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央地关系决定了边贸城市经济的未来】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李克强总理撰文表明中国政府改革的决心】
【形势要点:财税体制改革应该优先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
【形势要点:中国应该从战略层面布局对外投资】
【形势要点:市场化的国企改革应该选择共同基金方式】
【形势要点:地区封锁是改革重复纳税很难迈过去的槛】
【形势要点:天津坐上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第五把交椅】
【形势要点:中国投资拉动在进口数据上已有反映】
【形势要点:房地产政策整体思路将是政府与市场明确分工】
【形势要点:8月物价数据显示"稳增长"政策渐露成效】
【形势要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低效益问题不必回避】
【形势要点:中国应该慎重指控外资公司对华行贿行为】
【形势要点:中国不可能显著收紧转基因政策】
【形势要点:养殖业将成中国农业第一大产业和战略主导产业】
【学界观点:实体经济缺的不是钱而是盈利机会】
【学界观点:中国并非以"经济帝国"的身份参与全球化】
【形势要点:三峡电站的长期前景堪忧】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央地关系决定了边贸城市经济的未来】
边境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中颇具活力的一种形式。据有关统计,2012年中国边境贸易额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4%。虽然边贸仅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的1%,但是边贸的增速要显著快于全国外贸6.2%的增速。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边贸更是以其灵活的形式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向有着田野考察传统的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日前到中国的边贸口岸之一的广西东兴市进行调研。从我们的调查所见,东兴的边贸极为活跃,以一种颇为"草根"的方式,对东兴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绝对的支撑作用。边贸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贸易上。据我们了解,仅东兴市的中越边境贸易,一年的规模就超过130多亿元人民币。仅在东兴中越边贸的互市贸易区,目前每天的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边贸的另一种影响就是逐渐融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边贸的繁荣,边贸中的汇兑生意也随之发达起来。以东兴为例,今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下发《广西边境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继浙江义乌之后,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二个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区。
边贸的第三大影响是拉动了边贸城市的资产价格上升,房地产发展红火。东兴市居民的人均拥有财富,大大超过广西的平均水平,甚至高于很多东部发达地区。以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在东兴的观察,该市的房地产开发体量似乎超过了一个县级市应有的规模,但东兴房地产的购买力并不止于当地,而是来自全国——浙江、北京、东北等地的投资者都在东兴购房。而支撑东兴的资产市场的最大动力,就是边境贸易。
边境贸易带来了边贸城市经济的极大发展,那么,未来的边贸城市经济能够一直依靠边贸吗?或者说,边境贸易今后要维持长期的繁荣,取决于什么关键因素?
在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看来,边贸城市经济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边贸的发展,除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真实需要,很重要的一点要依靠国家政策。说的直白一点,边贸的繁荣与否要吃政策这碗饭。以东兴为例,这里著名的"互市贸易"——中国边民在特定区域内免税购买越南产品——就得益于中央政府给予的每人每天8000元免税额的特殊政策。
现在,互市贸易的发展已经遇到了政策瓶颈。提高免税额度、允许参与互市贸易的边民数量扩大,成为当地期盼的政策放松。实际上,地方政府期望走得更远。据了解,当地官员正在争取更大的边境贸易创新,使得以个人参与的互市贸易,发展为以某种集体形式参与的边境贸易。然而,要想扩大互市贸易,必须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实际上,边贸领域的任何创新和突破——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安排到人民币结算,从贸易形式的放松到保税区的建设等,都有赖于中央政策的支持。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想强调的是,准确理解并把握好中央与边贸地区的相互关系,对于边贸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
要准确理解中央与边贸地区的关系,必须清楚中央与地方各自需要的是什么。中央政府要的是战略利益——主要是政治和外交利益,包括边贸繁荣带来的两国关系改善,边境贸易城市成为国与国交往的重要窗口。地方政府要的是战术利益——重要是经济利益,包括边贸繁荣带来的地方经济增长、当地的政府财富与个人财富增加、资产价格上升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中央承担的是历史责任,而地方政府更多承担的是现实责任。如果能够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那么边贸城市经济与中央政府的合作就能够形成正向反馈,走向持续的繁荣。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边境贸易的繁荣成为边贸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边贸未来的繁荣则取决于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AHJ)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李克强总理撰文表明中国政府改革的决心】
