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磕磕瓜子,喝喝龙井,从《新闻联播》一直看到《渴望》, 为"刘慧芳"们抹一把辛酸泪,这曾经就是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但突然,这种幸福的节奏被打破了,互联网让大家有太多的选择,韩剧,日剧,美剧,真人秀,只要愿意,各种语言可以同时充实在同一空间里。这种情况下,再想让大家坐在一起看同一个电视,太难。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除了春晚,它让中国人再次坐在一起,如同一场行为艺术。
在中国人的家中,电视就是客厅的视觉中心。不管是豪宅还是蜗居,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看电视是最轻松也最家常的阖家活动。花钱买个好电视,在80年代就成为中国人奋斗的目标,有门路的找海外亲戚买日立、松下原装进口货;土著们只好自力更生排队买国货,就这还有配给,除了攒够钱还得有本事弄到一张电视机券。在那个时候,小到白糖鸡蛋,大到电器,中国人的日子都是国家配给的。
后来电视机票随着粮票一起取消了,中国人可以随意买电视。彩色的,等离子的,液晶的,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电视机也随之更新换代。为了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家装设计师们还不遗余力为它设计了背景墙,一度那种装着霓虹灯的设计最为流行,晚上一关灯家里像南京路上的橱窗一样。但这一切,俱往矣!这费尽心思装修的家,和中华第一街一样慢慢失去了吸引力,全家一起看电视的余兴活动成为且行且珍惜的事情。其实这个事情,在十年前春晚上唱起《回家看看》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直到今年春晚大家再次为《时间去哪了?》而感慨。
电视,除了娱乐外,一直承载着教育的作用。2010年10月底,中国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要求纪录片要把握好中心思想,要能够走出去,在海外起到宣传"中国梦"的作用。中国领导们知道,中国梦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怎么讲就是个问题。你不能指望着老娘舅们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超男超女们辐射的年龄群又太低,想要让那一大批中坚力量回到电视机前听听党的心声,确实不容易。
不可否认,在众多选题中,美食是最安全、群众基础最好的。这点全世界通用,每一段时间都有一个国际厨神诞生,从经久不衰的玛莎?斯图尔特,到前两年的"裸体厨师"杰米.奧利弗,把美食从程序化里解救出来,让它成为一件十分简单,但又十分幸福的事情。"幸福",是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观,个人和家庭都幸福了,社会能不安定么。"美国梦"和汉堡苹果派一起实现,中国梦实现起来难度大,多少可能和中国饮食的多样化有些关系吧。
在《舌尖》之前,中国的美食节目还在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十分十分家常,要么就是走高大上的路线。刘仪伟就因为主持《天天饮食》身价暴涨,一直到今天再亮相在《笑傲江湖》的导师席,还有选手说想当年多么多么喜欢他那穿着围裙做煮夫的形象。和他相反,曾经有档节目叫《满汉全席》,里面的厨子出生大酒楼,各个穿得跟慈禧的御厨一样,把八大菜系,海参鱼翅烧个遍。这样的中华美食离生活太远,终于它关张了。在"黑暗料理"和八大菜系中间,中国电视编导们找到了另一条出路,"讲述老百姓的故事"。 在《舌尖》里厨艺精湛的都是"素人", 江南做水磨年糕的奶奶和在镜头前玩米粉的小姑娘,骑着三轮车到处叫喊的陕北黄馍馍老汉,如果不是《舌尖》,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也不可能出现在央视上。在《舌尖2》《心传》里那个做挂面的爷爷张世新上周去世了,无数的观众转发微信微博,表示哀悼怀念。这种自发的行为,仿佛这老人就是身边的亲人一样。"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不正是"中国梦"里苦口婆心说的美德么。
纪录片一直委身于非主流频道的非主流时段,它顶多就是文化人茶余饭后的余兴活动。从《舌尖1》开始,它登台入室在央视一套播出,《舌尖2》更是启动了每周一集,天天重播的模式,把感动中国的情怀进行到底。如果你周五错过了,可以周六补,如果周六又错过了,下周的任何一天都能有重播,加上各种视频网站,总之,总有一天你能补上,保证你能参与小伙伴们的讨论。《舌尖1》播出后,那个陕北老汉被连锁西北餐厅请去教授做黄馍馍,一时之间,大江南北人人追捧黄馍馍,连发布会都开到了广州去,虾饺奶皇包顿时稍逊风骚。据总导演陈晓卿所说,《舌尖2》拍的美食都是50块钱以下的,让人走两步或坐个公交车就能吃到。《舌尖2》刚一播出,三林本帮馆就开始打出通告"扣三丝暂停供应", 劝告客人提前定位,而且得提前一星期,否则根本不可能吃上正宗的油爆虾。 看电视,结伴去品尝,这就是《舌尖》的节奏,在这两年时间里,"吃货"二字成为社交圈里最高的头衔。
因为有了吃货,所以有了吃货经济。《舌尖1》的时候,淘宝、一号店还属于自发迎合热点营销 到了《舌尖2》,各家购物网站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希望能推动销售。《舌尖2》第一集里苗寨的鱼酱,被描述得又鲜香又饱含温情,但五一小长假的时候有吃货在微信上吐槽,走遍雷山也没见到有卖鱼酱的。但淘宝上有,点一点,它就能送到自家的餐桌上,和家人一起感受下舌尖的诱惑。好不好吃,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起参与了,这就是一件娱乐活动。它和大家排队去看莫奈,喝啤酒吃炸鸡一样,是件让人"在一起"的活动。至于里面的那些寓意,一切都化在浓油赤酱中。
但要知道,吃货也有吃货的底线,一旦逾越就要被挑战。《舌尖2》的《家常》那集里,让一位河南妈妈做上海红烧肉,引起了上海滩主妇的各种不满。这种不可以,一点不亚于韩国人注册了粽子的专利。从小菜上升到文化归属感, 《舌尖2》开播到现在引来的质疑攀升到了巅峰。在社交媒体不断扩大影响力的今天,这种集体吐槽,就是收视率的转换,你不看不点赞,不说两句,多out 啊。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