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墙外楼: 徐达内:一泡尿的发酵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徐达内:一泡尿的发酵
Apr 23rd 2014, 08:53, by 墙外仙

一泡尿继续发酵。

因为内地幼童在旺角闹市便溺引发街头冲突之事,中国内地舆论场上掀起了对香港的同仇敌忾。包括那些曾经出言支持香港"反中"游行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也义愤填膺地激越抨击,即便他们并不是出于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但从"人有三急"、"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出发,也在指责香港部分激进分子有意"挑事","港灿太欺负人了!"

例如,@假装在纽约昨晚就在感叹"这几年的香港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入境香港时我曾经仅仅因为看了眼手机就被海关官员呵斥。我Facebook上有一群香港朋友,逢中必反,天天极力夸大扭曲攻击大陆。我对他们说,就连我这样一直在批评大陆不好的一面也对香港抱有好感的人,都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

稍后,这位向以嬉笑怒骂内地丑恶现象闻名的微博活跃分子,再引用他人发言,直抒胸臆:"文明的意义除了不当街便溺,还有善意与宽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根本。真正的文明,是碰到这样的情况,走过去善意咨询那位母亲是否需要帮忙,或者指引她找到厕所,而不是冷漠地拍照当成渲染大陆人素质低下的又一个证据。大陆人的素质的确有待提高,但香港人的文明同样需要提升。"

@二逼瓦西里接过话头:"善意提醒大声斥责都无可厚非,即便用手机拍照也并不太过分。用单反直指拍摄对象,具有强烈的侵犯意向。摄影界有'相机即枪'的哲学讨论,公众人物尚需习惯,遑论普通小儿父母。其后孩子被吓哭,最基本的善意应该是平息而非加剧争吵,这可比当街便溺更能看出教养真相。"

自命"卖国汉奸"的@邝海炎也看不惯了:"一句话,支持香港逼的人你们有孩子吗?孩子急着尿尿,父母带着去厕所但人多排不进去,于是用纸尿裤接着让孩子尿,却遭到摄像头围拍,孩子吓成那样,这是谁的文明?这群被殖民的傻逼因为香港衰落优越感丧失,于是,带着一股《红楼梦》里贾环对贾宝玉的怨恨使坏装逼。"

批评者将矛头指向香港公厕数量不足且对旅行者而言不便寻找的客观因素。同样是此前对香港"反中"抗议多有回护的五岳散人,以一个北京人的身份拍案而起,大骂"港人扯淡":"公厕排队太长是客观原因;父母已经用尿不湿啥的善后;你个傻逼拍人家小女孩解手,抽你活该;孩子遇到人生三急忍不住是正常的,跟孩子较劲,没劲。"

甚至,微博上最坚定的异议者之一@孙旭阳,也就此宣布:"我不觉得幼童当街撒尿有多不文明,在厕所短缺的城市,即使成年人当街便溺,也是一种美德而非罪错。"

而按照新快报今晨提供统计:"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对视频中的内地父母表示支持。截至记者发稿时,超过2.8万人认为'洗手间要排队,但孩子尿急当街小便可以理解,香港人对内地人还是有偏见';还有3500多人指出'内地餐馆里、地铁上这种现象更多见,支持报警,就该治理一下内地人的陋习'。在另一项组织的调查中,在被问及'对于小孩在街头小便'的态度时,61.5%的表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理解,23.8%表示能接受,只有不到15%的人表示不能接受和说不好。"

此间,@天涯赵瑜已经发出呼吁:"全世界学龄前儿童,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大小便。这是最为人性文明的一件事情。监护人有替孩子打扫卫生的义务,但让孩子在公共场合方便是对人类文明最为延续的证据,不要以为所有的进化都正确,有些纯粹是自私、节约管理成本的现代化恶果。"

看过了那段由@新浪新闻视频提供的《还原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冲突现场》,温文尔雅的@仝宗锦也颇有感触:"法律道德讨论要针对具体情境。这里讨论的不是大陆人的一般情况,而是当时当地那个父母责任问题。因厕所人多,让孩子当众撒尿,但用了纸尿片接尿,同时也未尿到外边。这里的大人,并非罔顾公共场所,也尽到了必要义务,老实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法子才能做到更好。换成外国人遛狗去捡粪说不定还夸有素质呢。"

这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更引用香港法例,强调"禁止随地大小便一般更应解释为针对溺尿结果而非过程"、"关于儿童,是有'合理因由'的排除条款"。

