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IPO开闸与股市改革路线图】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国务院试点优先股对上市银行最是救急】
【形势要点:企业债发行最终审批权仍在发改委手上】
【形势要点:中国央行正逐步摈弃"神秘主义"行事风格】
【形势要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要打通两个"堰塞湖"】
【形势要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在政策上落地?】
【形势要点:金融风险管控仍是上海自贸区政策落地的难点】
【形势要点:监管层有意鼓励财务公司拓展上下游金融服务】
【形势要点:存款保险制度在费率方面的分歧仍难弥合】
【形势要点:法律专家谈如何系统修改证券法】
【形势要点:业内机构认为国内信托业务模式将不可持续】
【形势要点:前海将继续依托香港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形势要点:港交所发展衍生品市场意在抢夺定价权】
【形势要点:市场预计全年香港人民币存款有望超万亿】
【市场:伦敦基金经理们对中国股市持观望态度】
【形势要点:美联储拖累美国银行业一道饮鸩止渴】
【形势要点:华尔街为规避美联储退出QE3加大推出杠杆贷】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IPO开闸与股市改革路线图】
中国股市的改革往往是接力完成的,改革成功的历史性成果,并不一定由最早的改革推动者获得。比如,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发生在周正庆和周小川两任之内,但改革最后的成功是在尚福林任内。再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从行政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询价制,历经了六任证监会主席,但从审核制向注册制的改革突破,则发生在第七任证监会主席肖钢上任后不久。
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推动股票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突出了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加大审核的透明度。监管部门只对新股发行进行合规性审查,企业价值和风险由投资者和市场自主判断。经审核后,新股何时发、怎么发,将由市场自我约束、自主决定,发行价格将更加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
让市场关注的是,暂停了一年多的新股上市(IPO)将再度恢复。预计到2014年1月底约有50家企业能够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现在排队的绝大多数IPO在审企业需要重新提交申请文件。有市场人士估计,按照以往融资规模,50家企业中小型企业预计融资额在500亿元左右。在IPO重启这只靴子终于落地之后,估计将对股市将产生一定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此次是四箭齐发,除了新股发行之外,还有优先股、现金分红、借壳上市等三个文件同时发出。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三个文件作为新股发行的配套文件,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同时,能够缓冲IPO重启对市场的冲击。其中,优先股试点能够增加融资渠道、吸引长期资金、有利于稳定大盘,而且能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上市公司合理实行现金分红。关于借壳上市的政策,意见重申了借壳上市条件与IPO标准等同,不允许在创业板借壳上市。民生证券的管清友博士认为,窗口指导的政策倾向明显,鼓励IPO上市,不倾向于借壳上市,在IPO重启之际,壳资源的价值将会降低。
让市场人士关注的是,证监会此次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对于股市将有何影响?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此次一系列改革文件具有如下意义:
首先,整体来看,这些改革都讨论已久,现在改革的靴子终于落地,而且给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股市制度改革的透明度大大增强了,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减小。从宏观面和政策面看,这些改革应属于正面的信息。
其次,IPO重启无疑会对股市造成一定冲击。不过,我们相信冲击可能只是短期效应。必须指出的是,IPO重启是人为造成的冲击,它是以丧失股市的市场机能为代价的,其结果可说是非常差,不仅股市没有因此而上扬,而且制造出了IPO排队的"堰塞湖"。这种自废武功的政策今后不应该再出现。此次IPO重启恢复了市场功能,对股市中长期是利好。
第三,IPO重启会吸引一部分资金至一级市场,"打新"将会具有一定的热度。有市场人士认为,经过长期的排队等候,现在仍然等待上市的新股中,应该有一些不错的公司,资产质量应该可以,因为那些憋不住的公司已经主动撤退了不少。这种预期会吸引一部分资金进入一级市场淘宝。
第四,此次政策出台给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目的是尽量避免对股市的冲击。与以前不打招呼就直接发布政策相比,这次的政策发布是一个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月让50家新股市上市,估计证监会的规划是用1年时间处理掉积压下来的IPO公司(约700家),同时利用这一年时间来修改证券法,为注册制上市改革开辟通道。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要指出的是,虽然证监会给出了一个路线图,但真正的改革落实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注册制改革属于结构性的大改,对既得利益的影响较大,未来的改革涉及利益调整的变数仍然存在。未来的一年可能延续2013年的股市分化,但会增加一些政策执行时的波动。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可能增大,但机会可能也会增多。(NHJ)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国务院试点优先股对上市银行最是救急】
