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改一:片头加徐峥旁白"两只猴子"
最初版:四年前的粗剪版开头便是一段盗猎者在无人区里诱捕隼的长镜头,大漠荒凉,人类发出唯一的声音是得手后的奔跑摩擦的声音。徐峥第一次说话还是在十分钟后亮相在法庭上。
公映版:在捕猎的镜头外,电影加上了由徐峥的画外音,他讲述了两只猴子的故事:两只猴子在树上摘桃子吃,总有被老虎爬上来吃掉的危险,猴子发现了一种方法,只要两个结成一个团队,一个放哨,一个摘桃子,老虎来了就来得及逃跑;但是如果其中一只猴子在放哨的时候,另一只猴子也不能把桃子吃完,要留下足够的桃子给伙伴。
除了这段旁白,公映版里还加了一些"点题"的对白,比如接近结尾时,潘肖对黑老大说:"你不是人",黑老大称"我是吃肉的,你是吃素的",这句正好回应两人第一次交谈时,潘肖对他大口啖肉的反感。但据称,直到制作公映版,宁浩仍对是否该加上这些让主题更直白的细节很犹豫。
相关解读:宁浩曾表示这个故事就是创作《无人区》的主题动机,他希望通过这个寓言来讨论利他、社会性如何让生命延续下去。但这种处理方法在最后一版里才确定下来,宁浩的解释是"一开始觉得太直白,但一想还是直抒胸臆吧,把主题提纯。"他甚至遗憾"没能再多改改,让主题调整得更清晰一点。"
删改二:砸向黄渤的锤子"没"了
最初版:黄渤在《无人区》里戏份不多,但光是他扮演的杀手在戈壁滩上"复活",险些把男、女主角都打死那段戏就称得上本片最惊心动魄的部分,杀手最后是被"夜巴黎"老板的傻儿子用锤子敲死的,初剪版的处理是中国电影暴力史上最大胆的,镜头对着黄渤的脸部,眼看着他被锤子一下击倒。
公映版:傻儿子掏锤子敲头的桥段在公映版里仍有保留,但几乎没有留下黄渤脸部特写,转而用远景拍傻儿子背面的动作。意思到了,但只见暴力不见血,视觉上的刺激也弱化了许多。另外一处曾被片方拿下的暴力戏最终还是保留在公映版里:"夜巴黎"小卖部的老板娘讹了黑老大一笔后,被黑老大开着吉普车连人带店一道撞翻;这场戏曾经也是审查部门重点提示的暴力戏,最终幸而得以保留。
相关解读:曾经参与剪辑的一位工作人员曾透露,广电总局对《无人区》的审查修改意见中,这段戏就是明确被指出"黄渤被被锤子砸死的,包括动作上,镜头上,都有些过激",修改的方式主要是寻找替代的素材。黄渤后来也在采访中表示一些暴力场面被删改也是考虑到我国没有分级制度,要考虑年纪较小的观众的感受。
删改三:警察活过来了
最初版:《无人区》里出现过两次警察,第一个一出场就被黑老大以假车祸谋杀了;第二个在被律师潘肖要求去找被黑老大绑架的舞女途中又出了车祸,导致潘肖不得不独自去营救。
公映版:在公映版里,第二个警察没有死于车祸,在潘肖和黑老大同归于尽后,他终于把舞女带离了无人区。
相关解读:审查委员会成员赵葆华在2009年的博客里批评《无人区》,其中一段说道"作为国家公民安全的维护者——警察,在《无人区》里愚蠢而又无能。"工作人员也提及"警察只出现过两次,而且都被害了"是它过审受阻的原因之一。
删改四:余男的光明结局
最初版:粗剪版在徐峥自我牺牲、余男获救打住,但不知她命运何去何从,自此影片就结束了。
公映版:最终结局余男重新拍摄了结尾,让她在北京(象征文明社会)找到了符合她梦想的工作。在穿透了阳光的舞蹈房里,穿着纱裙的孩子围着余男叫老师,影片在温暖的气氛里结束,小陶红也客串了一把,饰演舞女的老同学。
相关解读:《无人区》工作人员曾经透露在得到审查意见后,剧组最后"按要求加了点戏,让余男重拍了几场戏,跟着领导的意思修正,把结局更贴近主旋律。"2010年年初,余男完成了补拍,这段戏放在了影片结尾,作为对唯一一个走出无人区的人的交代。
