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对马航MH17空难事件的情景分析】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督查机制常态化需要依托简政放权】
【形势要点:核电标准确立有利于早日结束核电技术路线之争】
【形势要点:中国经济陷入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难困境】
【形势要点:中央部门决算应对"其他支出"进行细化】
【形势要点:负面清单管理推广的实效仍有待观察】
【形势要点:公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地方上的改革能否成功】
【形势要点: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迎来机会】
【形势要点:中国冷链产业将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
【企业竞争:上海家化内斗致电商核心团队集体辞职】
【企业竞争:小米公司在印尼和巴西遇阻凸显国际化挑战】
【形势要点:全国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连续第二个月下跌】
【形势要点:港企出口重心东移中国内地销售区域更均匀】
【形势要点:印度放宽对外投资限制重在坚持】
【形势要点:澳大利亚废除碳税将为中国对澳投资减负】
【形势要点:日本政府对未来经济走势谨慎乐观】
【形势要点:"新移民"力助德国队捧得世界杯】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对马航MH17空难事件的情景分析】
马航MH17空难事件酿成近300人死亡的惨剧,其对世界的震动仍在不断发酵。到目前为止,对此事件的国际调查还未正式展开,在关键的寻找击落航班的肇事者问题上也没有突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事件将对乌克兰局势和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将会造成重大影响。
在动态跟踪相关事件信息后,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基于现在的不完全信息,从逻辑来判断,这一事件的可能性有很多,估计会有十几种可能性。比如,乌克兰政府为嫁祸与俄罗斯,赢得世界支持而击落这一客机;如乌克兰与西方情报机构合作,试图击落普京座机(此事被俄罗斯否认);如俄罗斯为协助反政府武装而反击乌克兰政府军空军的空袭而误击落客机;如乌克兰政府军为击落俄罗斯空军飞机而误击,等等。
虽然这些逻辑上的可能性非常多,但在这些可能性当中,作为战略研究而构建的情景模型显示,只有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反政府武装的行动,能够过滤目前的所有信息,因而最为接近事实真相。也就是说,最大的可能性是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反政府武装击落了马航班机。相关的情景模型描述的基本情况如下:乌克兰反政府武装获得"山毛榉"导弹(BUK),由于最近乌克兰空军对反政府武装进行过大规模空袭,并造成反政府武装的大量伤亡,因此误以为马航客机为政府军的空军目标而开火,导致马航MH17航班在空中爆炸。在这一事件中,由于导弹操纵的问题,不排除可能有俄罗斯军方人员的一定参与,但层级估计不会过高。因为克里米亚作为一个战区,各种任务的遂行是由俄罗斯军区级机构负责的,在军区级的机构负责人员中,校官的可能比较大。对此,俄罗斯高层未必清楚了解情况,但其中的关系无法轻易摆脱。
陈功指出,需要说明的是,作出这一结论并非是完全根据乌克兰当局截获的录音信息,因为乌克兰当局完全可以轻易伪造这些音频证据,来证明是敌对方的行为。从信息分析的原理来看,信息的过滤必须要经过其他尽量多的信息支持并且不能被证伪的情况下才算有效。首先,要注意的是,乌克兰的音频资料可信度较高,这是因为设备简单而廉价,乌克兰情报机构完全可能拥有这种能力;其次是动机明确,反政府武装面对大量空袭伤亡,感觉紧张是完全可能的;第三是俄罗斯方面抢先拿下客机黑匣子的信息也令人起疑,同时也支持"发现情况不妙"所必然采取的动作。
从这一情景模型分析,俄罗斯方面的处境相当困难。首先,他们并未有计划地采取这一行动,这一行动的粗糙特点也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是普京的国际公关行动非常早而轻率,这同样也支持并表明,俄罗斯方面事先是没有这样的行动计划的。但由于俄罗斯为了牵制西方对克里米亚问题的反对,完全控制了乌克兰反政府武装的行动,他们与乌克兰反政府存在着大量的联系,反政府武装不但彻底听命于俄罗斯,还从俄罗斯方面得到直接的支持和各种援助,所以俄罗斯面对这次彻底"玩过线"的乌克兰反政府武装,要想彻底摆脱此事势必极为困难。
西方国家的强烈表态,从侧面证实了俄罗斯的困境。据法国总统办公室7月20日称,法国、德国和英国三国领导人进行了讨论,决定将敦促俄罗斯总统普京确保乌克兰反政府武装对MH17事故现场不设限,允许调查人员自由通行,"如果俄罗斯不立即采取措施,欧盟将采取重要的行动"。由于不满俄罗斯对马航MH17客机被击落事故的反应,澳大利亚威胁,如果俄方不帮助推动调查,就会设法禁止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今年11月的G20峰会。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陈功指出,明确这一分析结论的意义在于,中国的今后行动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加具有准确的分寸、倾向和立场,这对于争取战略主动性非常重要。至于俄罗斯今后的做法,主要取决于普京,但在他所能采取的行动中,切割俄罗斯与乌克兰反政府武装的关系的可能性最大。(ACG)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督查机制常态化需要依托简政放权】
