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华早报》在上海自贸区的报道上再爆猛料:自贸区里将推倒「防火墙」,所有"敏感"的网点全部解禁,包括全球两大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以及被屏蔽的《纽约时报》等报章的网站。
自贸区管理部门还将邀请国外电信公司竞投区内互联网服务牌照。中国三大电信巨头中国移动丶联通和电信都已获悉此事,在自贸区将直接与国外对手交锋。
消息上午10点15分通过南华早报的中英文网站以及官方微博上同时播发,顿时引发无数反响。那条微博在半天内就被转了过万次。
在我的个人微博上,有网友评论将上海自贸区比作"租界",我的回复是「"那就让它成为中国改革的租界吧。」
吊诡的租界
曾几何时,租界在中国是国体的屈辱印记。走向末路的满清政府在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了200多年后,颟顸无能地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割让土地,开放了租界。在租界上,列强在满清的领土上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极富讽刺意味的是,主权的丧失却不意味着租界的末日。包括上海在内的租界由于被先进一整代的经济模式占领,其经济文化繁荣程度往往远高于清末的周边地区。往上海、天津、汉口、苏州、杭州、厦门、广州、九江、镇江等等曾经的租界区探寻,即使至今,城市的中心一般都是曾经的租界。
更加吊诡的是,因为租界被视为外国领土,被打怕了的清廷根本无力干涉租界内部事务,根本无法在租界进行司法活动,这让租界成了反清志士在革命失败后寻求庇护,争取东山再起的避难所。
落后就要挨打。在租界上,中国和日本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难兄难弟。1858年闭关锁国的日本江戸幕府也被强权敲开大门,跟美、英、法、荷、俄签订《安政五国条约》,被迫开放长崎、横滨、神户、新潟、函馆五港。1859年-1869年之间,这五处港口和东京、大阪陆续开埠,设立外国租界。一样的,你看到这些城市后来都变成了日本的经济贸易重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年晚清的租界,是那个腐朽帝国和世界的先进经济体接轨的窗口,因为被迫开放,而成为政治上丧权辱国的象征。但在经济上,它是先进经济体在落后的经济体上安装的吸血管和发动机,自然它带来的繁荣有点畸形。
甩开租界 划出特区
从这个角度看,90年后,睿智果决的邓小平在中国的南边"画了一个圈",制定了「经济特区」的蓝图设计,极有魄力地在不放弃任何主权的情况下,让国际上的先进的生产方式、资本、管理在那几个划定的窗口和那被十年文革和"鸟笼经济"搞得奄奄一息的中国经济接触和碰撞。
结果,邓小平打开的鸟笼里,那原本萎靡不振的中国经济,居然翱翔天际,化作一只惊天动地的大鹏,乘着开放改革的浪潮,"搏扶摇而上九万里",成为近40年来,世界经济最令人惊叹的奇迹。
由于保持了主权,经济特区的发展远远比近代史上的租界要平衡、健康而持久。这些经济特区对其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也远远超过了列强只想吸血、无心深耕的租界。
特区不特 全面和世界接轨
在邓小平后的江朱年代里,邓小平开拓的经济特区带来的「改革红利」已经逐渐消化。充满政治勇气的前总理朱熔基,以一句「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气魄,担起千夫所指,终于在2001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
中国将从该年的12月1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中国经济更全面地和世界经济的接轨,其创造的「红利」再让中国经济井喷了20年。虽然中国为了加入世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加入世贸后,中国一举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最重要受益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不利。
在那一代领导人的手中,中国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历史机遇的昙花一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国,这些都是和入世分不开的。许多在美国等等发达经济体产生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居然都让千里外的中国成为了最大受益者。互联网在美国发芽,却在中国腾飞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在近年来,因为美国因为遭受了金融风暴后展现出根深蒂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让世贸举步维艰。全球的贸易官员只好零敲碎打地进行国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
在美国政治化的贸易政策里,中国再次获得类似世贸的红利基本不再可能。反而,中国要面对各类政治与经济交杂的国际贸易谈判,看着美国和盟友们吐泡泡(TPP)而无可奈何。
在改革红利消耗殆尽的今天,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似乎在邓小平的身上再次找到了灵感。在李克强坚定不移的推动下,再过几天,2013年9月底,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上,必然要记载下上海自贸区成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以开放倒逼改革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循环。以扩大开放这一剂苦药,来"倒逼"改革,在邓小平年代「功效显著」,在朱镕基年代「百治百效」,在习近平、李克强年代,这一剂屡试屡验、无施不效的苦药,是否还有相同的效果,是今后10年观察的重中之重。
