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病逝。在病逝之前,乾隆一直是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太上皇,嘉庆帝某种意义上只是个吉祥物而已。
乾隆一死,最伤心的也许不是他的亲人,而是他最大的宠臣和珅。和珅的伤心,又毋宁说是恐惧更为准确。乾隆在世时,和珅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睥睨不可一世。《秦鬟楼谈录》记:"当珅出入宫中时,伺高宗喜怒所言必听,虽诸皇子亦惮畏之。珅益骄纵,尝晚出,以手旋转其所佩剔牙杖,且行且语曰:'今曰上震怒某阿哥,当杖几十'。"嘉庆为皇子时,或也曾受辱,一朝嗣位,当然可能清算和珅。
令和珅感到安慰的是,在正月初三的哀诏中,他名列诸王之下的群臣之首,委办丧事。据说和珅为此"窃自喜依然如故"。
和珅不知道,就在此日,嘉庆急招68岁的安徽巡抚朱珪进京,又留用年近80岁的老臣刘墉在尚书房候命。朱珪乃是嘉庆帝的师傅,与和珅为政敌,因后者阻挠而未能出任大学士;刘墉也是和珅多年的反对者,以巧妙而率直的政事批评闻名于世。嘉庆对二者的重用,自有其深刻用心,只是和珅没机会闻弦歌而知雅意了。
正月初四,和珅被革职,同日嘉庆在一篇关于川楚白莲教事的上谕中,怒斥"带兵大臣及将领等,全不以军务为事,惟思玩兵养寇,藉以冒功升赏,寡廉鲜耻,营私肥橐。"这时他还没具体点名。正月九日的一道上谕则明确说:"从前军营带兵各大员,皆以和珅为可恃,只图迎合钻营,并不以军事为重,虚报功级,坐冒空粮,其弊不一而足。"这是指名道姓要打老虎了。
有清一代,统治者始终未能完全解决政权合法性与社会稳定的问题(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即是佐证之一),而乾嘉以降,民变迭兴,朝廷刚性维稳手段只有一种:镇压。所谓"有兵在"。以今日眼光来看,和珅尽管贪腐,仍可算朝廷的维稳功臣。但是,当这个维稳功臣本人也被皇帝视作相当危险的不稳定因素时,他就只能面临被清算的命运了。
正月初七,和珅被下狱严讯,口供呈嘉庆御览;京中家产被查抄;嫡亲被交宗人府严加看管。正月初十一日,嘉庆帝颁发上谕,初步公开和珅获罪原因。正月十六日,嘉庆帝再发上谕,公布和珅二十大罪。第十四至二十条是经济犯罪,其余多是犯上、弄权之罪。第三条罪较为特别,嘉庆斥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长期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两天后,嘉庆加恩令和珅以自尽,后者在狱中上吊而死,传说留下绝命诗两首。其一曰:"夜色明如许,嗟予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累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清史名家王钟翰评论说,和珅工于诗事,又善绘画,非仅诵四子书之辈可比。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目睹和珅,说他英俊有宰相气度,举止潇洒,樽俎间交接从容,应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由此可知,和珅人品虽污浊,才能却未必如后世所脸谱化的那么不堪。
今人常津津乐道于和珅的巨贪,认为嘉庆搞他是窥其家产,其实并不准确。和珅的确贪污甚巨,但梁启超说其家产高达八亿两银子,并无可靠凭据。薛福成《庸盦笔记》中有和珅被抄家产清单,穷奢极侈,令人瞠目,却也未必是信史。依照清代官方档案记录,和珅虽是巨贪,但其所抄家产数目,与坊间传闻相较,不到十分之一。
在我看来,嘉庆要打和珅这个大老虎,主要考量有三,依其重要程度依次是:树立权威、归罪于人、遏制贪腐。至于罚没和珅家产使内府丰盈,不过是附带收获而已,非其主要目的。帝王行事自有其帝王逻辑,常人之市侩计算,未必符合其真实心思。
乾隆殁时,和珅是当朝一等忠襄公、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大臣、步兵统领,同时兼吏、户、兵三部以及理藩院尚书,是集行政权、财权、兵权于一身的"政坛托拉斯",有清一代,无人可比拟。嘉庆则始终活在高寿、强势的父皇阴影之下。嘉庆登基时已快40岁,却在上谕中要臣子"勿谓幼主可欺也",还把这句话用朱笔圈出。这不是卖萌,而是对个人权威的极度不自信。刚即位的嘉庆,可谓弱君;专擅数十年的和珅,可谓强相。在中国皇权时代,皇权与相权既有分工合作、同舟共济的一面,又有折冲抗衡、此消彼长的一面。嘉庆继位,要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就非得把和珅这个大老虎打下去不可。
