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反腐败要注意三大关系】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中欧在推动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顺序上产生分歧】
【形势要点: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需要考虑可复制性】
【形势要点:政府首次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很不乐观】
【形势要点:国内发展机器人产业要警惕一窝蜂】
【形势要点:企业复工带动3月制造业PMI小幅回暖】
【形势要点:成本再涨使得珠三角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学界观点:中国稳增长可能会"四率"齐动】
【形势要点:财政信息公开还需引入社会监督】
【形势要点:京津冀一体化难改保定楼市过剩的局面】
【形势要点:医疗器械分类监管重在规则细化透明】
【形势要点:铁路运价不仅需要市场化,更要阳光化】
【形势要点:停伐试点启动倒逼森工企业转型】
【形势要点:西南地区的城镇化应把握系统承载力】
【形势要点:中国环评市场需要纳入公众监督的要素】
【形势要点:联合国警示全球变暖将导致安全问题增加】
【形势要点:日本经济是否真正复苏,消费税后见真章】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反腐败要注意三大关系】
从十八大算起,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败运动已持续17个月了。反腐成绩单颇为抢眼:
2013年全年,全国处分官员超过18.2万人,超过3万名官员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超过2.1万名政府和国企官员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被问责。十八大以来查处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31人,其中省部级高官人数达18人。从地方来看,四川省是反腐败的"重灾区",据中纪委网站介绍,2011年四川省纪委立案4530件,2012年立案7839件,2013年立案9938件(其中,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46人)。山西、江苏等省也是反腐败"重灾区",2013年的立案数都已过万。
对全国官场来说,反腐败现在已经起到了足够大的震慑作用。如果以2012年年底708万名公务员的数量来计算,2013年被处分的官员占比达到2.57%——考虑到官员基数以及还未暴露的问题,2.57%的"出事率"在全球公务员体系中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
对于那些"有事"的官员来说,反腐败无异于一种煎熬,不少官员心头可能都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一轮反腐败运动何时会结束?"然而,答案可能会让他们失望,从国内形势来看,反腐败运动才刚刚棋到中局,还有"老虎"没有打,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现在的运动式反腐发展到制度性反腐,中国的反腐败将成为一项长期不懈的运动。不同的是,今后的反腐败将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监督和治理机制。
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时至今日,反腐败的意义正在演变,它已经超越了执政党"自我清理肌体"的意义,而成为一场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运动。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今后中国的反腐败需要处理好如下三大关系:
一是反腐败与改革的关系。对于本届中央领导层来说,反腐败除了政治上立威,很重要的一个使命是为改革护航。在利益集团林立、分化的中国,深化改革意味着要触动利益集团,重新分配利益。反腐败从一个特殊角度切入,有助于清除改革路上的阻碍力量。不过,反腐败并不意味着改革就会自动到来。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需要凝聚信心、统一思想,既有改革的勇气,又有改革的设计安排;最重要的是,改革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公民参与。从目前形势看,自上而下的反腐败力度很大,但自下而上的改革热情却显得不足,没有体现出深化改革所需要的"势"。
二是反腐败与建设的关系。正如我们过去所分析,反腐败是"破",而建设是"立",反腐败之后应该是建设,"破"的目的是"立"。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少数反腐败的"重灾区",由于落马官员太多太集中,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政府事务放缓甚至停顿的现象,很多该做的事要么被推迟,要么官员们不敢去做。因此,在反腐败棋到中局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建设的问题。建设问题表现在官员队伍建设、经济运行、规划与发展的承继、市场化改革、改进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要特别警惕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政府士气低沉、无心做事的现象,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三是反腐败与开放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提出了要强化市场化改革的基本任务。在我们看来,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开放,对内对外开放市场,开放金融资源配置的限制,放开更多行政管制,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等。其中,政府改革的力度和进展是市场化开放的关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的反腐败已经棋到中局,我们不仅要埋下头来反腐,也要抬起头来看路,处理好反腐败与改革、开放、建设的关系。(AHJ)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中欧在推动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顺序上产生分歧】