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步伐。如今,在美国QE退出预期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调结构能否按照设想如期进行。尤其是在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实施后,有猜测认为中国政府又重新回到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的老路子。日前,李克强总理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有关美国超宽松央行政策即将终结的言论,已对亚洲各地的股市和汇市造成打击,一些人由此担心:亚洲可能会遭遇一场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场金融危机类似的危机。李克强认为,亚洲国家已吸取过去的教训,显着提升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更雄厚的外汇储备以及各种双边金融安排都意味着,亚洲多数经济体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比上世纪90年代末强得多。观察人士想知道,中国经济放缓是否会导致一场剧烈下滑甚至是一场硬着陆,以及我们的改革计划是否会因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脱轨。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的回答是,我们的经济将会保持持续而健康的增长,中国将坚持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李克强总理撰文表明中国政府改革的决心。在李克强总理发表此文前,金砖国家采取组建金砖银行、联合外汇储备等措施共同抵御衰退风险;中国-东盟博览会成果丰厚,密切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等。中国受美国退出QE影响不大,这一系列的成果更有助于中国与金砖国家、东盟共同抵御美国退出QE带来的负面冲击。因此,外部因素不会影响中国的改革进程。(AYXD)
【形势要点:财税体制改革应该优先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交汇点的财税体制改革,目前依然缺乏共识而难以推进,尽管分税制改革已届20周年,原因似乎出在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之上。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中央集中了过多的财权而事权下到了地方。比如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47.9%,支出只有14.9%,而地方占52.1%,而支出承担了85%。然而,中央政府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中央财政收入表面上占了近一半,但在中央财政的支出里,用于地方转移支付的已经占到了2/3,地方财政收入还拥有一些政府基金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财权事权配置不得当,该花的钱没花,不该花的钱花了。比如打着民生的旗号建城,还造成了很多鬼城。由此出现了中央政府喊冤、地方政府哭穷、老百姓还不买账的怪现象。安邦(ANBOUND)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在内部讨论中指出,事权的划分在现阶段实际是一个伪问题。中央与地方在事权划分上实际存在两种解读,中央有中央的事权理解,地方有地方的事权理解。如果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寻求一种非压力下的统一认识,并让大家上下一心,共同遵守执行,非10年之功不可能达成。比事权划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这一条做到了,事权的划分就有了基础,会比较好办。(NYZR)
【形势要点:中国应该从战略层面布局对外投资】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规模为878亿美元。不过,虽然总量规模不小,但中国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上仍十分谨慎。最近,中国政府计划敦促国内铝生产商加快海外投资步伐,而非在国内扩张。此举的本意是,中国政府迫切希望缓解国内供给过剩的局面。不过,罕有中国企业愿意在短期内将产能转移到国外,因为供给过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过,较长期内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可能性,可能会让美国铝业和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等跨国企业感到紧张。这些厂商可能会担心中国企业以低价出售产品——特别是在其收到补贴的情况下。中国占到全球铝产量的约一半。该国铝行业的供给过度现象,让全球铝库存升至纪录高位,也让铝价格在6月份跌至四年低位每吨1800美元以下。中国一直在努力寻找应对国内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在严峻的市场条件下,平衡铝生产商的长期扩张计划。过去大约10年,为了限制铝和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央政府一直在发布缺乏细节的规定,但由于地方政府的阻挠,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在这种背景下,安邦(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及产能输出,应该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看。不论是从"中非合作计划"(即"非洲马歇尔计划"),还是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来看,中国企业加大对投资的趋势都确定无疑。中国的所谓过剩压力,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和对外输出产品来减压。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应该从战略高度更有计划地来布局这件事,推动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AHJ)
【形势要点:市场化的国企改革应该选择共同基金方式】