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在1998年便开始呼吁的优先股终于有望落地。11月30日,国务院决定开展优先股试点,并发布了《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公开发行优先股的发行人限于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发行人限于上市公司(含注册地在境内的境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目前开展优先股试点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快发展直接融资,补充企业资本金。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创新资本工具,满足资本监管要求。三是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投资渠道,增加新型的固定收益产品。四是有利于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五是有利于丰富证券品种,促进市场稳定发展。邓舸还指出,证监会将按照《意见》制定优先股试点管理的部门规章,并于近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后正式发布实施。证券交易所、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等市场自律组织也将制订或修订有关配套业务规则,确保优先股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在安邦(ANBOUND)智库学者看来,国务院此举凸显法制精神。如此增设优先股显然是根据现行《公司法》、《证券法》规定:"国务院可以对公司发行本法规定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股份,另行作出规定"。安邦(ANBOUND)先前分析专栏已经指出,中国已经在全流通改革错过了优先股,时下的金融改革已不容再错过。实际上,优先股并非一种融资工具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公司治理机制改革,IPO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重大制度改革。不过,当下启动优先股,对上市银行最是救急。同业整顿之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要求同业业务真实反映贷款性质,潜在理财从表外转为表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本,优先股显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并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实际上,社保基金、公募和私募基金都需要更优化的资产配置,商业银行优先股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显然具有较好的吸引力。不过,商业银行之间应当禁止相互持有优先股(更不用说普通股票了),这也是美国银行业降低系统性风险的经验。(AYZR)
【形势要点:企业债发行最终审批权仍在发改委手上】
今年以来,受核查风暴和地方债大审的影响,企业债发行规模有所萎缩。IFIND的数据显示,截至昨日(11月30日),今年前十一个月企业债共发行了351只,总额为5700.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两成。日前,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企业债预审工作的通知》已下发,从11月28日起,"新上报发债申请有省级发改部门预审后商报,未经省级发改部门预审的地方企业发债申请将不再受理"。对此,有市场人士表示,审批权下放地方后,或会增加企业债的供应量,尤其是城投债发行的放量,或将会为地方投资冲动"开绿灯";也有媒体解读为"企业债由地方发改委审批"。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这种理解可能是误读。应该注意到,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此前曾表示,"此次只是将预审权委托给地方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仍保留最终的审核权。这样做一是为了精简行政审批,二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也就表明,在企业债发行方面,地方要做的是负责把关,这将会大大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发行时间。而对地方关系较大的城投债问题,最终的政策决定权仍在发改委手中。在最终审计结果和地方债处理方案未公布前,相关政策可能不会做太大的改变。(RYXD)
【形势要点:中国央行正逐步摈弃"神秘主义"行事风格】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历来广受诟病。在全球央行争相改善调控方式,推出"前瞻指引"引导市场预期之际,中国央行依然秉承着"神秘主义"的行事风格,唯恐市场猜到下一步的动向。即使是正在做的一些政策操作,也往往选择在较迟的事后公布,对市场的指导意义不大。比如从今年7月开始的"央票到期续做",央行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通过正常渠道(如央行网站)发布相关信息,而是在事后由中债登变相公布;央行自己则迟至8月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才笼统告知市场这一消息。不过,从近月来的一些表现看,央行似乎正在摈弃这种行事风格,变得更加透明了。从8月起,央行通过网站对外发布央票续做的情况;11月初,央行网站在货币政策工具栏目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并公布了今年1-9月开展此项新工具的操作情况;而在11月29日,央行网站更首度发布了10月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情况表。据交易公告,央行在10月28日及30日进行了两次SLO操作,分别向市场投放了410亿及180亿的流动性,期限均为2天,中标利率均为4.50%。另从央行网站设置"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栏目的举措看,这一信息发布应为常规性的,而非临时性的。美中不足的是,央行直到11月底才发布10月的SLO公告,期间的时滞过长,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形成了期限由短到长的"SLO-正/逆回购-SLF-央票"调控序列,这些调控工具的操作情况都已通过央行网站进行常规发布。这种更加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有助于外界了解央行的动态,让市场形成预期,有利于预期管理。但在具体信息的公布时点上,还需要更加及时一些,最好能够做到操作完成后即向市场公布,就像央票及正/逆回购那样。(ALX)
