几十名与他有关的人士被带走调查。

周永康本人还没有被指控存在任何不当行为。不过,单单是反腐调查推进到周永康家门口的事实就足以使焦虑在一些中国精英家族中扩散。

没人知道习近平的反腐行动将推进到何种程度。其他精英家族是否会以同样的方式成为目标?周永康本人会不会落马?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调查已经披露了周永康的圈子在能源行业建立的庞大关系网,他曾对这个行业具有影响力。在中国的最高阶层内部,这种业务往来关系网并非绝无仅有。中共时常警告称,党员及其亲友的腐败是中共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高层官员接受调查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如果习近平果真决意剑指精英阶层、打响肃清党内腐败的战役,可能会对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是全球最不平等的社会之一。财富、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阶层手中,这意味着要维系整个体系的稳定,就要让精英阶层保持满意,使他们能够团结在一起。

在近代历史中,中国的政治体系通过约定俗成而不是任何正式的安排,使精英家族能够从中国的经济成功中分得一杯羹。许多高层领导人的家族都在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巨额财富。假若剥夺这些机会,或是取消领导人所享受的"刑不上大夫"的不成文规定,那么精英家族所处环境就会突然改变。

这至少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围绕精英家庭建立的关系网会猜测下一个落马的会是谁。如果反腐运的度足够大,甚至可能影响到对政权的忠诚度。

如果精英阶层的凝聚力减弱,一个后果可能就是派系内斗愈演愈烈。

另一个风险是,即便精英阶层的成员不敢公然反对反腐运动,但他们可能会通过更微妙的方式来表达对反腐的反抗,比如尝试阻挠或者破坏习近平广泛改革计划的部分方面,这个计划包括对金融系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当然,对于那些担忧习近平将颠覆现状的高层领导人家族来说,围绕周永康的这桩丑闻可能会被当成一次假警报。

一个正在流传的看法是,针对周永康网络的行动是出于政治原因,或许是因为他曾支持已被判入狱的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薄熙来曾是习近平在政治上的挑战者,而且一些人曾将他视为政治局常委的候选人。

换句话说,基于这种看法,此事只不过是一场权力斗争,习近平是在追算旧账,确立新的权力布局。

这种看法太幼稚了。无论习近平对周永康进行的铁腕打击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都不能让旧的模式继续存在下去了。简单的说,就是公众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公众必须看到习近平对贪污腐败采取强硬立场,这一问题正在摧毁公众对中共的信心。

不管怎样,中共调查者对待周永康问题都是格外小心翼翼,用了数月时间来立案和寻找充分的证据。

作为中国情报部门前任一把手,周永康知晓整个政治精英阶层的秘密——他们的利益交易以及个人的软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目前可以利用这种信息做很多事情:周永康现在完全与家属和支持者隔离,是全中国最孤独的人之一。他从去年10月就没有公开露面过。

习近平为他的反腐败行动争取精英阶层支持下了很大功夫。反腐行动现在已经深入到军队和内部安全机构。

但一些中国观察人士认为,如果习近平真要追查直到目前一直未受影响的家族网络,那么贪污腐败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他们认为,中国式精英阶层贪污还没有严重到威胁经济的地步。实际上,那些希望藉自己权力地位牟利的人很想维持经济稳健发展,这样才能使未来获得利益的机会最大化。但如果这类官员感觉这种游戏已经结束了,那么原本还算克制的内部交易将转变为能引起失稳的掠夺和资本外逃。

习近平显然已经通过赋予自己非同寻常的权力为这场战斗做好了准备。除担任党、政、军一把手之外,他还亲自掌管新组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涉及中国国内安全的外交政策的军事和民事事务。

但最终他将面临艰难的抉择:将反腐行动推进至党内最高层可能会动摇中国精英政治模式,而对贪污腐败姑息则有引起社会动荡的风险。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明報》陸童鬧市便溺 再掀中港罵戰 知名傳媒人微博轉發 引10萬網友熱議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明報》陸童鬧市便溺 再掀中港罵戰 知名傳媒人微博轉發 引10萬網友熱議
Apr 23rd 2014, 01:23, by 墙外仙

