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上海台的《头脑风暴》节目,顿时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因为没想到这个节目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讲出目前中国实体书店危机的本质原因,对于中国实体书店崩溃这块烂木头,他们对于表面腐烂的痕迹指指点点,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指出这块木头腐烂的根本原因。他们得出的结论无非是下面两个老掉牙的,一个是人类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一个是现代人的购买途径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更多的人看电子书,更多的人在网上买书,所以实体书店就完蛋了。如果按照他们这个思路,那么实体书店就应该和胶卷和黑胶唱片一样,是模拟信号时代的东西,在数字信息时代要GAME OVER了。可是他们又都赞成保留书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书店代表文化,其实他们有一个参照,那就是欧洲,日本,美国,书店产业都很发达。结果他们竟然用一个肮脏,腐臭,不堪入目的小资本主义情调的理由来支撑一个大众产业,而这些坐在头脑风暴的废物所想到的说白了就是认为书店体现人的品位。
但是这其中本来就存在矛盾,因为他们一方面说,人类的阅读习惯变化了,购书途径变化了,但是一方面又说欧美书店很发达。那么只有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变化了?只有中国人的购书途径变化了?简直就是放屁,欧美图书的网络销售途径,特别是配送可以精确到你订购的时候就能知道明天具体送到的时刻,在图书自动化,图书销售自动化的领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有INTERNET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按照这群废物的逻辑,那么欧美日的书店产业早就彻底崩溃了,因为网上购书,网上看书根本不犯法,也不是盗版,但是为什么欧美日的书店产业仍然很好,很发达?
其实这群废物顶着"我们应该去书店看书",这在哲学叫做义务论,这和"我们应该买爱玛仕"一样,都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屁话,而他们在讨论人们为什么不去书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去书店?"而他们想当然得把这个定义为"去买书",大家注意,这些孙子很喜欢玩逻辑,他们把"去书店提升能够自己的品位"的"应该条件",这个充分条件,等价成为了"去书店就是提升品位"的充要条件,结果就导致他们不仅自己搞不清楚,还要误导他人。现在新华书店大张旗鼓搞出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书店,我可以很肯定得说,最后不可能生意兴隆,只有GAME OVER一条路。因为这样的蠢事过去明明已经做了很多遍了。而他们也根本没有搞清楚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区别,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区别。
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我的这篇文章,在这个外行指挥内行,无能充斥屏幕,垃圾唆使百姓,大学毕业当狗的时代,如果没有人打声喊出来,那么因为他们的愚蠢,我们却要陪葬,绝对不合理,也绝对是不能容忍的。必须反抗,必须大声喊出这个时代的真实。
在开始前,先来看看外国书店业的情况。这里只有一个例子,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ONE PIECE,也就是海贼王,它的第59本,第一次印刷卖了320万本,创造了日本销售的纪录。可以看到,这320万本里,有100万本左右是预定的,也就是说,这100万本是网上购买的,因为日本图书销售在没有故意插挡的情况下,会提前1个月公布,也就是说剩下的220万本,绝大部分都是书店售出的。日本的书店销售系统有很多环节,主要是全新店和二手店结合。日本的二手书店非常发达。而日本的全新书店,大部分都是类似BOOK STORE(日本大型书店集团)这样的店,其实就和全家快餐店一样,而日本的二手店基本上都是仓库类型的堆满了书,根本没有那群头脑风暴的废物们所说的"人文气息"那种小资本主义的恶臭。书店不是电影院,也不是西餐馆,书店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卖书,而人们去书店的目的却不只是买书。
因为那群废物把书店卖书和我们买书等价了,才会有上面这么矛盾和荒诞的结论。而事实上,我们为什么要去书店买书,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被人忽略了。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购物其实是没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其实绝大部分人不是去书店买书,不是像美国的战斧导弹一样定点定位得跑到书店指定的位置去买一本,大部分人是去找书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去看看,有些什么书的。所以书店的关键根本不是什么狗屁装潢,什么狗屁文化,更不是什么狗屁"人文情怀"谁他妈说淮海路上就一定要有书店?说白了仍然是大跃进时代的思路,那就是欧美有钢铁,我们也要有钢铁,东京纽约法兰克福有书店,我们上海也要有书店。那么书店的关键是什么?废话!当然是书!