被他推荐的专栏文章是《港人拍女童私处是西方文明?》,来自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郝倩。作者以海外类似情形及民众态度为据,强调"即使在强调公共卫生的欧美,对于弱势群体'撒尿'的权利,虽有争议,却也算得上宽容。即使旁人有微词,也绝不会将不满提升到'素质'的高度":"YouTube上的视频显示:几个香港年轻人不依不挠,抢夺相机记忆卡,拽住婴儿车不让一家三口离开。爸爸几乎一直抱紧女儿,质问其中一位年轻人是否有孩子,而小孩子是需要尿尿的。两岁的女童泣不成声,几位年轻人和围观拍照的路人无人为之动容。在一个文明的城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街随意如厕都不卫生,理应被制止。但是,如果是紧急情况,尤其是像老人,幼童或是孕妇一类的弱势群体,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作为游客,很多人都有过外出旅游找不找厕所的遭遇,如果此时有热心人指路而不是举着相机一通乱拍,冲突可能压根不会发生。"

文中,最后一段提及在本轮冲突事件传播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的一位媒体同行:"香港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微博中解读此事件时,将整个事件强调简化为父亲抢走路人的相机和存储卡,而母亲则是打了路人一耳光。在为人母之后,依然有这种偏颇,不知日后会不会有所修正。"

的确,因为前昨两天的三段微博,闾丘露薇在将@凤凰视频的《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推而广之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内地舆论场上引来了可能是从业以来最大的非议。

北京青年报今晨即以头版导读《"内地幼童香港街头小便"真相如何?》的方式,引述了对她的抨击,并获门户推荐:"著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称,'孩子当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予保释,5月中需到警局报到。'但随着第二段视频的出现,令发布者的言论倾向受到质疑,有网友认为闾丘露薇有偏见,要求其道歉。因为在最早版本中,该事件直接被描述为内地幼童当街便溺,遭路人拍照,孩子父母与路人发生争吵并抢夺相机、打人。但第二段视频显示,孩子父母反复向拍摄者及围观者解释,曾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但厕所人太多。'去过洗手间了,排队,难道让孩子憋着吗?'被拦下后,孩子父亲曾反问围观者。孩子母亲也几次提及曾去过洗手间,但人多孩子等不及了。另外一个细节则是,第二段视频最开始显示,在孩子小便时,其母用一片尿不湿接着,小孩站立后,地面并无湿迹。即使争吵间隙,在很混乱的场面中,孩子母亲还将尿不湿放进黄色纸袋…… 鉴于第二段视频的还原,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微博上发布该视频的媒体隐瞒事实,混淆视听。更有网友指出闾丘露薇没有考虑保护未成年人,转发清晰图片,不顾视频中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误导舆论,缺乏基本的爱心。"

其实,网络论坛上对闾丘露薇的抨击要严厉得多,尽管她在微博中有过补充说明,并提出"不要在公开场合暴露孩子身体是做父母常识"、"如果真的厕所和人口比太低,要求政府多建公厕"、"再有道理,动手一定违法"等建议,但在数以万计的跟帖痛骂声中无济于事——在跃升为微博搜索热门人物的同时,这位"上海出生成长,香港实现理想"的名记也收获了"滚出新闻界"的集体喝斥。

为了证明闾丘的"两面三刀",观察者网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特意翻出旧账:"最新一期@外滩画报刊登闾丘露薇文章《畅所欲言》,谈起'杀光中国人'言论一事,她称'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她还表示,生长在香港这样的环境里,习惯了说话之前不太会有意无意地自我审查,所以政治不正确的东西特别多。"

她的供职媒体亦牵连其中。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王泽基的微博发言中,就多了一份居港人士的冷笑:"凤凰卫视基本不算是香港的电视台。从大老板刘长乐到主播,应该没有几个香港人。所以这不是香港电视台抹黑大陆人。"

今晨出版的成都商报更有《闾丘露薇这次不算"理中客"》之论,由作者曾茜公开批评同行"借由别人的冲突释放自己的戾气":"她看似职业的陈述,仍无法避免其在有限的文字里出现了选择,以至于并未完整展示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所以招致一些人跟帖痛骂。理论上说,即便是一个优秀的记者通过负责的调查所公开报道的新闻,也只可能无限接近真相,而不能代表真相。何况,闾丘露薇就此事件的言论,也只能算一个网友的片面之言,没有调查没有采访,根本算不得记者所为。对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而言,一番不客观的言论,会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可想而知。"

