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瓦莱·马扎·皮尔斯 2014年05月09日
尼日利亚拉各斯——《中国正在接管尼日利亚》(How China Is Taking Over Nigeria)是这段时间尼日利亚媒体中常见的大标题,现实也很难让人觉得并非如此,至少从拉各斯看来是这样的。这方面最显眼的标志就是位于奥乔塔区的中国商城。 这是座庞大的建筑群,外面围着城堡式的红墙,大门处印着"尼中友谊万古长青"的标语牌。
我第一次去那里是它2004年开业后不久。可以认为,那一年为中国大举进军尼日利亚市场拉开了序幕。
据称,拉各斯及相邻的奥贡州有着逾1.7万名合法中国居民,不过真实数据肯定要高得多。移民服务局(Immigration Service)的负责人戴维·帕拉当(David Paradang)去年公布了这些官方数据,但他也指出,许多中国人以"探亲、旅游或商务访问"为名来到尼日利亚,然后非法滞留。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其中很多人为了留下来而贿赂移民官员——拜访移民服务局办公室的时候,我亲眼看到此情此景。那名希望延长逗留时间的中国男子几乎完全不会讲英语,但显然深谙体系的运作之道。需要讨论的只有官员的要价,而这并不需要讲太多话。
奇怪的是,如今的中国商城似乎比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低调。当时,那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商铺爆满,贩卖各式各样的服饰鞋履、化妆品和厨房用具——统统很便宜。那里还有不少中餐馆。虽说中国商城也有些尼日利亚人,但多数员工似乎来自中国。
现在,十年后旧地重游,我看到所有的餐馆闭门谢客,超过一半的商铺被闲置,而营业的店里顾客也变少了。然而,这是误导人的假象。真相是,中国人转移到了更大的生意上。
"你看这里人是少了,但我们在赚大钱,"一名店员说。"我们只在这里展示衣服样品,赚钱的是批发生意。他们从北方那么远的地方来这里订货。"据她估计,单是这间店铺就日进逾1500美元(约合9400元人民币)。
在附近的伊凯贾地区的电脑城里,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日俱增。伊凯贾的街道狭窄而密集,那里全是三四层的建筑,统统爆满。还有更多的人——几乎全是尼日利亚人——在街边或流动摊点叫卖中国商品。最抢手的货品是移动电话。一名尼日尼亚小贩称,这些手机便宜,但并不耐用。他告诉我,自己靠一个"大款"供货。这名中间商已经赚了不少钱,足够去国外搞批发,再转卖到国内。
街头小贩说,他希望能攒够钱,然后自己去中国。两国之间现在每天都有航班来往,而且中国使领馆也不会在签证问题上为难人。这名小贩称,他还抓住机会在拉各斯大学(University of Lagos)2009年开课的孔子学院学习普通话。最近,拉各斯州政府宣布,在部分学校试行普通话课程。
中国和尼日利亚之间的纽带日益加深对双方均有利,这样说存在多个理由。除了拥有1.77亿人口的尼日利亚是中国商品现成的市场之外,中国对尼日利亚的石油存在迫切需求。今年1月,尼日利亚政府宣布与一家中国企业达成协议,后者将投资100亿美元开发尼日尔州比达盆地的油气资源。鉴于西方企业不愿在这个腐败猖獗、安保威胁不断的国家做生意,这一开发项目颇受欢迎。
尽管有这些好处,中国人本身仍不受欢迎。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与尼日利亚人交往,并被普遍认为太唯利是图。这种形象几年前得到了强化,因为曝光出来,进入尼日利亚的许多假药来自中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控局(National Agency for Food and Drugs Administration and Control)当时的局长多拉·阿孔伊利教授(Dora Akunyili)就曾表达了对中国当局配合不力的不满。
在对待员工方面,中国雇主也恶名在外。2002年,一家橡胶制品厂失火,导致多人死亡,具体人数的说法下至45人,上至起码250人(精确的数据在尼日利亚很少见)。这一难忘的回忆至今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幸存者表示,许多工人夜间被锁在厂内——而这似乎属于普遍做法。在他们的描述中,这家工厂呈现出暴力与性剥削横生的可怕景象,而此类问题也出现在别处。
尽管如此,这样把中国单挑出来也是不公平的。尼日利亚雇主好不了多少,有些时候甚至还更糟。只需瞧瞧从乡村来到城市家庭辛苦劳作的任何男女"仆人"所遭受的暴力对待,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出这一点。时不时地,会有人因为小过错而被打死,但只要肯拿钱解决,就不会有人受到法律制裁。
海外雇主之所以能逍遥法外是因为体制鼓励他们这么做。在打击假药的艰苦斗争中,阿孔伊利直指尼日利亚人马塞尔·纳奎(Marcel Nnakwe),说此人是国内最大的假药生产商。但让其伏法的多次努力均告流产,尽管阿孔伊利领导的机构累积了大量的证据。阿孔伊利本人躲过了数次刺杀企图,其中一次,管控局的实验室遭焚毁。没有任何人因此遭到指控。
或许,把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怪罪到外国人身上,会更容易一些吧。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