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星期日

墙外楼: 中国,你的名字叫大国?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你的名字叫大国?
Mar 15th 2014, 23:13, by 墙外仙

作者:程映虹

近年来,"大国"一词在有关国际关系的讨论中有成为"中国"的同义词的趋向。或者,当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尽管没有明确的指称,中国媒体都会把它解读为是"中国"。

例如,去年6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题为《关于东亚的合作安全》文章,内中说道"大小国家都要相互尊重,大国不能轻视和欺负小国,小国也不能肆意侵犯和挑衅大国。"

网上有难以计数的媒体转载这篇文章,但它们都不用文章本来的题目,而是突出那个大小对比:"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和挑衅大国"。有的干脆把前半句话也拿掉,成了"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和挑衅大国"。(例如《快乐老人报》和新浪广东新闻)

虽然你可以说这是标题党在作怪,但这么多媒体不约而同在"第一时间"都抓住了这句话作为标题,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媒体和读者的一种共识:在这个场合下,"大国"就是中国,小国就是和中国有麻烦的邻国。

近日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期间谈到中国和邻国的关系,他说了不少,但很多媒体就是抓住了一句话作为报道的标题:"中国绝不会以大压小,但也绝不接受以小取闹。"

报道的原话是这样的:"王毅强调,对于中国同一些国家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议,愿意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坚持通过平等协商以和平的方式妥善处理,这一点今后也绝不会改变。中国绝不会以大压小,但也绝不接受以小取闹。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

读了这段话,我想,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外交语言的慎重和准确出发,如果没有"中国绝不会以大压小,但也绝不接受以小取闹"这一句话,中国外长所表达的意思也非常清楚,语气也足够严厉。同样,傅莹女士的文章也是如此。

或者,如果要生动一些的话,"任何国家都不能欺凌邻国和无理取闹"这样的话不是也很好吗?为什么非要拿"大小"来说事,非要突出一个"大小"的对比呢?真是因为语言不够用了吗?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理屈词穷的应该是那些麻烦制造国啊。

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这样一个"大小"的对比,国内读者或者中文读者看了过瘾(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句话被挑出来作为标题的原因),但在国际语境中可能一下就把中国放在很多国家的对立面。因为"大"确实是中国和周边多数邻国之间最明显的不同。当中国说"小国不要无理取闹"的时候,尽管你强调的是"无理取闹",但别人从你的用词中看到的是"大"在喝斥"小"。是非暂且不论,周边其他国家会因为你的提醒而下意识地把自己归到那个"小"的范畴里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身份认同"的规律。

这样下去,"周边关系"有朝一日会不会变成"大小关系",或者"一大"与"群小",至少在中文媒体的语境里?

有人会说,正是那些小国首先把中国说成是一个威胁他们的大国,是他们先用了这个大小之别,想给别人造成"大欺小"的错觉。我相信,在东南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力量的对比下,这确实是一些国家的话语策略。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中国口口声声"大国""小国"不正是掉入了他们的话语陷阱吗?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就比较"狡猾"。美国是毫无疑问的"大国",它和很多"小国"发生过冲突,甚至入侵。但在我的记忆中,尤其在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至少在外交语言上越来越注意政治正确性的时候,美国好像没有一次在外交场合把自己和其他国家的麻烦用"大国小国"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美国官方很少以"大国"自称,从来没有说自己受到"小国"的挑衅,即使如塔利班的阿富汗。至于社会上和学术界称美国为"超级大国"那是另一个问题,而且即使如此,big country和 super power这样的词汇也不会未加说明地在任何语境下都成为"美国"的代称。美国人更不会自称"大国国民"。

网搜一下,可以看到以"大国"自居的"大国意识"确实成了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一个常用概念。例如"大国外交", "大国气度","大国军人"等等。在"公民"一词还有待名副其实的时候,"大国国民"很多时候居然成了"中国人"的身份代称。所以,说"大国"至少在中国国内语境下有成为"神州"之后"中国"的同义词的可能似乎并不为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曾经有过一篇各大门户网站广为转载的文章,作者是一个"国际问题专家",题目是"大国之仁与小国之智",很有春秋战国的意味。文章告诫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的"某国"作为"小国"要弄清楚"大小之别",不要"不智",而要向冷战时期的芬兰学习以小事大之道,才能自保平安。文章说:

"虽然联合国宪章中规定,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大国和小国毕竟体量、能力不同,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小国势单力薄,与大国相处时多处于被动受制地位,因此小国就要开动脑筋,灵活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如果自不量力,躁动妄为,则会招致惨重损失。北欧小国芬兰的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30年代末,芬兰以强硬态度拒绝了苏联颇有些"强买强卖"的换地要求,进而引发苏芬战争。虽然芬兰重创苏军,令其丧师数十万,但依然没有逃脱亡人失地的结局。战后的芬兰汲取教训,悟出与强邻相处之道,不仅令其安然度过漫长的冷战寒冬,而且自身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样只论大小不讲是非的文章,等于告诉中国的弱邻们:和"大国"为邻,芬兰化是你们明智的选择。如果你不智,就别怪我不仁。

不过我记得很清楚,当年反抗苏联霸权主义的中国,视芬兰为在苏联威胁下无可奈何地生存的国家而怜悯有之,这是当时国际政治术语中"芬兰化"的意思。这篇文章没有用"芬兰化"这个词,说明作者知道那不是个好词,但他指的就是这个状态。今天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不会因为自己也成了"大国",就把当年苏联威胁邻国主要是中国的那段历史也翻过来重写吧?

说1940年的小国芬兰"不智",导致了大国苏联的"不仁",那人们可能会问:1938年的捷克和1939年的波兰岂不也是因为"不智"而导致了法西斯德国的"不仁"?

有现成的联合国宪章,有成套的国际关系准则,有中国自己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立场,加上国际社会都能听懂的文明的外交辞令,难道真的有必要再发明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术语,把中国和众多"小国"截然分开吗?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