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是个老话题,却又是个难以实现创新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不得不承认,国有企业改革改不动了。偌大的强势利益集团,众多的固化的既得利益群体,即使有中央领导发话要突破固化的利益格局,又能对国企如何?从目前的形势看,似乎只有最近对中石油的集团反腐,才有可能在国企身上撕开口子。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力量不断增强。平心而论,刚刚过去的十年,是国企豪气冲天的时代,中国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国企镀金时代。甚至可以认为,强大的国企形成了类似政府的权力中心之一,中国的政府权力分布于三个中心:一个是国务院,另一个则是央企,第三个中心是地方政府。然而,三个权力中心并不统一,而是各玩各的,只有在有必要时才在表面上互相协调一下。国企改革应不应该推进?当然应该,如果国企不改革,中国失去的会很多,包括公平开放的市场、市场人心、外资、中产阶级,甚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一个现实问题是:国企如何改革?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可以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对其进行改革,这实际上是将国有企业当成政府部门去进行调整。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但结果是国有企业越改越大,国企改革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行政部门利益上的再分配,结果并不理想。另一个办法是安邦(ANBOUND)提出的国企改革方案,即利用共同基金的方式来改造国企,这是一个持续的渐进过程。这种条件下对国企的改造是市场化的操作,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利用的改革资源也是来自市场,政府的改革成本很低。(详见《陈功三论》)(NHJ)
【形势要点:地区封锁是改革重复纳税很难迈过去的槛】
企业跨地区经营须设立法人机构,进而导致重复纳税的问题。日前,针对企业重复纳税问题,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表示,商务部正与税务总局、财政部等有关部委进行磋商,以解决此问题。分析人士表示,分散纳税对于地方是有好处的,而统一纳税更利于企业自身。例如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公司,其设立在其他地方的分公司的经营额,可以统一到北京来纳税。企业可从中减少双重纳税,或者不同层次税种的纳税的行业障碍。此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物流业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政策建议》中也提到,建议取消企业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允许集团型企业统一纳税。不过,常晓村也表示,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对外地产品设定歧视性收费规定问题;滥用行政权力,限定单位或个人购买指定的产品或者阻碍外地产品进入;设置关卡,阻碍外地产品进出;以及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和规范发展的问题。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地区封锁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诸多利益,是很难打破的。这也是改革重复纳税很难迈过去的槛。商务部相关人士也表示,在跨地区企业经营纳税方面,各地之间应该建立一个税收分缴机制。如果这种机制能够建立起来的话,那么重复纳税可以解决。不过,对商务部的这种表态,我们也可以解读为商务部目前对地方封锁还不能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正在寻求一些折中的方法。(RYXD)
【形势要点:天津坐上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第五把交椅】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进一步增多。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天津为我国第五个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自2010年4月以来,山东、浙江、广东和福建、天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批准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2年,福建也名列其中。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中明确表示,要把海洋经济试点规划已经成为作为深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重大举措,坚持科学发展和陆海统筹,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这一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以试点打造增长极的试错做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习惯做法,但这种依靠政策而非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已经越来越值得保留,实际上还以损害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为代价。深圳近几年的发展也已经表明,依靠政策而非改革并非良性选择。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向民营企业开放市场和改善融资环境才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更好做法。(LYZR)
【形势要点:中国投资拉动在进口数据上已有反映】