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自2003年以来已经增加一倍,至每日超过10亿欧元(14亿美元)。近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将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对欧盟政策的中心。习近平在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EU)执委会主席巴罗佐的会谈上表示,"中国希望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中国外交部在声明中也称,双方应开始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研究,并共同提升中国-欧盟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不过,中国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积极态度并没有得到同样积极的回应。欧盟表示,"同意将此作为中期目标。但我们希望首先推动投资协定。"目前欧盟以及其主要大陆成员国的看法是,中欧必须先签署中欧双边投资协议,解除欧盟企业在中国的诸多投资限制,之后再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在中欧双方发布《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重申中欧商谈并完成这一涵盖投资保护和市场准入的全面双边投资协定,以及"包括从长远看,在条件成熟时签订全面深入的自贸协定"。我们注意到,中欧在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推进的先后顺序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不过最终联合声明还是以双边投资协定为优先。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投资协定是自贸协定迈不过去的坎。然而,投资协定牵涉到不少中国国内改革,如国企改革、政府补贴政策、充分的市场竞争等等,要顺利签订并非易事。(ALJL)
【形势要点: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需要考虑可复制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刚一出笼,苏州城乡一体化国家级试点便上路了。3月30日,苏州市发改委对外宣布,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根据《方案》,到2015年,苏州城镇化率超过7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8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5%,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苏州要按照1个中心城市、4个副中心城市、50个镇,以及1500个左右规划保留村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层级分明、职能明确、特色鲜明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同时,苏州还要求推动全市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等与城镇实现功能、空间、景观、文化的融合。《方案》同时提出,在户籍改革方面,将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科学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完善以合法稳定住所为登记依托、以身份证为核心凭证、以农村合作经济股权证为分配依据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土地流转上,将明晰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等产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农民个人产权进场流转交易。对于农村建设用地,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三同制度,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验,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探索试点城乡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权、同价原则及时足额补偿,探索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我们看来,苏州只是一个迅速工业化的典范,先前的城市化,已经不能让原有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外,鉴于苏州经济的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中实际不适宜充当典型,需要更普通更可复制的试点。城乡一体化应该是普惠的,能够让大多数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遍存在。(AYZR)
【形势要点:政府首次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很不乐观】
2011年发布的新一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第一次把我国微型企业从小型企业中单列出来。近日,国家工商总局终于发布了《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首度向外公布小微企业的数据,也第一次得出了中国微型企业的数据。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年底,小微企业解决了中国1.5亿就业人口,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若将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可达94.15%。在小型微型企业内部结构中,微型企业占据绝对份额,小型企业占14.88%,微型企业占85.12%。也就是说,微型企业占到了全国企业总数的65%。报告指出,小微企业一方面敢于创新,各类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大多集中于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呈现出"锄头与卫星齐飞,高端与低端并存"的现象。目前小微企业正在遭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世界经济下行所带来的阵痛,88%的企业经营发展缓慢。而且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大企业的挤出效应,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源向大中型企业倾斜倾向更加明显。问卷调查显示,46.84%小型微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困难,58.08%反映市场竞争压力加大,23.74%反映订单不足。另外,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依然严重。(RLF)
