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4日星期一

墙外楼: 罗昌平:从监狱走出来的政治领袖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mmerce Churn Rate 101

The most important metric for an online business is Revenue;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is Churn. Download this whitepaper to learn the basics of Churn Rate.
From our sponsors
罗昌平:从监狱走出来的政治领袖
Aug 4th 2014, 05:27, by 墙外仙

李开复"你怎么还没进去?"在客厅相视而坐,李开复突然冒出这句话,然后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从租住的居所到闹市的冰室,他一口气说了三个小时,好比泄洪的堰塞湖。他在微博拥有五千多万粉丝,而眼前展现的却是常人最普通一面。他出示了并不理想的病历,这与他略显清瘦的体态吻合。不过,他仍然乐观地估计,康复后要回到北京。

自净网行动以来,他在台北渡过了艰难的200多天,这是多数大V共同的体验。枕边的妇人们调侃,以前日防夜防男人肉体出轨,现在更重要的是防止男人因思想越轨而入狱。但谁能防得住这个呢?

两年来,新老朋友见我时都会抛出一句"怎么还没进去",频繁得如同"吃了吗"。我只能一笑而过。

来台之前的五月初,与老友相聚,不免谈及时局大势。我对当时出现的拘捕浪潮表达了担忧,他说,这是分层治理、消除杂音的策略。

那些从中央党校走出的校友,有一天会在秦城监狱重逢。而在某种程度上讲,监狱是另一所广义上的党校,或能培养潜在的未来领袖。"如果你的履历多一份监狱经历,想想看,那将多么完整。"他扭过头直视我。

这话给我的震撼,显然远远大于友人的调侃。但是,这不是我的选择,这也未必是那些因言获罪者的选择。凭什么将这样的重任加给别人?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旁观并记录,而非行动并颠覆。遗憾的是,边界的丈量者而非突破者,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到头来不过是众人偶尔的谈资。

谈到从监狱走出的政治领袖,自然想到南非的曼德拉与缅甸的昂山素季。曼德拉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在重拾自由后成立清算与和解委员会,它以真相换特赦的做法,为医治一个国家的历史伤痕提供了崭新道路。

不过,曼德拉和昂山素季常有,而德克勒克和吴登盛不常有;人们乐于放大曼德拉和昂山素季的坚持,却也习惯忽略德克勒克和吴登盛的开明。其实,成就曼德拉们的伟大,除了他的信念、毅力,更重要的还有敌人没有突破的底线——曼德拉几乎没有被打过,这就是底线。想想看,坐牢二十多年,还能健康地走出来,而且没有屈辱地认罪,这对那些独裁体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在某些骚人笔下,曼德拉和昂山素季呆过的牢笼被演绎为浴火重生的浪漫场所,并成了所谓伟大却又缺失核心意义的符号。

回到绿岛,从那里走出的政客,尽管磨难重重,但也当庆幸,毕竟他们还是体面地走出来了。柏杨主导修建的绿岛纪念碑,密密麻麻刻着白色恐怖期间受难者名单、枪决名单等八千人。碑上有些名字未曾关押绿岛,如吕秀莲、陈菊、李敖,这一度引起抗议。吕秀莲也曾表示,她为没有被关在绿岛而感到惭愧。

有两个名字为这份清单提供了亮点,一是劳动党主席林书扬,一是民进党主席施明德。

1984年12月17日,年届六旬的林书扬与另一同案囚犯李金木,在系狱34年又7个月之后从绿岛假释,人称狱王。尽管代价一样,李金木因少了政治光环,通常被记录者忽略。

清末,麻豆林家与板桥林家、雾峰林家并称"台湾三大林",林书扬的父亲为麻豆第四代,他自幼受到左派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默化。25岁那年,林因"匪谍"在家里被捕,与其同入案入监的36人中,3人被枪决,8人获判无期,这就是白色恐怖时期著名的"麻豆案"。系狱期间,大哥、大嫂、三哥、四哥与母亲相继过世,他只能面对那漫无终结的囚室生涯。

人生的一次意料脱轨,付出30余年自由,他的另一个30年由此形成路径依赖——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重拾自由后,他历任劳动党荣誉主席、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会长、劳动人权协会会长,以及中国统一联盟主席。2012年秋天,他选择在红都北京离去。

