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墙外楼: wxmang:读《易经》心得 – 小过卦:矫枉过正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Design-Led Engineering

Sourcebits - When your Mobile App has to be absolutely developed right. We've built more than 20 apps that have cracked the Top 10 in the App Store.
From our sponsors
wxmang:读《易经》心得 – 小过卦:矫枉过正
Aug 16th 2013, 04:41, by 墙外仙

一、原文简介(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艮山 上震雷 - 雷山小过)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其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大意:小过卦象是外四阴超过内二阳,阴称小,所以称小过。含有谦柔者可过,日用小事可过之意,而且仅是小有所过而已。当小过之时,可致亨通,但必须谨守正道。也即日常小事或谦柔行事,就算过一点中也可顺利亨通,但国家大事或刚强执事,稍微过一点中就有有困难。

所以当小过之时,谦柔居下则可,刚傲居上则否,就像飞鸟高飞,但闻其声而不见形迹,愈是高飞则愈穷困,能下飞则顺势而得其所安。所以能谦柔居下,可获大吉。

传统解释:

《序卦传》:信任必然要采取行动,而行动不可避免会有小问题,所以就要矫枉过正,所以中孚卦后是小过卦。

过就是过其常,过是为了求中,就是矫枉所以就正。矫枉过正之道,利于贞正,不能过激。小过卦讲小有过越可致亨通是指做事情稍有过中,也即有时矫枉过正不是坏事。

因为理论上虽说行贵乎中,但是在有些时候,矫枉则必须过正,就是说要想求中,就非要过一点不可,这种过越是为了求中,故可致亨通。
但是这种过只能在程度上稍微有所过越,也即施行小有过越不能不以"正"为根本标准, 否则就会大过而致凶,因此卦辞才说"亨,利贞"。

"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是指"飞鸟"发出哀鸣声以求安处,往上则无所适,往下则得安之象,比喻小过卦主于谦柔,宜居下,不宜居上,同样是小有过越,向上过越则凶险,向下过越则吉祥,也即矫枉过正宜宽容而不宜严苛,宜柔和而不宜刚猛,也即扭转局面,如果比原来更严苛,更刚猛,则欲速则不达。

从卦象看,小过卦四阴在外,二阳在内,阴多于阳,阴是小,所以是小者过也。六二,六五皆以柔而得中,故可小事;九三,九四皆以刚失位而不中,所以不可大事。小过卦内实外虚,如鸟之飞,其声下而不上,所以能致飞鸟遗音之应,宜下而大吉,所以也不可大事。

黄寿祺先生说:小过之道有三:一、可小事,不可大事,即施行日常小事,则可顺利亨通,若践行国家大事,则有困难。二、不宜上,宜下,即谦柔居下则可,刚傲居上则否,体现谦恭卑柔之本质。三、过以利贞,即所过越虽为柔小之事,但必须行之以正,谨守正道。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其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大意:《彖传》说:凡事宜中不宜过。小过是指谦柔居下者可过,日用小事可过之意,而且仅是小有所过而已。行而如此,则可致亨通。而小过之道,应行之正当,不可随意妄为,并应适时而行,以救时弊。卦中六二、六五以柔居中,是柔顺之人能行小事,而且其行而合宜,所以可获吉祥。九三、九四虽然阳刚之质,阳刚之人能行大事,但是失位不中,行事不正,不合时宜,所以不可大事。

小过卦象是中间九三九四二阳似鸟身,外四阴似足翼,有飞鸟之象。九四为上卦震的主,六五,上六二阴乘阳,有所违逆,所以不宜上;九三阳为下卦艮的主,下二阴承阳,顺而承之,所以宜下。

"飞鸟遗其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就是指上行大志,则有违逆事实,而下施小事,则能安顺大吉。

传统解释:

《彖传》基本上是逐句解释卦辞的。

《易经》系统中,阳为大,阴为小,小过卦中四阴二阳,阴盛而阳衰,是为小者过之象。

"小过,小者过而亨也"是指当事物失之偏颇,为了矫正它们,使之反于中,必须稍微有所过越,这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小有过越",才可由偏反中,得乎中道,自然可获亨通。

