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8日星期三

墙外楼: 中国央行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一见高下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央行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一见高下
Jun 18th 2014, 04:18, by 墙外仙

本文作者指出三点:

1、作者指出了美联储的错误是"外推法",即:美联储那些银行大佬们认为,紧急应对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不仅可以救命,而且可以带来持久的繁荣,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应对一时甚至可以正确"一世",以至于永远正确。如此,那不就是一具僵尸了吗?!

2、作者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那就是决策者错误地认为,经济起飞时期的刺激政策足以推动国家经济走向繁荣,进而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3、作者最后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至今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以往注重外贸、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到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即三驾马车的领头车发生了变化,如同团体自行车竞赛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后车变头车的情形。而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机动的政策策略,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安全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并且充分避免了"僵尸"如美联储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副作用。

总之非常欣赏作者思想的灵动,中国古语云"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从本文我们在看到美联储"刻舟求剑"僵化不变的货币政策同时,是否进一步考量一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没有犯下与美联储一般无二的策略错误?当然,衡量央行货币政策的成败,不仅要考察当下,也得把眼光放在将来。下面是作者原文:

中国央行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一见高下

作者:史蒂芬-罗奇

  外推的诱惑难以抵挡。这一趋势会对市场、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施加强大的影响。但有辨别力的观察者明白线性思维的局限性,因为他们知道,线会弯曲,有时甚至会断开。今天评估决定全球经济的两大因素——美国政策策略的风险以及中国的经济状况时就是如此。

  量化宽松,即QE(美联储每月购买长期资产的计划),是以高尚的姿态开始的——不仅正逢其时,并且被巧妙地描述为美联储为了应对严重危机下的猛药。虽然不好说假如没有量化宽松局势会如何恶化,但很难否认,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流动性注入在拯救世界、抗击远比"大衰退"更严重的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推出了定向资金便利和首轮量化宽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在2009年3月飙升至2.3万亿美元,而在2008年夏危机爆发前,这一数字只有9000亿美元。因危机而深度冻结的市场开始解冻。

  美联储的错误在于外推——即认为休克疗法不但可以救命,还能带来持续康复。从2009年末至今,后续两轮量化宽松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又扩大了2.1万亿美元,而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却寥寥。

  从2008年末到2014年5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共扩张了3.4万亿美元,远高于同期名义GDP2.6万亿美元的增幅。这决非宽松支持者所谓的"任务完成"。量化宽松每投入一美元,只带来了76美分的名义GDP增长。

  与美国基本依靠中央银行缓解危机、提振经济不同,中国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以提振危机深化时期出现收缩之势的经济。美国所采取的7870亿美元财政刺激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果十分有限,而中国的财政刺激立刻让"万事俱备"的基础设施工程大量上马,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因此从2008年的44%增加到2009年的47%。

  诚然,中国也放松了货币政策。但其力度与美联储不可同日而语,既没有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也没有推出量化宽松,而只是对政策利率(2008年下半年降了五次)和准备金要求(降了四次)做了常规下调。

  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没有沉迷于外推法。中国官员将2008年-2009年的措施视为一次性措施,也比美国政府早得多地大胆面对深度危机时采取的政策的副作用。而美国官员却矢口否认其政策的副作用。

  与美联储一直否认量化宽松对(美国国内外)资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同,中国当局对危机期间及其后产生的新风险有着清醒认识。他们应对了其中许多风险,特别是过度杠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风险。

  中国已经放弃成功指引经济发展30余年的增长模式。中国认识到,需要从专注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生产(通过制造业)的模式,转变为私人消费驱动型生产(通过服务)。这一变化将使中国更有可能跨越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陷入这一陷阱,恰恰是因为它们的决策者错误地认为,自身早期经济腾飞时的增长模式足以推动它们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之间的互赖性将它们绑在一起,难以分割。问题在于两套不同的政策战略——美国停滞和中国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

  其结果可能是"不对称再平衡"。中国将从储蓄过剩转变为储蓄吸收——将其资产用于支持社会保障网,从而遏制担忧驱动的预防性家庭储蓄。相反,美国似乎意在维持现有模式——认为过去行之有效的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未来将继续平稳运行。

  随着中国将其过剩储蓄用于支持本国公民,用来支持储蓄不足的美国人的资金将减少。而这可能导致美元贬值、利率升高、通胀抬头,或三者兼而有之。如此一来,美国的经济阻力将更大。

  作者为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著有《失衡:美国和中国的互赖性》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