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墙外楼: 安邦-每日经济-第4525期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安邦-每日经济-第4525期
Oct 16th 2013, 01:23, by 墙外仙

〖分析专栏〗
【CPI超预期考验调控区间有效性】

不能将所有期待都寄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2
9月份PPI数据显示工业复苏的势头仍在继续 3
中国将与东盟关系提升到周边外交最高优先级 3
京津冀大气治理将重点"照顾"河北 4
9月用电量数据显示"稳增长"效果正在减退 4
中国发展不必否认搭了"美国便车" 5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行保障能力可能存在较大问题 6
中国游客实质支持了菲律宾经济发展 6
国内旅游发展规划过于粗糙存在致命陷阱 7
钟伟认为中国经济有"四怪" 7
中国可以走就地城镇化道路 8
找不到融资支撑中国房企很难"走出去" 8
"锄强扶弱"式的政策需要改革 9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活力持续增长 10
大陆与台湾贸易数据统计存在水分 10
泛亚铁路建设还需讲究经济适用性 11

〖分析专栏〗
【CPI超预期考验调控区间有效性】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9月CPI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0.8%,超出市场预期。此前,市场平均预计同比在2.8%的水平。从分项看,食品价格上涨是推高CPI的主要因素,其中,蛋、蔬菜和水果受到短期供给影响,价格上涨较快,环比涨幅分别达到7.1%、6.7%及5.4%。
从推高通胀的动力看,此次CPI上涨的偶然性成分较高,主要受中秋节消费拉动及台风影响,预计在10月将有所回落。同期公布的50个主要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2013年10月1-10日)显示,蛋、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已经开始回落,鸡蛋、大白菜、油菜、苹果和香蕉价格分别较上期(9月21-30日)下跌3.2%、6.5%、3.3%、1.7%和4.7%。
令我们关注的是,CPI或许会在短期回落,但在基数效应的作用下,可能将在今年底、明年初达到阶段性高点。目前来看,CPI同比将于11月起进一步走高,并挑战3.5%的调控红线;一直到明年2月后,通胀压力才会有所减轻。
令人感兴趣的是,当CPI逼近3.5%的调控红线,中国政府会否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经济运行超出"上限"?今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抛出"区间论",提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其中,3.5%的CPI同比涨幅就是物价"上限"的参考指标。在二季度宏观经济逼近"下限"后,中国政府果断推出了"稳增长"政策,将GDP稳住在了7.5%以上。当前,宏观经济已经企稳,年内完成GDP增长7.5%的目标已经是板上钉钉。而当宏观经济接近"上限",中国政府会怎样处理,值得拭目以待。
我们预计,由于物价的波动具有短期性和偶然性,中国政府并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推出一系列控通胀措施,为宏观经济"刹车"。事实上,从1月至今的数据表现看,CPI的累计同比增长还有一定的空间。1-9月,CPI累计同比增长2.5%,较3.5%的目标线还有1个百分点的缓冲带。但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不会顶着通胀放松银根,为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升创造货币基础。9月下旬,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番表态可视为中国政府应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稳增长"背景下,CPI同比增长超出预期,接近"上限",表明7.5%的"下限"并不是那么好守住的。或许在今明两年,GDP的"下限"与CPI的"上限"还可以同时满足,但随着经济体量的扩张,以及潜在增长率下滑,为了达到年度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经济可能将不得不忍受更高的通胀水平。届时,中国经济"上限"与"下限"之间的空间将被压缩,甚至于成为一道鱼与熊掌的选择题,在稳增长与防通胀之间,必须有所取舍。
过去几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在保增长、调结构与控通胀之间摇摆不定,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调控的核心所在。现在看来,在"区间论"的总体基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复依然很难避免,中国政府可能需要主动调整调控的区间,以维持"前瞻指引"的有效性——类比于欧美央行推出的利率预期,"区间论"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前瞻指引"。
当前,有市场预期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将于明年下调GDP增长目标,由7.5%到7%,以适应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考虑到在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只要能够保持在7%以上,就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以及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而7%才是经济运行的"底线",对GDP增长目标的调整很可能成为现实。若如此,中国政府可以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多的空间,而不至于被"稳增长"绑住了手脚。要指出的是,贯穿6月的"钱荒"其实已经透露出中国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的决心,但终因经济增长逼近"下限"而就此作罢。我们相信,一旦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同时通胀在3%以上的"上限"附近运行,经济转型与去杠杆的力度将会更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9月份的CPI短期冲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基数效应作用下,今年底明年初的物价水平将再度逼近"上限",考验调控区间的有效性。