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墙外楼: 香港将往何处去 —— 1980年代的新界期望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将往何处去 —— 1980年代的新界期望
Apr 10th 2014, 01:12, by 墙外仙

许骥

当时间来到1980年代中叶,香港的"前途问题"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既然香港在英国的统治下已经超过100年,而即将回归的,又是在社会制度上完全不同的中国,自然有很多实际问题要处理。英国人从1840年代来到香港,直到1997年离开,让中西方文明在这里杂糅。香港的不少制度,得以从一开始就和世界接轨,确实越过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警察——香港警察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批现代警察。此处无意美化英殖民者,只是觉得很多历史,应平静面对。

其实,香港自割让英国以来,百多年间无时无刻不面对"前途问题"。数数看,太平天国如是,民国成立如是,二战结束时如是,六七暴动时如是……每个关键时刻,都有可能决定这座城市的去向。于是,终于轮到"九七大限"。

在英国人刚刚来到香港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来处理香港的"前途问题"。而对恋土的中国人来说,"前途"者,最重要的当属土地。所以,无论是义律对港岛人说:"至尔居民,向来所有田亩房舍产业家私,概必如旧,断不轻动。凡有礼仪所关,乡约律例,率准仍旧,亦无丝毫更改之议。且未奉国主另降谕旨之先,拟应大清律例规矩之治,居民除不拷讯研鞫外,其余稍无所改。凡有长老治理乡里者,仍听如旧。"还是卜力对新界人说:"凡确属尔等自置田产,仍归尔等自行管业。如尔等善美风俗利于民者,悉仍其旧,毋庸更改……今与尔居民人等约,凡有田产、屋宇之业主,须将契劵呈出,速行注册,以便查核谁是真实业主,无得蒙混。倘国家需用公地,可按照价值给回尔等。"这些说辞,无非都是安抚香港人,不用担心土地会被新的统治者侵占,仍可继续安居乐业。

在1984年底,中国和英国发表了《中英联合声明》,明确了香港"前途问题"的大方向:回归。而同年早前,代表新界的"新界乡议局",也发表《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和《1997年后香港九龙新界土地及房屋政策意见书》等文件,表明他们对香港回归的立场。更重要的是,提出他们对香港回归后新政府在处理新界问题上的期望。占香港全境面接九成以上,租借而非割让的新界,由于特殊的历史,此时要处理的问题,或许比港岛和九龙更为复杂得多。

《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的结构非常有趣。首先,乡议局写了自己的历史。"新界乡议局"是1926年,由新界当地乡绅发起的,据其自述"主要职责乃调解乡民的纠纷及促进地方福利与建设"。吊诡的是,查考当时的"乡绅",会发现多数是在英国殖民者来到新界以后的不到30年时间内,突然兴起的一批人。无论如何,在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乡议局确实掌握了新界的话语权,成为新界的"代言人"。在香港立法会内,"新界辖属的廿七个乡事委员会的主席,均列为该区区议会的当然议员(不用选举,理所当然的议员)"。

然后,乡议局宣誓表明自己的立场:"本局理解到所代表的民众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新界全体民众是爱护祖国的,对祖国收回香港主权及治权,是一致支持的。"而乡议局的工作,就是成立"香港前途问题研究小组","通过各种形式汇集新界居民意见",给各方提供参考。不过,《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就未说明居民意见是通过哪些"各种形式"汇集而成的,对新界的历史也解释得不足。例如,《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中说到:"今日的新界,已经不是数十年前的旧式农业社会,虽然农业及农村依然在一些地区继续存在,但现代化的新市镇及工商业,已经发展成为新界经济社会的主体。"此处仅仅陈述了一个现象,却未告知阅读者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新界居民自古靠农业为生,英国殖民者来到新界之后,颇想将新界改变成现代工业或金融社会。但因为新界是租借,英国殖民者无权在这里为所欲为,所以对新界的改造进展十分缓慢。其中最重要的,也极大改变了新界居民的生活的工程,是九广铁路的修通,把新界的重心聚集到铁路沿线来,新界开始改变。但英国殖民者其他的计划,都成效极微,新界的转型缓慢。直到1940年代,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英国殖民者改造新界的计划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件"大事",就是日本于1941年12月25日占领香港,统治香港三年零八个月。

日治时代,日本政府在香港实施军事管理。政府毫不客气,可以干涉一切,于是新界作为农业社会的重要性再度重现。在三年零八个月里,日本政府垄断了新界的所有农产品,实行统一采集、调度、分配。为了将其统治下达到香港的每个角落,日本政府更进行了西贡公路等交通工程的建设。这些政策、建设能够推行,多因为那时的香港,处于军事管治的特殊时期,政府拥有绝对裁判权。但谁知,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投降,香港重光之后,英国殖民者看到他们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情,被日本人做到了,于是"聪明"地承袭了他们的政策。英国殖民者开始对新界的农业动手,新市镇建设起来,从此新界农业一蹶不振。再后来,数以万计的丧失农业的新界居民,被迫远赴海外打工——这时候,英国政府倒是提供了许多政策上的协助,将香港人一批批送往英国及英联邦国家。

新界乡议局没有跟《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的阅读者介绍新界历史的来龙去脉,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作为阅读者,如果对新界的历史有所了解,便知道新界的各项政策,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于是便心生疑问:既然如此,1997年来了,新界的各项(包括土地政策)是不是也可以做些调整呢?

新界乡议局当然不会有类似的疑问,他们的答案很简单,就是: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有利的,全都不要去碰它。于是,我们明显看到《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中收录的中英两国"对香港前途所作之表示"是有所选择的,清一色是"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一类的言辞。须知,根据历史的经验,"不变"从来也是不可能的。

新界乡议局在《维护香港安定和繁荣之具体意见书》中罗列的35条具体建议,真的所言无甚高论,唯其中数条要求保护新界居民的,看得出他们把新界特别对待——这是他们的职责。而在《1997年后香港九龙新界土地及房屋政策意见书》中,则更加是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如果一旦新界的土地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香港都会受到影响。据其称,假如不妥善处理土地问题,那么,投资者对地产就会没有信心,接着工商业萎靡,然后银行家受损,最后港府收入减少,全港民生不景……跟着,他们提出了"新界人"的要求,简言之就是"不用补地价,继续拥有土地,并且享有丁权(生一个儿子多一块土地),并且马上执行"。

新界乡议局的要求,无疑得到了满足。例如,《中英联合声明》的"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中规定:"至于旧批约地段、乡村屋地、丁屋地和类似的农村土地,如该土地在1984年6月30日的承租人,或在该日以后批出的丁屋地的承租人,其父系为1898年在香港的原有乡村居民,只要该土地的承租人仍未该人或其合法父系继承人,租金将维持不变。"而新界人在争取到土地权益后,其他权益也要争取。1986年发表的《新界乡议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注小组"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结构(草案)"第三章"香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之备忘录》中,第15条写道:"新界居民享有的合法权益受保护,可保持传统习俗,也可有改革的自由。"

新界的问题"妥善解决"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无从验证1984年新界乡议局"沙盘推演"的一系列导致香港民生不景的"骨牌效应",究竟会不会成真。不过,在其后的历史中,我们却分明见到,香港地产继续振兴,暂且说工商业没有萎靡,银行界也没有受损,港府收入持续增加。但这些利好消息的背后,却是香港楼价愈来愈高,经济结构愈来愈单一,生活成本愈来愈高,就业压力愈来愈大。民生,岂不是照样不景吗……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