但是小有过越之道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实行的,它必须在当过之时进行,绝对不能随意妄为,否则盲目小过,势必会失正而凶,所以适合的时机对小过来说非常重要。《彖传》中"过以利贞,与时行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则是解释卦辞"可小事,不可大事"的。柔指六二、六五,刚指的是九三、九四。六二、六五虽阴柔得中,但柔顺之人能行小事,而不能济大事,所以只能是"小事吉"。做大事必须要有阳刚之才,不是阳刚之才绝不可能行大事,而小过卦中的九三、九四,一个个得位不中,一个失位不中,失去中位,则阳刚之才纵有通天本领也难以施展,所以在小过之时不能做大事,正如阳刚健壮之人本来能做大事的,可是尽皆居位不中。所以有能力有本领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恰当的位置,也是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的。

"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是指处于小有过越之时,也不可忘记谦恭卑柔。其中上逆指的是六五居上乘刚,下顺指的是六二处下承阳。疲惫的飞鸟,叫声巳如此悲哀,再向上强飞则必受更大伤害,此时则适宜于向下栖安为好,可见小过之所以宜下不宜上,也是由于上逆而下顺的爻象决定的。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大意:《象传》说:小过卦下卦是艮山,上卦是震雷,有山上有雷之象。雷震于山上,其声超过平常,所以为小过。

君子观察小过卦山上有雷,雷震于山上,其声超过平常之象,感悟到行止之恭,丧事之哀,用费之俭等平常小事,应当小小有所过越,即能以矫正俗弊。

传统解释:

小过卦下卦是艮,上卦是震,艮为山,震为雷,有山上有雷之象,象征小过。因为通常人们大多是在平地上听到震雷之响,如今震雷在山顶响动,山谷的回音,使得震雷发出的声音稍微超过在平地上的常态,所以用雷在山上之象来象征小有过越。

君子见到这山上有雷的小过之象,感悟到应该越发变得谦慈柔惠,(《象传》中所说的行止之恭,丧事之哀,用费之俭都是谦柔慈惠的行为),在这些日常小事上,君子能够稍有过越,以正世俗流弊。因为民俗朴质,君于待人表现出过分谦恭;因为人情浇薄,临丧不哀,君子表现得哀毁骨立,表现得过分悲哀;因为世风日下,奢靡盛行,君子便粗茶淡饭,表现得过分节俭。发乎其上,得乎其中,矫任者则必过其正。

黄寿祺先生说:大象传所举"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三例均为谦慈柔惠的行为,与卦辞"可小事""宜下"的意义正合。朱子语录云:"小过是过于慈惠之类,大过则是刚严果毅的气象。小过是小事过,又是过于小,如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皆是过于小、退后一步、自贬的意思。"

初六,飞鸟以凶。

大意:初六位卑,处小过卦之初,失位而不中,宜下不宜上,但是上有九四相应,所以积极上进,如飞鸟逆势上翔,往应九四,所以有凶险。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大意:《象传》说:初六位卑,本当宜下,却如飞鸟逆势上翔而有凶险,所以是咎由自取,难以自救,无可奈何。

传统解释:

初六处于小过卦之始,阴柔之质居于阳刚之位,而且不得其中,又居下卦艮止初位,正是不宜有所行动,宜下不宜上,而应安止栖宿的时候,但初六明知上有六二相阻,却不能自禁,而往应九四,必然会折断翅膀,坠落于地,不会有好结果。

但是初六也是悲剧性格,鸟之不当飞而飞,必罹网矢,飞鸟之过,一往而不及反,只能是自食其凶咎之果,谁也救助不了,所以《象传〉说:"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老子说:"善下莫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象说明凡事宜下顺人情,不可上逆天理。所以小过卦的原则是上逆而下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初六阴柔在下,小人之象,小人一般容易急躁,急于求成,再加上上面有九四应助,所以必然往上,就像飞鸟高飞,但是将无所安息。