(ALX)返回目录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不能将所有期待都寄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市场对此次会议可能宣布的改革措施充满了期待。目前,市场上流传各种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会出台改革措施的版本。这一方面反映市场热切期望中央政府推出新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分享改革红利的愿望,也反映出中国推进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不过,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在内部讨论中表示,不能将所有期待都寄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主要决定的是战略方向方面的问题。一些行业性的、具体的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大可能性在这种会议上得到真正的解决。回顾历届三中全会我们可以发现: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两个凡是"的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经济的问题;十三届三中全会要求关注物价上涨过快以及调控的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主要关注点是新农村建设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要求关注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从这些历史沿革来看,社会各界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待虽然很大、很强烈,但毕竟仅仅是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将市场关心的所有问题都进行解决。因此,当前社会各界需要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降低预期,以免到时候失落太大。(N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9月份PPI数据显示工业复苏的势头仍在继续】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略超出市场预期,环比上涨0.2%,环比连续2个月正增长。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环比上涨0.2%。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这表明,国家一系列"微刺激"的政策效果正在显现,PPI数据继续好转,工业复苏的势头仍在继续。从分项数据来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3%。其中,采掘工业出厂价格上涨0.6%,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上涨0.6%,与上月环比数据相比继续呈上涨趋势,显示部分行业在补库存支撑下,生产性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环比增长分别达到2.1%、0.8%、1.1%、2.3%、1.7%,是拉动PPI回暖的主要力量。煤炭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2%,比8月份的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降势趋缓。从未来趋势来看,企业去产能的压力仍然较重,新涨价因素有限。(L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将与东盟关系提升到周边外交最高优先级】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先后出方东盟。继习近平主席在印尼APEC会议上提出多项经贸开放和投资计划之后,李克强总理日前在泰国和越南又高调表示了中国的合作发展愿望。在越南,李克强总理表示,中越之间的唯一问题是南海问题,"我此访是为了巩固中越传统友谊而来,是为了提升中越战略合作水平而来,也是为了使中越合作取得新突破而来"。他表示,我们双方共同认为,要继续增进两国政治互信,保持两国高层往来,最大可能扩大我们之间的共同利益,最大限度管控和缩小我们之间的分歧,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我们会谈的最重要成果,也可以说是中越合作新的突破,就是两国将正式成立中越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基础设施合作工作组、中越金融合作工作组,三个工作组三头并进,开展两国在上述三方面的合作。我们将争取于年内在北部湾湾口外取得海上共同开发的实质进展,并磋商研究更大范围海域的共同开发。李克强总理表示,这将向世界表明,中越两国有能力、有智慧来维护南海和平,扩大我们的共同利益,缩小和管控分歧。中越还将于年内在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力争有关项目尽早开工。从近期的形势来看,中国在强力推动与东盟关系的升级,东盟关系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周边外交中最高级别的事情。在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表态之后,战略构想还要进一步落实,因为从战略到政策再到项目和投资,还需要很多配套工作,比如政策准备、问题研究、计划和项目等等。以中国国内的战略研究水平来看,估计这方面可能有不少的缺口要补上。(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京津冀大气治理将重点"照顾"河北】