为什么欧美日的实体书店可以开得这么好?很简单,因为图书出版行业的规模非常大,而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网上买书其实有一个致命限制,那就是展示性。那般废物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那就是网页一面只有多少本书的信息,而一排展示架能够提供多少信息?我保守估计,书店展销架能够提供的图书信息,在相同时间内,是一个19寸宽屏电脑的20到50倍。因为图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消遣,既然是没有目的性的,那么"你不知道的书"肯定要比"你所知道的书"多得多。这其实就和买衣服一样,为什么淘宝网这么好,还大街小巷有卖衣服的?就是这个道理,你一个网页只有多少件衣服?只有多少种类?而店面一个衣架,就是一页网页的好几倍。日本欧美的书店,我们可以看到,都有相当强的展示性,再小的书店也会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区域用来展示,而中国展示出来的,全他妈是高中考题。
但是为什么卖衣服的生意这么好?书店却崩溃了?因为中国的衣服好,但是中国的书却和大便一样。
现在还不是踩大便的时候,因为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习惯的问题。美国人人手一个苹果,虽然日本人很爱国,不太用苹果手机,但是他们基本也都是平板机。欧美人的电子阅读要比我们发达得多,而且电子版权也做得很好,用苹果的人应该能够感受到,那就是什么都要钱。但是电子书的钱要比纸张书便宜得多。这不仅仅是书店的危机,而是书的危机了。但是为什么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仍然有天价的纸张图书销量?中国人还要拚了老命砍木头出口给日本做纸浆?
因为电子书缺乏一个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保存功能。也就是说,电子书并不是书,而成熟的出版国家,把该保存的和不该保存的东西分得非常清楚,那就是杂志和图书。为什么世界图书有杂志,MOOK,BOOK三个类别?其实就是指出了什么是看了就能丢,而什么是看了不能丢的东西。杂志和MOOK(杂志类图书),是快餐文化产品,看了就能扔,这部分可以被电子取代,而图书,可以让人回味,这部分才是放在书店里卖的。书店不是卖杂志和MOOK的,那些应该给书报亭卖。而且值得再看的书,在电子书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找不到位置。因为读电子书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东西,那就是页码,因为你是连着看,一下子拉下去的。而且电子书看图片缺乏连贯性,其实在阅读方面,电子书的阅读并没有纸质书方便。电子书最大的优势不是阅读性,而是携带性,因为你不可能拿着500页的图鉴满世界跑。这些都被忽略了。很简单的一点,现在你看一本漫画,在网上看就非常不方便,宁可拿一本书来看。
接下来说说中国书店业崩溃的真正原因。前面已经说到了,书店的灵魂根本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书,刘禹锡陋室铭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书店的装潢,书店的操你妈的"人文气息"都是包金,如果里面的书都是些粗制滥造的废纸,无疑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就是一个花瓶,肯定要被抛弃,肯定要打碎。日本的二手书店,要多破有多破,就和90年代中国那种借黄色小说的小书店一样,但是日本几乎每个区都有二手书店街,人头攒动。
中国落后,腐朽的出版业,低质量的图书才是摧毁书店产业的罪魁祸首。虽然说,美国和日本,垃圾图书的比例都非常高,但是像中国这样一眼望上去竟是垃圾,而不是垃圾却无法被大众接受的情况,和中国这个5000年历史古国,以及发明纸张,编写了四库全书的国家真是难以置信的不相符。而图书行业书的质量低,直接导致读者对图书的彻底失望,而作为最为重要的零售书店,几乎都成为了"考试书店",为什么呢?因为能够被人消遣的高质量的,历史,文化,科学,文学类的图书,根本就没有,而只有教材卖得掉。去上海书城就能看到,文化类的图书,这个在欧美销售额最高的图书,面积竟然只有教材的一半。从另外一点可以佐证这一点,那就是上海书城7楼的外文图书的10个书架的销售额竟然要比7楼其他近100个书架的还要多。外文图书非常昂贵,按照购买曲线,应该少人问津,但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说,作为文化消费大头的美术类,艺术类图书(这里包括漫画)在中国是多么可悲。
我刚刚说过,人们去书店买书其实和买衣服一样,人们去服装店,并不一定要买衣服,更多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看的衣服。但是人们跑到书店,看到的是一泡一泡的大便,是印了几万遍的鲁迅,几亿遍的世界名著,没有新书,没有好书,没有有趣的书,只有考题,只有封面一看就像大便一样的粗制滥造的小说,那么还有谁回去书店呢?他们为什么要去书店呢?
