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微量民主小试牛刀,太子政系异军突起
13大开幕前,发生了一件小事,不仅成为13大的预演,也成为日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征兆。北京市委常委陈元没有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而这之前,他自己,以及他的团队,都认为他是未来中国可以接班主要领袖的人。当时紫阳的智囊班子在国家体改委体改研究所下面,成立了一个中国青年经济改革研究会,聚集人才。陈元则在北京市成立了一个北京青年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陈任会长。当时的青年才俊,不少人同时参加这两个研究会。陈元当时的主要智囊之一,人大教师吴晓求在为陈招揽人才时这样说,"现在跟着他,相当于延安,等他当了北京市委书记,就进了西柏坡,进了中央后,就等于进了北京城了。早跟回报高。"结果呢,他永远没有进得了"西柏坡"。1987年12月,原定他为北京市委副书记,但他在市委委员差额选举中落选了。一年后做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出了政界,进了金融界。
在陈云的公子陈元想直接突进政界不同,小平的公子邓朴方和姚依林的女婿王岐山当时看重的是公司。前者创办了康华公司,后者创办了中农信(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后来在民众反官倒公司的声讨中,紫阳在政治局会上要求对它们进行清理整顿,邓朴方主动关闭了康华,王岐山离开中农信,去了中国建设银行任副行长,也进入了金融界。不过,这两家公司的主要领导人,现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康华总经理俞正声任政协主席,中农信董事长王岐山任中纪委书记。
这三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说明一个问题,紫阳当时可能没有注意到,中国政治"两系四力"格局初步形成。"两系"是共青团系和太子党系,前者称为"青政系",后者称为"太政系"。青政系当时的代表人物,显性的有胡耀邦、胡启立、乔石、王兆国等,隐性的有胡锦涛。太政系代表,显性的有上面几位,隐性的有在厦门和大连任职的两位。"四力"是指"兵力"、"财力"、"舆力"和"票力"。前两个不用说,是硬实力,稳定的力,叫"恒力";后两者指舆论的力量,和选票的力量,是易变的力量,称为"瞬力"。
无论是"沟马"派(后来演变为"毛社派",信条是只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才是正宗),还是"西马"派(十三大时定型为"特社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条是社会主义与市场及民主相容),只有控制了这"两系四力",才能控盘政局。可惜当时紫阳最关注的只是票力(差额选举),虽然将要在十三大上获得胜利,但这个胜利潜伏着重大危机,因为真正的胜利者并不是他,是另一个人。
第三十回 新太皇提前加冕,众元老向下移恨
第十二回讲到,因小平要退位,引发太上皇位之争,本来小平要让给胡耀邦,半路杀出杨尚昆。87年1月4日,在决定要搞掉耀邦的会上,元老们决定成立一个5人小组,处理到13大之前的中央日常工作,他们是组长赵紫阳,成员薄一波、杨尚昆、万里、胡启立,原来的书记乔石、习仲勋、王兆国靠边站了。之前,有个13大人事安排小组,7人组成,他们是薄一波、杨尚昆、王震、姚依林、宋任穷、伍修权、高扬。
看看这个名单就知道,只有两个人在这两个组里都傍上有名,那就是薄一波与杨尚昆。薄是很快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中顾委常委副主任,杨是现在和13大后的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手握兵权,小平心腹,更重要的是,他还被内定为13大后的国家主席。小平对13大元老的退休安排是:1个(彭真)全退,3个(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半退。所谓半退,就是都退出中央常委,邓做军委主席,让出顾委主任给陈云,李先念做政协主席。当时,彭(1902)最大,85岁,邓(1904)其次,83岁,陈(1905)第三,82岁,李(1909)最小,81岁。这四老,权力全都贬值。全退自不必说,半退的3个都退出中央常委,此外,邓少了一个职务(中顾委主任),陈的职务虚化(从中纪委书记到中顾委主任),李也是(从国家主席到政协主席)。但有一个人,年龄比李先念还大2岁,权力不仅没贬损,还升值了,他就是杨尚昆(1907),不仅保住了军委常委副主席,还取代李先念要做国家主席。说他当时权倾满朝,正在代替四老成为实际上的太上皇,绝不是虚言。这个安排,引起其他几个元老,特别是李先念的强烈不满。这个不满最终都转移到紫阳身上,以为是他与邓、杨的合谋。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