京津冀的大气治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安邦(ANBOUND)在此前的研究简报中曾指出,大气污染是个区域性的问题,区域间会相互影响和转移。治理北京大气污染,河北理所当然成为重点"照顾"对象。据悉,中央财政安排当年预算50亿元,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具体包括京津冀蒙晋鲁六个省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该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按上述地区预期污染物减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项因素分配。这也就意味着河北继续要为北京的大气治理做出贡献,大部分企业面临技术升级、环保投入的压力,一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面临关门的处境。对于以煤炭和钢铁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河北来讲,必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相对于企业的投入以及经济所受的影响,中央财政的50亿元奖励不过是"毛毛雨"罢了。据悉,本年度结束后,中央财政将对上述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实际考核结果再进行奖励资金清算,突出绩效导向作用。未来,中国还要不断的加大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以弥补历史的欠账。据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透露,治理大气污染,实现"国十条"中提出的大气污染治理目标,总共需要投入1.7万亿元。(A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9月用电量数据显示"稳增长"效果正在减退】
10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4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1-9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9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第二产业用电量28689亿千瓦时,增长6.5%;第三产业用电量4758亿千瓦时,增长10.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230亿千瓦时,增长8.9%。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0.4%,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的水平,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信号依然稳固。但同上月相比,9月的用电量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似乎暗示这一轮"稳增长"的效果正在减退。8月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3.7%,第二产业与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2.1%和12.0%,均较9月高出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超过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目前来看,GDP增长年内稳定在7.5%的上方,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市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对明年的预期。当前的这轮"稳增长",并没有从根子上改变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内工业的回暖可能只是暂时的,而无法持续。中国政府也许会下调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转型腾挪出更多的空间。(A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发展不必否认搭了"美国便车"】
中美关系可能是当前对全球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双边关系,也是一对矛盾体。在经济上,两国有相互的需要;在政治和价值观上,两国又有明显分歧。这导致两国常常以带有一些警惕和"敌视"的眼光来看对方,这在中国的官方舆论中尤其明显。实际上,客观评价,中国近年的发展与美国有重要关系,如果我们承认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有利于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就不能否认美国对建立和维持这一国际经济体系的作用。最近,美国政府的财政僵局招致中国的尖锐批评,中国明确希望美国承担起其全球责任。英国《金融时报》的分析认为,中国的担心在于,美国既然能打造出这套国际经济体系,就能毁灭它;此外,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可能威胁到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前景,而中国无法轻易地从美国违约中脱身。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来自美国的角色转换,即美国不再扮演基础广泛的多边规则的担保人,而是选择与朋友结成小规模同盟。当前有多个迹象显示,美国正在逐步退出其自二战以后创立的自由秩序。这套秩序让西欧从废墟中站起来,保障了美国的霸权地位,面对苏联威胁时巩固了西方同盟。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其作为全球头号经济大国的责任相一致。而现在,大部分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也在从以美国为首的这套体系中受益,但这不是这套战后游戏规划设计的初衷。现在,美国正在放弃战后多边主义框架,改为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达成优先的贸易和投资交易。美国正在积极推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正是美国构成的取代WTO和APEC的贸易和投资框架。对美国而言,这也是一种把中国拒之门外的实用策略。在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看来,抛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分歧,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美国维持的国际经济体系,这是一种"美国红利"。比如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海外能源供应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搭了美国的便车,分享了其中的好处。当然,美国也不会任由中国无限制地分享好处,它目前正在弄出新的游戏框架,要求中国付出更大的成本,而进入这个"俱乐部"中国则需要买更贵的门票。(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行保障能力可能存在较大问题】