【形势要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要打通两个"堰塞湖"】
在证监会发布多个改革文件后,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对此进行了分析。祁斌认为,中国金融结构的失衡是比较严重的。我们曾研究过各国金融结构的情况,在全球的主要国家(G20国家)的金融结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另一类是发展中国家,其中高收入的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重,在广义口径上,包括国债、公司债、股票,从20年以前的60%左右现在已经增长到70%,其中美国最高,达到82%。而原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日本和德国也到了70%多。而发展中国家从20年以前的40%左右一路上升到今天的平均66%,中国只有42%。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应该跟它的发展阶段、金融社会形态相匹配,但无论怎么讲,中国的直接融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人均GDP比我们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像印度尼西亚。尤其不乐观的是,过去5、6年中,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在一路下降。当然,这里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中国股市泡沫2006、2007年达到顶峰以后走向下行道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当时有十几万亿的银行贷款,一下子膨胀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如果融资结构失衡的趋势延续下去,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风险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中国绝大多数资源会越来越多的通过相对非市场化、或者相对行政化的资源配置,这对中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我国金融结构在未来3-5年或者5-10年之间发生根本性、趋势性的变化,一定要把这个趋势给转过来。中国有没有机会呢?祁斌认为中国是很有机会的。一个有利条件是中国社会现在比较有钱,在过去30年中的增长中,中国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么多资金,有一个坏处就是找不到出路,就变成中国社会著名的"资金堰塞湖",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还有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就是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找不到出路,变成中国的"企业堰塞湖",证监会门口排队的公司曾经达到了800家。美国的企业最后有多少上市公司呢?美国纳斯达克是2700家,纽交所3000家,一共5000多家,其中40%是国际的,60%是本国的,也就是说美国经济作为成熟经济发展到最后也就3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有多少呢?如果说将来中国是美国的3倍,将会有1万家上市公司。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使得这两个堰塞湖都变成了高风险的问题,唯一办法就是打通堰塞湖,最主要的办法之一就是三中全会指出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底下是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券商柜台市场。(LHJ)
【形势要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如何在政策上落地?】
自从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中国西部多个地方已开始行动,希望抓住这一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希望利用此机会发展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新疆自治区金融办副主任王全新日前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依托这一区域所在国家和城市提供国际金融服务,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的集聚地,是该区域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他认为,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和中、西、南亚地区新兴经济金融中心之一的乌鲁木齐,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为了将乌鲁木齐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金融中心,新疆需要重点打造"两区一中心":一是争取设立"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综合配套创新试验区";二是新疆将争取建设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三是新疆必须突出乌鲁木齐金融中心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战略定位。