【形势要点:国内发展机器人产业要警惕一窝蜂】
面对日益紧迫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洛阳、广州、重庆等多个城市,都开始将机器人产业作为突围的重点方向。洛阳市公开称,在2016年年底之前,该市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达到800亿元,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装备制造业销售额中所占比重超过30%;广州提出,要在2020年,培育形成超千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计划,根据该计划,广州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都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重庆的目标是,到2015年,集聚30家以上企业,形成4万台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年产值200亿元的生产能力,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业,形成10万台工业机器人、100万台服务机器人、1000台特种机器人的年产能,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认为,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市场问题。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经济增速放缓,同时制造业不甚景气。大量的生产,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来消化。其次,核心技术问题。尽管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但其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市场中,96%都是使用外国品牌。如何让机器人产业摆脱低级制造业模式,不再沦为一种简单的零件制造和组装产业?再次,产业聚集问题。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只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机器人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机器人投入成本不是它们能够承受的。在我们看来,尽管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有助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然而机器人产业爆发式的投入却显得有些盲目。(ALJL)
【形势要点:企业复工带动3月制造业PMI小幅回暖】
国家统计局与中采联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是自去年11月份后首次回升,预示我国制造业总体平稳向好。分析人士表示,春节过后,企业集中开工,生产经营活动趋于活跃,推动PMI小幅回升。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在荣枯线上方微幅回升,新订单指数连续5个月回落后,本月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升至50.6%,市场需求环比有所回暖;生产增速略有加快,生产指数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达到52.7%。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企业加大了原材料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由临界点以下回升至临界点以上的50.3%;自2013年12月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一直位于荣枯线下方,本月上升至荣枯线以上的50.1%,制造业出口有回升迹象。从企业信心看,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本月更是升至12个月以来的高位62.7%,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未来市场预期较为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从业人员指数、进口指数等仍位于临界点以下。随着部分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本月回落到44.4%,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压力有所缓解;尽管从业人员指数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为48.3%,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制造业企业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存在;进口指数为49.1%,比上月回升2.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下方,表明企业对原材料进口的需求依然偏弱。(RLX)