10月14日上午,北京地铁10号线故障造成大量乘客滞留。近期以来,北京地铁已经发生多起故障,故障往往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可见,北京轨道交通的运行保障能力已经存在很大问题。实际上,随着北京路面交通越来越堵,轨道交通日益成为上班族的首要选择。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地铁共15条线,日客流量为750万人次,工作日最高峰曾突破850万人次。加上新开通的6号线,北京地铁变成了16条线,预计上班日日均客流将达到850万人次,最高峰将突破900万甚至千万人次。到2013年7月15日地铁进入暑运以来,地铁全网工作日客流几乎每天都在千万人次以上,7月16日更高达1105万人次,北京地铁已成为全世界最繁忙地铁之首,纽约、东京、伦敦、莫斯科等老牌地铁城市都已望尘莫及。每天千万客流带来巨大通行压力。随着地铁客流量不断增加,因地铁故障造成大面积延误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地铁故障增加三成,且夏季多发。从2012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1号线、5号线、10号线出问题的次数名列前三。不过,它们的客流量也是名列前茅的,两者大致成正比。虽然新增地铁线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每条线路的客流压力,但北京地铁的客流单向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轨道交通运行的保障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出行需求,比如八通线,全天客流量才35万人次,但早高峰基本全集中在进城方向,晚高峰全是出城,再大的运力也满足不了这种潮汐式的客流走向。此外,面对多次突发事件,北京地铁系统并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预案,信息发布缓慢,人流疏导工作滞后,造成大量旅客滞留,很容易发生踩踏事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北京地铁系统不改善故障信息及时发布,做好疏导人流工作预案,北京地铁将来很有可能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NLF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游客实质支持了菲律宾经济发展】
虽然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摩擦不小,但中国对菲律宾的政策似乎并没有特别加以区别。比如对菲律宾经济影响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中国现行政策有哪些应该检讨?这些方面中国似乎并不清楚。以旅游为例,据菲律宾官方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菲国旅游业累计吸引外国游客约165万人次,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逾10%。其中,韩国来菲游客数量达406595人次,同比增长23.08%,韩国继续占据菲国第一大外籍游客来源地位置;第二至第六大游客来源地则依次为美国(来菲游客达246011人次)、日本(148950人次)、中国大陆(132307人次)、澳大利亚(72015人次)和中国台湾(68654人次)。菲律宾旅游部长吉门内斯认为,菲律宾吸引外国游客增多是对菲律宾旅游业各项营销活动以及景点开发工作的肯定,表明菲律宾已成功提升了作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声誉。他表示,从去年以来,来菲的外国游客人数持续增长,菲律宾有信心在2016年前实现每年吸引1000万人次外国游客的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赴菲游客不断激增,实际上有利地支持菲律宾经济的发展,而且排在前四。这样的热烈表现似乎与当前中菲外交关系很不相称,显示中国民众的旅游热情丝毫未受两国关系的影响。(N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内旅游发展规划过于粗糙存在致命陷阱】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是中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长假。长假期间,旅游事件频发,《旅游法》的作用并没有真正显现出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认为,《旅游法》最重要的内容是"旅游发展规划",但相关规定含混、粗糙,令人担忧。王涌称,《旅游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存在着三个致命的陷阱:其一,旅游发展规划缺乏程序约束。根据《城乡规划法》,一项城乡规划的出台至少要经过两个程序:一是经本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二是报上级政府审批。而"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程序是什么,《旅游法》只字未提;其二,如果旅游发展规划走在城乡规划之前,即城乡规划尚是空白时,旅游发展规划的效力是什么?或者,在某一区域,城乡规划尚不详细,旅游发展规划的效力是什么?其实,答案显而易见,旅游发展规划必然成为主导性规划;其三,由于程序控制的缺陷,《旅游法》确立的"旅游发展规划"制度极易被滥用,从而为追求GDP打破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王涌表示,在现行法律制度下,防御旅游业对环境伤害主要有两个保护层:一是民主程序层面上的保护,即城乡规划制度,它需经人大民主审议;二是技术官僚层面上的保护,即"环评报告制度"。但《旅游法》可能使中国走向另一个极端。旅游发展规划突破人大的民主审议程序,如果旅游业发展项目落地,就只剩下技术层面的"环境评估报告"制度可以制衡。但后者是脆弱的,它因腐败和官僚等级制的影响,极易被突破,必将导致环境保护在凶猛的旅游业面前全面失守。"如果粗糙的旅游发展规划制度被滥用,不仅仅是为了旅游业,还为了GDP,甚至为了隐蔽的权贵利益,后果更为可怕。"(RLX)返回目录