6月2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抽调100余人,分别对27个中央部委及16个地方省市展开为期10天的督查,以考察简政放权和政策落实情况。但这场高强度的督查给参与各方都带来极大压力。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通过自己的经历道出了此次督查的辛酸苦楚。詹成付负责牵头撰写国家发改委督查报告。他坦言这次"责任感很大",这种感觉既来自督查务实"动真格",也来自受督查对象的较真,因为他们会跟督查人员讨论每一个措辞的修改。对此詹成付甚至用了"地狱般的充实日子"来描述这十几天的紧张状态。每一天督查组晚上七点左右忙完后,詹成付还要赶到单位处理民政部的工作,回到家时已是晚上十点后。而直面问题更是此次督查的核心目标。在听取财政部的工作汇报后,督查组就直言不讳地说:"汇报材料写得很好,但我们必须找问题,你们的自查报告里没有说到问题"。这种压迫式提问往往使得被督查者疲于招架。在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这次督查的强度之大让督查官员和被督察官员都感到巨大压力,也很不适应。但如果这种性质的督查仅仅因为领导人要求严,执行层工作才做得细,从长远来看这种督查难以常态化,也肯定不可持续。而要使得督查成为常态化机制不是靠严格督促,要靠简政放权。如果政府把更多应该属于市场的权利放给市场,而集中精力做自己应该做的裁判工作,督查工作就可以常态化,参与各方也能各司其职,不会经历"地狱般"的体验。(ASC)
【形势要点:核电标准确立有利于早日结束核电技术路线之争】
国家能源局7月17日发布公告称,批准《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理化检验方法》等164项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158项和电力标准6项。分行业来看,核电行业标准最多,近80项,占了一半以上。分析指,核电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早日结束我国核电行业的技术路线之争。据了解,在我国核电的发展过程中,核电三巨头一直存在着技术路线之争。在国核技研发CAP1400的同时,中核和中广核也在分别推进着自己的ACP1000和ACPR1000+的三代核电技术。在统一技术路线的呼声之下,中国自2011年开始推动中核和中广核将各自掌握的技术进行整合,今年1月份形成了"华龙一号"的总体方案,上报国家能源局等待审批。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华龙一号"方案时,中核和中广核依然存在许多分歧,也因此在国家能源局组织的评估中遇到了问题。目前来看,国核技在竞争中占了上风。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曾明确表示:"目前国家确定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是AP1000和CAP1400。"而此次核电标准也主要是围绕AP1000和CAP1400机组制定。目前,这两个堆型的示范项目都在最后攻关,如果主泵设计等技术难题突破,后期项目推广复制进度将加快。要指出的是,核电技术路线之争不仅影响国内核电发展,也使得核电"走出去"时的技术路线选择长期悬而难决。此次近80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行业加快发展,不过,要想完全统一核电行业的技术路线,仍有许多难关需要克服。(RWSQ)
【形势要点:中国经济陷入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难困境】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政策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近10万亿)。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政策使得中国经济于2009年实现V型反转,率先从危机中复苏。然而,货币信贷的超发也导致中国经济整体负债率攀升,M2/GDP迅速上升。此后,为控制金融风险,央行从2011年开始启动货币政策常态化操作,同时经济增长也逐渐回落。2012年以来,经济下滑压力一直如影随形,且有加大之势,经济增长于今年一季度滑出7.5%的底线。面对经济下滑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中国政府连续出台微刺激政策,货币贷款增速有所回升,铁路等大项目投资逐渐上马,经济于5月份开始出现回升迹象。然而,在投资稳增长的模式下,中国经济整体负债率也出现了上升,中国经济似乎陷入了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难的困境。据统计,2014年6月份中国信贷市场总负债率从去年末的297%上升至316%,意味着投资稳增长模式下债务负担仍在继续恶化。其中企业和金融部门恶化最为显著,企业负债/GDP从121%升至127%,金融部门非信贷市场负债/GDP从97%升至107%,而居民负债/GDP从36%升至37%,负债/GDP涨幅从44%升至46%。货币政策放松,中国经济出现回升,而经济整体负债率也上升,金融风险增大。而若为防范金融风险而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则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下滑。中国经济似乎陷入了稳增长与防风险两难的困境中。在我们看来,这种两难困境的出现在于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要摆脱这种困境,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加快向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WX)