所以中国的网络书店很发达,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网上书店有好书?完全不是,我们可以看到,上面买得最多的不是进口书,就是工具书,也就是你知道名字的书。因为中国的书店完全没有展示性,仅仅靠网络书店这点展示性,完全足够了。
中国的宪法规定人有出版自由,但是中国的法律又规定人必须通过出版社出版,但是中国的法律又规定私人不能办出版社。在这种荒诞的自我矛盾的文化封锁下,出版社没有竞争,吃着皇粮,自欺欺人,废物,完全不懂出版行业规则的领导,无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职员,结果创造了两个尴尬的纪录,新中国销量最高的书,竟然是日本进口的漫画龙珠,一共卖了2000多万本。而单本销售比率最高的图书是韩寒的独唱团,单本销售200万本,但是问题是,这不是图书,而是一本杂志。
中国的出版社几乎都处在三国杀的周泰的状况下,靠着皇粮半死不活,但是有社想出头就疯狂挤兑。但是本身已经没有战斗力,我敢倡言,如果中国出版开放,中国的官办出版业要倒闭99%。如果要说中国人没有文化,那么问题就是,没有材料,你让大众怎么有文化?怎么审美?虽然说教育很重要,但是生活里没有高质量的图书,你让人的文化水平怎么提高?
既然图书差,那么书店就没有责任?
中国的书店究竟是什么情况大家了解么?其实那群废物一直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既然中国的出版是官版垄断的,那么中国的图书销售自然也是官版垄断的。理论上来说,中国是没有私营书店的,因为中国的图书销售是被新华书店垄断的。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说,我们只能去新华书店买书,所谓上海书城,其实只不过是叫做书城,其实它真正的名字仍然是新华书店。而且从某个角度来看,新华传媒集团的垄断更加彻底,我们看书的后面都可以看到一行字"新华书店经销",虽然现在中国出版集团脱离了新华经销系统,但是书的销售本来就是被垄断的。
其实图书销售被垄断完全没有问题,日本的全新图书的销售就是被4大文化寡头垄断的,但是问题是,新华书店本身就存在很多官版的腐败问题,而他们接手的又全是大便,结果书店变成了卖大便的茅坑,真是一个龙凤配,绝配!
而图书销售垄断直接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图书价格的虚高,这可以说是垄断必定会出现的问题。因为出版,印刷,销售,这本书的所有商业化行为都处在垄断中,一层一层回扣吃下来,吃到末端,也就是销售,自然价格就被抬得很高了。而新华书店因为是老大,自然没有打折的理由。但是中国的网络书店却可以打折,因为网上书店是私营的,因为他们存在竞争,所以需要压缩一定的利润来换取市场。而结果就是网上的竞争,把自认为垄断了市场的新华书店给挤爆了。大家可以看到在日本亚马逊上,新书从来没有打折的道理的,但是在中国亚马逊,哪本书是不打折的?日本亚马逊的宗旨是提供更大的选购,而跑到中国,直接变成了,我这里打折,我这里免邮费了。就是因为中国存在一个荒唐的官版图书销售系统。而作为这个荒唐的系统的末端,实体书店,现在被直接抛到了一个选择性的市场,那么除了GAME OVER,你觉得还有第二条路么?
任何书店,情趣再好,气氛再妙,没人买书,死路一条。一个书店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气氛,不是情调,也不是文化。代表文化的是书,而不是书店。厕所里是大便的,但是厕所很干净,而不是大便。图书代表文化,但是书店不一定要很文化,能拉屎的厕所才是好厕所,你现在把一个厕所里摆一个咖啡馆,结果没有马桶,不能大便,你要这个厕所有什么用?