《无人区》影评1:
四年前《无人区》在宣布档期不到半年后突然在排片表上消失了,几场小型秘密试映传出的笼统评价混合关于过审遇阻的零碎内幕,把一部电影生生打造成了某种符号,以至于它如今能见天日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它到底删改了多少,似乎它是否纯洁如初直接关系到它还值不值得看了。
结果还好,除了一点细枝末节,公映版的《无人区》和四年前基本一模一样,几乎看不出折衷或被迫上纲上线造成的硬伤。倒过来说,这是一部没法随意修改的作品,即使在粗剪阶段,隔着十分粗陋、甚至没有音乐、特效包装的外表,它的精气神已经十分饱满,也锋利得不由分说。
显然,它不是部完美的作品,但它的快意与流畅,它的狡黠与浓烈,俯瞰这些年大陆类型片,罕有匹敌,就连宁浩自己的《黄金大劫案》也少了几分锐气和心气。我不知这是否是中国电影的悲哀,但绝对可算宁浩的骄傲。
刚看了公映版的《无人区》,看完感觉就是宁浩自《疯狂的石头》致敬盖·里奇,《黄金大劫案》致敬昆汀·塔伦蒂诺后,这一次轮到了致敬科恩兄弟,《无人区》的大反派有太多地方类似《老无所依》了,其实在2009年第一场小型放映后,许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就是"科恩兄弟",那时离《老无所依》拿奥斯卡最佳影片有一年多,从《无人区》第一个长镜头:黄渤饰演的盗猎者用陷阱抓隼,到西部、杀手、被邪恶追杀到尽头的绝望,都和大家记忆里的片段重合。
当然《无人区》不是《老无所依》,它和后者表面的相似度远不及《疯狂的石头》对《偷摸拐骗》和《两竿老烟枪》里镜头语言的忠实模仿,在一些西部片必要元素和导演审美层面的黑色幽默之外,能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也许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怀疑,科恩兄弟的作品里,不管是把朋友活埋的男人,还是把尸体扔到搅拌机里的神经病杀手,动机和结果都是无法用善恶解释的。
那个多布杰演的老大各种《老无所依》变态杀手哈维尔·巴登的影子,但他只有表情够酷,杀人方式言行举止都比不上巴登邪性。科恩兄弟在《老无所依》里让哈维尔·巴登用氧气罐杀人,这绝对是他妈的天才般的创意。
而宁浩让多布杰选择用车撞人,一开始撞警车看上去还行,第二次突然撞墙干掉黑店老板娘那一下也有点意思,第三次用车撞那个傻子就显得low爆了,明明一刀就能把眼前那个傻子废了,多布杰却傻呵呵的走到五十米外去开车然后撞那个傻子,而那个傻子就眼巴巴的等着车把自己撞死,这场戏太傻了。多布杰杀徐铮的手法也很娘炮,用管子接上汽车排气管然后导到驾驶室里,再把徐铮打晕放进去,再启动汽车,让徐铮尾气中毒死去,这哪是沙漠黑老大的杀人手法呀,都市小白领杀人才这么干的。
比较好玩的是黄渤,但他的戏份肯定被剪掉了不少,略遗憾。像黄渤这样的人是天生的演员,一句话不说,屌样往那里一站就全是戏。明显宁浩在多布杰扮演的那个老大身上使了很大的劲想让他出彩,但黄渤扮演的老二轻描淡写的几句台词几个动作就把戏抢光了,这就是天才演员的魅力。
影片从一开始便毫不避讳地向伟大作品致敬:配乐中的小号直往莫里康尼的调调上吹,非把你往莱翁内的经典上拉,片头的画外音,刻意营造的粗颗粒质感,加上一路作死的节奏,无不引人联想到《老无所依》,除了《老无所依》外,徐铮饰演的男主角潘肖则有点西恩·潘在电影《U形转弯》里的影子,巧的是两片主人公都姓潘——连主角的英文名还埋了个彩蛋:肖恩·潘。