一對內地遊客夫婦日前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讓兩歲的女兒在行人路上小便,隨後因有港人上前拍照,引發激烈爭執,須警方到場處理。這宗小孩撒尿引發的風波,日前因知名傳媒人閭丘露薇在新浪微博上轉發,成為內地網絡熱話題,截止昨晚已有超過10萬人留言評論。內地網民多指摘港人歧視內地遊客,對女童不夠寬容,部分論壇已有網貼呼籲「用腳投票」:6月1日起杯葛赴港旅遊。但也有小部分人指摘,父母在公共場所暴露女童下體,行為不當。

事發於本月15日,一對年輕內地遊客夫妻在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照顧兩歲的女兒在行人道上小便。照片可見,附近人流相當密集,但父親並無對女兒作任何遮掩。其間,一名本港男子拿出單鏡反光機拍照,父母兩人因而情緒激動,並與男子爭執。

攝記拍照 夫妻搶記憶卡拒歸還

目擊者拍攝的兩段視頻顯示,夫妻二人合力將拍照男子手上的記憶卡奪走。男子出示證件稱自己是雜誌記者後,兩人仍拒絕歸還記憶卡,有圍觀民眾立即報警。而警察到場之前,另一名藍衣本港男子介入,與拍照男子一起拉着夫妻的嬰兒車,阻止兩人離開。

父獲釋 母涉傷人需報到

雙方隨後相互推撞,母親用嬰兒車撞上堵在前面的藍衣青年,夫婦兩人都有推撞,丈夫更有抬腿動作。在大人的叫駡和推撞中,父親懷抱中的兩歲的女童放聲嚎哭。視頻中可聽到母親不斷辯稱:「洗手間排隊,孩子着急我怎麼辦?」父親也質問兩名男子「你有沒有孩子?」

香港警方發言人指,33歲業姓父親涉嫌偷竊被捕,其29歲傅姓妻子則涉嫌傷人。調查後,父親獲釋,其妻子涉嫌傷人,但已保釋外出,5月中需到警署報到。

內地評論多指港人小題大作

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前天將事件轉發至新浪微博,引起內地網民熱議,多數人指摘,小孩撒尿是微不足道的事,是香港人小題大作。多數批評針對拍照者,指其可能拍到女童的私處,侵犯未成年人的權利。

有網民留意到,在照片與視頻中可見,母親用尿片接着小便,並用膠袋裝好尿片,說小便「並無影響香港環境」。有人說,遇到這類事情港人應該上前幫助,帶女童去廁所,而不是拍照。

但也有細心的網友也指出,即使內地城市遇到小童公眾場合便溺,也有不少人拿起相機拍照並上傳網絡,指其「已經影響了附近的人」。

另外也有網友指出,母親既然帶了尿布,應該直接讓女童穿上,而不是讓女童的下體在公眾場所暴露。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新京报》一泡尿引发的“口水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SendinBlue Email Solution

Unlimited Contacts, Real-Time Tracking & Custom Segmentation. Try now for Free!
From our sponsors
《新京报》一泡尿引发的"口水战"
Apr 23rd 2014, 01:20, by 墙外仙

作者:张倩烨

日前,网上流传一个短片,一对内地夫妻在香港街头让小孩在路边小便,引来一名香港男子不满,举机拍摄,引发双方推撞冲突。有人指责当街小便行为的不文明,也有人替这对年轻夫妇辩解说这是"出于无奈",还有人认为内地游客在香港不文明行为被放大镜检视,是一种歧视,乃至上纲上线到内地与香港的争端。

等一等再"上纲上线"

争论的本质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消费,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

内地游客与香港市民就公共场所行为方式问题产生冲突,已非新鲜事。因此,当最近这起"内地夫妻带孩子香港街头小便引发港人拍照谴责"事件在微博上开始发酵时,很多人便预料到了"沸沸扬扬"的这一刻会比以往更快地到来。

仔细观察一下各方的讨论,也实在无甚稀奇,大多是在跟风、站队,并热衷于将此事界定为"素质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以及"人性的缺失"。有趣的是,我尝试对事件本身的全过程和重要细节进行还原,却发现无法做到,原因是无论媒体的报道,还是意见领袖的评论,乃至现场网友对事件的还原,均颇有语焉不详,乃至互相矛盾之处。