中国实体书店的崩溃,就是文化市场末端的崩溃,文化销售系统崩溃,而不是什么人的习惯的变化,这个崩溃也是整个腐朽的中国出版系统崩溃的前兆和预兆。而在这个危险信号已经出现的当下,不想想调整中国的图书出版结构,图书编排结构,图书销售结构,而却想用502胶水,用虚无缥缈的"文化感觉"来修补已经倒塌的金銮殿,无疑是以卵击石,而最后书店惨淡的业绩,不仅没有办法阻止中国文化产业,中国出版行业的崩溃,反而会让中国的出版行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失去恢复元气,走上正轨的机会。结果中国这个看上去辉煌无比的出版大国,只会变成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别说复原,连本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
作为一个濒临倒闭的书店老板我认为实体书店的崩溃原因有
中国出书都是gcd出的,他们不让出的谁也没戏,所以都是主流话语,没错,都是大便。
文章作者也说了,出版发行被垄断,里面很多黑金、回扣、腐败导致书价格虚高,脱离中国人消费水平。(这里面的人我认为恰恰是最应该最需要读书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本就不爱看书,你丫得还把价格搞那么高更鸡巴完蛋草)
最后,最最重要的中国书店业崩溃的真正原因不是书本身,是人。网络书店卖的好,不是因为价格有折扣,是他吗因为中国人多,全中国12亿人(现在多少了?)看书的基本上都跑网上买书去了,再怎么颓基数在那摆着呢,能不好么?
为什么是人?中国言论不自由决定了文化没出头之日,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落差太大,挤兑的全族人民整个社会全部往钱看,畸形发育。两只手,一只贼鸡巴硬,一只常年不举。全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大倒退,能看杂志的不看书,能看娱乐报纸的不看杂志,能看图的绝对他妈不看字!消费文化主导市场方向,官方主流文化尼玛全是洗脑内容,根本不能吸引人的兴趣。搞得大家都十分的心浮气躁除了赚钱没工夫塌下心来看一本好书,纯实用主义至上,不在一分钟之内给予我快感的文化产物立马被淘汰。 书这个鸡巴玩意就干脆不要了罢。
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不看书,只看图!
—
把本人关于"谁来拯救民营书店?"的感想发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五味杂陈,然后慢慢阅读这篇文章,以及看到大家后面的评论,更是一种"难受的堵堵"的感觉,尤其看到一些评论,好像"肌肉想发力但是却是乏力,好不容易蓄势发力了出来,又落在了空空的空气中,发的不是地方",这不忍着好久了,还是那种"欲说还休,欲说还休"的难受。终于到了一年一度的国内图书界的"全国订货会"开幕前,今天不如敞开来发发癔症。
一、关乎体制?本身民营实体书店的衰落是这样的叫大家叹息,但是看看自身的原因有多少呢,评论中有人说信誉的问题,给出版商回款的问题,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有人说没有国家的庇护,姑且对吧,但是新华书店除了中小学教材的专有发行权以外(这一点还算有垄断优势吧),其他的教材又如何呢,还有全部的市场图书不是早早的叫民营书店拿去了吗?要知道新华书店恰恰由于国有体制的原因,人员冗余(全国的改制前甚至还有部分改制后【为了完成地方官员的业绩的一些工程性的改制,没有实际效果】的新华书店基本上只能进不能出,只能升不能降,干活的基本都是聘用人员,国企的通病没有一样不是他们没有的),以至于好多书店连简单的打折销售都打不起。民营书店在面对这样的对手时还不得不退出,这难道还要归结于国家政策的"偏心"吗?还能说关乎体制吗。
二、网店竞争的被迫淘汰?说民营书店遇到网店这些非实体店不得不退出,殊不知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遇到的民营大面积倒闭的局面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我入行开始,可以说此起彼伏。我们行内的老人都说记得清楚的都5、6拨人了,就像割韭菜,一茬一茬。最近的倒闭不过和以前的不同仅仅是以前叫"前赴后继",现在看样子可能就是叫"后无来者"而已,其实这样说有些过了,看看那些遍布各种学校附近的一个个小门脸里,临时干干,不行就撤退的超小书店(基本连经营许可都没有,面积平均在20平米内)不也是如雨后春笋一样吗?还能说民营要被淘汰吗?还能相信网络虚拟天下无敌吗?只是在国内书业零售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条件下,民营书店做的自我调整而已,象文中提及的那些读书人心目中的"学而优""光合作用""风入松""季风书园"等等的退出不过是自我调整的结果而已,千万不要小看了民营实体书店的生存能力,就象大片《侏罗纪公园》里著名的台词"所有的生命都会找到出口"。
三、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理想书店?传播文化,梳理心灵,叫任何一个人群和阶层都有可以依靠的心灵家园?如果说我们行业发展的还不够好不够快,还做不到叫所有的阶层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至少做到主流的群体还有尤其叫文化读者或者"书虫"的那个群体先找到他们的归宿,这样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目标吧,大家可以看看这个链接,看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地方"
但是,当文章笔者说道"北京最大的学术书店风入松的关闭,与光合作用的惨败"叫人是怎样的无奈?为什么?在如此广阔的市场和国度里,我们连一点港湾都保留不下吗?