单就这部的文本来看,致敬和借鉴只是元素层面的,从风格的整一与构架的语境内严谨而言,他已算自成一家。再加上他对镜头叙事的感觉,道理通不通再说,先让你看得通透。
然而,《无人区》和《老无所依》的差距就在徐铮那个角色,他旁白太做作太多余了,还自以为深刻的讲了个猴子的寓言故事。画外音这种技法,现在的电影十次用有八次流于表面,反成叙事障碍,显得你导演不会用画面讲故事。《老无所依》得益于台词自身的干脆冷硬和汤米·李·琼斯的演绎,使之较为得体地烘托起开头的氛围。
而本作的画外音,虽然台词不失机巧,但放在本作的故事背景就轻飘了,在全片冷硬生活化的言语氛围这些画外音显得过于文艺腔,徐峥的音色再沉下来,还是幼齿。不仅片头,片中所有徐峥的画外音看似点明题旨,其实都有些冗余。像这种黑色题材就不要让主角讲过多的话,尤其是不要有太多旁白,说得越多越显得啰嗦肤浅,一酷到底就可以了,剩下的让观众自己去解读。
《无人区》影评2:
《无人区》暴露了宁浩电影剧本的痛脚:因为之前两部都是闹剧,所以写单面而极致的角色,他很擅长;但转到这部戏中,表现复杂个性角色,特别是徐峥演的潘肖还是个发展型角色,他就力不从心了。开篇的贱精、不作死就不会死,人物偏喜剧中的反派。没有问题,美国电影中也常见这类对自己充满自信卖弄精英刻薄幽默感的律师,初期逗逗乐可以强化反差。
可徐峥的表演风格也好,潘肖的角色塑造也好,在影片进入后半段时,仍然按捺不住扑面而来的喜感(不是黑色的),这就有问题了。如果一黑到底,那么徐峥的角色早该在崩溃中变得为了求生而疯狂。
不过,宁浩选择了人性善(或者说是替他选择了?这个后面讲),那么这就有个关键问题:潘肖从一个自私自利的黑心律师,变成可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英雄,这个转变是怎么形成的?
潘肖和老大的对话中,潘肖一直强调自己和对方不一样,对方是动物,自己是人。然而从片中来看,他之前的行为动机基本都是为了自己,某种意义上潘肖和老大的区别,只在于残忍程度以及潘肖对双方社会阶层与品位的认可而已,绝不是道德层面的两分。如果说他在老大面前替妓女说话,还有前面车中对话和黄渤手下逃生的同病相怜,那他舍生取义就拔高得过分了,上一秒还是杰弗里陛下,下一秒就成了小恶魔,这可能吗?
还有女主角余男演的那个妓女,编剧对这个人物的铺垫太少,她的身世莫明其妙,整个人都显得特别空洞。一开始还跳钢管舞,逃亡后又变得弱不禁风起来,太突兀了。宁浩想用她来唤起男主人公作为人的善性,但两人之间的互动太少,自始至终也没有擦出火花,导致男主角为了女主角善性发现、自我牺牲进行救赎的转折都显得无比生硬。
我们不妨看一下《U型转弯》中詹妮弗·洛佩兹的角色,那个蛇蝎女郎可是片中几次重大转折的直接推动者。而妓女在本作里,从被黄渤俘获起,只是间或有微小的情节推进(打火机,而那段若是较真都可以算个小bug),角色属性弱到极致,完全随波逐流。这个角色本来可以作为和老大、黑店店主一样的极致型单面角色存在,但从收尾看,她又要往复杂性角色上推,结果极致不极致,复杂不复杂,一个惊艳的出场后,沦为活道具。
但这些真的只是人物的问题吗?《U型转弯》和《无人区》的一大区别就是,前者一黑到底,而《无人区》在暗无天日大半部后忽然玩起了人性救赎。撇开题外之意不提,这样一来,一个仍保留了作者趣味(《U型转弯》当年在北美的票房一塌糊涂),一个则满足于成为一部单纯的犯罪类型片。
