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十一长假,"本港台"循环播出这条:大陆"双非"儿童的家长们为了孩子能上香港的幼儿园,在新界北部的上水、粉岭一代幼儿园门口通宵排队领入园申请表,引发北区居民一些恐慌,国庆节只放一天假的香港市民也请假到园外排队,500份申请表派完后大量没有领到表格的家长们情绪激动,迟迟不肯离去。教育署长吴克俭出镜安抚:"今年香港幼儿园有241000个入园名额,实际需要入园的儿童有168000个,名额是足足够的,还望大家不要恐慌。"实际上呢?港生宝宝家长心目中著名的凤溪幼儿园,10月8日才发表格,3日就有人过境去排队,小板凳上写着宝宝的名字,围着学校大门排了几圈,人人心力交瘁,狼狈不堪。更有妈妈带宝宝排队时发生了随地大小便事件,登上当地媒体,引得港人吐槽不断。香港家长更提出抗议,要求缩减幼儿园内地生的比例,也有人为躲开愈来愈多的跨境学童宣布逃离新界北部。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第一时间想到宋太。2011年十一去香港出差,在从酒店去机场的A11巴士上遇见怀孕的宋太,大着肚子来做产检,还屯了一箱子奶粉带回北京,上巴士时我帮了她一把,途中就有了一段闲聊。宋太是白领,先生是公司中层,有车有房,俩人按照这几年流行的定义中产的标准替自己找到了坐标——家庭年收入30万。宋先生拿着热心媒体列出来的"赴港生子费用清单",发现存款里拿出个20万来给孩子一个香港身份是足足够的——那时候,港府还未发禁令,宋太申请到了床位,为了省点钱,在深圳找了月子会所。赴港生子,令她中产阶级的标签更加浓重,宋先生和公司里的高层们也更密切了,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孩子未来在香港的相聚。宋太说起这些时脸上都有了神采,不那么疲惫。飞机到北京,分别时我随口说了一句回乡证虽然麻烦,但和香港身份相比还是值得的,宋太睁大眼睛问,什么是回乡证?
像宋太这样把赴港生子这件事想得太简单的人不在少数。她的孩子今年也快满两岁,宋家很快要做这样的决定,是从现在起住到深圳,让宝宝开始就做跨境学童,还是在北京交一笔又一笔高昂的国际学校费用,到了中学再拼命托关系、交钱让他回到公立中学读书?对宋太这个怀了孕还拎着一箱子奶粉搭城巴的小中产来说,这个题目太难有答案。
有多少人会怀着复杂的心情追怀自己做下决定的那个被外部因素裹挟的瞬间?那些被莫名其妙的潮流、媒体的吹风推着走到这一步的,也怅然若失。想当年,账户里有个四五十万,收入稳定,逍遥自在按照合理的架构理着那点小财,供着房子和车子,每年都飞去欧洲、非洲、北美度假,看到人家的townhouse、大草坪也觉得离自己不远,"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身份","离中国内地最近的公平教育机会,最好的医疗体系","就当送给他一本138个国家免签的护照",这些话给宋氏夫妇们安稳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奔头,这希望达成后,他们喜爱的光环也将更加闪耀——即便财富没有巨富阶层那么多,但我们的孩子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
不是没有人后悔。《南方周末》在今年5月采访了一位费尽周折想放弃香港身份回到内地的梁妈妈,她最后几乎成了转换身份的指南,在转去台湾籍、东南亚某国国籍再转回国内等各种光明正大途径都无济于事时,她发现中国籍可以说是最难加入的国籍,似乎只能走灰色地带,以一个不存在的二胎给孩子造一个内地身份证——这违背了梁妈妈当初赴港生子的初衷,为孩子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
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陈国基在接受采访时特意强调这个问题。他指出,有内地父母来港产子后发现子女没有内地户口,在内地升学及接受医疗服务有困难,到入境处要求取消子女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想返内地做内地人",陈国基强调在港出生的人港人身份永远持有,"没任何条件可以取消",内地父母来这边生孩子。"真的要三思"。