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先行先试,以此助推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和核心区。观察西部各个地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可以看到,各地研究出来的建议雷同的很多,大家的注意力基本上还是集中在贸易、金融方面的特殊政策。这种"同质化"的政策思路,不容易在未来发展中突出各自的特点,而且也会加大中央在政策方面的难度。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最近在《战略观察》中提出了需要关注的几方面问题:第一,金融与贸易系统的建设。未来的"新丝绸之路"发展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体系建设问题,谁能够在这个领域获得先机,谁就将掌握陆权竞争的主动权,甚至主导权。中国的中西部城市要有一定的先知先觉,战略决策以及产业规划必须要到位。第二,城市开发建设。中西部城市发展的密度与东南沿海有着很大不同,呈现出节点分布的特征。陈功认为,在中西部不大可能呈现密度很高的城市梯次发展,而是要重点建设节点城市,在人口相对稀少的中西部,实现以点带面式的发展。第三,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向西而不是向东。要指出的是,这些看法仍然是比较原则和宏观的思路,离具体政策研究还有距离。不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如何落地,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AHJ)
【形势要点:金融风险管控仍是上海自贸区政策落地的难点】
上海自贸区被赋予了巨大的改革使命,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市场对上海自贸区改革的热议已经逐渐消退,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风险并没有随之一起消退。我们在此前的分析中曾指出,在金融细则未落地之前,外资疑惑重重,基本持观望态度。日前,据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透露,目前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正与市金融办、"一行三会"紧密合作,配合人民银行分账核算操作办法,对区内6000多家存量企业进行梳理,帮助银行建立企业数据底账,并支持人民银行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资金监控系统,落实风险防范机制,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跨境使用相关政策落地做准备。从艾宝俊透露的情况来看,自贸区风险监控工作的任务量肯定不轻,风险管控仍是上海自贸区政策落地的难点。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推进相关金融改革,相关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安邦(ANBOUND)在此前一直强调,以"政策特区"方式在上海自贸区搞金融试验区存在风险,比如"两率"的市场化、资本账开放等关键改革,在"政策特区"的方式在国内制造出不同的市场,这意味着可能出现政策套利,如何处理监管区内区外的资金将是个难题。现在看来,在上海自贸区诞生的欢呼过后,真实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金融细则的出台仍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改革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成为相关改革措施推进中进度最缓慢的领域。(RYXD)
【形势要点:监管层有意鼓励财务公司拓展上下游金融服务】
财务公司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中国的财务公司业务已由起初简单的"存贷结"发展为提供资金集中管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据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李建华透露,截至10月底,全国财务公司所有者权益3500亿元,资本实力是2003年的9倍多;平均资本充足率28%,不良资产率0.11%,141家财务公司无不良资产。截至去年底,财务公司服务的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超过3.5万家,其中包括746家上市公司。去年财务公司为成员单位办理结算业务1996亿笔,结算金额280万亿元,办理结售汇及外汇买卖业务2200亿美元。李建华表示,未来将允许符合监管要求的财务公司向集团业务产业链的上下游适当延伸金融服务,并大力支持财务公司业务创新,适时启动财务公司金融债发行工作。监管层要求财务公司根植于实体经济,结合企业集团战略布局,为集团主业和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置金融资源,与企业集团共同成长。支持财务公司业务创新,进一步优化分类监管评价体系,根据财务公司资金集中度的高低、归集资金量的多少、风险管控能力的强弱,进行"区别分类,精细监管"。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从目前的监管层政策来看,这种通过服务上下游企业做大财务公司的方法,只能依托控制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而对于财务公司内部资金调度和资产管理的经营特点来看,风险不容易暴露。通过依托大企业的保障,也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从美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财务公司的总体数量在减少,但市场集中度在加强。依托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在市场集中度方面,无疑具有较大的优势。(AYXD)