其实,就难度而言,前者的剧作难度比后者甚至还要小,因为后面只要不停按前面路数设置障碍逐渐加强,最后所有人都癫狂到极致同归于尽。这样处理,人物个性走势也好办多了,顺势而为即可。而后者还得给转变想辙,这个辙可不好想,因为前半部的全员恶人已经太深入人心了。
所以,除了导演的初衷,后半部人为的峰回路转是否有其他缘由?再想想本片的遭遇吧。连现在这个都费尽周章,如果真的一黑到底,是不是要逼着期待观影的朋友再活五百年啊?想想这些,再来看现在这个明显多余而不搭调的从良结尾,也就明白多了,也能通融多了。
余男的角色,从劫后余生回到城市落脚,这个补拍的结局显然是在努力加上一丝温情。《无人区》最早的原创故事有个十足黑色的结局:"你绝望地发现你只是个动物,并且你无力战胜比你更强的动物。"宁浩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无法战胜恶,人也无法避免毁灭,这是一个悲观的结局。但是恶最后也会毁灭。"
《南方周末》宁浩专访:
宁浩对黑色故事有种本能的敏感和喜爱。"黑色往往是从人的知觉和感觉进入,而不是理性,所以黑色的故事有一种力量,让你觉得这是真的、有触觉的故事。黑色故事甚至打通了人的界限,是假如一条狗看电视,也能感受到的情境。"
不过他知道观众未必能接受那样的东西。开拍之前宁浩跟编剧述平探讨故事的走向,都觉得还是不能朝那种悲观的方向去,还得给一个相对主流的,"大家都知道"的结局。"如果我弄一个特别小的东西,不是给大众到电影院看的,也可能那么玩一把,但是中国今天就没有那样的电影。"宁浩似乎在提供某种观影指南,"这个故事就是给你看个过程,结局就那样了。"
宁浩在之前的访谈中,一再谈到自己想通过《无人区》来探讨人性和动物性等主题,说实在的,他探讨的真不怎么样。最怕宁浩探讨什么人性了,拍电影他绝对是技能满槽的牛逼导演一枚,探讨人性真就呵呵了,在人性复杂程度的挖掘上,在情节深刻程度的展现上,他做的都远远不够,欠缺的实在太多了。
人物还是符号化的太明显,剧情在许多地方也经不起反复推敲。这些东西都没有做得足够的情况下,硬在那里探讨人性动物性只会显得肤浅做作。从《黄金大劫案》里探讨神马成长,到《无人区》探讨神马动物性人性,宁浩都显得浮于表面、捉襟见肘。
其实最适合他的路线就是做盖·里奇或科恩那样的酷逼导演,让人性见鬼去吧。
抛去这些槽点,片子的缭绕悠远的配乐,颗粒感很强的画面,粗粝的人物造型,都很有逼格。被禁了四年的片子重见天日,绝对可喜可贺,但看完片子后也挺惊讶的,这么一部无关政治,只是坏人多了点的片子竟然也能被禁!唉,不过想到冯小刚的《私人订制》都因为范伟模仿领导人的戏码而暂未获得公映许可证,宁浩也就可以释怀了……
徐峥创造了票房奇迹的《泰囧》,在情节模式上跟《无人区》颇为相似——主人公都是为了某件事情出发,一路走下去越来越狼狈,越来越窘迫。事实上10年前宁浩用DV拍摄的长篇处女作《香火》就是这样的路数:年关将至,破庙里惟一的佛像塌了,惟一的穷和尚要筹钱塑新佛像。去找县里宗教科,没钱;把庙里旧窗棂拿去文物科,没现钱;找富庙的师兄住持求援,没钱;上街化缘让派出所抓了,因为没证;街头算命,让地痞抢了……最终和尚横下心骗来了塑像的钱。
"《香火》的故事当中遇到的都是问题,一个又一个阻力。跟《无人区》那个律师一样,你要回去,一路遇到的都是妖魔鬼怪。实际上徐峥那个故事里,王宝强是小天使,一路上是在拯救你。"宁浩说,自己的电影里没有小天使,"从来都是妖魔鬼怪。我不相信天使,我相信《西游记》"。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