【形势要点:中央部门决算应对"其他支出"进行细化】
7月18日起,2013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在网上拉开大幕。在这些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其他支出"一词频频出现,新华社报道称,汇总财政部近日公布的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散布在各表格中的"其他支出"总额约1.3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支出"按理应该是部门支出中占比较少,比较零碎的花费。但事实却相反,如环保部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中,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支出项下,"其他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支出"16777.53万元,占比接近1/4;国土部242.62万元的外交类支出中,"其他外交支出"92.73万元,占比高达1/3多。"其他支出"占比如此之高,但却没有相应的解释,令人难以信服。事实上,不仅中央部门,近年来,各地政府公布的预决算中,"其他支出"占比也非常高,常常是各级政府的二十几类支出中数一数二的大支出。此前人民大学的调研甚至发现,在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其他支出"最高的占本级支出的42%。而此次1.3万亿元的"其他支出",数目之大,已相当于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0。那么,这1.3万亿"其他支出"具体花在了哪?会否成为违规支出的藏身之所?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此前的审计结果显示,"其他支出"多暗藏猫腻,如安徽省灵璧县在审计中曾发现,其他支出多是支付奖金补助,吃喝招待、参观学习等等。而2009年湖南省浏阳市广电局长的奢侈消费清单中,足浴中心、餐厅包厢、西餐厅、水疗中心等都是通过"其他支出"列支。如此高比重的支出被列入到其他项而没有相应解释,实难令人对部门预决算公开的尺度感到满意。中央部门决算应对对"其他支出"进行细化,列明每一笔开支的具体去向,包括工资补贴、商品服务购买、基建支出等。预决算公开是为了发挥社会对于政府财政的监督作用,只有把开支的明细一笔笔列出来,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公布一本谁都看不明白、无从评判的账目,又有什么意义呢?(LLX)
【形势要点:负面清单管理推广的实效仍有待观察】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突破既有体制进行"先行先试"打开了一扇门,而负面清单的出台则从政策上让"先行先试"有规可循。上海的先行很快就被跟进,深圳前海正在积极推进负面清单管理。而最近成都市3个试点区发布了各自的"负面清单",除禁止或限制项目之外,对内外资进入充分开放。这3个试点区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经开区),清单共涉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四大领域。各试点区的"负面清单"按照内资和外资的不同,分为禁止和限制两大类,制定依据主要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相关文件、成都市关于产业投资的导向目录及区域发展要求。成都市"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推行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制度。"三单"管理系统就是通过推行"负面清单",明晰内外资在成都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通过推行"准许清单",明确告诉投资者在进入成都后做什么、怎么做;通过推行"监管清单",明确告诉投资者政府将如何进行监管,弥补"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的监管空白。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复杂时期,地方政府争相效仿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并期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但无论是上海还是其他地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最终落脚点应该是简政放权,激发经济活力,而这波负面清单管理在各地推广的实效仍有待观察。(ASC)
【形势要点:公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地方上的改革能否成功】
