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末,内地公布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旨在大规模投资於可推动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以期在短期内提振经济增长。
但可惜事与愿违。
虽然有大批资金投向基础设施,但更多投资却用於兴建新工厂丶炼钢厂丶办公楼和造船厂。这些项目很多都并无切实必要,导致当前内地经济饱受工业产能过剩之痛。过剩规模相当庞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会在未来几年拖慢内地经济增长的速度。
2008年11月,北京考虑到雷曼兄弟破产後令全球需求锐减,遂公布了4万亿元人民币(5万亿港元)的刺激政策。
这4万亿元当中,近半数计划投资於公路丶铁路丶电力线路等建设项目,另外1万亿用於四川震後重建,其馀大部分计划用於保障房建设。
最终,刺激政策的规模远远超过了4万亿元。内地银行大开信贷闸门,支持北京的刺激政策,全国各地的国企尽其所能争取银行贷款,大肆拓展产能。
2009年至2012年,内地投资每年增长近3万亿元。大量资金的确投向了基础设施,但至少也有同等规模的投资进入了房地产市场,而其中最大一部分(约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流向了制造业的新产能拓展。
这是全球史无前例的建设热潮。仅以玻璃制造业为例,其产能就增长了50%。狂热投资的後果就是,内地现有1,650家造船厂,而河北唐山的钢铁产能已超过全德国之和。
毫不意外,这批新产能现在大多处於闲置状态。去年,内地水泥产能就达到29亿吨,而市场需求只有21亿吨。
里昂证券的中国策略部主管郑名凯说,内地工业总产能中,目前进行生产的只有78%,与2008年需求暴跌期间的产能利用率相若。
郑名凯说,更严重的是,公司仍在不停地借贷和投资,今後几年的产能利用率还将进一步下跌,逼近70%的危险水平。工信部曾发出警告,在这个水平上,公司破产风险会上升(见图表1)。
这种情况不能持续。产能过剩已经导致工业领域陷入通缩,生产价格指数自去年3月份以来持续为负,推动企业债务实际规模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投资的拉动力也在减弱。现在,每4元人民币的资本投入才能带来1元人民币的经济增长(见图表2)。
唯一的选择就是关闭产能过剩的工厂。但郑名凯说,官方为消除过剩产能,曾试过合并丶推出能源效益和环保标准等方法,但皆由於缺乏政治力量,无法有效执行。
据郑名凯估算,内地制造业需要削减产能,并核销1.5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将导致银行业坏账比率增长一倍,为今後的经济增长带来沉重压力。
然而,当下中央政府是否具备政治魄力,无惧地方政府的反对,强力推行这些不受欢迎的政策?这一点仍值得怀疑。
郑名凯警告说,要有强大的领导力才能处理这一难题。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