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在食品行业混过几年,客户群和OSI高度重合,现在又在食品安全圈子混,所以对于食品安全,尤其是快餐业的食品安全,谈不上权威,但是做做科普绰绰有余。
先说下OSI,这公司很牛,牛到连kfc的单子都不接,所以他们根本不缺业务,而且其实M和K记给到福喜的毛利都不低的,所以昨天听到新闻的时候真是万万没想到,因为违规的事情其实大家都在做,这个相信不用解释,但是违法的事情,这种级别的公司真的没必要做,只能说管理层作死,或者添惯了刀口这次终于被捅穿了。而且肯定有内应,并且内应的级别不低,食品工厂是不允许带电子设备和首饰进去的,更别提拍摄了,这个相信大家都懂。
再说说说国人自以为的百毒不侵的问题,那是由于我们食品烹煮方式普遍使用高温,所以致病菌和毒素基本都能被干掉,除非运气不好碰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耐热能力高的病毒,所以只要吃得东西是正常的,高温烹饪的,基本不会出事,而老外的东西冷食居多,随便沾点脏东西就容易倒,另外一个是肠胃适应问题,你去吃一年素,再吃荤,大概率拉肚子,这个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去搜索下李斯特菌啊,诺瓦克菌啊,其实国外发生的事情国内也不少,只是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国内影响要小很多。
所以由于上述的原因,食品安全是快餐业的重中之重,因为冷食生食比例大,流水线操作,一个步骤被污染,一挂就是一大片,同样的问题中餐就没有,有问题也是冷菜居多,热菜只要烧熟,别用馊菜,很少吃出问题。因此OSI的那些个客户,比如M记和K记,就算是台湾的德克士,对于这块的态度比中餐重视无数倍,中餐的后厨你去一家吐一家,不信你去看看化油池,M记11点关店的门店清洁工作至少要做到1点。你仔细观察下,他们的抹布都是有色边的,因为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中餐一块抹布用到底……而且快餐人流量大,讲真他们是真的不敢在这块造次,换你你也不敢不是?所以这就是为啥说M记之类良心,至少干净。
快餐业的成本控制是个很精细的活,虽然原材料成本只占40%左右(M记和K记的水平,德克士和华莱士高一些)库存管理,人员培训,办公人员都是很庞大的开支(K记港汇、美罗都有N层办公室),一个环节差一点整个根基就毁了,所以这可能就是国内餐饮做不大,或者说地域限制明显的原因之一吧,管理跟不上,现在就很流行管理层聘用M记的人,跑到哪儿都是M和K记出来的……同理,他们的品控也是行业顶尖的,要知道很多知名餐饮可是没有品控……他们所谓的品控就是和工厂交换确认些文件罢了……当然业内顶尖不代表水平高,只是人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很完善,只要一条条对就ok,但是对于工厂来说真的非常麻烦和细枝末节,外加一线工人的素质……所以偷工减料是无法避免的
说说和OSI相关的违规情况,我直言不讳的说,违规情况普遍存在,谁都不干净,原料二次利用,利用再加工改变保质期,过期原料嘛……很不幸,不少……但是用变质的不多,就算不被查,毕竟人多口杂,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而且擦边球最多是违规,但是这是违法,责任人要关进去的,被查二话不说先关厂三个月,所以真敢干的工厂真不多,反倒是经销商干的比较多,改了日期直接卖给门店,非常普遍……反正吧,乱起八糟的违规非常多,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简单,监管体制不严,违规成本太低,食药监也懒得来查,来查也会提前通知,平时好吃好喝伺候着,那么多年大家也默认了,反正别说吃死人,连吃坏肚子可能性都很小,熟制品一般都是高温加工后直接零下30速冻,哪个受得了?生制品进店要完全加热,毒从何来?除非是李斯特菌这种奇葩菌,变质了也不变味,但是毕竟概率低。
最后回到题首,OSI出个问题大家山呼海啸,这的确是好事,但是现实中呢?今年关于夜排档、黑暗料理的话题也不少了,不还是该吃吃该喝喝?我还是那句话,在所有餐饮中,快餐在任何方面仍旧是最良心的……当然这不是他真良心,是客观条件限制的,如果要给个个人建议的话,还是连锁餐饮,尤其是全国和全球性的连锁最安全……
小贴士,菌落达到十的7至8次方,食物开始腐坏,微生物半小时分裂一次,危险温度是5-57度,在这个范围内,基本7-8小时就坏了,所以食物没吃完要放冰箱,一来温度低,而来降低被污染的风险,吃之前要加热,要勤洗手,这样可以降低50%的食品安全风险,M记门店都有抗菌洗手液,免洗的,吃饭前记得用一下……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