【形势要点:存款保险制度在费率方面的分歧仍难弥合】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看起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决定》学习辅导百问中强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具有紧迫性。据信,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存款保险条例》,最早可能年内推出。话虽如此,但从近日传出的一些消息看,存款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关键分歧。上周五(11月29日),有消息人士透露,央行此前已就存款保险制度草案向各商业银行征求意见。但是否应该采取统一的保险费率,各行仍存较大争议,目前尚无最终定论。消息人士表示,11月27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召集各家银行就存款保险制度草案开了座谈会,"(存款保险是采取)统一还是差别费率的争议很大。"据此前的传闻,按照央行的设想,初期将采取统一的保险费率,如果参保银行连续几年稳健经营,则可以考虑调低费率,否则会支付较高费率。而据银行业人士分析,保费的高低应该与风险大小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大银行风险小应该费率低,小银行风险大应该费率高。但如果采取差别化费率,将使得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更大挤压。由此观之,存款保险卡在了费率分歧上,主要还是遭遇到了来自大银行的阻力。大银行实力雄厚、口碑好,对政策拥有较强的影响力,不愿与小银行承担同等的费率。当前,距离年底仅一个月的时间,若有关费率的分歧(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老问题)始终难以弥合,存款保险制度年内出台的愿景将可能再度落空。(RLX)
【形势要点:法律专家谈如何系统修改证券法】
自上一次证券法修订,已经过去近8年的时间,注册制发行需要对证券法进行修改。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陆文山指出,各个国家和地区实行注册制改革做法都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股票发行审核一定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法律部总监付彦认为,应当按照市场化思路,取消证券法关于退市标准规定,将退市标准决定权归还交易所,由交易所通过上市规则加以规定,以适应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内在需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彭冰认为,《证券法》修改在规定注册制的同时,应当确立起三大注册豁免,即私募发行注册豁免、小额发行注册豁免以及区域性发行豁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燕认为,加强证券投资者保护应首先建立不同于传统民法的市场交易基本商事法律规则,如证券账户财产保护制度、集中化交易制度、推动创新的金融担保制度和清算财产破产豁免保护制度。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院长罗培新认为,应当按照"实质证券"规制的理念,确定对证券产品的"功能监管",引入"集合性投资计划"的概念,将证券的认定授权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上海证券交易所法律部总监卢文道认为,在证券法修改中,需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监管执法转型的大背景下,界定好交易所的属性和职责,定位好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之间的关系,相关制度设计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并重的价值取向。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表示,《证券法》修改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展证券市场的作用,使其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投资人的期待相吻合。证券市场投资人的最期待莫过于投资利益严格保护和有效保护,使权利不受侵权的危害。其次,是对侵权者及时处罚和有效赔偿。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法律部主任黄炜在主持中指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配套法律制度,是本次《证券法》修改的重要任务,核心是针对不同公众化程度的证券产品设计不同的发行和上市机制,同时还需要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证券监管,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有效。(LYZR)
【形势要点:业内机构认为国内信托业务模式将不可持续】
中国信托业经历了五年的井喷式增长,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不敢,据平安信托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显示,当前,中国的信托公司主要从事两大业务模式,一是私募投行业务,即撮合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机构客户、有投资需求的高净值客户和机构投资者。这个业务模式贡献了信托业收入的49%。二是通道业务,即依托信托牌照优势,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投向特定的资产类别。通道业务模式则贡献了2012年信托业收入的39%。这两个占到信托业88%的业务模式都将面临波动和不确定性。《报告》认为,如果中国市场沿承国际市场的趋势,持续放松非信托金融机构对于信托业务的介入,通道业务将在5年后走向消亡。私募投行业务具有高风险、高波动性的特点,该业务受政策监管和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热点轮番切换,行业整体波动性较大。仅以传统信托业务为主业的模式将遭受巨大挑战,信托行业亟待转型。《报告》判断,中国信托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三个,即另类资产管理、新型私募投行和私人财富管理。(RYXD)