【形势要点:成本再涨使得珠三角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内地的多项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影响力。渣打银行3月31日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珠三角的港资、台资制造业企业预计将2014年的名义工资增加9.2%,增幅较去年的8.4%要高,缴纳的社保也将增加企业成本负担。涨工资背后的原因,是严重的结构性缺工推波助澜造成的。根据渣打银行的最新调查,有90%的制造业厂商表示,今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至少会跟去年一样严重,也有60%受访企业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已对企业薪资标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保险的缴纳,更是提高了企业负担的成本,且近期与员工代表进行工资协商的企业数量也持续增加。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刘健恒表示,除了企业预测名义工资将增加9.2%外,渣打也预测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将由去年的2.7%成长到3.3%,因此预估今年实际工资将持续增加至少5%。面对工资不断上涨的压力,多数珠三角企业计划加大资本设备投资,超过200家受访企业都将增加设备投资,而且在大型企业中,增加资本投资的比例增加到60%。不过,也是有一小部分厂商因备感压力而撤离在大陆的产能,考虑撤离的企业已经有增加趋势。(BHJ)
【学界观点:中国稳增长可能会"四率"齐动】
一季度的经济下行趋势让市场预期中央将出台稳增长措施。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也表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有可能突破GDP7%增速的底线,宏观调控应向上微调、需要"稳健偏松"令经济稳定在"7至8"的区间。陈东琪表示,黯淡的数据戳破了此前"经济下行源于春节因素"的猜测,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已经出现,今年整体压力大过去年。他解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均动力不足,从出口看,欧美日三大经济体虽较去年明显复苏,却未能体现在内地出口上,"主要原因是人民币过去多年累计升值的效力正在显现。"此外,房地产与制造业投资同步减速,对经济产生明显的下拉力;消费方面,虽然在三大需求中相对稳定,但城乡居民收入近两年处于减速期,就业规模亦未扩大,这些对经济恢复增长来说都不是好消息。谈及刺激措施,陈东琪表示,2008年中央采取的更多是以"地方报项目、中央批额度"为主的行政手段调控,此轮稳增长则将更多采取市场化措施,主要以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税率这"四率"进行调控,不损害市场基础。汇率已经扩大了波动区间,这有利于出口,汇率手段实际是向市场释放政策讯号,依靠市场力量进行调节,这既不会产生行政措施的副作用,也与改革目标相吻合。此外,陈东琪亦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程度较大情况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基本成熟,"特别是目前人民币汇率看跌预期明显,外汇占款明显减少,下调存准有条件也有好处。"同时,还可以通过降低税率等方式鼓励、支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陈东琪还特别指出,今年的"稳增长"措施出台较早,要特别注意在节奏上须分散使用。他认为,2008年的最大教训就是财政、货币政策一揽子政策堆在一起出台,导致用药过猛出现后遗症,"今年的政策组合要在时间和空间上错位搭配,踩油门和踩刹车交替进行,关键在于'稳'。"(BYZR)
【形势要点:财政信息公开还需引入社会监督】
财政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财政资金运用就很难高效,不仅导致严重浪费,而且滋生腐败。日前,财政部表示,2014年将从五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第一,细化中央预决算公开内容,中央本级支出预决算细化到项级科目,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第二,强化对中央部门和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指导。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部门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按项级科目公开外,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研究将部门决算按经济分类公开。第三,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第四,积极推进审批项目信息公开,除涉密项目外,现有审批事项及其设立依据、共同实施审批的部门、审批对象等信息都应公开。第五,加强财政信息公开解读和平台建设。加强对财政部门户网站信息发布的组织引导,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强化解疑释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开通财政部政务微信,进一步拓宽公开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今年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由此可以看出,财政信息的公开不仅需要从中央层面加大力度推动,而且最终立足的结果是要群众"看明白,能监督"。因此,财政信息公开要真正达到效果,需要上下联动,引入社会监督必不可少。(RLJL)
【形势要点:京津冀一体化难改保定楼市过剩的局面】
过去一周,保定成为全国楼市最热的地区。在"政治副中心"传闻的推动下,各地炒房客涌入、楼盘日涨千元的故事不断上演。但正如此前我们见识过的,海南楼市在"国际旅游岛"政策刺激下的大起大落,保定楼市对于传言的敏感反应,很可能也在透支市场预期,很快就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回落。问题出在保定的楼市供给上。数据显示,2013年1月至11月,保定商品房累积成交150.919万平方米,平均每月消化14万平方米。但保定目前的可售面积达到584万平方米,这样算下来,库存消化时间高达42个月——这意味着,即使停止建设在售楼盘,保定的库存楼盘也足够卖三年半的时间。业内人士指出,保定目前有5万套新房的库存,即使按照3月19日,也就是"政治副中心"传出当日至今,每天平均登记签约50套左右的速度计算,这5万套新房库存也需要卖1000天,差不多两年又三个季度。但这股"副中心"热能够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吗?而据介绍,在相关概念传出之前,2013年,保定共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14786套,平均每天40.5套。这意味着,在这股炒作热潮过去后,保定楼市的库存消化速度将进一步下降。目前来看,不论是京津冀一体化,还是"政治副中心"的传闻,都难改保定楼市供给过剩的局面。这股子炒作热潮或许很难撑上更久的时间,试图在保定楼市投机捞一笔的投资者们,可要小心避免被套牢在里头了。(ALX)
【形势要点:医疗器械分类监管重在规则细化透明】