为了配合报道,在今晨附论《"当街便溺门"与"相互挑错"怪圈》中,北京青年报是由作者然玉就"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闾丘露薇隐瞒事实"加以解析:"并非所有现象都须穷究其理,有些是非对错显而易见:儿童当然不该当街便溺;围观者当然不该对着女孩私处拍照;为人父母当然也不该出手伤人…… 凡此种种,毫不复杂的事实梳理和价值判断,却由于各方选择性呈现与解读,慢慢开始不可收拾起来。那种狭隘幼稚、有失公允的辩护策略,让一场针对个案的发声,瞬间有了一股浓浓的挑衅意味。而后,更有极端者恶语相向、侮辱咒骂,事态更是越发不堪。内地网友莫名气愤,他们陈述着小孩及父母的种种无奈和努力;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港人动辄上纲上线、随时挑事发难的做派同样很是不满…… 而客观说来,这种厌恶情绪其实不无道理:港人中的一部分市井阶层,总是不自觉对内地游客心怀抵触,并根深蒂固地认为其'素质低下'。他们总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偏见'不错,故而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取证、论证的机会——在此心态下,拍下小女孩当街便溺,只会被视作拍照留证、伸张正义,而不会被看成是侵权之举。"

不过,既然是要叹息"各方唇枪舌剑,少有理性思辨和审慎讨论,却多是一派口水与板砖齐飞的模样",这篇文章也对内地网民表现加以指摘:"互有误解的双方,时刻敏感且急切地找寻着对方的"不是",并一直盘算着将那些真真假假的'罪证'留存、放大、散布,直至反过来把自己最初的偏见坐实。'先定其过——取证坐实——散布周知',一个令人遗憾的循环就此形成。该语境内,港人试图用'小孩小便'再证内地游客素质低劣;内地网友则想拿港人'无理拍照'反证其傲慢无礼。当我们陷入一个相互挑错的怪圈,对方形象必然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于是,最初的误解被加速放大,所谓分歧演绎为仇视。纵使是小小的当街小便事件,也会引发一场民间舆论你死我活的唇枪舌剑。荒唐的一切,未免太多莫名其妙。"

大致上,这也是中国内地其它市场化媒体——腾讯《幼童香港便溺争端:无关文明有关情绪》、华商报《被贴上"文明"标签的一泡尿》、京华时报《童子尿照一照,真讲文明不必吵》、重庆时报《被街头一泡尿淹溺的是非》、华西都市报《当街便溺,能否多关注孩子视角》、楚天都市报《公德和私隐何以在街头冲突》、晶报《"素质论"的面具》——的基调。

作为中央喉舌,新华社更是苦心婆心,与@人民日报一起极力劝和,高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昨晚所发时评已经用上了流行句式"且处且珍惜":"小处固然不可随便,小题也不应大做。一些赴港内地游客的'脱序演出'只是个别行为,香港同胞对他们表示不满,进行纠正,完全可以理解,也是正当作为。但香港作为亚洲时尚都会与购物天堂,也理应有足够胸襟笑迎八方来客。有些香港市民却自视优越,戴着有色眼镜,歧视内地游客,实在有失待客之道。至于极少数人更将几起小摩擦'上纲上线'为两地矛盾,借题发挥,火上浇油,则是别有用心,其目的就是要破坏两地同胞之情,抹黑、诋毁'一国两制'。这起事件,如果那对内地父母能了解港情,对解决小孩内急预做准备,如果当事香港市民能理解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急迫之举,尊重未成年人隐私,及时伸出援手,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可是,人家当真认同与你"同根生"吗?或者,哪怕"同根生",何妨"道不同不相与谋"?

以"一泡尿引发的'口水战'"为主标题,新京报在刊发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常江之论《等一等再"上纲上线"》的同时,还请来香港媒体人张倩烨前来解读"香港何时变得如此'暴戾'",并获搜狐首页展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个昔日曾被无数内地人憧憬为文明与法治的天堂的'东方之珠',正在经历一次重要蜕变。回想过去几年,从内地游客港铁进食风波,D&G拒绝市民拍照,到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双非'事件、直到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奶粉荒','内地因素'无一不在陆港矛盾中起到根源与催化剂作用。保持理性的香港媒体人和知识界不禁自问:昔日那个曾在饥荒年代救济同胞、在开放初期敞开胸怀的香港,从何时起变得如此暴戾、情绪化、冷漠了呢?原因并不复杂,内地同胞在这里尽情释放着积累多年的财富能量与自由欲望。香港这个只有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天地,不仅要承载七百多万常住居民,还要承担日益庞大的自由行社会成本,仅去年,内地自由行人数就超过两千万,这对小小的香港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如今,很多香港人很难做到始终如一的理性与宽容,'守城'的悲情感与非理性产生得无比自然。香港的社会情绪短期内恐难改变,而冀望内地游客素质短期内大幅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在两难之间,两地政府可做的,或许是给香港以更大的自主权,自主决定自由行规模,算是给香港的一剂止疼片。"

