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时候,上海只是商业城市,但在中国当代史上,上海也曾扮演过一些重要的政治角色。
1972年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为中美两个大国的交往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上海也是已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故乡,在内地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共同努力下,两岸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现在,上海会否在香港的政治发展道路留下烙印呢?
中联办官员已经邀请香港多名高官在4月12-13日期间赴上海,讨论香港2017年政改事宜。我读到不少文章,多多少少都认同一件点:香港立法会议员都应当接受这份邀请,泛民议员也不例外。
我也认为香港立法会议员应当前往。但我对泛民议员也应前往的理由可能和大家不太一样。
我在上海出生,多年来上海市人口一直保持在1400万左右。但我最近回上海时突然发现,不知何时上海人口已经增至大约3000万。
上海本地人会高兴吗?当然不。随便找个上海人聊聊诸如公立医院资源紧张、高峰时段地铁拥挤等问题,你就会发现上海和香港一样,也有自己的社会问题。
在我看来,上海人不高兴的部分原因,和当地政府一系列决策失误有关。许多部门领导都没有足够权力规划上海事务,就连上海市长也一样。
一个内地城市若发展太快,本地人和外地人因争夺有限的公共资源而不时爆发冲突,并触发文化差异讨论,这时应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答案是:控制不了。上海和上海人口、公共资源,甚至文化差异,都被视为极其敏感的事由,只有中央才能做出决策。
而中央官员往往事务缠身,无暇顾及上海。如此一来,上海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其不满情绪就会与日俱增,并将这种不满情绪在社会上体现出来。听起来很熟悉吧?这就是我认为香港泛民议员应该去上海的理由。此行不仅意在会见中央官员并向他们坦承香港诸般社会问题,也可趁此机会体验一下上海的难题。他们回来以后就能问问香港人,上海的今天是不是就是香港人想要的明天。
上海的诸多问题无阻政府将其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的决心,势将在未来数年以至数十年继续吸引各方注意。但在上海人眼里,上海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是这样吗?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