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6月3日(作者 沈燕) – 中国刮骨疗毒式的反腐风暴愈刮愈烈,在赢得民心的同时,亦显现被总理李克强直斥为"尸位素餐"的后遗症:在反腐利剑高悬下,官场人人自危,"多做不如少做"反倒成为部分政府官员奉行的为官之道。
业内人士指出,反腐+改革是习李政府执政逾一年来的最大看点,在中国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之际,这种"为官不为"无疑会成为改革"拦路虎",因其决定着中央改革举措能否真正落地。而要重塑官场形象,打造高效廉洁政府机构,用人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将是关键。
"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在上周五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表示,反腐的力度和成绩有目共睹,但现在是改革推进明显滞后。虽然总理不断喊话警示,但从政策的落实,以及职能及基层一些官员的表现看,对推进改革并不积极。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今年出台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包括加大铁路投资,简政放权继续给企业松绑,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等,所有这些稳增长政策都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落实到位。
而近期连续两次国务院常务会,李克强都强调,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通过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既督地方,也督部门。
受稳增长举措等提振,最新公布的5月中国官方及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双双回升,其中官方制造业PMI连升三个月至年内新高,汇丰制造业PMI终值亦创四个月高点。
尽管先行指标显示经济有企稳迹象,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微观领域的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依旧是困难重重。
**好政策能落地,官员执行力是关键**
虽然身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们并不能创造中国的GDP,但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却决定着好政策能否落地,决定着能否真正为企业减负减税,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着企业生存和经营环境是优是劣。
眼下越挖越深的反腐战壕,无疑将净化企业经营环境,距离创造公平,高效,廉洁政府机构的梦想又近一步。
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明显加强,涉及省部级高官已逾20多人。伴随着中央巡视组不断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各地落马官员亦不断,包括近期被免去江西副省长职务的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调查的吉林通化市委副书记、市长田玉林,安徽滁州市委书记江山等。
一位来自地方的官员私下直言,"现在官场是人人自危,尤其是处级以上干部;科级以下还好,因为通常没什么权力,也就意味着没有腐败的机会。"
但面对反腐利剑似乎难以触及到的官场不作为,以及消极懈怠的官场作风,完善现行的监督机制和用人机制也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周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的语气异常严厉,向在座的官员们发出诘问:"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责'啊!"
或许,中国总理对官员们尽责不够表达的不满,实质上是对官僚作风的不满,也正是中国强调政府职能改革的核心所在。但如何推进落实恐怕是决策层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石小敏就提到,目前这个局面也是中国推进改革中面临的必经阶段,这一轮改革核心是政府要"自废武功",现在只看到上面的决心,缺乏下面的配合,"毕竟新一届政府上任时间不长,完善游戏规则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时间。"
前述不具名来自地方的官员就坦言,纠正官场的风气高压反腐只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更要从制度建设方面约束官员的行为,有可为也要有不可为,"在强调官员要有职业操守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热情也很重要。"
不过,一位正在地方挂职的官员则表达了不同意见。他称,目前经济下行与其自身经济规律有关,"当然在中国一直是强调问题导向,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政策导向就转到稳增长,但与反腐并不矛盾,两者是各行其道。"
该位人士也提到,无论是反腐还是改革,都需要经济保持平稳的大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在适应重拳反腐成为官场常态,以及制度建设逐渐完善后,很多现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