以一整版阐述"用文明来弥合两地的断层"、"不妨以平和方式处理冲突 "、"小处不可随便,小题不应大作 "的钱江晚报,也谈及此间心结:"一场内地游客和香港市民因小孩子小便引发的冲突,让人无法漠视,情况已经糟糕到这样一种地步了吗?为什么不能对一个孩子宽容一点,我们很多人无法理解。我想,同样的困惑也发生在香港人身上。有人认为这是地位失衡、心态失衡导致的,在很多年里,香港都遥遥领先于内地,突然来了这么多有钱人,什么都要,什么都抢,香港人焦虑了。也有人认为,一个香港要满足全国,是不可能的,香港市民有抵触情绪,冲突是必然的。不排除个别人身上有这样的心结,但我更愿意视之为文明的冲突。内地人去香港只是一时一地的体验,可香港人则不同,他们面对的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持续不断的碰撞。这两种体验必然带来两种不同的感受。一个希望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这种心态可以理解,来消费来花钱,有钱便是娘,有的内地人当惯了拿钱使唤人的感觉。这种心态自然也带到了香港。"

是谓"恩主心态"。

作为本轮舆论风波的始作俑者,凤凰网昨晚即曾从这一视角出发为自家同事报道方式辩护。先是承认"孩子当街小便不文明,但香港公厕不多且难找的事实也需要拷问"、"香港青年的'执法'行为本身并不文明",而后转入"如今香港对内地的敏感,一泡童子尿就能轻易激活"之叹:"内地经济崛起后,内地人的公民素质又成为香港社会诟病的主要对象,近几年来,内地人与港人竞争资源的矛盾愈演愈烈,公立医院的床位、香港宝宝的奶源、本地生入学和就业的名额,都成为引燃内地香港矛盾的导火线…… 内地民众需要反思的,则是恩主式的心态——'没有内地香港吃什么'。'香港人是狗'的歧视性言论是不是也在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冷血。"

两个月前,时值香港举行"灭蝗"游行之际,腾讯也曾推出首页专题《大陆人的"恩主心态"从何来》,称那些类似"没有我们内地人来香港买东西,你们香港不会那么好"的大陆游客言行,"和大陆长期来的历史政治条件以及宣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番,风波再起,这家门户的大家专栏昨天上午火速邀来曾写有《正在扩大的分歧》、《内地香港矛盾的裂缝》的严飞,续论《香港街头这一泡尿》:"这一问题的出现并不应该仅仅怪责于内地人的素质低,亦或是检讨政府对于文明礼仪的宣传力度不够深入,而是应该去反思香港政府在制度建设上的缺失…… 只有建立一套把自私自利的行为转变为有利于社会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规范疏导,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公民的素质。"

同期发表的还有《香港便溺指南——一泡童子尿引发的口水仗》,由作者许骥分析香港市民愤怒的来由:"平心而论,这几年的微博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 哪座城市没有发生过网民拍照、声讨随地便溺的事件呢?但是,却几乎没有一座城市的'文明人',会遭到像香港一样的围攻。似乎,只有香港人反对随地便溺是'歧视',而其他城市则是在'维权'。内地网民的反应,是不是很吊诡?有时候,我会同情香港人。而最应该负责的,则是本港的'有关部门'….. .香港的各种法例法规,有时候也只敢用在中规中矩又守法的香港人身上…… 香港市民的愤怒,就是被这样的区别对待一点点激发出来的。倘使换做有香港市民在旺角街头便溺被抓到,几乎可以肯定会受到'严惩'。"

专栏发言完毕,微博再唠叨几句:"看了'MK青年大战强国人'视频,对这种拉屎撒尿的新闻已经没什麽兴趣。但其中有一幕真的让我震惊——那个操北方普通话的父亲,面对指责他不文明的本港青年时,竟然把孩子扔出去说:'我不要孩子,给你啦!'你知道这个小动作,会给孩子留下多少阴影吗?不会保护孩子,还好意思问别人有没有孩子?"