四、中国书业的"几宗罪"?压垮"实体骆驼"的不止一根稻草
1、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一半开放和一半垄断,上下游身份不对等,资源不均衡,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开展活动,最后造成先市场化的一方竞争环境恶化迅速,利润获取能力快速消失,不得不最终退出。这个行业中的销售流通领域快速市场化,而产品的生产环节(图书的出版)根本没有市场化,加之上游很多都有垄断资源的依靠,于是出版社的市场管理水平很初级,市场意识淡漠,更不要说出版社们有意识的营造一个稳定持久繁荣的行业渠道通路。往往连按照基本的市场规则开展业务都不得章法(最要命的是根本没有要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想法),体现在出版社的随意开设渠道商、零售商,且市场政策不连续,管理片区的人员变动可能立刻调整相应政策,这些都是迫使下游流通领域商业环境恶化的"元凶"。说的具体点,有些权重出版社的业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轻易决定和谁合作或者和谁不合作,根本不是依靠市场方法(经销商的能力和水平的量化标准)来做判断,这种喜好直接决定了谁可以有钱赚,谁可以没有钱赚(很可怕的力量!)。这样就出现了一批迎合个人喜好的经销"投机者",拉出版社的业务"下水",由于我国出版行业基本是赊销制,这样照成了经销商可以随意进出的低门槛环境,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很多"玩"出版社帐期根本不把精力和能力放在图书品种管理上的经销商,他们会的只有折扣战,于是短期内促使本来图书零售利润有限的市场迅速恶化。另外,那些垄断资源较少的出版社(出版社并不是全是红孩子,也有舅舅不亲,爹娘不爱的可怜孩子)的业务,单纯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拿到自己的年度奖金,不加限制或者不慎重的主动引进合作伙伴,往往也是一批只会折扣战的群体,于是全面的加速了书业利润获取环境的迅速恶化。民营书店毕竟是老板自己心血的积累,在赔不起的时候撤出是自然的选择,新华书店零售部分挣钱的几乎没有,"死抗"是因为肩负国家文化形象的道义和"行政"责任,同时中小学教材发行的利润总能维系一个稳定的基本生存状态,加之书店没有多少机器设备,折旧有限,随着地产租金的升值,各大书店账面价值多数只会盈利而不会亏损,这是目前新华书店仍然健在的原因,也是目前大家看到书店更多的是营业用面积的出租,多种经营此起彼伏的现状,谁还关心要给读者组织哪些品种呢。
2、滞后的产业格局,定价权的缺失,造成发行流通领域经营的被动。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所有的市场化后的行业,零售价格都是零售终端商拥有定价权的格局,或者至少也是上下游协同定价的状况,唯独我们的图书行业还是出版商上游企业定价格局,图书出版时就已经定好价格,明码标价,也就是说零售终端面对这些产品的时候只能被动按照定价销售,根本没有定价权。这个现状,出版社上游企业哪能考虑周全下游的运行成本哪?根本考虑不到。在这30年来,期间的社会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哪一个不是一直稳步增长,水平居高不下,而到了已经单靠图书零售那点皮毛利润无以为继的极端状况,单单一个独立的书店根本无法改变和应对这些局面,迫使曾经那些文化定位清晰,擅长管理学术图书或者某类专业图书的书店(恰恰是多数读书人的心理定位的那种书店)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这些书店正常的生存,本身就是靠服务于那些相对小众,专业的读者群体,往往是社会文化的高端人群,相对人数少,购买间隔长,书店靠的是存货种类和精准的店面管理就是作者描述的"店员往往训练有素,且常常是大学里的学生,态度良好不说,对专业也颇有研究",于是这些书店经营本身就是小批量多批次的订单状况,周转缓慢,业界形态决定了如此,在如此没有定价权,要卖多少只能卖多少的情况下,再受到那些经营"投机者"的折扣战消耗,就离死不远了。
3、说实话,我十分佩服我们的生意智慧,折扣和降价那简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如此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行业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你只要有个门面,交得起当月的房租,就可以张罗的弄些书开始摆摆,价格和利润在我们如此可以吃苦和忍耐的群体里可以发挥到世界水平的极致,再低的折扣都可以忍受,甚至普遍都精通"赔本也要赚个吆喝"的生意法则,还如之前说到的那种"前赴后继"。唉,悲叹!再加上那些所说的投机经销者对行业生存环境的破坏,民营实体书店尤其独立书店退出是迟早的事。