不妨这么说:事情发生了,也带来了冲突,但事情的原委究竟如何?千里之外的你我均不得而知,因为我们接触到的,都是故事的不同版本,而非真实的故事本身。有人强调孩子的母亲打了路人耳光,有人声称旁观者拍摄了孩童的私处……生活不过罗生门,在这个观点基于立场而非事实本身的时代里,尤其如此。

让我们先把尚且含混的事实放一放,退一步想:这个事件在框架或母题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在街边小便,纵然是人之常情,但孩子的监护人仍需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旁观者若有不满,自可言语批评,这是人家的言论自由。到此,事件就算完结,似乎没有什么上升的必要和空间。

当街小便自然不雅,可放在任何一个公认文明的国家里,似乎也可归入"人之常情"。若有欧美醉汉在香港街头呕吐,恐怕不会有人上纲上线,扣上素质、文明乃至人性的帽子。因此,争论的本质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消费,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

香港是前殖民地,无论制度还是价值观上,均长期受英国影响;而两地社会发展程度不均,亦使得内地民众比起香港民众来,更加复杂、差异大。这些是隔阂的根源,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更是彼此谅解的前提。常识告诉我们,人不会无缘无故在繁华闹市中小便,而肆意拍摄儿童隐私也绝非大多数路人的兴趣癖好。一切冲突的发生均事出有因,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贸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实在有违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面对此类事件,新闻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尤其应当珍惜羽毛,切勿打着"批评"的旗号行党同伐异之事。

说穿了,还是要有耐心,要等一等,等到过程被厘清、细节被敲定,再去上纲上线。到那个时候,人们自然会发现这个"纲"和这个"线"已然不重要,如何消除误解、解决问题、避免伤及无辜,才是当务之急。而这些琐碎的东西,才是很多人整日挂在嘴边却从未真正理解的那三个概念:素质、文明与人性。 □常江(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香港何时变得如此"暴戾"

从内地游客港铁进食风波,D&G拒绝市民拍照,到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双非"事件、直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奶粉荒","内地因素"无一不在陆港矛盾中起到根源与催化剂作用。

从一个内地人的角度看,类似的新闻着实没有任何新鲜感,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各种头条上读到自己的同胞在世界各地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在千年古迹上留名"到此一游"……悲观地想,短期内这种"形象"可能难以改变。

可是,这则新闻还是让不少在港定居多年的内地人读到了一个陌生的香港。

一位资深的香港媒体人回忆九七回归之初,当内地游客遇到类似的情况,港人定会出手相助,而非冷眼旁观甚至拍照上网。一个两岁女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无法与成年人相比的,在这一点上,香港人也不会例外。陆客的行为自然违反了香港的管理条例,但是,未经允许私拍儿童便溺的照片同样违反香港法例,并且,在内地和香港的文化背景中,这同样是不文明的行为。

更激烈的行为是,在港人常用的社交网站Facebook、高登等平台上,激烈声音不绝于耳。内地游客在香港的处境渐趋艰难,就从今年开始,几乎每个周末,在内地游客聚集的尖沙咀到旺角一带,都有大大小小的反对内地自由行同胞的游行。不时有内地游客在香港街头遭到这样的游行参加者的"围观",感觉自己从内地来,就像戴着原罪。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莫过于去年,一位来自内地的女生在香港遭遇车祸遇难,网上竟有不少激进的本地人拍手称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个昔日曾被无数内地人憧憬为文明与法治的天堂的"东方之珠",正在经历一次重要蜕变。回想过去几年,从内地游客港铁进食风波,D&G拒绝市民拍照,到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双非"事件、直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奶粉荒","内地因素"无一不在陆港矛盾中起到根源与催化剂作用。

保持理性的香港媒体人和知识界不禁自问:昔日那个曾在饥荒年代救济同胞、在开放初期敞开胸怀的香港,从何时起变得如此暴戾、情绪化、冷漠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内地同胞在这里尽情释放着积累多年的财富能量与自由欲望。香港这个只有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天地,不仅要承载七百多万常住居民,还要承担日益庞大的自由行社会成本,仅去年,内地自由行人数就超过两千万,这对小小的香港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如今,很多香港人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理性与宽容,"守城"的悲情感与非理性产生得无比自然。香港的社会情绪短期内恐难改变,而冀望内地游客素质短期内大幅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在两难之间,两地政府可做的,或许是给香港以更大的自主权,自主决定自由行规模,算是给香港的一剂止疼片。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