中国的保增长举措,在8月份的进口数据上已经有所反映。海关总署9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创今年以来单月第二高,原油和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的增幅。这意味着,在国家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库存的推动下,中国8月份资源类进口保持在强劲水平。市场分析人士称,建筑投资和旺盛的汽车需求将使大宗商品需求保持强劲,并加速了金属库存的消耗。从时间上看,国家发改委去年和今年早些时候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刚刚开始动工,在5、6月份获批的9个项目中,有7个是机场开发和炼厂扩建等基础设施项目。除工业金属需求外,其他证据也表明刚刚开始的中国经济复苏还有后劲。汇丰(HSBC)经济学家马晓萍称,中国8月份出口好于预期,而随着美国需求反弹,中国出口还有望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增强。中国8月份钢材出口增至491万吨,创2008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中国进口产品中资源类进口数据的强劲表现,与中国的投资项目关系密切,这是投资拉动的老模式在起作用。今后对于市场来说,中国的进口需求与投资政策的关联性,可能会变得更强。(RHJ)
【形势要点:房地产政策整体思路将是政府与市场明确分工】
今年3月政府换届后,房地产政策的取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日前,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透露,房地产政策的整体思路将是政府与市场各自分工明确,为此可能会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标杆性文件。地方政府的动作有紧有松释放出一个信号,可能预示着今后中央将更多地放权到地方政府,不再是一个药方管全国。这传递出两个清晰的信号:一是政府与市场要明确分工,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市场对这种分工期待已久,而目前准确地说中国楼市是"政策市",主要看政府脸色。二是今后楼市调控不再是出台一个药方全国一起"吃药",而是要放权给地方。这是地方政府所期待的。如果推行这两种改革思路,好处不言而喻。就"政府与市场明确分工"这一点而言,的确符合本届政府的改革思路,在今年3月的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这样做,政府既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还能增强市场活力,减少权力腐败的机会。政府与市场截然分工,看上去似乎不太现实。但是,仍要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重点与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很难去厘清,政府在什么情况下该出手什么情况下该收手,标准也难以去界定;一个是必须有土地改革、财税改革配合才能完成,但这些改革能否达到应有目的,是一个未知数。(LLFJ)
【形势要点:8月物价数据显示"稳增长"政策渐露成效】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6%,与7月份2.7%的数据相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较3.5%的经济运行"上限"还留有不小的空间。从CPI数据构成来看,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归因于季节性因素及8月份的天气因素。随着9月份的双节临近,预期食品价格还会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压力。数据还显示,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6%,环比上涨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环比上涨0.1%。这是PPI数据连续第18个月的负增长,不过下滑的幅度连续第三个月收窄,且环比出现转正。这表明,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带动下,工业产出开始增加,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显现,政策效果已渐露成效。从PPI环比细分数据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环比增幅均超过0.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甚至达到了2.3%,成为拉动PPI环比为正的主要力量,进一步验证了工业生产的复苏。我们预计,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不断显现,年内PPI同比有望恢复到正增长。(RYXD)
【形势要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低效益问题不必回避】
中国官方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87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也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其中,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并购项目和实际交易金额创下历史之最。不过,如此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其效益如何?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深究。不过,从一些对外投资的个案来看,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情况并不理想。从中铝在澳大利亚的铝土开发项目告吹产生巨额损失,到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巨亏,再到中国中冶的海外战略遭遇"滑铁卢"……在媒体曝光中,动辄数十亿元人民币的亏损时常发生在"走出去"的大企业中,类似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近100亿美元"风险投资",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舆论对"走出去"企业经营状况的担忧,中国商务部合作司商务参赞周振成在9日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政策信息发布会"上透露,央企在海外设立的2000余家企业中,80%处于盈利和持平的状况。他表示,企业投资无论境内境外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出现亏损也实属正常,不过,79.2%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维持盈利和持平已说明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据周振成估算,按照今年前几个月的对外投资增长形势,全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或达15%左右。数据显示,2013年1-7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327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对美国投资实现了278%高速增长。不过,在近80%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维持盈利和持平之中,到底有多少盈利?盈利数额又是多少?这些关键的数据语焉不详,含糊的说法无法证明中资企业尤其是央企的对外投资成绩。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低效益现状不用回避,问题越遮掩,越解决不了问题。(AHJ)