生前,他在办公室挂起毛泽东像,发起对龙应台的笔伐,成为乌有之乡的关注对象……当然,这也让他失去不少被记录的机会。

更多的文字留给了施明德,他于1962年和1971年两度入住绿岛。与林书扬相似,施明德21岁案涉"台独联盟",几经转监,进入绿岛。林施二人,正是蒋公心里最重要的两大敌人——共惨与台毒。

从施明德的《囚人之春》到《政治遗嘱》,再到他夫人的《美丽的探险》,从未脱离对这段苦难的叙述。由于刑讯过多,他全口假牙,终身脊椎疼痛。

施明德说,肉体的折磨倒是其次,最脆弱的时刻介于逮捕、判决之间,在连续问讯后突然单独隔离,"你完全与外界隔绝,没人讯问,也无法通信、看报纸、完全猜不透他们在打什么主意;再过几天……你甚至会产生虚无感,这种感觉比接受讯问更恐怖百倍。"

女生分队张常美的体验,与之何其相似!收监之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消磨摧毁尊严和意志,任何平凡的东西都会无比奢侈。

至于审判之后,日子变得更为具体,那种离岸恐慌反倒有些稀释。"囚禁是一种失去空间换来时间的生活状态",施明德在书中回忆,囚犯的空间虽然局促有限,却能拥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或思想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

作为惩罚处所,监狱是人类文明投下的阴影。刑讯的野蛮、狱卒的横暴与管理的松散,是在民国监狱里并存的现实。不过,即使在传说中的人间地狱渣滓洞,狱友仍可秘密绣红旗、抚养小萝卜头以致私藏武器组织暴动,这只能说明底线尚存。而绿岛显然好过渣滓洞。

另一层面的离岸恐慌,来自出狱之后。禁锢期间,施明德的生活如同慢进的默片,而社会的发展则是快进的3D。出狱当晚,大哥安排他住在旅舍,他在抽水马桶上反复尝试,不能习惯;新型商场的自动门让他紧张;与计程车司机存在信任障碍……

这让人想起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面对难以逾越的高墙,是适应它进而依赖它?还是反抗它进而摧毁它?这是囚犯面对监狱、常人面对体制无法逃避的问题。老布克斯选择了前者,获释后无所适从,自杀了结残生;安迪选择了后者,最终重获自由;瑞德在安迪的救赎下,完成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成功获得新生。

施明德七十大寿那天,发布了一张与两个女儿叠罗汉的裸体照片,这与之前的家庭断裂形成鲜明对比——他托自由的狱友蔡宽照顾妻女,未料妻子与蔡宽心生私情,他狱后与女儿的相处以失败告终。

人生的第二春在1978年的冬天来临,37岁的施明德与29岁的艾琳达完婚。一个获释不久的政治犯,一个美籍人类学家,剔除男女情爱,还有政治意味——政运分子得此美国妻子,或能获取一些保护;而人类学家对民主运动的兴趣,需要进出台湾的更多便利。

网上有他们蜜月之旅的合影,施明德站在绿岛国小的门口,脸上堆满笑意。他自己可能都无法料到,几个月后再以囚徒之身登陆这里。此时此景,浅尝绿岛,似能明白一种坚持和寄托,值得反复回味沉潜。

政治的第二春则源于《美丽岛》的创刊,它是党外力量野蛮生长的象征,这也再次换来牢狱之灾。事由起于1979年12月10日的一场和平游行,史称"高雄事件",随之发生针对"党外"清理的浪潮。国民党看似瞬间消灭了一切反对力量,并将恐怖弥漫社会各处,但事后看来,它是台湾转型的不可逆转的拐点。

当施明德站在法庭上时,不,那其实不是审判台,更像是他的舞台,大谈对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看法,对于台湾未来的思考,似乎无关个人命运。

在肖申克,救赎的核心立足于几句台词。一句说:"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另一句又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这种希望,是人性的力量,就像火烧岛变身绿岛那样,以时间换取了空间的变量。

今天回望,"美丽岛审判"成了台湾历史的分水岭。他们走过的历史,我们正在走,却不知我们的拐点将以何为标志。

我还记得那个下雨的午后,在李开复简陋的书房参观,眼前堆满了他正在阅读的《美丽岛》杂志,那是原版旧书的合订本,齐整而珍贵得让人垂涎。

(完)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