中办、国办上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公车改革正式开启。不过,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只是拉开了公车改革的序幕,成败与否取决于后续的实际执行。分析认为,公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地方上的改革能否成功。因为中央机关部门的公车改革相对容易实现,但是中国地域广阔、区情复杂,各地情况差异大,各地各部门官员既是公车制度改革的执行者、监督者,也是现有公车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公车改革最容易遭遇地方版"潜规则",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尤其是此次改革对地方"网开一面",规定"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参改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另外,领导出行很多时候都是由下级单位或者管辖企业"供车"。从过往各地的公车改革中也发现,一些职能部门官员一边领取补贴,一边以"借用"名义长期使用下属国企或者征用民企的车辆。这种"变相使用"往往会比较隐蔽,难以进行监督和查处。我们认为,要防止公车改革到了地方上出现"异化",需要清除领导干部长期对于公车的心理依赖和特权思维,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网络。同时,将公车改革与反腐共同推进,遏制住公车消费的势头。(NWSQ)
【形势要点: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迎来机会】
日本LNG价格大跌,为中国气价改革提供机会。2011年由于福岛核电站泄漏,日本核电发电量大幅萎缩,以LNG为原料的气电快速爬升,导致日本LNG进口价格逐渐升高—从最初的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至2013年底的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上。然而,2014年以来,这种涨势却突然发生了逆转。今年3月以来,日本JCC(远东地区LNG核心价格指数)价格一路下滑,近期已跌至13.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造成气价格大幅下落的原因,一是日本核电重启。日本政府推动核电发展,导致日本核电站纷纷计划恢复运营。核电的复苏前景导致日本LNG的需求量放缓,现货价格自然也就下跌。7月16日,日本核监管机构为日本南部的两台原子能反应堆做安全担保。在当天公布的草案中,位于日本南部鹿儿岛的九州电力有限公司仙台站1号和2号反应堆已通过日本核监管机构的安全检查。另一方面是2015年后美加澳等国新建的LNG出口项目陆续投产,其重要的目标市场就是以中日韩为龙头的远东市场,因此市场普遍预期远东供给将大大增加。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今年冬季的价格能稳定在14-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之间,那么远东天然气价格下跌通道基本确认。在我们看来,进口气价的下降给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提供了机会。我国深圳、福建、上海等地LNG进口价格都是以日本JCC为基础价格,再辅以不同的斜率、升贴水,最终形成当地的进口价格。在价格高时,由于担忧气价上调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中国政府通常不会改革气价机制。如今,日本JCC价格下落,无疑为中国气改提供了机会。(NWX)
【形势要点:中国冷链产业将迎来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
中国冷链产业迎来政策和市场利好。首先,多个地方正加大对冷链产业的投资力度。广东省东莞市发改局日前透露,总投资60000万元的凤岗华润万家物流配送基地已经成为2014年东莞市重点建设项目,冷链物流项目开建在即。在大连,作为大连市19个重点经济园区之一,大连冷链物流及食品加工园区宏晟水产有限公司7月上旬正式投产,成为该园区首家投产企业。出了各地政府,进入2014年以来,一批电商与物流行业巨头纷纷开始加大在冷链物流领域的投资,包括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风等,其中天猫商城更是首次试水生鲜冷链物流,首批配送城市覆盖全国26个网购热门城市。有分析称,"过去几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维持20%以上的增速,而随着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以及消费者对健康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预计到2018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同时,随着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增大,又将扩大冷链产业的市场需求。其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山西为例,为了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促进菜农增收,保障供应安全,减少蔬菜的市场流通环节,实现农民"菜园子"和县城居民"菜篮子"有效对接,柳林县日前正式下拨140.42万元补助资金,加大冷链建设的扶持力度。此外,规范冷链物流的强制性标准将出台。此前中国食品、医药等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断链"现象。而导致冷链断"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强制性标准的缺失。由于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大多是推荐性的,不具有强制性,这些标准在行业不成熟的现状下,对企业约束力极低,对冷链物流企业指导作用有限,很多经营者思维停留在"不出事故就是安全的"。可以预见,相关标准的正式推出,将带动产业进入"正规发展期"。(NWX)
