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史作杰/文
近日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负责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已近尾声。所谓微课,是指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的授课;按官方说法,此次微课比赛的主旨是"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
教学比赛各个高校、省市都有举办过,常见的模式是都是以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高校青年教师为对象,以15-20分钟的教学片段为载体,通过院系遴选来参加校级或更高一级别的教学比赛。但把真实的全国各地高校教学课堂推到国人的面前,这还是破天荒的头一次。登录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我们可以看到除却香港、台湾、澳门、西藏之外的1040所各地高校课堂教学实情。虽然比较遗憾的是不见清华、人大、复旦、南大、中国科技大等耳熟能详的名校身影,参与学校多是高校8个圈层划分论中3个核心圈层以外的(非211高校)最普通高校,但这却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各地普通高校的大学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机会。
普通大学课堂什么样?普通大学老师什么样?——这个过去烟雾缭绕半遮半掩的问题,从全国微课平台开始,便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微课视频给人最多的感受,可能是诧异:普通大学课堂就是这个样子?——照本宣科、知识陈旧、正襟危坐、令人昏昏的大学课堂;只讲清概念原理、不提及相关学术前沿的大学课堂;只顾自己讲,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大学课堂;很努力去讲,但限于自身能力总把握不了专业高度,令学生茫然的大学课堂……
微课的视频画面上,我们还观察到了更深的东西——毋庸讳言,内行人都能感觉到课堂背后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尊重与服从,乏味与有趣,上进与无奈……
无怪大学里有"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一说,也无怪课堂上有那么多习惯了低着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高校里愿意去谈教学的教师本来就不多,在国内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还不能用脚投票的制度下,事实造成的结果是:好课和坏课一个样。
孰谓好课坏课?学者蔡敏认为鉴于大学学科专业的复杂性和大学教学的灵活性,评价大学课堂的好坏比较复杂,要结合着该学校的培养方案去判断;学者王向远把好的课堂教学概括为三个要素的结合,"一是个人的学术特色,二是学术含量,三是信息含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者范晓玲对全国六省9所高校文理科学生课堂评价调查问卷研究分析就给出了今天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评价领域研究难以超越的基本结论——"在低年级或新课伊始,学生因教师的语言风趣、教法多样化而觉得课讲得有趣,升入高年级或课程结束时则会感到课虽讲得生动有趣,但收获甚小。这种评价标准的变更正是由于学生的评价角度已从单纯的讲授趣味性、艺术性逐步转向了知识的广博性、新颖性、科学性、思想性及应用性。"
身处快餐式节奏生活的今天——医生三分钟看一个病人,教师五分钟完成一个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评委十分钟看一份科研基金申报表,我们暂且抛开对微课比赛的主办方从五花八门的各学科专业微课教学视频中,采用何种规则挑选最终"优秀"的大学课堂教学作品的细究,放眼望去,新浪公开课、可汗学院这些著名的在线教育平台在越来越多的带给人们国外课堂教学的冲击——聆听那些国外一流教师的课堂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师者"气场让人肃然起敬——我们不能不重回一直萦怀心中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的教师越来越不像教师?"
(作者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讲师)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