但无可置疑的是,开出这样一剂苦口的药方,逼着中国各个僵化的利益集团捏着鼻子吞黄连,让中国三大电信"骄子"在自贸区直面国际竞争等等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决心和气魄。
有不少人也对初步规划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能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多大作用有所怀疑。对此,我个人还是乐观。
中国领导人一贯的做法,很多政治或者经济的实验,都肯定要在小范围推开,然后观察、调整,才扩大。如果在自贸区放开网络管制,并没有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那么随着自贸区的扩大,自贸区里更加自由、放松、开明的空气也会扩散开来。
已经有报道说,如果自贸区初期运作顺畅,成功吸引更多外资丶进一步推动内地外汇和利率自由化丶便於资本流动,对内地重整经济结构卓有帮助,则中央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扩大自贸区范围,最终覆盖整个1210.4平方公里的浦东。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我们才能深切认识为何有识之士把上海自贸区跟邓小平规划经济特区相提并论。
我在此前的文章《上海自贸区不单是经济课题》里,主要谈的是中国领导人规划上海经济特区的全局构想,以及对香港的政治意义。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把眼界放宽放远,只有回顾中国过去的开放历程,才能更好地展望上海自贸区在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乃至政治改革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
只有带着这样的历史感,你才会忽然发现,被李光耀赞为「虽只五英尺高 却是人中之杰」那老人留下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在去世十多年后,依然足以成为后人的借鉴。
—-
上海自贸区不单是经济课题
南华早报的中国财经大拿「沪港小生」陈澍,最近猛料不断,但都围绕着他的故乡,上海。
由中国总理李克强亲自「拍桌」推动的上海自贸区,将于9月27日宣布成立,开始启动隆隆的引擎。目前看来,自他首次宣布至自贸区最终投入运作,前后居然仅仅三个月不到,充分显示出「推土机式」的坚定政治决心和强悍气势。
整个上海自贸区计划最受关注的应当是,它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治下,第一块能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土地。中国政府深化外汇改革的纪念碑必将竖在这里。
中国政府在2020年之前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地稳健走出来。如果试水顺利,雄心勃勃的中国领导人将把初期规划的28.78平方公里拓展到整个浦东新区,整整1210.4平方公里。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堪比约30年前由邓小平成立深圳经济特区。
作为人民币岸外中心的香港,看到一个占有近水楼台优势,是中央政府「亲生」的人民币在岸中心的出现,自然感到压力巨大。
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说,上海成立自贸区后,香港仍有自己的优势,但警告香港勿「坐吃老本」。看到香港报界的评论也多是带着提醒和敲打的意味,有论者说「大陆明显在培育睇齐香港的金融及贸易服务功能,一旦香港发展停滞,更可顺势取而代之」。
但目前的香港舆论都在着重于上海自贸区可能带来的经济层面的解读,却甚少有人从中国宏观的稳定和发展大局来出发做观察。
香港对中国大陆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个13亿刚刚从陈旧、保守、低效的计划经济牢笼下挣脱了一半出来的中国人,和世界接轨的主要接合点。在这里,无数西方的资金和项目找到了跳板,进入了中国大陆;也有无数中国大陆的资金和最优秀的人才,也把香港作为走向世界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在世界华人为主体的经济体中,香港是唯一以自由为主轴,创造出来经济奇迹。在国家对经济和民生的干预程度上看,中国大陆当属第一,奉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加坡其次,充满政治纷乱的台湾第三,而香港一贯保持不干预,成为自由派经济学家的最爱例子。
但这颗自由主义的经济明珠,正在染上泛政治化的尘埃。
从最最复杂的普选议题,到因为大陆产妇来港生产的医疗卫生课题;再延展到奶粉不够的日常民生课题,当香港的激进人士最后喊出「蝗虫」两个字的时候,我想,推动中港经济融合,推动自由行,期待稳定发展香港,赢得香港民心的大陆领导人,心里肯定是忧郁而难过的。
中国政府投入了如此之多的政策资源,却换不来港人的好感,反而港人在感情上日渐跟大陆「渐行渐远渐无书」。如此重要的战略经济窗口,在政治上却有飘远的迹象,必然在中国领导人的心中留下浓重的阴影。
如果中国成功地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中国连接世界、世界连接中国的首选,取代目前香港的地位,那么万一有一天,香港真的出现政治动荡时,中国政府的战略回旋空间将更大,对中国大陆的影响也能限制到最小。
当激进派港人喊着要把大陆推得远远,甚至喊出不理智的「港独」口号的时候,以大事小的大陆,脸面上当然尽量对港保持着安抚安慰的态度,但不能不看到,它在骄傲的沉默里,坚定地建设着自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北望过去,那片红色的大陆,缓慢而坚定地解开纠缠的羁绊,再次奋力开启了经济改革大船的引擎。
只是这次,这艘船上,是否还会载着香港?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