以上是行业微观的审视,抽出了几根"稻草"。下面是行业竞争者"网店"的又一根稻草。
4、说实话,我们现在干任何事,都是快速拷贝,管他后果呢,我个人对"网店"方式对国家出版行业的最终影响目前还持负面的评价,不是我个人保守,我绝对不抵触"网店"方式带来的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我绝对不拒绝更高效率的网购的商业模式,我们对各新华书店的改制,还有放开许可民营进入这个领域无非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但是,我反对在这个时期,国内图书行业经营停留在折扣战的初级水平时,看似高手"网店"的加入,这个根本不是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内引入的那个高技术高效率的进步方式,我认为更多的无非只是另外一个折扣战"高手"的出现,从他们本土的管理水平就可以略见一斑,根本不是我们读者内心所期望的那种亚马逊专业于图书,耕耘于图书的发行流通角色,说实话,就本人的观察,目前国内主流的网店莫不更加充分的利用行业市场化中最突出的短板——经销包退的赊销制带来的便利,为其圈钱也好,上市也好所作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实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出版社的供货折扣要求更加苛刻,这样使得原有利润空间的压缩传递到上游出版社当中。本来行业是要向市场化正常梯次过渡的,但是在我看来,目前我们的行业是还没有迎来充分的市场化自然成长为"参天大树"时,我们可怜的业界又不得不面对着另外一种"垄断"生态,这是何等的可悲!在这个过程里要尖锐的指出尤其还是一些权重出版社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看吧,目前国内书界就是折扣满天飞,廉价而无意义的纸片漫天飞的局面了,这样还何谈文化优势和竞争力呢?
行业市场化发展的过程里,伴随国家主管部门调整行业政策的脱节或者说只有方向没有方针,带来的市场发展期的无序,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5、摸索前进,边走边改,我们主管和监管部门的市场决策水平的滞后,战略布局的不充分和造成的制度性缺失,是行业不景气的一个大的诱因,也是压死这个骆驼的一根"稻草",或者说不死才怪!
从小的说,地方一些主管部门监管缺失,造成区域行业流通环节竞争无序,单个独立书店经营更加困难,十分典型的就是盗版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个人胆大的盗版行为也就罢了,关键致命的是有些主管部门内的部分参与其间,十分恶劣,我亲生经历过的事情,明明确凿的抓到了一些书店经营考试图书的盗版,在和当地主管部门下去执法的过程中,主管人员明确的说"抓一两家典型就可以了,都弄死了咋办?我们还靠他们吃饭呢!"我除了震惊要死,没有别的了。要知道,由于这种"拿来主义"的横行,我们正在错过一个万亿美元规模的数字化信息产业。
从大地说,由于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主要精力是民生的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对我们这个行业也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投入关注,但是由于前面说的好多原因,以及国家研究决策部门对这个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化方向做引导,造成了目前的很多改革和改制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行业市场化不足的现状,这样也导致了行业始终缺乏核心竞争实力的状况,从业人员也更加迷茫和无助,人才的贮备不足和缺失,造成了这个行业上下游全面的低水平的不断重复。所以说民营书店的倒闭不是简单个体的原因,一叶而知秋呀,这个冬天才刚刚开始。我们准备好过冬了吗?
—
非常同意楼主,也同样支持楼上两位观点。作为楼主所指的垄断图书经销的新华书店,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我们生存的也没有其他"垄断"来得那么春风得意。卖场不赚钱,根本不赚,连TM的基本工资都保不住,每每和财务探讨,最后的结论是,咱不如把店面租出去来得收益高。所有业外人士都认为图书利润高。操他妈的利润高,那是上头,咱基层……方便面微利,但人家快销,图书微利,他爷爷的还是奢侈品。
新华书店,尤其是基层新华书店面临着和所有实体书店一样的危机。如果没有教材教辅,姐就要去喝西北风。而教材教辅是靠天吃饭的东西,天给脸,就赏咱一口,天不给脸,咱就滚蛋,这就是现实。所以,姐现在不得不做出楼主所说的"搞出奇形怪状的书店"的事儿。为什么?