黄寿祺先生说:初六居位不中正,前有六二为阻,却反其安下之道,而上应九四,此其自取凶咎也。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大意:六二柔顺中正,其进可越过九三之父、九四之祖,而遇其六五之妣。但是六五是君位,六二不敢擅越而以臣事之,六五遂得遇其臣。六二过与不过,都得乎中,这就是无咎之道。(祖,即祖父,指九四。妣,即祖母,指六五)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大意:《象传》说:六二不敢擅越六五之君而以臣事之,是因为六二作为臣仆不可过越其尊上。

传统解释:

九三是父之象,九四是祖父之象,六五是祖母之象。君也指六五;臣是指六二。小过就是阴过乎阳,过阳而反遇阴,也即六二越九三与九四二阳而与六五遇,六二柔顺居中得正,六二与六五居相应之地,同有柔中之德,志不从于九三、九四,所以越过九三与九四,从而得以与六五之妣相遇合,而六二、六五相应而皆阴,同类相从,虽过而非过。但是因为六五是尊位,六二不能擅自过越,于是就像臣仆对待君主那样去顺从六五,六五遂得以遇合六二,故而说"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

六二柔顺中正,过与不及皆得乎中,这是小过最善之爻。所以六二有中正之德,表面上看是过和不及,实际上恰恰都是适中的,六二没有什么咎害,看来也是理当如此。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所以无咎,正是在过与不过之中,妥善周旋而恰到好处。故王宗传曰:"或过或不及,皆适当其时、其分,而不愆于中焉,此在过之道,为无过也,故曰"无咎。"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大意:九三居下卦艮之上,阳刚得正,但是处于阴过阳之时,却自恃强盛,而不肯过为防备,则或有受伤害之虞。又其所应之上六,是居高位的小人,若其往上从之,必受残害,所以有凶灾。(戕,音墙,害)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大意:《象传》说:九三若有应于上六而从之,则有受伤害之虞,因为上六是居高位之小人,九三将遭遇严重凶险,而无可奈何。

传统解释:

九三居下卦艮之上,以阳刚之质处阳刚之位,得正,因为小过之时,事每当过,然后得中,九三得正势必会为诸多阴柔小人所忌恨,而且阴过之时,必害于阳,小人道盛,必害君子,所以九三必然受到他们的不断加害,暗算,但是九三以刚居刚,阳刚得正,自恃强盛,刚猛上进,根本就不把阴柔小人放在眼里,既不屑于谨小慎微,也不屑了严加防备,所以遭到小人的戕害。而且上应的上六又是一个阴邪小人,必然陷入凶险之中。

小过,只能阴柔谦下才能作为,刚猛是做不到的,九三阳刚不中,既不可大事,又谦柔,而且还自以为是不知防范,还去应上六而从之,违反了小过卦的"不宜上"之戒,所以凶。

"从或戕之,凶如何也"就是指在不知防备的情况下为小人们所加害,大难临头而不自知,这样的凶险是最严重的。

黄寿祺先生说:九三之凶,在于轻忽小事,不愿过防。李光地曰:"小过,小事过也。小事过者,敬小慎微之义。九三过刚,违斯义矣,故为不过于周防,而或遇戕害之象。传曰:"君子能勤于小物,故无大患",此爻之意也。"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大意:九四阳居阴位,能谦抑自守,又下应初六,合于宜下之道,所以无咎害。但是居位失正,对居其上位的六五君王,不可过于亲遇。若恃其刚健而欲求有所作为,则将有危厉,所以戒其应慎持静守之道,以永保行为之贞正。(弗过遇之,谓不可过于亲遇。勿用,指戒其静守,不可有所作为)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大意:《象传》说:九四对居其上位的六五君王,不可过于亲遇,是因为九四以刚处柔,居位不正,又以阳承阴,在小过之时,宜下不宜上,非遇合之道。而九四若恃其刚健而欲有所作为,将有危厉是指九四以阳而求悦于阴,这是违反常态的,终非长久之计。

传统解释:

九四阳居阴位,不为过刚,于是能够遇合下卦的初六,有卦辞的"宜下"之象,所以九四不会招致咎害。但九四阳居阴位,有失正之嫌,若主动前往应合上面的六五,则失去了其自慎静守之道,所以爻辞特别予以告诫说:"往厉"。因为遇合之道,必岀于正,合不以正,后必不终。同时因为九四处于小过不宁之时,以阳居阴,是不能有所为的。当阴过乎阳之时,不可前往求悦于阴,应当静守其正。六五君位,九四臣位,守贞而遇君则可,恃刚而轻往则危,必不善终。

同时还要求九四要"勿用"、"永贞",永守其贞就是不失己,亦不徇人,即不可施展才用,而要永远守持正固。

"位不当也"是指九四阳居阴位,这里是提醒不要觉得不过分刚强就能遇合阴柔而没有咎害,于是就忘乎所以,主动求应六五。因为"位不当也",所以九四此时必须静守"勿用"保其"永贞",万万不可主动往应六五,六五可"遇"而不可"往",若一意孤行,往应六五,则终将不能长久无害,即《象传》所说的"终不可长也"。所以"弗过遇之"和"无咎"都是有条件的。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大意:六五阴居尊位,下无阳刚之应,犹如在西郊之阴方,浓云密布,因无阳气相济而不能化雨。这就是阴盛于阳,小者过于大者,可小事、不可大事之意;也有阴虽盛于上,但是未能行其布施,而不能泽被天下之意。所以六五虽然不敢称君王以治天下,但以王公之尊,则能过行其臣职,竭力矫弊除患。但仅能消除一方之患,而不能平治天下。(密云,阴盛之云,指六五。西郊,谓施泽仅及一方,不能被及天下。
公,指六五以阴居尊,位臣之极,故称公。弋,音意,以细绳系于箭矢而射。在穴,指藏于穴中之狡兽,比喻隐患、弊端)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大意:《象传》说:六五阴柔,已居上位,因无阳气相济而不能化雨。

传统解释:

六五以阴柔而居尊位,高高在上,有"密云"之象, 但是因为六五下无阳应,无阳与之相合则不能成雨,所以爻辞说"不雨"。

"自我西郊"与"密云不雨"是指密云既然是从城邑的西郊升起来的,那么云一定是西风吹来的,而西风一般是不易成雨的,所以"自我西郊"是"密云不雨"的原因,也即六五处在这样的小过之时是注定不能大有作为的。密云不雨,在小畜卦中,是因为阴不足以畜阳,而阳过,所以不雨。小过卦是阴过乎阳,也不雨。一为阳之过,一为阴之过,皆阴阳不和之象。所以不能为雨。也即难成什么大事。(小畜卦中已经说过:阳降阴升,合则和而成雨,阴已在上,云虽密,孤阴不能成雨)

从卦象看,泽动于上,艮止于下,就是不雨之象。

"公弋取彼在穴"中的"公"是指指六五自己(公是臣之极,六五极阴之盛,所以不称王而称公),该"在穴"是指是隐藏在洞穴中的野兽,是说六五身处君王之位,虽不能施惠天下万物,但是作为一个王公贵族尚可以稍稍过行其职,竭力除害,矫正弊端。(这个彼在穴也指六二)

所以六五密云不雨之象实际上正好切合了卦辞"小者过","不可大事"之义。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

大意:上六居小过卦之终,阴处穷高之位,物极必反,过越至极,本与九三有应,可有亲遇之道,但是阴居阴位,是以小人之身,过亢之甚,已过阳刚,过而不遇,犹如飞鸟穷飞不已,终无所托而遭矢射之祸,所以有凶灾,且是自取其灾。(离,同"罹",指遭遇不幸。灾眚,灾指天殃。眚,音省,指人祸)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

大意:《象传》说:上六本与九三有应,本来有亲遇之道,却因为上六已居亢极之地,所以过而不遇,是过越至极而自取其灾。

传统解释:

上六居小过卦之终,处过之极,稍微一动就过,有处上卦震之极,必然会动,所以必然会过。其实阴柔所处过高,早己失去适中之道,必然偏而不中,过而不回,所以只会继续高飞向上,而不会向下。所以不仅不能应合在下的阳,而且己身之亢超过极限,所以才说"弗遇过之"。一般说来,阴阳之气,同类相斥,异类相感,上六过亢变阳,则与九三相失,不能相应,也即"过而弗遇",这种处境是自找的。