【学界观点:钟伟认为中国经济有"四怪"】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市场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存在的痼疾,并寄希望于十八届三中全会予以突破。日前,安邦(ANBOUND)特约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钟伟教授在内部讨论中表示,中国经济有"四怪":一怪是观念怪,例如在中国,投资增长似乎是坏事情,而消费是好事情,投资似乎不是内需而消费才是内需。其实中国的投资能力十分宝贵,现在国际收支逐步趋于平衡,居民储蓄率也在下降,如何珍惜和用好这种难得的不可持续的投资能力才是关键。二怪是创新少。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者和官员讨论创新不够时,归结为研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足,尖端实验硬件环境差。现在中国研发投入将近万亿,其中一半是浪费,人财物都有了但创新还是不足。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创新者在中国不能占有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产能过剩其实本质是创新不足,企业家做的事情太雷同了。三怪是经济发展,但环境变差。中国达到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大奇迹。不过,空气、土地和海洋河流如中国这般肮脏的国家,全球罕见。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仍不尊重环境,甚至不尊重国民健康和自身生存,真的是经济挂帅了。四怪是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怪。政府过度干预企业和市场,企业一方面抱怨政府,另外一方面又毫无原则和底线地巴结贿赂政府,希望取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四大问题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至少达不到中国这样猛烈的程度。(NYXD)返回目录
【学界观点:中国可以走就地城镇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道路怎么走还处于讨论之中。日前,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表示,当前的中国问题处在双重转型的点,所谓双重转型,一是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第二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双重转型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是农业社会如何转向经济社会。这也就是说中国必须走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的城镇化道路。新社区就是今年的新农村,新农村的房子已经盖好了,现在正在修建,最后会形成新社区。最终实现公共服务到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用社区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新社区,这就是中国城镇化的一部分,中国要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也就是农民不仅要进入老城区,新城区,还在新社区,这里也是城镇化的一部分。12亿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或者全国的户口都一元化了,这样才能够容纳得下,这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大问题。此外,必须给农村以产权,土地确权,正是在农村所兴起的这次大的改革,就是新农村改革的起点。(L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找不到融资支撑中国房企很难"走出去"】
近期,不少知名房企"扎堆"加入"出海"队伍,斥巨资收购、兴建海外房地产项目。来自中国海外投资联合会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几百亿美元。从表象来看,中国房企布局海外市场确实存在布局、实际市场需求等需要,但是,布局海外市场进行海外投资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风险的存在。张宏伟认为,目前有拓展计划的都是龙头房企,规模并不大,更多地只是测试市场的反应情况,且大多采取与当地的开发商合作发展模式,风险并不是太高。但是,要进行规模化扩张势必会存在种种问题。相比较而言,海外的开发模式和内地不同,内地房企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突破。由于境外大量使用金融机构,分几个层面来融资,内地开发商可能较难适应,包括销售流程、对企业信用的控制等。此外,布局海外市场需要充裕的现金流或融资渠道进行支撑。如去年5月大连万达与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签署并购协议,万达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26亿美元。如果没有中国银行、中银国际、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的支持,万达或许也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收购的拳脚。业内分析认为,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简单,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和开发模式、没有更好地了解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及特色、没有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与税费制度等,那么,房企布局海外有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LLF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锄强扶弱"式的政策需要改革】
