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为13.2%,这个数据还算正常;但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出现异常变化,其增长率仅为1.2%。同样出现问题的还有流通中的货币(M0),其增长率达到了22.5%。笔者认为,这样的数据说明,央行过去长时间"锁长放短"的货币政策,已经使中国的货币结构发生畸变,商业银行存款成本大幅上升。
其实,M1的增长率低于M2的增长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在M2相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M1的增长率越发疲弱。现在不过是出现极致状况,是M1增长率不断走弱之后的突然失速。
M2增速稳定,M1突然失速,说明大量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同时,企业和居民个人减少活期存款,加大定期存款之后,为了不减少手持的流动性,于是增加了现金的持有。有人会说,春节前现金需求巨大,所以M0增速会比较高。不错,但这只是定性的描述。去年春节是2月9日,但1月份M0增速只有4.4%,2月份M0增速只有17.2%。而今年1月份M0同比多增3.3个百分点,明显多增。
为什么大量活期存款变成了定期存款?原因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数以千亿计的活期存款从银行体系分流,然后变成货币基金,再通过定期存款或同业拆借方式高利率存给银行,同时互联网公司从中渔利。这就是大量活期存款定期化的过程。
有人说这是在惩罚商业银行。我看未必。因为,商业银行是资金的中介机构,而且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它完全有能力通过水涨船高的方式,把成本传导给实体经济。最终倒霉的一定是实体经济。所以,互联网金融不过是借助民众对商业银行的情绪,最后去惩罚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又是民众的饭碗。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收益最终当然是全社会承担,是实体经济和老百姓承担。
表面上看,互联网金融和其背后的货币基金仅仅抽取了1到2个百分点的利润,但整个社会经济却为之付出5至7个百分点的代价。很多年轻人不理解这个问题,他们欢呼"余额宝"为自己带来了千儿八百元的利润,殊不知他所供职的企业正在为此买单,并蚕食着他自己加薪的机会。
1月份货币数据中还有一个看点:商业银行存款减少9400多亿元。居民存款新增1.81万亿元,但企业存款却大幅下降2.44万亿元。这当然是受到企业春节前夕大量发放现金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排斥上述问题的延伸。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进行委托贷款。这实际是使本当属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转向体外循环。这同样会从客观方向推升大企业信贷需求。因为,大企业低价拿到贷款可以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以更高的价格放出去,从而获得利差收入。
可怕吗?这实际就是"全民金融",个人、企业、互联网都在想方设法赚取金融利润,而不是实业。这就是中国央行向华尔街学习金融的必然结果:创新了良好的金融环境,恶化了实业环境。关键就是"锁长放短"的货币政策,金融不怕短,越短流动性越好,风险越低;但对实业而言,恰恰相反。
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营造了全社会"赚大钱、赚快钱"的浮躁氛围。这不是良性的变化。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良好的、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环境。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