三思只能留给后人。据统计到2013年,有近20万内地家庭的港籍宝宝出生,数目由2001年的620名急增至2011年的近4万人,增幅逾50倍。早几年没有爆发的入园排队事件,终于在今年起了头。散落在内地各个城市的港宝妈妈们,正在计算着龙年港宝的数量,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一年必然是出生大年。
90%以上的家长曾表示他们会带孩子回到内地生活,事实上这些接受调查时的口头决定被一些家庭改变。当他们回到内地,面对私立幼儿园国际班月均近万元的费用和公立小学、中学不招收或极少招收港籍学生的现状必须上国际学校时,中产们这些年鼓鼓囊囊的腰包顿时羞涩起来。家庭的人脉体系与财富数字在这个时刻决定了孩子们的命运。
陈太和姚太是一个港妈群里的,她们从申请医院到选产后修复中心再到给孩子准备入园简历都是一起商量的。不同的是,陈太是地道中产,比上文中的宋太资历深点,财富多点,但逃不脱这个框框。而姚太家大业大,上个世纪末就奔上层社会了。俩人的差距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年不明显,月子会所再贵,也就一个月。但到了入园时节,一切都不一样。
本来陈太觉得北京离香港太远,不想搬家,就带孩子回来了。可她仔细算了办回乡证每次举家去香港的费用,再查了北京幼儿园的费用,就有点犹豫了。"我一直关注私立幼儿园,双语里比较中等的伊顿、牛津一个月都得5000块,餐费、校车另算。比较高端的IVY和金宝一年都在10万以上了,乐成去年是2万美金一年,还有些其他的杂费。"陈太想,老公的收入应付这些也还ok,就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一万块以下的东西不看价钱就买了。
但又细想了下,在北京上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再回香港,面试到优质小学可能性非常小。两地幼儿教育差异很大,语言是问题,思维方式更是,小学面试里还有不少与香港常识相关的,不熟悉的孩子根本答不上来。况且留下来好的公立学校进不去,国际学校的学费又够陈家喝一壶的。
再者,姚太提醒陈太,"你忘了当初是为什么把孩子生在香港?医疗和教育。现在这两样你占着哪一样了?如果这样算,你还不如把生孩子的钱花在送礼上,也能保证他在国内上最好的学校。"一番话说下来,陈太决定去深圳,租个房子,加入跨境上学的大军。好在香港幼儿园学费不贵,全日制4000港币左右,还有政府
发的学券可以抵用,但前期必须经过前文所说的排序派号和面试。2岁的宝宝,要经历陌生老师的提问,大哭扭捏的,多半会淘汰,陈太还得为他准备简历,说到这里她哭笑不得:"还有一些学校的面试是粤语,这就是变相地不想要内地孩子。"
姚太没那么大压力,"舍得花钱,就没那么辛苦"。姚家为了这第二个孩子半山买了套屋,请了菲佣。姚太说:"上水,粉岭?那还是香港吗?我还不如回北京上乐成呢。既然来香港,就要上好的。"姚太家的老大在北京上学时就是指哪儿上哪儿,可她厌烦了要给老师送礼的不良习俗,她希望让第二个孩子获得香港人强调的不同于内地的公平教育。她未雨绸缪为孩子找好了小提琴私教和粤语老师。
姚太住到香港去之后,陈太和她的联系少了,因为她要忙着给孩子选校车。往返深港两地有一些校车公司,车上有保姆带着孩子过关送到园中。但公司良莠不齐,今年9月,正是向港府呼吁给予校车通关权利的黄菁红女士——跨境学童的家长耳熟能详的名字——的公司的校车出了问题,中间发生调换车辆事件,把若干小朋友兜来兜去,弄得本该中午到家的到下午两点半才到家,有些孩子饿得昏了过去。陈太心惊胆战,赶紧加钱找了个贵点的校车公司。
陈太和姚太一聊天,才知道香港好的小学中学也都是国际学校,像她们这样的"双非"上不了,唯一的方式是买校债。"就类似咱们在北京交借读费,你多买校债,孩子可能就能排上号。姚太已经决定就这样做了,我们现在还没那个实力。虽然说生孩子时十多万拿出来很痛快,坐月子又花了好几万,但是生了之后,哪里止这个数目?这是一场暂时看不到头的投入。我有个朋友去香港是生二胎的,她现在后悔得要死,早知道不如在这边被计划生育罚款,还没这么多事儿。"令陈太最难过的是与家人的分离。原本她和先生过得多逍遥,哪里想到才两年多的工夫,就沦落到这般田地,"姚太周末常带着孩子飞回去和家人团聚,她大儿子住校,也是周末才回家,和她在北京时没什么差别——唉,说来说去还是钱的事儿。"
人还是待在他适合的位置,才会过得舒服。小中产们向听起来更美妙的生活奋力地踮脚,伸手,就这么够一够,只是没想到这姿势如此难过,悬在半空骑虎难下,而它还将持续下去,其中有人幡然醒悟,听媒体的、听周围人的有什么用,生活终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