一是因为书。赞成楼主。现在的书确实TMD太不给力了。放眼卖场过去好书寥寥无几。一查动销数据,卖的好的要么全是老旧经典,要么全是垃圾。姐爱书,所以姐心疼,所以姐不得不搞奇形怪状的事儿。我们现在在做的事儿,就是从图书本身的选择入手,严格把关。对,咱新华书店卖场的确是有要求要品种齐全,全面,但是这个齐全,全面的必须是好书,必须是能让人看得下去,能给人带来真正知识的书。上游没好书怎么办?咱也要收集信息想法子出版。什么叫"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我必须承认,新华书店自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句口号早就灰尘蒙蒙,遗落在了仓库的角落。所以不怪有些读者说从来不进新华书店,因为我们确实没有提供你们想要的。
二是人。读者是其中一人。阅读习惯确实在改变,每天在网上看文的数量,绝对超过了阅读纸张书本的数量。不愿意阅读的人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同意楼主所说的,人们进书店,其实只是想看看有什么书。大部分人也是这么做的,看了之后,抄下出版社、版次,然后上网买。咱卖场就是网络书店的展示架。所以,姐必须要搞奇形怪状。你不看书,可以;你不买书,可以。你来,我让你看到各种所谓人文气息的展示;你来,我给你机会把我们当展示柜。但是,我们要给读者交流的平台,交流的话题,什么叫真正的人为气息?不是装修的多装B,形式多小资,而是我们75年传承下来的专业素养会告诉读者怎样阅读最舒适,怎样让读者把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相互交流。咱书店是伪垄断,这是消费者经济时代。巴诺书店牛B,不是因为人家有什么支持,有什么人文,人家是确实的用各种手段去满足周围群体的阅读;诚品书店蓬勃,也不是因为人家台湾消费氛围有多好,而是因为人家诚品只做消费者想要的,所以有各种多元业态,有各种奇怪活动。
更关键的人,是咱新华书店自己的人。你一营业员,不好好干你的服务,装什么行政单位公务员?!你一企业领导,不好好创造利润,摆什么行政级别架子?!今天你拿的了工资,那是消费者,是市场赏你的。不要再和姐说什么,这样做会给管理上带来麻烦,咱们是国企,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国企你妹,咱就是企业,咱就是得靠市场经济过货,得靠给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吃饭。管理麻烦,那是咱自己人不给力,凭什么要把自己的麻烦加诸在养活你的爹妈身上?!所以,姐要搞奇形怪状的事儿。要用各种方式、手段,把咱们自己人先变过来。服务行业,就得拿出服务行业的样子!巴诺书店说24小时全范围送书,人家就送了,亚马逊都得害怕。咱新华书店网店比巴诺少?咱中国人工比美国高?咱为什么给人送书上门就管理混乱了?!等全国新华书店遍布到村的网店,都有好书给人24小时免费配送的时候,当当你还得瑟不?
网络书店,咱不排斥,不打败,咱共生;电子图书,咱不害怕,不排挤,咱共荣。你有你的消费群体,我有我的阅读人群。我不但要把咱新华书店弄的"奇形怪状",而且还要根据消费者的变化不断的更加"奇形怪状"。这和高尚的人文信仰无关,这只是说必须想办法生存下去。
PS,楼主不知是哪儿的干活?出版还是发行?有机会多交流。
—
我也想说这个···美国书店除了大学附近以外 感觉少的可怜啊···大学外面大部分也都是传说中的教辅和教材···
国内书店还是很不错的 至少我喜欢的书 就算在网上看过了 也还是想去书店买纸质的 喜欢书的人当然会去买 不喜欢的书店弄的再好也不会去 至于当当之类的 不喜欢出行的当然就买当当 不喜欢网购的当然就书店 这有啥好上升到文化深浅层面的= = 还大便···
日本的书店也去过,就是亚洲风格,和国内没什么区别,楼主说的什么分类更加明确更多什么的一点儿没看出来 就是感觉摆放不是特别规整而且地方实在是小···
—
话说,我怎么觉得中国买书的主力军都是在校学生啊……本来就没什么零花钱生活费,扣掉要买辅导书的,就没剩多少给"闲书"了,当然要找最便宜的买,就是网上……
反观外国,进了书店,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中青年老年这些有自己收入的占绝大多数,不会为了几块钱的差价斤斤计较。大家也都有阅读习惯,这就是传说中的整体文化素质高?
