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前两次钱荒前的走向是高度相似的,就是期限利差迅速缩窄,信用利差迅速缩窄。当市场开始无视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时,一般意味着投资者认为相比起违约风险,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来覆盖资金成本更加的重要。而这些正是钱荒的导火索。
糟糕的是,今年上半年,整个实体经济仍然处于消化13年下半年钱荒的阶段。而如果未来3个月再来一波,后果不可想象。
2011年是第一波钱荒,13年第二波。我之前说过的是第一波扛过来了,代价是GDP增速下滑了超过2%。第二波也应该能扛下来。第三波肯定是一个死。
因为一二月份债市体现的特点是高风险区域的隐形担保仍然存在,因此资金完全没有在高风险和高等级部分重新分配。也就是说,高风险部分仍然占用了大笔原本不该占用的资金。这样当资金面一紧张,市场就是连锅端。
如果第三波钱荒真的发生,在前期国内储蓄者会有一个短暂的甜蜜期,就是大家看到仿佛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又上升了。同时短期利率上升会增加货币的吸引力。如果之间贸易数据和央行外储没有暗示资金在趋势性流出的话,储蓄者会感觉汇率也在企稳甚至反弹。但我们回过头来看11年和13年的钱荒,对整个经济的中长期杀伤是非常明显的。
作为一个实体经济运行的例子,2013年6月初,当银行间市场已经开始越来越紧张时,我的很多客户进行的企业间资金拆解成本都还在月息一分。但我当时已经在建议他们收回相关的头寸。上周我再跟他们沟通时,现在企业间拆解的成本已经到了月息2分。如果再有一波钱荒,很多企业就是一个死字。
—
应该远没到这个地步,应该说2-3月初的shibor,短期利率是过低了。13年6月底短期shibor是与长期严重倒挂的,现在可以看作修复过程,除非能够再次看到明显倒挂。
另外对于信用利差,在天朝定价应该是非市场化的。比如城投公司非常差劲的项目,城投公司本身现金流不可能覆盖还款,只能借新还旧,因为有地方政府隐形担保在里面,能够拿到低成本资金怎么算?基层银行网点放款,企业主和银行领导关系好坏、中间人能量大小,都决定了资金成本高低,与企业本身的风险水平是有脱节的,这个怎么算?本质上是权力定价。
相对比较市场化的交易所债券市场,高风险债券和低风险债券收益率一直存在差距,而且现在有扩大化的趋势。
另外房市被打压,对天朝意义很大,相当于扩大了剩余部分的资金供给;加上降准这个大杀器从来没有启动,政策空间比较大的。天朝钱紧是有的,但钱荒到死很难。
根子在政府。
市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平台公司需要大扫除一次了。这个做好了,债务存量会大大下降;代价是GDP慢一些,小地方基建房建慢些,但经济发展更健康
大城市扩大土地供给,吸纳人口,基建房建的需求立即就把传统产业过剩的产能化解了,有啥危机?大城市卖地的收入支付平台债务稳稳当当没问题
现在政府从上到下的思路是:一心限制大城市发展,一心想把人约束在中小城市。然后中小城市借了很多钱修基建房建,效益很差,资金流转不起来,三角债链条滚雪球式的扩大。大城市又因为土地供给不足,房价畸贵。
平台贷大扫除?卖地无忧的大城市可真没几个,全局紧缩加上资产价格下行,看还能卖得动地不?
城镇化可不只是基建房建,关键要创造就业,基建房建都是zf加杠杆的动作
说得好,关键是就业。
现代经济的格局是产业集群化的,企业分布是高度集中的,所以就业岗位有集中的趋势,现代服务业尤其有这个特点。这就是大城市化的根子。把人集中在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始终是不足的
是不是卖地无忧,就看开发商有没有高溢价抢地。现在看起来,大城市高溢价抢地,至少溢价抢地还是常态,即使是过去一年度钱这么紧。
减少中小城市平台融资规模,就相当于扩大了其他部分的资金供给,全局紧缩从哪里来?又没有加息加准加到爆
强加的就业是不可持续的。
比如为了维持就业,向国企业大量塞人--国企效率更低下,负债率更高,直到被拖垮,造成更大的失业和债务崩盘。
强行成立企业保就业,一样只是推迟了失业风险。而且只可能是传统行业,产能更过剩,债务更头大。
新兴产业领域的人员是市场香饽饽,又怎么担心就业问题?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