【企业竞争:上海家化内斗致电商核心团队集体辞职】
上海家化近年来频陷内斗,令企业内部出现剧烈人事动荡。在葛文耀和王茁等高管离开后,业界普遍预期上海家化内部团队将发生变故;而今预期兑现,首先离开的是电商核心团队。上周五(18日),上海家化信息科技公司(原)总经理王荔扬在内的多名员工向公司提出辞职,部分人员的申请已得到批准。据了解,上海家化信息科技公司是独立运作的电商子公司。上海家化原董事长葛文耀和原总经理王茁对电商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去年,曾分管佰草集品牌的王茁表示:"电子商务已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增长来源,比如佰草集这个品牌,目前电子商务收入的比重在5%左右,未来希望能达到10%-15%,甚至更高。"但遗憾的是,这一愿景还未达成,电商核心团队便要集体辞职了。对此,上海家化公关部予以了确认:近日,上海家化信息科技公司(原)总经理王荔扬因个人原因提交辞呈,公司予以批准。而在一同离职的员工中,不乏上海家化信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重和财务总监、销售总监、市场总监以及策划、供应链、网店店长等20余名骨干。可以说,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日化企业主流转型方向之际,上海家化的电商部门却面临推倒重来,或许会令上海家化的发展遇到瓶颈。上海家化方面表示,目前,王荔扬负责的工作已平稳交接,其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日后,上海家化也将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线上业务的整合发展。但无论如何,上海家化的人事动荡已经伤害到了公司的实际运营,并且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化。现在市场担心,除电商团队外,上海家化的研发团队也将面临调整,而这正是上海家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RLX)
【企业竞争:小米公司在印尼和巴西遇阻凸显国际化挑战】
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正致力于国际化发展,首站选择东南亚及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近几个月,小米已在新加坡、马拉西亚和菲律宾推出了产品。上周二(15日),小米在印度发布了最新款手机。但在印尼和巴西,小米公司遇到了阻碍。小米全球运营高级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表示,在印尼和巴西的产品发布延期是由于"漫长而痛苦的设备认证流程"。在全球不同国家,手机厂商在发布及销售手机前必须使产品通过政府机构的认证。巴拉表示,在印尼、巴西和墨西哥,使设备符合当地标准,完成设备认证的流程可能需要6个月时间。他表示,小米希望于8月底在印尼推出智能手机,而在巴西推出智能手机的时间可能将更长。他指出,巴西的法律要求类似小米的公司在南美国家组装产品。"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许将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但一切都很难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公司走向新兴市场遇到的困难并非个案。相比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普遍存在官僚制、宏观经济不稳定及社会动荡等问题,这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巴西,便存在着官僚主义和高税收的所谓"巴西成本";此外,高通胀也在不断侵蚀着投资巴西的回报。这些都需要中国企业提前做好预案,以应对在新兴市场面临的各类挑战。(RLX)
【形势要点:全国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连续第二个月下跌】
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放缓。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6月房价按年涨幅创下15个月低位,按月比更连续第二个月下跌,而且跌幅扩大。数据显示,6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按年上升的城市有69个,与5月相同,但其中有68个城市涨幅回落至单位数,升幅最大的城市是厦门,按年上升9.4%。按年下跌的城市仍只有温州,按年跌5.3%。按月比较,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数目则进一步增加至55个,比上月多20个,跌幅最大是杭州,下跌1.8%。