最近,通信监管部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锄强扶弱"。对此,很多人可能会一片欢呼,再生"打土豪"之气概。但财经国家周刊表示,这样的管理方式并不足取。国人来说,向来以"均贫富"为乐,而在一些曾经被舆论指为垄断的行业,监管部门的"市场化",往往是以削弱强势企业,扶持弱势企业,从而营造"相对均衡的市场生态"为成绩。科技行业的发展便是明证。在上个世纪,尚未开始电信市场化改革之时,中国电信一直承受着各种骂名,即使是与它无关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问题,也被用户和各方归结于中国电信身上。后来,由于中国电信受到压制,加上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中国移动逐渐取代中国电信,成为行业领头羊,也逐渐成为新的政策打压和舆论指责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监管部门的手段,大都是采用政策加行政命令进行直接干预,比如中国电信遭遇拆分,中国移动遭遇不对称管制,乃至在市场竞争生态下罕见的三大运营商高管轮换等等。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干预方式的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近年来,运营商无论组织流程还是资本结构,其实都已经完成了"由政而企"的转变,并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的行政干预,对市场化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负作用却日益凸显。以通信监管部门正在酝酿的不对称管制为例,该政策虽然有助于平衡三大运营商的利润格局,但由于人为制造了竞争关键要素的不均衡,未来可能将催生众多反市场化的竞争方式与格局,这与推动通信业市场化、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为用户服务背道而驰。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越来越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而在未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拉动力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通信乃至相关行业,将承担极为关键的职责。在此过程中,运营商不但需要承担公众服务职能,更需要助推国家产业升级,应对全球变革。站在这个高度,"锄强扶弱"或将削弱中国通信行业的国际竞争实力。因此,应该以一个更新的思路来进行行业管理,中国市场经济尤其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早已证明,开放竞争才是市场化的最有效手段。比如打破垄断,最有效的办法,是进一步开放准入,鼓励民资参与更多的竞争,而不是以"相对公平"的方式,行政主导垄断资源的再分配。(LLF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活力持续增长】
企业存续数量增长是衡量企业活力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近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469.3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9.42%,注册资本(金)93万亿元,同比增长16.18%。其中,内资企业1425.22万户,增长9.73%,注册资本(金)80.86万亿元,增长17.97%;外商投资企业44.09万户,增长0.24%,注册资本(金)12.14万亿元,增长5.53%。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企业实有户数持续增长,注册资本(金)增长较快;企业在东、西部地区发展较快,所占比重有所扩大,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扩大。此外,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4311.5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20%,资金数额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89%;农民专业合作社91.06万户,增长40.72%,出资总额1.69万亿元,增长66.90%。数据表明,中国企业活力正在持续增长,整体水平依然向好。(R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大陆与台湾贸易数据统计存在水分】
9月份,虽然中国出口意外下跌了0.3%,但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却在持续增长。据大陆统计数据显示,两岸9月进出口贸易额为160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23.1%。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31亿美元;自台湾进口128亿美元。根据大陆海关总署统计,两岸2013年前3季进出口贸易额为1492亿美元,年增率达23.1%。其中,大陆出口至台湾的金额为305亿美元,年增18.6%;自台湾进口1186亿美元,年增24.3%,台湾仍享巨额贸易顺差。不过,有意思的是台湾的统计数据与大陆的统计有较大的出入。据台湾财政部门最新发布的9月两岸贸易统计,台湾出口至大陆贸易额为99.3亿元,较2012年同期减少8.4%。累计2013年前3季,两岸进出口年增率则是个位数增长,其中台湾出口至大陆金额为606.31亿元,年增1.4%;台湾自大陆进口金额为314.76亿元,年增长2.5%。大陆与台湾贸易数据统计的差异说明我们在贸易数据统计中存在水分,而且不仅仅与台湾贸易是这样,很可能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统计中也存在类似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境外资金通过虚假贸易流入境内、境内非法资产以贸易为掩盖进行转移等非法活动,这值得监管部门警惕。(BYXD)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泛亚铁路建设还需讲究经济适用性】
泰国境内的铁路是中国倡导的泛亚通路的核心。10月11日,中泰双方在曼谷发表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称,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泰方欢迎中方意向,将适时在2013年10月11日签署的《中泰政府关于泰国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泰国农产品交换的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基础上,与中方探讨相关事宜。这一合作方式被形象地形容为"大米换高铁"。此外,中泰双方还同意通过连接经过老挝和缅甸的铁路网络,以及联通公路、港口和机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东盟已成为中国周边外交最高优先级的重点。泛亚铁路建设成了政治任务也属必然,有可能只求保本甚至以亏本的方式低成本介入,不过好歹还能算对东盟的长期投资,更大的问题在于,当地购买力有可能跟不上高铁的相对高票价,还不如搞得实用些,比如重点建设每小时200公里以内为主的客货两用线,更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力提升。(AYZR)返回目录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