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是央视每年消费者权益日都会祭出的"杀手锏"。但凡被这台晚会点名的企业和产品,即便不至于倒闭破产,最起码也会损失惨重。因此,历届晚会都备受舆论和公众的关注。有媒体此前还曾专门刊发文章,对今年的3•15"黑榜"进行"预测",晚会的特殊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乔志峰的文章说,今年的"预测"最起码透露出三个方面的信息:其一:现如今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3•15晚会容量有限,只能"择其要者"予以曝光。被曝光的是少数,没被曝光的是大多数;其二,消费者维权维权无门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时候只好"押宝"于央视的晚会;其三,3•15晚会选择曝光哪些企业和产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是"随机性"。
麦当劳被2012年3•15晚会曝光出售过期食品,却引发部分网友力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以前有人说某些地方反腐败就像是"隔墙扔砖头",砸到谁谁倒霉。现在的消费者维权,又何尝不像"隔墙扔砖头"呢?什么3•15啦、各种各样的大检查啦,都是砖头,被砸到的垂头丧气,没被砸到的洋洋得意。其实,这些"砖头"最终会砸到谁的头上,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应该反思的是:为何一台晚会有如此之高的关注度,以致于成了一年一度的维权"盛事"?
那些本该起到作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是否真的起到了应有作用?现在消费领域存在的几乎所有问题,最后的根源都指向了"监管不力"。要想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靠自律,也不能只靠每年一次的3•15晚会,还要依靠完善的外部监督和严厉的问责制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不光需要消费者勇敢地站出来,向问题产品和不良商家说不,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切实的负起责任来。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