【形势要点:中国应该慎重指控外资公司对华行贿行为】
因涉嫌在中国向医生行贿,葛兰素史克在华高管卷入经济犯罪被调查。中国方面认为,GSK在华行贿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公司系统行为,而GSK一直否认。如果GSK承认在华行贿的法人责任,它不仅将面临中国政府的罚款,还将因此受到美国、英国反腐败机构的惩罚。据消息称,美国司法部扩大了对葛兰素史克在其他国家商业行为的调查,将该公司涉嫌在中国行贿纳入调查范围。美国的调查侧重于葛兰素史克和其他药品公司是否违反了美国的《反海外贿赂法》,这项法律禁止在海外经营的美国公司从事贿赂行为。在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中国监管部门对跨国公司强化监管是正确的,商业领域也不应有治外法权。但要注意的是,对跨国公司的指控必须谨慎,应该在证据充分的基础上做出指控。因为跨国公司面临的是全球性的多元经营环境,它们的业务遍及世界。一旦出现在某国遭遇指控的话,那么在世界其他各地可能遭遇更严重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惩罚被认为是证据不充分,或者证据粗糙不能得到承认,造成的后果势必将会很严重。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弗里斯比近日称,中国的政策趋势现在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相对于两三年前,外企现在抱着一种受到更大抑制的乐观情绪","美国希望确认中国不是在区别对待外企,希望确认中国正在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基于法律和证据"。(RLJL)
【形势要点:中国不可能显著收紧转基因政策】
中国农业部对转基因产品近期的一系列举动,让本来就敏感的国际大豆贸易商们变得更紧张了。按中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规定,转基因大豆进口,需持农业部核发的品种安全证书。证书每三年复审一次,不过程序并不复杂,往往提前几个月就可获批。但最近的情况显然有变。2012年12月20日,是前一轮安全证书使用的最后期限,但直到19日晚间,所有的复审都未有获批迹象。一旦被否,包括已经进港和仍漂在海上的转基因大豆,都将无法交货。直到12月20日早晨,忐忑不安的贸易商们才终于拿到新证书。到2013年6月底,新一批转基因品种进入安全证书审批季(按照现行规定,每年新品种可在3月、7月、11月报批,每次审查期限为七个月)。五个准备进入中国的新转基因大豆品种,最终却只有三个获得证书,分属杜邦和拜耳两家公司的两个品种被否。一位知情人士称,"在审查截止的最后一刻,农业部才突然要求相关公司补充新的材料","在中国十余年的转基因安全审查中,这还是第一次。"在出现两次"意外"之后,大豆商们猜测,中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政策正在发生变化。有接近农业部的人士透露,这种变化源于中国正在微调其转基因产品政策,主旨是对进口加以限制,为发展自身的技术拓宽空间。在北方地区,将开展新一轮转基因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尝试。对于转基因农产品,世界上存在两大截然不同的阵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组成的"迈阿密集团",生产和出口转基因产品,支持转基因生物和产品越境转移;欧盟和部分富裕亚洲国家,以保护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为由,提出"谨慎原则"和"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中国本想在两个阵营之间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这条中间路线看来不好走。不过,对于跨国粮商来说,中国最近出现的收紧转基因政策的可能性并不足虑。从战略层面来看,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重要目标,从中国目前的土地、水资源情况来看,通过基因技术、国际粮食市场来缓解中国粮食问题压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中国在转基因问题上会持谨慎的放松态度,而不会显著收紧。(AHJ)
【形势要点:养殖业将成中国农业第一大产业和战略主导产业】
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日前在北京结题。该项目于2009年4月启动,22位院士和220多位专家,分别从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战略、养殖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战略等6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重要研究成果。项目组充分研究了国际上各种成功养殖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形成对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到2030年,养殖业将成我国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和战略主导产业,养殖业产值规模将超越种植业,在农业中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加强科技支撑和推进养殖规模化是解决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挑战的根本途径。