"以小人之身,过而弗遇,必遭罗网"是指飞鸟拼命向上,飞到了极点,然而却遭到射杀,比喻上六过极,是自取其灾。

所以万事万物都要适可而止,纵使小有过越,也不应超过其应有的度。

小结:小过卦说明有时要小有过越,矫枉过正的道理,但是小有过越之道只能用以处理日常些微小事,即卦辞所说的"可小事,不可大事";而且小有过越的根本表现为要谦恭卑柔,也就是卦辞说的"不宜上,宜下"。

小有过越虽说可以获得吉祥,所获的也只是些柔小之事,但是这要建立在"正"的基础上,要守持正固,否则必然导致凶险。卦中的六爻都是说明这个意思的。六二,六五因其阴柔居中,最得小过精髓;
初六与上六虽说也是阴柔之体,但都违背"宜下"之理而致凶险:初六、上六二爻,都是阴过而不中,所以凶,而且从象看,初六、上六都是鸟翅之末(小过卦整体是鸟象),初六在下卦艮的初位,当止反飞,以飞致凶;上六处于上卦震之极,其飞已高,动而成离,则离于网罟;九二九四两阳,前者过,刚盛,不能自下,后者居于阴柔之地,刚而不过,故前者"凶"而后者"无咎"。

所以"宜下"的原则对小过极为重要。不过矫枉过正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稍微过分可能就适得其反,过犹不及。这就是高手与低手的区别,高手可以把事情玩到极限而不崩盘,低手或者不敢玩,或者一玩就完蛋。

二、牵强附会--约法三章定关中

矫枉过正效果最好的例子是刘邦约法三章定关中。

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越过武关,在蓝田大败秦军,进入关中,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军纪混乱,刘邦自己也想胡天黑地,乱搞一气爽一把,张良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可是现在,你刚一进入咸阳便打算安心享乐,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

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把土匪军队带出城,还军壩上 。刘邦还军壩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壩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话的大意是:关中父老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哥不是土匪,哥是关中王,哥是来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建立和谐社会的,不要害怕。以后不能再看谁不顺眼,就以造反起义为名把他杀了,和谐社会讲究和谐,不许杀人,杀人要偿命;也不要打架斗殴偷东西,那也是要进班房的。至于其他秦朝的严刑峻法就算球了,一风吹,不实施了。公务员同志们,稍安勿躁,继续执行职责,哥还认你们。士农工商继续从事旧业。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这个安民告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虽然字少,但是内容不少,首先,刘邦表明自己入关的目的,是推翻暴虐恣睢的秦王朝,为父老兄弟除害,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不是来掠夺老百姓的,打消了关中百姓的疑虑和恐惧心理。其次与关中百姓套近乎,没在旧秦国与旧六国之间划分,而是强调"父老苦秦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我一样同是受害者,遭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消除不同国家人的隔阂。再次,既往不咎,全盘接受秦朝原有官吏,尽管他们"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因为官吏是稳定社会最主要的基础,因为这些官吏熟悉关中地区的地理、民情,与关中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且有丰富的吏治经验。

刘邦没有意气用事,是政治家而不是草寇。约法三章满足了关中百姓在改天换地,国破家亡时刻对正常秩序、安定生活的迫切要求,消除了百姓的忧虑与不安。

宋代人评价约法三章:"秦网苛密,民无所措手足。一旦而遇三章之约,如脱之汤鼎,濯之清波之上。其为喜幸何如哉!"乾隆评价约法三章:"沛公仗义而西,三章之约,炳然应天顺人。"

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一来,人又益喜,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样,刘邦就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在未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斗中,获得了持久战的本钱。

当时关中是中国农业最发达,受到战争伤害最小的地区,战争资源储备最丰沛,"秦地被山带河,关塞坚固,土地肥沃,号称天府,一旦有急,百万之众立时可集","南临渭水,北依九嵕,左挟崤关,右控陇蜀",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能否取得关中的民心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张良对关中的评价:"左控崤函,右挟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其实当时关中的战略价值有点向国共内战时期的东北,刘少奇说过:只要有东北,就算丢掉所有地方,也能打败蒋介石。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留守后方,多次动员秦地的人力、物力去支援在前线鏖战的刘邦。所以,关内侯鄂千秋称萧何的功绩是"万世之功"。

