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有何重要意义?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和亚洲版主编在以下两篇文章中予以探讨。
马丁•沃尔夫:美国的霸权仍会持续多年
上周我们得知,中国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据信,美国自19世纪7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是世界头号经济体。考虑到这一点,中国超越美国将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但它还没令人瞩目到一些人所担心、另一些人所期望的程度。
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比较计划(ICP)存在已久,先来说说它得出的估计数字有何意义。该计划旨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2011年,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1%。但考虑到中国有大量的非贸易商品和服务价格低廉,按购买力计算,中国与美国的这一比例将上升到五分之一。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按购买力计算,该国的人均GDP仅列世界第99位。由于中国经济产出有近一半来自投资,它的相对人均消费甚至更低。
但中国是个巨大的国家,2011年人口达13.4亿。相比之下,就连拥有3.12亿人口的美国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尽管中国穷得多,但按购买力计算,该国的GDP在2011年已达到美国的87%。现在则肯定已超过美国。
人们可能会质疑新近修订的数字是否准确。答案是,它们是合理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它们意味着什么?它们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中国是贸易超级大国,去年商品出口比美国高出14%,但商品进口比美国低31%。进口市场的规模决定了一国在全球议价中的实力。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以相对高速增长,它不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
经济实力的另一个衡量角度是外汇储备持有量。截至今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达4万亿美元,堪称巨大。但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资产,西方央行只需按几下键盘便能在瞬间内制造出来。的确,中国可以抛售这些资产,但那样做的话,它将是最大的输家。在我们这个储蓄过剩的世界里,美国可以轻易找到其他买家。
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位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这使得美国对全球金融格局和全球监管的细节拥有非凡的影响力。这种现状可能会维持很长时间,部分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需要成功退出巨大的信贷繁荣,在此过程中它将面临不少挑战。
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另一评判标准是科技。有一点能证明中国仍然远远落后:该国总体经济的平均生产率仍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除了华为(Huawei)这个突出的例子之外,中国缺少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相比之下,美国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企业。
技术优势和美国的国防支出规模,为美国军队赋予了覆盖全球的影响力和实力。这很可能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外,美国其实处在一座巨大的岛屿上,南北邻国相对弱小且友好。中国则被强大且心怀嫉妒的国家包围。而且,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有能力建立强大的盟国体系,而中国却没能建立起可以相提并论的盟国体系。
美国还具备"软"优势:影响力深厚的大众文化;引领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无与伦比的科研基础;对自由和民主理想的坚持——自由和民主仍然吸引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尽管美国屡屡未能践行。对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而言,中国政治体系的吸引力远不及美国,其历史文化也较美国陌生得多。
我们可以满怀把握地期待,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相对规模将继续增加。该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能力亦是如此。然而,这个崛起的巨人还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拥有美国那种影响世界的能力(前提是后者得到贤明的治理)。
但同样确定的是,我们正在踏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权力和影响力必须被认可、被顾及,尤其是在全球治理方面。诸如此类的权力过渡并不容易。
考虑到两个大国之间差异悬殊,权力从美国向中国的过渡可能尤为棘手。世行的最新报告是这一漫长而曲折过程中的又一步。
——————————————-
戴维•皮林: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
当年邓小平提出"蹈光养晦"时,可没有考虑到有"国际比较计划"那些多管闲事的统计学家。就在上周,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计划成功"曝光"中国即将在今年成为以购买力计算的世界最大经济体。
中国改革之父邓小平生前曾主张,中国在崛起的同时最好隐藏自己的雄心。与邓小平的建议一致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比较计划的说法不太高兴。在国际比较计划上周发布的报告中,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对国际比较计划的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见,并表示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报告得出的结果属于官方统计数据"。受到严格控制的中国媒体也远远没有大力宣扬中国突然登上世界经济巅峰的消息,而是对其低调处理,甚至完全避而不谈。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裴敏欣表示:"中国人认为这只是一种会计操作,并不是一块真正的里程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低调反映出中国对现实的清楚认识。中国充其量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比秘鲁还低一点。中国的科技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其他西方经济体,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对手——日本。在军事上,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美国相比不值一提。此外,中国还缺乏对外"说服力"。中国没有一个足够诱人的政治体制、无法影响全球舆论。中国最密切的盟友是朝鲜和巴基斯坦这类国家。现年85岁的茅于轼被视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家之一,他对这份新出炉数据的看法是严肃而现实的。他承认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但他认为这只不过说明中国拥有13.6亿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茅于轼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不令人惊讶,但这只不过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中国是大而不强。"
茅于轼表示,中国人民自19世纪以来一直为国家的孱弱而"感到屈辱",如今他们为中国新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而欣喜。但从其他方面来说,中国显然还十分落后。"中国对科技进步几乎没什么贡献……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不民主,并且中国社会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茅于轼在毛泽东时代曾多次遭到清洗,即便是现在,他的观点也被视为十分危险。他赞同一些人的预言,认为中国会因投资过度和债务过于庞大而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
然而,《当中国统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一书作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则认为,正是因为有关中国会出现系统性崩溃的预言始终不绝于耳,使得我们未能认识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他表示:"人们对中国还存在一种抵触情绪,无法认识到这股潜在的趋势。"中国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块又一块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最大碳排放国。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出很可能将占到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将超过欧美经济规模的总和。"这其中许多状况都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当像这样的'超越'一刻来临时,人们应该警醒了。"
中国崛起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通过成为全球低成本制造工厂,压低了商品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中国上亿劳工的竞争可能也降低了西方的工资水平。
作为巨大的原材料进口国,中国已开始改变各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命运——从巴西到澳大利亚、从蒙古到安哥拉。如果非洲经济最终也开始发展,那将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来自中国的需求。
尽管茅于轼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诸多方面都持批评态度,但他也明确表示,"中国为世界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并且中国有许多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地方。
从战略上说同样如此,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无法与美国相比,但中国已经在发挥地区影响,在历史影响范围内提出了一些主权要求。中国与日本就"尖阁诸岛"(Senkaku,中国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以及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就南中国海问题的摩擦不断升级,原因就在于此。
雅克认为美国战后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是不可维持的,他认为这些争端是"该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秩序确立过程中的第一次'生长痛'"。尽管刻意保持低调,但中国已经登场。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