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疆暴力恐怖事件的增多、尤其是对暴恐"常态化"和"家庭化"的担忧,让"柔性治疆"战略备受质疑,也出现了呼吁"铁腕治疆"的声音。笔者认为,"柔、铁治疆"之争无助于解决新疆稳定。要稳定新疆,首先要厘清新疆稳定的优先课题,是遏制宗教狂热,还是做大GDP(国内生产总值)?显然,对这个具体问题的判断,决定着国家资源配置的方向。笔者拙见,新疆的优先课题是遏制宗教狂热。理由如下:
新疆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微观上个体技能缺失导致的"技能型贫困",做大GDP不能解决这种贫困。2011年,笔者初到乌鲁木齐,最诧异的事情是在维族小餐馆里,年轻的服务员竟然听不懂华语;与维族老板聊天,得知很多刚从南疆来的年轻人,都听不懂、不会讲华语。在语言能力之上,是更大的缺乏技能的问题。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在乌鲁木齐做小生意的维族民众,一般从事不需要技能的营生,如卖干果、烤馕与烤包子、卖抓饭与新疆面食。据此,笔者判断,新疆的贫困不是由于宏观上缺少经济发展机会,而是微观上个体技能缺失而导致的"技能型贫困"。复制"大招商、大项目"的内地经济发展模式到新疆、做大GDP,并没有切中新疆民族地区"技能型贫困"的本质问题,因此也就无从谈起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事实上,新疆不缺乏宏观上的经济机会。2011年,笔者将乌鲁木齐超市、餐馆公开招聘广告,与之前工作过的广州与青岛比较,发现这些职业在乌鲁木齐的工资,远高于广州,更高于青岛;而2011年,广州与青岛的GDP分别是乌鲁木齐的7倍与4倍。不仅仅是乌鲁木齐,据《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新疆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高于上海、广州,与北京持平。高工资带来的是高物价。在南疆"国家级贫困县"的小餐馆,一盘"辣子肉拌面"(面煮熟后,拌入辣椒炒肉。新疆面食)要18到25元人民币(下同);而在广州和青岛,小餐馆里的兰州拉面也不高于这个价格。
毋庸讳言,这种做大GDP的模式,可能正在制造新疆不稳定的新因素。一方面,由于缺乏技能,做大GDP带给维族的直接新增就业比较有限。调研到南疆投资的企业,发现小企业一般高薪聘请企业原籍的工人到南疆,而大企业通常以增加额外补贴和给予政治荣誉的方法,从企业总部成建制(从管理到生产,从生产到后勤保障)派人到南疆。这主要是企业基于经济成本考虑而做出的选择。如果招聘维族人,企业要帮助他们过语言关、技能关、还有最困难的劳动纪律关(笔者听过的段子:月底领到工资,不来上班;等把工资消费光了,又来企业,不让上班还不行。)综合算下来,成本很高。但另一方面,物价上涨(例如,由于物价上涨,在笔者之前工作的乌鲁木齐新市区科学院片区,肉抓饭的价格已经从2011年的12到15元,涨到2013年的25到28元),却会实实在在影响他们的利益。这样,经济问题可能让维族产生在经济发展中"边缘化"的失落。
另一方面,从已有的现象出发,让我们推断一下新疆宗教狂热的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结果?新疆宗教氛围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浓厚。宗教氛围逐渐浓厚是从1980年代、尤其是1990年开始的。新疆现有的2万4000多座清真寺中,80%是1980年代末1990年初修建的。新疆清真寺的数量是中亚5国清真寺总量的近5倍,仅次于有2亿穆斯林的印尼;而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总人口1000多万。在多次体验或者观察佛教寺庙、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宗教仪式后,笔者发现,伊斯兰教的宗教意识最容易让个体忘却自我、个体间相互感染宗教情绪,并最终从内心深处消灭自我意识、顺从宗教意识。据此体验和观察,笔者确信,清真寺过多的结果,必然是宗教狂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在1990年代后期,新疆的宗教狂热表现为"宗教仪式风俗化"和"朝觐热"。例如,结婚念"尼卡"、超度亡灵的"站礼"等宗教仪式,是1980年之前没有的风俗,但从1990年后期开始成为必走的程序。而在最近10年表现为"宗教仪式生活化"和"内外勾结的漠视生命的爆恐破坏"。如妇女穿戴阿拉伯黑罩袍,维吾尔传统的日期娱乐活动被禁止。
在完成宗教仪式"生活化"、即日常生活完全按照宗教教义进行后,新疆宗教狂热的下一个十年是什么?依据个人不系统的观察与对伊斯兰文化历史的理解,笔者妄言,是宗教仪式"政权化",即按照教义安排政治生活。换言之,新疆的"塔利班"或者"霍梅尼"将在宗教狂热中产生。
如果说造成今天新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80年末1990年代初没有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合理控制新建清真寺的规模;那么,如果不在"宗教仪式'政权化'"之前,对宗教狂热采取有效对策,将来的新疆会怎样?历史能够展示给我们的是: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的美国,面对霍梅尼支持的学生占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束手无策;世界上军事实力第二强的苏联,在阿富汗用尽了各种先进的战术策略与尖端武器,最终还是不能制服塔利班。
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学者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