【形势要点:前海将继续依托香港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挂牌引发国内市场热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有分析指出,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将会与以金融创新为核心优势的前海形成竞争。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涉及改革力度及风险管控的问题,上海自贸区金融细则仍在准备之中,而前海的金融改革则在小步潜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批复的支持前海开放开发的第一批22条政策中,大部分已落实或基本落实,有6条政策尚未落实。尚未落地的政策包括:对外公布支持包括我国香港在内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前海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在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支持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我国香港金融企业在前海设立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密切内地与香港律师业的合作,探索完善两地律师事务所联营方式;以及制约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的产业优惠目录、深港两地专业资格互认等。同时,前海第二轮共25条优惠政策已研究编订完毕并正式上报。深圳市金融办主任肖亚非表示,未来前海金融改革创新的初步设想主要是:首先将深港之间便利的资金融通做得更大更足,这是前海与其他金融改革区相比的最大优势;其次,积极探索资本项下的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落实好先行先试的支持政策;第三,支持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更快捷、顺畅地进入金融领域;第四,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关注新模式、新业务品种,促进地方金融创新。从区位的角度来看,前海无疑具备优势。在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尚未落地的情况下,依托临近香港的优势,前海无疑可以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而在一些传闻中也提到,广东是自贸区扩围最有希望的地区。(RYXD)
【形势要点:港交所发展衍生品市场意在抢夺定价权】
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国,但在"定价权"方面力量薄弱。日前,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香港交易所将在未来三年调整目前以股票为主的交易结构,重点发展汇率、利率、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李小加指出,目前中国正面临从资本进口向资本输出的大转型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问题,建立完善的商品、汇率、利率期货市场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对其价格有很大的敏感度,中国应有极大的动力去影响价格,既然是"量的占有者",就不能只做"价格接受者",而应成为"价格制定者"。怎样在大宗商品上影响世界价格,取决于能否建立有影响力的相关大宗商品的衍生品交易市场。此外,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其货币必然走向开放,需要建立汇率、利率期货市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港交所未来必须在汇率、利率、商品期货上有大的发展。去年,港交所收购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中国的金属消费量占40%,相关交易量却只有20%,这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LME将有望在引入亚洲时区的定价基准基础上,形成人民币的结算方式甚至交易方式。李小加此番表态的弦外之音,似乎是港交所将努力取得未来衍生产品市场的定价权。不过,从大陆的交易所情况来看,包括铁矿石期货、原油期货等大宗商品交易都在有序推进。港交在衍生品市场的策略必将会与大陆交易所部分业务产生竞争。(RYXD)
【形势要点:市场预计全年香港人民币存款有望超万亿】
在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跨境业务活动增加带动下,香港10月人民币客户存款环比增加近7.07%,是2011年5月以来逾2年半的最大升幅;连同存款证,至10月底人民币存款总额9607亿元人民币。市场料人民币存款连同存款证,全年有望超过1万亿元。金管局统计显示,10月份人民币客户存款7816.24亿元,按月增长7.04%,连同至10月底人民币存款证余额1791亿元,人民币存款连存款证总额达9607.14亿元,同比增加5.85%。月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3153亿元,环比减少4.94%。渣打东北亚区存款业务主管王维宪指出,内地容许在岸机构可透过借贷形势向境外同系公司提供贷款,令流向香港的人民币资金增加。而月内人民币升值;加上三中全会后市场对人民币信心增强,都带动人民币存款上升。他预计,人民币存款上升趋势持续,由于市场资金充裕,短期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不会大幅上升。澳新银行高级经济师杨宇霆也表示,人民币存款上升主要与跨境人民币业务活动增加所致,预计情况将持续,但11月财政部及国家开放银行先后发行人民币债券,部分可能将流向点心债市场,11月人民币存款升幅可能不会如上月般强劲。此外,香港贷款过去数月大幅急升引起金管局关注,惟10月份贷款与垫款总额升幅已见减慢,环比微升0.1%,同比为1.3%;而今年首10个月按年率计为26.1%;而首9个月相关贷款升幅为19.9%。10月份在港使用的贷款,包括贸易融资按月微跌0.3%,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增加1.2%。贷存比率由9月底的82.6%降至10月的81.9%。杨宇霆表示,贷款升幅减慢,可能与金管局对银行指引有关,金管局要求贷款增长较高的银行必须要有稳定资金支援贷款增长。其次,由于年中市场担心美国退市,银行亦争取机会进行较多贷款业务,加上接近年底,贷款业务亦相对减慢。情况会否持续至明年,取决于美国何时退市及市场的流动性而定。(BLX)
【市场:伦敦基金经理们对中国股市持观望态度】