其实,单是听到香港壹周刊在其视频中以"强国"一词称呼中国内地,就可以看出两地隔膜之深。苍南民众围殴城管之事已被喻为"敌我矛盾",在香港部分"反中"人士心中,这种"敌我矛盾"之势,更是随着近年来此起彼伏的冲突流行而日益蔓延。

当那位对着女童私处拍照的香港男子被发现曾参加多次"反中"抗议行动之时,此前曾多次刊发社评严厉警告香港反对派的环球时报也已出动,今晨宣布"香港拍照者比小女孩街尿更不文明":"那些激进的小青年极力表达自己道德上的高贵,实际上他们呈现的恰是香港社会市井气低俗的一面…… 在香港欧美人出现不文明举止的情况亦不在少数,但从未见香港有哪个群体表现得那么激动。香港如今有些人表面上是歧视内地人,其实他们在歧视自己。他们太想宣示与其他中国人的区别,证明自己已与洋文化融为一体。那些人无法正视内地沿海地区与香港发展水平的快速缩小,无法适应自己在内地人面前优越感的流失。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他们面对内地人变得极其缺乏耐心,喜欢小题大做,得理不饶人…… 必须看到,香港特区政府从未纵容少数人攻击、羞辱内地游客,香港主流社会也反对他们那样做。对这种区别,内地社会必须同时看清。"

至于遍游海外的高晓松,虽然没有在微博留言中直接批评港人之"势利",但他对亲身经历的讲述,其实也是在奉劝对方"平和宽容,少些戾气":"从前香港人不讲国语,我听不懂粤语,于是去香港只好讲英语,香港人的笑容与你英文水平的平方成正比。这次为宣传《同桌的你》电影从纽约飞到香港,直奔茶餐厅食我心爱的炸猪扒,发现大家国语都讲得很好。结账不能刷卡,掏出美元竟无人认识,解释半天才接受,又无人知晓汇率。人民币最受欢迎,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变成了"中港富人联手数钱,两地穷人频频对骂"。

这句源自纽约时报中文网所刊《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话,昨晚在微博微信中广为流传,触动着中国内地知识精英思考台湾反服贸游行与香港"驱蝗"运动的一脉相承:

"过去一个月,在台湾反服贸运动的论述中,香港一直是隐形的参照系:它首先被视为'中国因素'侵蚀下的负面教材,'今日香港,明日台湾'成了太阳花学运中常见的口号;另一方面,香港从去年初开始蓄势的'占领中环'行动,以非暴力公民抗命为原则,以争取不设门槛的'真普选'为诉求,也给了台湾公民抗争以灵感。处在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与历史进程中,台湾与香港已经很多年没有像现在这样相互关切,并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共振。"

故事总是一波三折。今天凌晨,@北京厨子断然宣布要与包括@姚晨在内的大V绝交——因为,此时,根据@本土香港報的提醒,他发现了"大逆转"。

壹周刊提供的新视频证据声称,"已经有新的照片证据流出,被抢夺的相机,拍下的是内地游客小孩当街大便的镜头。事实证明大便时小孩父母根本没有使用尿不湿接便,而且不是小便是大便。"

一泡尿变成一泡屎。于是,@北京厨子的立场也发生大逆转,他开始转贴几天前"南京地铁惊现'大便弟'"的照片,指责那些有关"拍摄私处"的批评不合事实,赞扬网易云阅读所推《一泡屎尿引发的微博现形记》"把微博里面公知大V逢事取大头的投机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本来就是一泡屎,这泡屎在北京地铁里不该拉,上海地铁里不该拉,天安门广场不该拉,人民大会堂不该拉,香港周大福同样不该拉的一泡屎,吵出了民族气节,吵出了大国赶脚。我这两天打个擦边球都快掉到大粪坑里去了。我改个口气:凡是少壮努力,不用终身在大陆的父母,移民之后别带着小孩到处拉。丢脸。"

"正如中青报评论员曹林所言:小孩儿街头小便引发的大人间的冲突,在哪里都可以看到,不要在站队和标签化中上升为大陆人与港人的对抗。世界之大,奇葩哪里都有,极端偏执的人格从来都不缺少,不要将那种明显不友好的行为放大,并加上各种情绪添加剂,将其他问题上的情绪移情到这种冲突中,当成'某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态度的象征"——本来,新浪今晨首页专题正在说着"地域歧视不是一个筐"的道理,可是眼见"一切剧情逆转得都如此之快",编辑公子北只能唏嘘不已:"对当日广州地铁'大便弟'的行为,绝大部分人一致认为这是不文明的行为。而到香港了,同样的行为却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这固然有事实披露不清的原因在,但如此容易被煽动的情绪,很难说没有玻璃心和受害人心理在作祟…… 关上门后,我还是想对自己说,你的所在之处,就是中国,你的所言所行,就是中国。"

另外,据新华社今日引述香港警方报道,那名2岁幼童实为男孩,并且不存在其母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