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绝大部分城市房价按年继续温和上涨,但涨幅有所收窄。一、二、三线城市住宅价格按月呈小幅回落。另据测算,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含商品住宅和保障住宅)销售价格按年上升4.2%,虽是第18个月上升,但涨幅连续第6个月收窄,并创下15个月最低。按月比则下跌0.5%,是连续第二个月回落。5月份跌0.2%,是两年来首次下跌。房地产市场调整加剧下,再有地方政府救市。继呼和浩特、南宁等放松限购后,武汉房管局周五(18日)召集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座谈,在会议上口头通知放宽限购,并于周六(19日)正式放宽,14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包括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不再纳入限购范围。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年中有城市限购放松,预计将有更多城市可能加入,不过,房地产市场不会因为限购放开有根本性转变。在各地放松限购的同时,住建部定调下半年楼市调控,要千方百计消化库存。刚履新的住宅部部长陈政高对房地产政策提出三点落实意见:一是千方百计的消化库存,二是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结构调整,三是完善房地产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其中库存量较大的地方要千方百计地消化商品房待售面积。中国指数研究院报告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下半年供需将回升,但全年成交难及去年,而金融支持、企业促销力度及市场预期引导是市场变化的关键,个人按揭贷款规模与按揭贷款利率水平也会影响市场需求。(BLX)
【形势要点:港企出口重心东移中国内地销售区域更均匀】
香港企业的出口重心近年日渐东移。近日,香港厂商会调查发现,在珠三角设厂的香港企业,其产品出口到亚洲市场的比重首次超越传统欧美市场;同时,香港企业内地发展的重点亦由华南转向华东、华北,令内销点公布更均匀。传统欧美市场一直是港商主要的出口市场,但调查显示今年已被消费力强劲的亚洲市场超越,港商出口到亚洲市场的产品占比达到48.9%,稍高于占比48.2%的欧美市场。其中,在亚洲市场中,香港及内地各占19.1%。香港厂商会行政总裁黄静文表示,港企市场结构重心东移趋势进一步加强,同时对新兴市场整体出口亦有上升。其中东欧及俄罗斯占营业额比重4.2%,较去年占比2.8%为高。受内地市场巨大潜力的吸引,更多港企业加入市场开拓。调查显示,产品销往内地的企业占比由2009年53.6%,上升至去年的58.6%,今年则继续上升至63.1%。而厂商开拓内地销售市场也颇见成效,82.8%回应公司表示期内销业务已有盈余或达收支平衡。此外,港商内地销售市场分布更均匀。调查显示,华南、华东和华北是港商拓展内销的最重要的市场,分别有80.6%、58.1%及45.2%的回应企业表示已将产品销往当地,但未来准备拓展华南市场的港商占比大减至36.7%,重视程度不及华东。这表明,港企对中国内地不同地区市场的重视程度更均匀,内销不再集中局部地区。在我们看来,随着中国内地居民消费市场的逐步释放,港企业出口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市场,这种转向势在必行,也体现了香港背靠中国内地市场的巨大优势。(BWX)
【形势要点:印度放宽对外投资限制重在坚持】
一直以来,印度对外资十分谨慎。对外国直接投资常常设置障碍,导致外资望而却步,前些年,沃尔玛百货公司、阿赛洛米塔尔钢铁公司以及浦项制铁公司均撤回了他们曾高调宣布的对印投资。而印度新总理莫迪执政后,开始做出一些开放市场的举措。印度政府10日宣布,把外商投资保险业和国防工业的参股比例上限由目前的26%调升到49%。同时,印度政府日前批准了19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涉及金额达到232.7亿卢比(约合3.87亿美元),其中包括迪士尼在印度的合作项目。获批金额最大的项目是迪士尼的一个股权投资计划。根据提议,迪士尼东南亚分公司将向印度UTV软件传播公司注资110亿卢比(约合1.83亿美元)购买其股份。另一项金额较大的投资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巨头利洁时印度分公司投入72.5亿卢比(约合1.21亿美元)资金,从利洁时新加坡分公司手中购买利洁时健康护理(印度)公司23.72%的股份。莫迪政府的开放举措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反应。德意志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股票基金近期出现大规模净资金流入,继5月份净流入3.4亿美元之后,其6月份净流入额高达12亿美元,创下2008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作为全球今年表现最佳的股指之一,孟买敏感30指数今年以来累计已上涨20.74%。莫迪政府的开放态度已经初步实现了效果,然而,要想获得持续效果,开放的政策应当坚持并逐渐扩大,不能走回头路。而印度政治运转不利,曾导致一些外国投资公司进而复出。能否坚持政策方向不变并贯彻下去,这对于莫迪政府将是个考验。(AWX)
