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龄八年,那些技术性的东西不去讨论了,不管是host、vpn、freegate、gae等,基本结论就是花了钱的vpn最稳定。
原先每天对着推特、脸书、g+搜集那些自认为别人不知道的信息,还暗自窃喜,觉得这个zf很快就会完蛋了。接着茶余饭后,这样的话题变成了不可替代的聊资,男性就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一定的信息量,感觉自己在圈子里好像很高大上似的。也可以这么理解,朋友圈里会觉得你是一定程度上的"先知"。如果你口才再好一点,那更是锦上添花。
年初去了一趟日本,转变了我很多想法。和在那里留学的好友聊起前几年反日的事情,我问国内当时砸日本车,到处还游行,你在日本看到日本民众是什么反应。
我朋友说:其实日本国民大多不太关心政治,多数人认为政治都是那些大家族之间的事情,跟自己的关系不大。作为小老百姓每天的话题极少和政治有关联,这和国内恰好相反。普通民众认为做好手头工作,研究好自己的主业才对得起"职人"这两个字。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心态"。
好一个大国心态,我当时醍醐灌顶。我翻墙从墙外得来的所谓有用信息,无不和政治有关,但这些跟我有半毛钱的关系吗?无意义地讨论这些话题只会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真空,没有价值。我并不提倡犬儒主义,但这样的中日民众间的对比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于是,我现在保留了YouTube和Google,继续支付十块钱每月的vpn,减少翻墙时间。增加了看书时间。也拒绝了微博和Twitter那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方式,选择了更为原始的博客。
个人观点,与大家共勉,谢谢!
–
日本人是觉得政治已经民主化了,所以不关心,一旦察觉政府要往右转有独裁化倾向照样有自焚的。
激进的民众永远在于少数
翻墙就为了政治?
每个人侧重点不同,你是为了什么
翻墙去关心政治 真是吃饱了…….
墙外有太多和政治无关的 精彩东西啦.
墙内的人想翻出去,墙外的人想翻回来,政治也罢,橹管也罢,吊丝的愿望大都如此
没有的东西会非常关注,已然有的权益会不太注重,人之常情。一旦由有变没有了嘛,试想你跟日本民众说我好心给你建堵墙。。
imdb、dropbox甚至slideshare这些网站都被墙过或者正在被墙着,这三个例子我觉得都是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我用安卓手机各种同步服务也被墙着,我上google+很少看新闻,就为看看烘焙菜谱和摄影群组,不是我要到墙外关心政治,而是顶层用政治手段来阻碍别人正常的生活,让人感受到政治的无所不在
关于楼主的问题,其实在《民主的细节》里有很详尽的阐述
权力制衡篇 选谁都差不多
-----------------
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在美国现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其实选谁都差不多。
比如眼下我一直在跟踪观察的麻塞诸塞州的州长选举。
每年的 11 月 7 号是美国的选举日。今年没有总统选举,但是有许多州要选州长,我所居住的麻省就是其中一个。
如果我是一个麻省公民,我选谁呢?
最有力的竞争者有两个。一个是民主党的候选人德沃·帕崔克,黑人,曾在克林顿政府手下任助理司法部长。一个是共和党的候选人凯丽·赫利,女性,是麻省现任付州长。
如果我是一个麻省公民,当然有理由关心这场选举。对于一个普通美国人来说,州级选举对他们衣食住行的影响,其实比总统选举要大。因为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消费税的税率是多少、高速高路上的时速多少、中小学教育质量如何、有多少警察在你家附近巡逻、能否申请有政府补助的医疗保险,这些与日常生活最休戚相关的事情,主要都是由州政府与州议会决定的,不关白宫和参众两院什么事。在很大意义上,对于老百姓而言,"国计民生"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州计民生"。
抱着关心"州计民生"的热切心情,我大量地读报、看电视、上网,努力发掘两个候选人的"本质"差异,最终得出的结论却还是:其实选谁都差不多。
听来听去,我发现他俩在政见上,主要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不要消减收入税;另一个是如何对待非法移民。
赫利坚决主张要消减收入税。每次电视辩论,她都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气势汹汹地追问帕崔克同不同意减税。她说:"减了税,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经济发展才有动力"。我想,减税是好事啊。我一共收入就那么点,还老是被挖去一大块税,我当然支持减税了。可是后来我上网一查,发现赫利所说的减税,无非是从 5.3% 减到 5% ,顿时觉得很没劲。才减个0.3 %,却嗓门大到大西洋对岸都能听到。而且,帕崔克说的也有道理,他说:"不错,老百姓的钱是老百姓的钱,但是公路、公立学校,也都是老百姓的公路、公立学校,如果少交税的代价是公共服务的退步,老百姓欢不欢迎呢?"好像也有道理。
再看另一个分歧。帕崔克主张让在麻省公立大学上学的非法移民交相对低的"州内学费",赫利反对。帕崔克说"要给那些学习合格的非法移民一个机会"。而赫利则说他是在"用合法居民的钱去奖励非法行为。"帕崔克主张给通过驾考的非法移民发驾照,说是出于"安全考虑"。
赫利则坚决反对,说这让"控制非法移民更加困难。"双方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说实话,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个可以"高高挂起"的问题。
当然,两个人还有一些其他分歧,比如同性恋结婚可不可以合法化、要不要支持干细胞实验……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所有这些"差异"都显得鸡毛蒜皮。 0.3 %的税收、给不给非法移民发驾照、同性恋能不能合法结婚,对我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对我来说,选谁都差不多。
"选谁都差不多"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坏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好事。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一件坏事。每天,我都可以从报纸上读到无数这样的哀叹: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其实大同小异,一样堕落,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为什么要去投票?事实上,很多人把美国的投票率不高这个问题,归咎于美国政党"没有给选民提供一个真正的选择"。专制者更可以声称:既然在民主选举中"选谁都差不多",那还要选举做什么?所谓选举,不过就是一群戏子做戏而已。
但是我不这么看。"选谁都差不多"这个现象的发生,其实恰恰是两党激烈竞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两党的政见往往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
早在 1957 年,政治学家 Anthony Downs 就总结出了两党制下"政党趋中化"的规律。许多后来的经验研究都证明了这个简洁然而意义重大的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选谁都差不多"又是好事,因为它说明不同的政党都在使劲谄媚"多数老百姓"――这不正是三个代表之"代表最广大人民之的利益"吗?好比如果我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三明治,那么一个党请我吃拉面,一个党请我吃刀削面,我当然"选谁都差不多"了――反正没人逼我吃三明治。投票率低,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恰恰说明他们对政治体制的信任:既然我就算不投票,也要么能吃到拉面,要么迟到刀削面,那我投不投票也无所谓了。
选举议题的"鸡毛蒜皮"化,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的表现。这个社会已经完成了对工人能不能组织工会、如何控制公司垄断、公立中小学如何运营、妇女该不该投票、黑人能不能坐公车的前排、言论自由是不是好事、人权是不是一个贬义词等等这些个"重大"问题的辩论了,剩下的,至少就国内事务来说,基本都是小修小补的"鸡毛蒜皮"了。如果一个国家连这些最基本的共识都还没有形成,"右派"坚持工人不能成立独立工会,"左派"坚持反对市场经济,而我是那个国家的公民,那我当然会举着选票跑到投票箱前了。毕竟,在那种政治环境下,选谁会非常不一样,我可不想被人按着脖子,吃下自己不爱吃的三明治。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