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星期一

墙外楼: 关于美国干预主义的争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pp Marketing Guide

Start Running App Marketing Campaigns That Increase Revenue & Engagement
From our sponsors
关于美国干预主义的争论
Jun 23rd 2014, 00:24, by 墙外仙

由于伊拉克局势急转直下,美国国内关于是否应退出干预主义的争论变得重新激烈起来。
在《新共和》杂志上,保守派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指责奥巴马正在引导美国放弃干预主义,并认为这些举动将对国际秩序造成威胁,且不符合过去70多年里美国总统在外交事务上的做法和先例,在这篇《超级大国不能退休》的文章中,卡根呼吁奥巴马不要理会那些让美国放弃干预主义的游说,转而对国际事务重新采取强硬政策。具体到中东事务,卡根认为,美国当初就不该从伊拉克撤军,此后则应坚决在叙利亚动武,今天的一切或许根本不会发生。卡根认为,奥巴马在中东、东欧犯下了不干预的错误,引发了如今的后果,这"从反方向证明了自己10年乃至20年前就重申的一系列观点",也就是美国应该采取"自由干涉主义"立场,继续主动对国际事务进行军事干预。《新共》杂志称,卡根和希拉里.克林顿在许多问题上有共同语言,这让他觉得,自己即便不能说服奥巴马,也可以寄希望于希拉里有朝一日上台执政。
但《纽约时报》文章对卡根的干预主义观点提出质疑。文章指出,卡根一家都和干涉主义有密切渊源,他的父亲唐纳德是新保守主义元老,弟弟弗雷泽是2007年美国增兵伊拉克的决策制定者之一,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纽兰是助理国务卿,也是"乌克兰录音带"的主角,文章认为这一家人正极力将干预主义渲染为跨党派的主流外交政策意见,但早在十年前,保罗.D.沃尔福威茨和理查德.N.珀尔等人极力鼓吹并兴盛一时的"军事输出民主"观,早已因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后果而信誉扫地,而卡根家族也于此脱不了干系。文章还援引一些批评者的话称,卡根为证明自己的远见卓识,往往刻意回避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危险后果。文章表示,奥巴马显然并不认同卡根的观点,并曾在5月金融家布莱尔.艾弗隆家庭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筹款聚会上表示,像麦凯恩等人所鼓吹的,让美国对叙利亚及其他全球热点问题进行干预的说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他并表示,那种认为美国可通过广泛使用武力维护全球秩序的说法,是"非常危险的谬论"。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指出,奥巴马如今左右为难,如果转而采用干预主义,重新在伊拉克大规模使用武力,就会令其最初的竞选承诺、极力炫耀的最重大外交成果——从伊拉克撤军,变成一个笑话,这意味着他的重大政治失败;反之,倘美国不干预情况下,伊拉克局势继续恶化,他仍会以一个失败总统的形象留名史册,这同样是不能接受的。但共和党也不会从中得到好处,因为布什当初的出兵决定同样是左右都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文章援引今年早些时候皮尤/今日美国民调数据显示,受访者中认为美国在伊拉克用兵是错误的比例高达50%,持相反立场的仅38%,CNN/ORC民调则显示,认为出兵伊拉克是错误的比例高达62%,相反观念比例仅37%。ABC/华邮民调认为"伊战得不偿失"比例为58%,持相反观点的仅38%,其余民调结果也类似。这表明干预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认同感每况愈下。
美国在建国之初奉行的是门罗主义,即将整个美洲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美洲范围内的事务放手进行军事干预,包括建国之初(其实建国前即以开始)试图吞并加拿大,建国后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不断向西扩张,最终一直将美国国土推进到太平洋之滨,对墨西哥多次用兵并吞并其大片国土,等等。在长达190年的漫长岁月里,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在美洲范围内的基本战略政策,即将美国视为整个美洲的主人和保护者,将对其它美洲国家进行军事干预,视为美国的权力和义务。正因如此,美国在美洲扶植过海地杜瓦利埃家族、尼加拉瓜索莫查家族和智利皮诺切特政府,直接出兵干预过墨西哥、尼加拉瓜、格林纳达、巴拿马等国,借助雇佣兵和代理人颠覆过许多国家的政府,甚至对西班牙发动了美西战争。在190年时间里,尽管美国政府不断更迭,其对外政策、战略也屡有变化,但美洲的门罗主义却一直如故,直到2013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宣布放弃门罗主义。
而在美洲以外,美国的军事干预路线则经历过曲折。建国之初,美国秉持"不干预"原则,甚至不惜和法国人撕破脸皮,拒绝站在"大恩人"法国一边对英开战;19世纪初,北非巴巴里海盗劫持美国商船,佩里指挥的分舰队前往营救被击败,促使美国积极发展海军,并最终在远离美国的地中海地区消灭了海盗。这次干预的成功促使美国海军崛起,并出现了"大白舰队环球航行"等轰动性事件,和马汉《海权论》的提出。但由于美国是殖民主义的后来者,已无法分一杯羹,不得不推动"门户开放"、"自由航行"和"利益均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美洲以外实施干预主义的热情和能力。
一战爆发时美国宣布中立,从中获取许多好处,随后又因"无限制潜水艇战"对德宣战,大量美军投入欧洲战场,获得了战后的重要红利,却也让美国付出沉重代价。正因如此,一战后美国国内的主流思潮是"不干涉主义"(中立主义),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才激起美国人参加二战的热情。
作为二战最大赢家,美国在战后充当起"自由世界"保护者角色,干预主义是政坛主流思潮,但其间因越战等因素,出现过几次小规模的反复,直到"里根主义"即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干预主义原则得到确定,苏联的解体更将干预主义推到顶峰,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是其发展顶点,也是拐点,两场战争的长期化,令干预主义悄然褪色,奥巴马的上台和美国从两个战场的撤军,则表明其已非美国政治主流。
在民间,战后60-70年代因不满越战,美国曾出现大规模反战思潮,但70年代后期精英主义盛行,干预主义的新保守风气在民间占据上风,直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性质不断遭受怀疑、巨大伤亡和财力物力代价令民间支持率下降,不干预主义才重新抬头。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