史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乾隆一朝是整个清代由盛转衰的拐点所在。嘉庆登基,面临的是一个棘手摊子:国家财政日益吃紧,官僚系统日益腐化,经济危机日益凸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曾经繁荣力强的老大帝国,历经乾隆六十年,已如夕阳将坠。嘉庆虽无挥戈挽日之力,仍有振作复兴之思。要振兴,就得解决一个问题:国事如今种种破败不堪,是谁之责?不能归责,就很难带领臣子黎民走向复兴之路。最好的办法是将一切责任归于和珅,尽管这未必公允——毕竟,对国运之衰退,当是乾隆而非其任用的和珅负首责。但嘉庆怎么可能去谴责自己的老爸呢?这不符合孝道,也不符合帝王治术。嘉庆的大统乃是继承自乾隆,否定乾隆,也就否定了自己所承道统的合法性。嘉庆只能干倒和珅,并将政权的种种失败,悉数归罪于彼身。
嘉庆的又一个考量,是要借打和珅这个大老虎,来扭转其时已深入官僚系统骨髓的贪腐习气。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评论说:"自乾隆四十五年以后,迄于嘉庆三年而往,和珅用事凡三十年,上下相蒙,惟事婪赃渎货,始如蚕食,渐至鲸吞……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壶餐箪馈。"乾隆本人在晚年也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而防闲不峻者,亦恐不一而足。"腐败对帝国的侵蚀是巨大的,除了官僚机器运转越来越不灵外,还激起越来越汹涌的民怨,使社会处于如坐火山口般的不稳定状态。
遗憾的是,嘉庆借打击和珅而掀起的反腐运动,收效甚微。《清史稿》中有段话评乾隆反腐,其实也可移来评嘉庆反腐,其论曰:"高宗谴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僇及于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乃营私玩法,前后相望,岂以执政者尚贪侈,源浊流不能清欤?抑以坐苞苴败者,亦或论才宥罪,执法未尝无挠欤!"
一切人治下的运动式反贪,终究会失败,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做自己的反对者。皇帝本人就享受了贪腐的种种好处(譬如说,和珅最大的贪污款项来自议罪银的办理,而议罪银的大部分,又是交入了皇帝的私人金库内务府;和珅另一个重大贪污来源则是置办、接纳贡品),其统治又必须依赖整个官僚集团,如同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他怎么可能真正肃清贪腐?法治不立,制度缺位,君主要想反腐倡廉,注定只是夸父追日,井中捉月,钻棉取火,缘木求鱼,Ransack a needle in a hay stack。
青年学者张宏杰通过一些细节敏锐地发现,嘉庆在晚年焦头烂额,帝王生涯对他来说,简直近乎于一种刑罚。嘉庆与一位衍圣公(孔子后人)对话,絮絮叨叨地说:"我登基已是二十四年,总不能去(祭孔),是个大缺典。我从前虽然随着高宗去过两回,到底不算。我到你那里去容易,就是路上难,水路罢亦难走,旱路罢亦难走……你看河上水这么大,山东民情亦不好,到底怎么好?弄得真没法,了不得!"一个帝王,却满口"亦不好"、"怎么好"、"真没法"、"了不得",沮丧颓唐之态毕显。
现在看来,嘉庆即位之初的打老虎行动,虽成功干掉了和珅,但终归还是失败了。他所继承的皇权大统,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末路。仁和才人龚自珍在嘉庆年间写的《尊隐》,再好不过地概括了这种失败,同时预言未来:"如是则豪杰轻量京师;轻量京师,则山中之势重矣。如是则京师如鼠壤;如鼠壤,则山中之壁垒坚矣。京师之日短,山中之日长矣……夜之漫漫,鹖旦不鸣,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