执行14年之久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终于重新修订了。据悉,新版《条例》共8章80条,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将根据风险高低对医疗器械分类监管,提高高风险产品准入门槛,简化低风险产品准入手续。风险最低的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由注册改为备案管理;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权下放至省级食药监管部门;三类医疗器械安全风险性最高,由国家食药监局严格注册监管,还要强化不良事件监测制度、上市后再评价制度和召回制度。与此同时,新《条例》还增加处罚种类,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例如,对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行为实施重罚,规定了最高为货值金额20倍的罚款;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的,一律撤销机构资质并纳入"黑名单",10年内不受理资质认定申请;对受到开除处分的直接责任人员,规定10年内不得从事医疗器械检验工作。此外,将原条例中16项行政许可减少到9项。有专家称,新《条例》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三个方面,提升了医疗器械风险治理能力。在我们看来,医疗器械种类繁多、跨度极大、业态复杂,专业化要求高,普通老百姓似乎也难以监督,需要专业的人士来指定更为细化透明的监管规则并建立防火墙,以免圈内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AYZR)
【形势要点:铁路运价不仅需要市场化,更要阳光化】
铁路机构改革后,铁路运价的市场化改革提上日程。按照此前的传闻,铁路货运价格有望从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客运方面则可能实行国家补贴。改革后,运价将不再固定不变,而可能随着运输量实现上下波动。近日,这一改革终于拉开了大幕。首先调整的是客运价格。3月初,12306铁路客服网站发布的"关于2014年短途卧铺优惠有关事宜的公告"称,2014年3月20日-12月31日期间(9月30日-10月7日除外)始发的部分旅客列车末端空闲卧铺执行优惠票价;3月底,12306再发公告,宣布在2014年上半年对京沪、京广高铁部分G字头动车组列车商务、特等、一等座实施特惠票价。此外,虽然官方并未明确,但二等座车票在个别车次上也已实施了打折,这是二等座首次纳入打折票范围进行优惠。进入4月后,货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也宣告启动。4月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包神、准池铁路货物运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包神铁路货物运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以及准池铁路开通运营后,货物运价实行市场调节,由铁路运输企业与用户、投资方协商确定具体运价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准池铁路的市场化改革,直接跳过了政府指导价阶段,进入市场调节的状态,不再由政府干预。这也是国内放开铁路运输价格的首次尝试。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经济不景气,铁路货运的供给不足有所缓解,推进改革对货运价格的影响料有限。考虑到此前的铁路实际运价需要囊括进寻租成本的话,铁路货运改革的破冰,说不定还可以让实际运价不升反降。铁路货运价格的改革,应当配合着铁路系统的反腐败一同推进,力争在市场化的同时做到阳光化。也只有这样,铁路运价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有序推进,并为后续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ALX)
【形势要点:停伐试点启动倒逼森工企业转型】
黑龙江林区是我国天然林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林区,我国每10根木头中就有3根半来自于此。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林区年均商业性采伐量从1020.4万立方米调减到633.4万立方米。近日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又联合宣布,从4月1日起全面停止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全面启动停伐试点。若以后试点取得成效,还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有望扩大到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同时我国将在光、热、水条件较好的南方林区进行国家木材战略储备。而对于停伐后,如何保护市场上木材原料供应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表示,需要发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目前我国木材的对外依赖度达50%,未来争取木材对外依存度低于60%。全面停伐后,为满足国内木材市场需求,相关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已计划大举进军国际木材市场,用"区内停采境外补"的办法维持木材供应。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肖建春表示,停伐后将着力抓好境外采伐,稳步提高对俄罗斯和圭亚那商品材产量,但是他也认为,这种转变对包袱沉重的林区来说十分痛苦:林区改革方向"迷茫"、富余人员安置难、巨额债务无力偿还、社会保险资金缺口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等等问题都难以解决。但我们应当看到,由于中国的资源无法支撑自身的生产速度,砍伐从境内转向境外,以及加大木材的回收、再生利用,都是我国林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森工企业的转型宜早不宜迟。国家也应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信息监测、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并通过认证和政府采购计划等方式,鼓励和促进可持续林产品的销售和贸易。(RLF)
【形势要点:西南地区的城镇化应把握系统承载力】