【形势要点:澳大利亚废除碳税将为中国对澳投资减负】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议院17日以39票赞成、32票反对通过废除碳税的系列法案,意味着在澳大利亚实行了两年的碳税法案正式被废止。总理阿博特表示,废除碳税后,政府计划用一项名为"直接行动"(Direct Action)的政策来取代碳排放税,设立一项总额为25.5亿澳元的减排基金,用以资助企业削减排放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废除碳税法案通过后,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必和必拓以及工商业协会等均表示欢迎,但气候变化领域学者和组织表示不满。据了解,澳大利亚推动碳税法案废除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党斗争。碳税从2012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在实施的两年里沦为澳大利亚各党派斗争的工具。在澳大利亚国内,碳税政策遭到大范围的反对。政治家们就此政策也进行了多年的争论。工党认为收取碳排放税有利于改善气候问题,但自由党却坚持宣称此举不利于合法企业的发展。它既是阿博特在去年9月上台的推动因素,也是前工党吉拉德政府和陆克文政府倒台的原因。此次废除碳税,正是阿博特兑现竞选时的承诺;二是经济利益与环保的权衡取舍。澳大利亚虽然高度强调环保,但在温室气体问题上却不积极。在全球变暖讨论盛行的时候,澳大利亚的做法却背道而驰,显示了全球变暖问题是个经济与环保博弈的场所。阿博特称,碳税每年给澳大利亚企业造成90亿澳元损失。废除碳税后,每个澳大利亚家庭每年将因此节省550澳元,企业成本也将减轻,竞争力将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废除碳税也将为中国对外投资减负。当前,中国企业加大对澳大利亚能矿领域的投资,而这都是征收碳税的重点户。碳税废除后,中国在澳投资的传统能矿项目将显著受益;与此同时,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将面临补贴机制转换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何仍需等待政策细节公布后才能判断。(RWSQ)
【形势要点:日本政府对未来经济走势谨慎乐观】
由于受消费税上调冲击,日本央行在近期报告中将未来一年预期经济增长率由1.1%微调到1%,但指出日本经济仍维持温和复苏的势头。而日本政府在最新的经济报告中则表示由于个人消费回升,企业景气判断改善,上调消费税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正在减退,日本整体经济正处于缓慢增长态势。这是日本政府自今年1月以来首次向上调整对整体经济形势的评估。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甘利明说,汽车等大型耐用品销售下跌已基本止步,彩电、空调和智能手机等电器产品的销售出现增长,百货商店的销售额也在增加,个人消费已止跌回升,企业对景气前景的看法也在改善,提高消费税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已大幅缓解。这份报告对工矿业生产、住宅建设、进出口等指标依然维持上个月的判断。报告指出,尽管个人消费出现回升,但建筑机械、农业机械的销售有所疲软,企业设备投资增势放缓。为此日本政府19个月来首次向下修正了企业设备投资的前景评估。另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也将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今年4月1日,日本政府将消费税从此前的5%调高至8%。在此之前的第一季度,日本国民消费热情高涨、企业投资活动积极。消费税增长前的突击消费可能导致之后内需萎缩,现在看来这种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退。整体来看日本政府对未来经济的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RSC)
【形势要点:"新移民"力助德国队捧得世界杯】
移民问题在很多发达国家都被视为敏感问题。在保守势力的推动下,政府往往会出台限制移民措施,降低"新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不过,德国却对"新移民"敞开了怀抱,并且享受到了不小的红利。据统计,在过去五年,德国原来已经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移民国,去年就有四十三万的"新移民",他们大多来自经济陷于困境的欧盟国家。这一点对德国而言,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些"新移民"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三成由二十岁至六十五岁的移民拥有大学学历,此一比例较德国本地人还要高。对于刚刚在巴西球场上折桂的德国足球国家队来说,"新移民"更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前三次夺冠(1954年、1974年和1990年)相比,这一支德国队更像是一支"国际兵团",其中最醒目的是来自波兰的克洛泽(Miroslav Klose),在过去四届世界杯里,共射进16球,加冕世界杯历史进球王;此外,中场球员厄齐尔(Mesut Ozil)是土耳其裔,后腰赫迪拉(Sam Khedira)的父亲出生于突尼斯,后腰博阿滕(Jerome Boateng)具有德国与加纳的双重国籍,后卫穆斯塔菲(Shkodran Mustafi)是阿尔巴尼亚裔,还有前锋波多尔斯基(Lukas Podolski),同样拥有波澜的双重国籍。难怪有人说,德国的胜利正是"新移民"的胜利,因此意义特别重大。(BLX)
镜像链接: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