反倒是学生,学校里的图书馆永远为大家敞开,没见几个买书的(其实也只有交essay的时候看一点吧大多数人)……学校里的书店也都是卖的超贵的教材辅导,而且真的很少人买,因为图书馆有,可以借,也可以找人买二手的
中国的图书市场面向的读者,现在可能偏年轻化吧,新书读者主要是年轻人,也难怪品位有点低级幼稚……整体的知识水平慢慢会提高的吧,文化积累上去了,好书也会有的。
所以读者的年龄收入知识水平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吧…………
个人觉得,除了体制问题,能做的应该就是培养年轻人阅读习惯吧
—
中国出版社大部分已经改制,没有改制的只有盲文出版社这一类的,就是因为改制了,所以无法兼顾,不,也不能用兼顾,所以无法特别考虑社会效益,你们所说的香港三联和商务印书馆是有政府支持的,这是昨天一个香港人刚告诉我的。为什么没有好书?没有好作者没有原材料哪有好书?编辑是编加书提高作品质量的,并不是作者。出版社也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如果我做本书,大家都不买,喝西北风么?现在的图书公司已经很多了,很多畅销书都是他们做的,那些畅销书中有多大的比例不是快餐文化呢?
—
要说清楚真相其实哪有这么简单。作者以国外的情况做比较,却说得不够让人信服,并非像是真的有深入研究过;以国内的实情说事,又像很多人说的一样,可能并没有在书店或出版业待过,与实际情况有差异。不过至少作者贡献了这样的话题和自己的观点。有一点我是认同的,如果知道自己买要什么书的话,那购书的途径有很多,网络又便宜又省事,何必去实体书店买呢,很多时候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买什么,或者只有大概的意向,但并不确定买哪一本,只有看到了才知道,这样的情况下,去书店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确认目标的过程。所谓逛的乐趣会大于买的乐趣。而且很有可能你原先想买的没看到,却发现另外有意思的书。这些难道不也是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吗?
虽然本人对国外的情况也没有研究,但从新闻、影视作品中也了解到,比如在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是做得很专业的,很多有影响力的报纸上都有这样的专栏,有相关畅销书的介绍,他们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再比如书店也会有作者和读者间的见面会、签售会、试读会等许多互动活动,这些也比国内更成熟。因为归根结底它们的产业是更加市场化的,是私有的而非国家垄断的,是经历竞争后慢慢发展而成的。所有的这一切又形成了一个更好的氛围,给喜欢读、想读书的读者带来更多的兴趣。
而从读者这一面去解释呢,我们又有多少时间没好好读书了?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多元,社会转型,人心浮躁的社会。娱乐的选择多了,空余的时间少了,每天工作赚钱养家应酬的事情多了,自己静下心来的时间少了,网络、手机各种平台终端多了,摸着纸质书的时间就少了。而这一切还是一个选择问题,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来看,你可能读书的兴趣并没有变,但书读得少了,或者换种方式、换种媒介看书了。而放大到群体来看,就是现在上书店买书看书的人确实少了,他们被各种可能性分流了。
但我觉得现在就谈崩溃还为时过早,它可能会减少、会萎缩,但它还有存在的必要,还有许多人会由此获得乐趣,它的需求还没有消亡,那么它就不会崩溃。
—
作为总是要买书看,闹得已经准备定制书柜的人来说,网上买书的好处第一是便宜,第二是便利。以前,为一本书跑很远但却失望而归的事情基本不会出现了。书价是那么的虚高,也只有网上购买才能多少打点折扣,书店一副死爹哭妈拧丧种的样子,基本是原价卖书不打折的,除了收钱也没有任何附加服务。如果出现问题,还得要小票儿才能退换。而网购退换方便的多还是上门服务。
说到书的质量,我发现最近两年图书价格大涨!随便一本书都尼玛三十四块四五十块!!!和抢钱一样!
但里面书页的纸张却不如以前了!就是很毛糙的白报纸!
据我所知,一本书的成本其实很低,就是用很好的纸张一般也不会超过十块钱。
在一个出版业是暴利的时代,爱读书的人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网购了。虽然,没有了直接挑选的手感,但起码折扣是实实在在的。
那些实体书店的经营者就别装B了,暴利的获益者,还想继续暴利,结果让网购给打败了……活该!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