基于上述判断,项目组提出了中国特色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保障措施,以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安全、健康、绿色"的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项目组还提出了加快推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建议:一是明确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主导地位,以养殖业为核心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计划",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养殖合作组织为纽带,依托龙头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带动养殖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使适度规模养殖成为我国养殖业的主体;三是实施"养殖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大幅度提升我国养殖业科技创新能力。(LLFJ)
【学界观点:实体经济缺的不是钱而是盈利机会】
金融系统必须"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国务院的一项硬性要求。然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实体经济跟民间缺的往往不是钱,而是可以盈利的投资机会。在实体经济中,能投资的地方都不赚钱,能赚钱的地方都不能投资,原因是政府掌握过多资源,对经济实行过度的管制,使这些潜在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无法变成现实。政府投资、银行发钱,只能缓和一下经济形势。只要结构性的改革和调整不到位,经济下行的趋势就无法扭转过来。他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衰退之中,政府应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依靠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创造财富,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政府要放权,要依靠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创造财富,这样才能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果政府不放权,继续国进民退的趋势,那么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停滞,失去活力。创新活动让位于寻租活动,财富创造让位于财富再分配。这个社会就要停滞了,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可能掉到中等收入陷阱中。"如何创造投资机会?他认为政府要开放,放松和解除管制,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民间资金进入这些行业,才能够涌现出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创业机会。(RLJL)
【学界观点:中国并非以"经济帝国"的身份参与全球化】
"中国的经济帝国"是国外关于中国威胁论的最新说法,源于美国《纽约时报》6月一篇题为《中国的经济帝国》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的强大和崛起与欧美的经济停滞使西方日益不安,中国似乎逐步从经济上占据主宰地位。判断中国为"经济帝国"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在世界各地投资和收购西方大公司;二是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三是中国工人往外国工作取代了当地的工人;四是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比世界银行更多的贷款;五是中国实行了不公平的竞争,政府通过本不应从事的补贴和廉价的融资,使中国国有企业享有与对方竞争的优势。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至庄反驳文章关于中国是"经济帝国"的说法,他认为帝国的意义包括两个关键点,一是把国家的势力移到外国,二是强逼它国接受。中国做了第一点,但是没有做第二点。中国与外国合作的伙伴是自愿欢迎中国参与它们在其经济发展中进行全球化的四种活动。这些国家认为这种自愿与中国合作的活动是对它们有利的。他认为批评中国是经济帝国,基本上是在批评中国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这种批评是不合理的。(RLJL)
【形势要点:三峡电站的长期前景堪忧】
国内《21世纪经济报道》几天前曾报道,运行只有十年的三峡电站,已经出现了部件老化的现象,导致发电站出现非计划停机。据该报透露,在7次非计划停机中,有6次发生在雨水充沛的5至7月期间,这使得机组满负荷运转以致故障频生。在三峡右岸电站6月的一次故障中,有机组的水箱水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经查明是零件出现裂缝引致漏水。该电站内部职员透露,"这类抢修情况在三峡电站内时有发生"。还有说法称,三峡电站2003年投产至今,部分机组和零件已陆续出现老化,运转不灵。此外,维修员对部分设备零件的维护、管理不到位带来的损耗,也是导致屡次非计划停机的原因。据称,目前三峡电站运营职员虽然只有几百人,但维修人员的数量则多出数倍,有近一千人。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水力发电站、肩负中国电网中心支点的长江三峡电站,如果真的在只运行十年的时候就出现"老态",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该电站的非计划停机,足以影响包括上海、广东等十省市近7亿人的用电稳定。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峡水电枢纽的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在运行十年时就发生问题,其未来的安全运行令人担忧。但是,也有专家表示,三峡电站的机组多,其中大部分属于新近投产,电站全部机组发生非计划停机的可能性极低,呼吁公众毋须过虑。不过,这种专家的呼吁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三峡电站的问题的确存在,这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担心。(BHJ)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