关中老百姓对刘邦的支持,记载于历史的有几次:公元前205年(汉二年)3月,刘邦在洛阳为义帝发丧,通告诸侯讨伐杀害义帝的凶手:"寡人……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所谓"关内兵",就是关中老百姓。

刘邦五六十万联军在彭城被项羽击溃之后,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所以刘邦能"复大振",使项羽"不能过荥阳而西"。"老弱未傅"意指年龄在23岁以下、56岁以上,不在服役名册上的男子,这一批人力大概有数十万人,他们"修习战备,高上气力",其中一部分人的亲人遭项羽坑杀,抱着向项羽复仇的心理,另外大家秦人也担心项羽二度入关,将再次大肆屠杀他们的亲人,必然全力抗击楚军。所以,这一批兵员,无论就其素质或同仇敌忾的心理而言,均大大高于"拉夫"凑集的乌合之众。

兵员之外,大量的粮秣、军用物资也靠关中,"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所以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约法三章之力也。"

尹起莘说:"夫秦以苛酷结怨于民,沛公入秦,首除其虐,如救焚拯溺,深得吊民之理。其宽大爱人之雍容气象,于兹可见。虽三代之得天下,亦不过如是而已。惟合前后所书观之,则汉业之兴,非偶然者。"

针对约法三章,毛主席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秦末天下大乱,酷法苛政是很大一个原因,秦始皇"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用的是法家思想,秦朝的法律依据的就是春秋李悝的《法经》,共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等六篇。按照《晋书》中的说法,此法典是"集类为篇,结事为章。"就像现在的刑法民法,第几章第几条第几条款一样,并不是简单的六项内容。六篇其实就是六类,每篇之中又分几章,而"一章之中或事过数十",又包含了许多条款。由于实施刑罚过于严酷,搞得人心惶惶不安,《史记》说:"囹圄如市,悲哀盈路",所以"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所以约法三章顺应民意,获得最广泛的支持。所以刘邦约法三章,比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更有力量。

而项羽正好相反,不是收买人心,而是败坏人心。

正当刘邦在壩上约法三章时,项羽率诸侯的40万联军和秦将章邯的20万降军进抵河南渑池。秦降卒们担心,万一入关后不能打败秦军,"项羽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所以军心动摇。项羽害怕这些降军人心不服,到关中后无法约束,会出乱子,便在一夜之间将20万降卒统统活埋在渑池附近,只留下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3人,从而造成了自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40万降卒以后的第二次大惨案。不但丧失了20万军队,也丧失了关中父老的民心。

紧接着,项羽进入咸阳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然后纵火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止。此举使他彻底失去了关中民心。

楚汉相争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100万,而刘邦的兵力只有10万,力量对比相当悬殊。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来都是如此。

当然这种约法三章的矫枉过正只是"小过"而已,不可能成为长期的治国理政的基本国策,因为"小过"宜小事不宜大事。事实上,《汉书刑法志》就说:"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刘邦统一天下后,也觉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萧何定律,萧何便在秦律的盗、贼、囚、捕、杂、县六篇外,又增设户、兴、厩三篇,形成《九章律》,后来叔孙通又增"傍章十八篇";到了汉武帝,张汤增加《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增订《朝律》六篇。这时汉朝的法律篇章就达到了60篇,是秦朝的十倍了,这还不包括当时的令甲(相当于现在的条例)300余篇。而为这些律法所做的司法解释那就更多了,后来的《晋书》记载,当时 "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好家伙,2万多条,700多万字,"言数益繁,览者益难。"执法者看都不一定看得完,更别说熟练运用了。法律总是不断健全完善的,内容多了条款细了,也是治国能力的进步。

所以刘邦的"约法三章"只是矫枉过正的一时之作而已。

刘邦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是中国历史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包括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提倡节俭。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