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产党的管治体制中,每当出现一些难以化解的系统难题时,都喜欢通过设立新机构来解决。比如,本次三中全会出于对内外安全和深化改革的考虑,而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实,这样的管治技术,在过去的经验中,似乎并不是每回都能收到良好效果。有时候,反而是在酿造更复杂的难题。
在过去十年的经验中,成立于2003年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无疑是中共管治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所有奉行社会主义的国家,都在经济上追求公有制,在朴素公平的理念之下,想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受益者。但是理想的追求需要现实的操作去落实。社会主义的经济理想起飞之后,无疑,最终大多折戟在了操作的"沙滩"之上。
掌控着中国经济命脉的那些公有企业,他们是由谁出资?谁管理?谁受益?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在这些问题上,所有回答始终是模糊的。2003年成立国资委,中央试图想回归现代的企业管理机制,让国资委变成当时一百九十六家国有性质的央企的出资人,代全民掌控公有资产。但是目前来看,国资委更加明显的作用是:变成了一百多家巨无霸央企的既得利益群体的挡箭牌,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们联合反对改革的促成者。
目前属于中央级的国有企业,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刚刚由铁道部改组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归口于交通部管理,行政级别上属于正部级;第二种,是归口于某个部委领导,行政级别上属于副部级,但也如铁路总公司一般发挥着某种特殊的社会作用,比如赚钱能力最强的国企——中国烟草总公司,它归口于工信部管理;第三种,是属于金融系统的几家大型国企,有丰富的市场化经验,他们处于一个复杂的股权架构中,出资人可能是中投、汇金、财政部等;第四种,便是一百一十三家由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神华、电信、移动等等,其中有五十多家,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副部级。
众多央企中,无疑,与国资委相联系的一百多家,是势力最为庞大的群体。在十八大之后的中央委员中,有国企背景的人员,超过二十个,这证明国企系统,在中国的政治权力版图中,开始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不止可以凭借自身垄断性质的经济势力,干预市场,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政治决策上施加影响。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涉及国企改革的地方众多,其中关键的一点在于要求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但是据会后的报道,这一提议曾遭代表国企利益的国资委强烈反对。现在的国企利润,公正财政仅得零头,国资委截留大头。而截留的这部分,大多流入了国企利益群体的口袋。
本应是由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民众不止没有可能参与决策,发挥股东作用,连其收益也难以享受。现在由中央发布的决定,仅是期待将其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提到百分之三十,依然阻力重重。那么,这样的国企,其收益究竟哪里去了呢?翻看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可以看到,报考者对于国企的追捧,一般都超过了对于政府部门的追捧。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也能看到,那些最为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大多也都属于国有企业,更具体一点,大多也都属于国资委所管理的那一百多家央企。
一句市井坊间时常议论的话,大概可以说明这一现象,"中国的腐败,在国企远比在政府部门严重"。因为所有权归于全民所有,所以国企管理者,要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显然一般不敢选择将其私有化,而是选择尽可能地扩大本单位的福利,兼及扩大管理者自身的福利。于是,在国企所截留的收益中,大量的钱财投入到了盖高楼和员工福利分发上,这等于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国企既得利益群体。这无疑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追寻的朴素公平的理念相距甚远。
但是,仅仅是金钱上的利益截留,对于这个国家来说,还不是危害最大的。随着国企势力在中国政治、市场和社会中的地位上升,他们自身构成了一种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他们的诉求,与全民大众的诉求相去极远,与中共本身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而在他们的这种共同利益体的形成过程中,国资委的出现显然发挥了巨大作用。国资委代表全民掌控国企,不止没有站在公众立场,反而代表国企与中央博弈,极力反对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在国资委的协调下,国企系统也成为一个力量强大的拒绝改革的阵营。这无疑,又酿成了更为复杂问题,加剧了管治难度。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