鉴于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在未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成为重点的形势下,为西南地区选择正确的城镇化模式尤为重要。财政部财研所所长贾康认为,西南地区过去外出打工的一些居民已有了钱,随着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这部分人正在回流,也是真正的刚需购买力,西南的几个一、二线城市会成为发展的重点,但要防止局部风险。此外,一些专家提出,应警惕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模式:应让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企业与政府充分互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产城融合精细化及公共资源的均等化等配套需求也要及时落地。安邦研究团队(ANBOUND)在内部讨论中指出,我国西南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并非每个地区都适合大批量的人口迁入,因此西南地区的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综合地考虑每个地区在地理、环境、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承载力,绝不能脱离地域特点去僵化地追求规模和数字指标,用"一刀切"式的行政手段推动城镇化进程。此外,经济和产业也都是西南地区城镇化的短板,在经济落后、环境严峻的地方,城镇化也应该有所限制——有限制地发展也是一种发展;限制城镇化的规模扩张,也是一种城镇化模式。(RLF)
【形势要点:中国环评市场需要纳入公众监督的要素】
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然而,尽管中国有相对完整的环评机制,但环评的结果却屡屡经不起检验。一般而言,中国的环评主要涉及4个部门,包括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基本流程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将环评文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后者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技术评估,再将环评批文函复建设单位。我们注意到,在当前的体制下,这一环评链条中的四个部门或多或少都遭到了公众的质疑,比如说,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存在着逐利关系,以及审批部门与评估单位之间存在"潜规则"等。在我们看来,中国环评造假严重最根本的原因是环评链条中缺乏公众监督这一关键要素。在国内,环评是作为政府部门管理以及项目审批的依据,但在国外,环评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其实,日前茂名发生的大规模环保抗议活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公众没有作为环评的根本服务对象,或者说项目环评没有获得公众这一票,公众对政府的环评承诺不信任而造成的。要想避免这样的事件重演,需要从根本上改造环评流程,将公众监督纳入其中,改变环评市场本末倒置的格局。(ALJL)
【形势要点:联合国警示全球变暖将导致安全问题增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会议3月底在日本横滨召开。会议汇总了修改后的报告,对全球变暖对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报告认为,全球变暖将对人类构成最严重的关键风险包括洪水、风暴潮、干旱和热浪。报告预测,因为气温不断升高,暴力冲突和粮食短缺在未来几十年内也会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动物和海洋物种将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报告称,如果未加阻止,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带来数万亿美元的财产和生态系统损失以及用于加强气候防御的账单。报告预计,全球气温本世纪将升高0.3-4.8摄氏度,在这之前气温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升高约0.7摄氏度。海平面到2100年将上升26-82厘米。如果气温较工业化之前的时代升高2摄氏度左右,它可能会带来全球年收入减少0.2%-2.0%的代价。报告的主要作者、卡内基科学学会的克里斯•菲尔德(Chris Field)表示,这份报告与七年前该委员会上一次发布的有关气候变暖如何影响地球的报告有很大不同,2007年年初政治领袖们读到的摘要并未提到安全问题会增加。报告称,在过去七年,社科领域的研究发现了气候与冲突间的更多联系。报告引用了数百项有关气候变化与冲突的研究。(RLX)
【形势要点:日本经济是否真正复苏,消费税后见真章】
日本从今天(4月1日)起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这是日本近17年来首次提高消费税。日本上调消费税是为了解决不断膨胀的公共债务和透支严重的社保支出问题。然而,在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的背景下,安倍政府提高消费税能否经得起考验?据日本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3月制造业PMI指数继续2月份放缓趋势,降至53.9。此外,日本2月工业产出月率降至-2.3%。我们观察到,日本近一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个人消费推动。不少人担心,消费税提高是否会减弱日本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官方统计显示,早在数月之前,日本新住宅的开工和销售数量就出现相当比例的增长,还有白色家电和汽车等"大件"的消费也急剧增长,其中白色家电今年2月份销量比去年同期猛增三成多。此外,日本国内还掀起一股抢购金条的狂潮,日本田中贵金属珠宝公司3月的金条销量就同比大涨5倍。有当地民众表示,若消费税提高后日本经济重现衰退,黄金就成了很好的避险资产。然而,2月份房屋销售额增长率出现急剧下降,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也许意味着该需求带来的大件商品需求已达到峰值。同样有迹象显示,日本消费者在囤积日常用品。在消费税正式实施之前的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影响下的增长。为了缓解增税带来的负担,不少消费者希望赶在消费税上调前购买大件商品。因此,日本经济是否真正复苏,只有在消费税正式实施之后才能见分晓。(RLJL)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