10月15日,中国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项目框架下授予英国800亿元人民币(合130亿美元)的配额,伦敦成为除香港地区外首个获得该配额的地区。不过,伦敦的基金经理们对于RQFII项目非常冷淡。到目前为止,共有24家位于英国的基金通过之前的QFII项目对中国进行了投资,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其中超过一半的基金都是美国以及跨国公司驻英国的分支机构。与此相反,美国和香港市场RQFII仍然保持火热。作为首只在美国上市的直接投资于中国A股的实物ETF——DB X-TRACKERS嘉实,在11月18日沪深300指数达到近期高点时,该ETF的成交量也创出上市以来最高。香港上市的华夏沪深300ETF在11月15日的份额为34920万基金单位,而11月22日增加至39885万基金单位,份额增加幅度达到14.21%。如果按照其间23.92元的交易均价计算,预计有约11.87亿元流入A股市场。从11月25日至11月28日,基金份额并未出现明显增加,不过以人民币交易的华夏沪深300指数ETF最近一周都出现了0.15%-0.2%左右的溢价。目前,国内流动性持续收紧,债券市场利率持续升高,伦敦的基金经理们实际上是在观望。不过,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改善的迹象,这种观望的太快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改变。(RYXD)
【形势要点:美联储拖累美国银行业一道饮鸩止渴】
正如中国银行业盛行理财产品追逐高风险收益一般,美国银行业也正在通过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来提升利润。近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数据显示,在截止9月份的3个月里,银行持有的结构性产品头寸升至近700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了45%,也是自2009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开始发布这一单项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悉,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结构性产品的定义涵盖多种证券化产品,包括抵押贷款债务(CLO)、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S)和债务抵押证券(CDO)。今年这些证券产品的销量飙升至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从大型养老基金到小银行等各类投资者,以及寻求为贷款再融资和锁定低利率的企业均对这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商业银行也一直在减少购买美国国债,将美国国债头寸削减至1590亿美元,而在一年前为1960亿美元。FDIC更有数据表明,摩根大通的法律费用增加,以及过去一个季度银行抵押贷款业务的收入下降,导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总额出现4年多以来的首次下降。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美国银行业减持美国国债的根源在于,美联储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和卖短买长政策将美国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都维持在低位,商业银行需要更高的收益来削平成本,而先前我们业已披露如此长时间持续的量化宽松甚至将迫使银行对储户收取额外费用,显然美国商业银行并不完全希望量化宽松持续,但更值得担心的是,美国银行业如此大规模投资高风险的结构性产品,一旦美联储宣布退出QE致使基准利率水平上升,银行业将不得不承受这些资产跌价的巨额损失(此外还包括房地产和股市)。如此一来,美联储和美国银行业当下都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AYZR)
【形势要点:华尔街为规避美联储退出QE3加大推出杠杆贷】
与2007年房地产的次级债泛滥不同,当下的美国似乎面临着一场由中小企业杠杆贷引发的次贷危机。据悉,一家位于密苏里州的杰斐逊市名叫LEARFIELD通信是小公司,拥有40多家高校体育节目播放权,去年的营业收入是4000万美元,今年10月9日从德意志银行和GE资本获得3.3亿美元的贷款,借的资金是其收入的8倍。在华尔街,像LEARFIELD这样的贷款被称为杠杆贷,是一种评级接近垃圾债券的"低于投资级"债券,仅受到轻度监管。这种面向信贷资质不高企业的、被称为"精简版杠杆贷"的次级贷款在销声匿迹几年后开始受到热捧。目前杠杆贷的规模已经达5480亿美元,超过危机前5352亿美元的水平。由于贷款的评级为次级,而且没有普通贷款的标准保护措施,这使得贷款的风险很高,但贷款被打包后仍然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有人已经将年利率提高到至少8.75%。许多人甚至没有买到想要的数量。据悉,和普通受到保护的杠杆贷不同,精简版贷款不会要求借款者将债务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下,也不会要求季度披露财务状况。投资者之所以喜欢这种精简版贷款,是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浮动利率。浮动利率与伦敦的全球基准利率绑定,可以有效避免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利率上涨风险。精简版贷款由公司的资产作抵押,债权人可以优先于普通债权人和股东获得赔偿,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破产后,投资者能获得赔偿。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美联储过于持续的QE3尽管已经让银行业进退两难,但无疑给了这些中小企业以意外的融资机会,毕竟这些中小企业属于实体经济,而目前美国处于持续上升的经济周期中,这些创造财富的实体企业不同于房地产业,有相当积极的正面意义,而且美国企业有相对更为成熟的诚信体系。实际上,中国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年化成本都在24%以上,相比美国杠杆贷更具有风险,美国面向企业的如此金融创新——杠杆贷值得中国借鉴。(AYZR)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