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
【中国政府需要明确重大政策的优先级】
在经过前期系列会议定调后,4月以来,中央密集出台重大政策,令市场目接不暇。据统计,自4月20日至今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十余项重大政策,涵盖"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诸多领域,其中的一些更兼顾多重目标。在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中国政府此举引起各方讨论。
较乐观的评论称,近期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具有很明显的针对性,这与以往一揽子的刺激方案不同,它不再是简单笼统的刺激经济规模扩张和速度的提升。比如说,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进棚户区改造等措施,不仅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更将惠及民生;稳外贸政策将提升外贸质量和竞争力,兼具了稳增长和调结构;"新国九条"是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更多的是促改革;而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更多的是为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分析认为,当前政府并不倾向于大规模"放水"来刺激经济。这一系列措施既能产生短期效益,又与长期转型目标不悖,体现出"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
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对政策密集出台的效果并没有这样乐观。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在文本上基本都是有的放矢,各有各的目标。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股脑儿向市场推出,将很难发挥全效,起到"1+1>2"的效果。换言之,政策虽多,重心却很分散,落实起来将遇到诸多挑战。
具体而言,一是政策覆盖面大,难免有"撒胡椒面"之嫌。比如在"稳增长"相关政策中,中央政府便点名了棚户区改造、铁路基建、长江经济带、个人住房贷款、扶助小微及外贸稳增长等多个议题,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每个都很重要,都不可偏废,但却会产生明显的政策失焦。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在诸多政策性任务面前,将很难取舍,除非像2009年那样不分青红皂白有项目就上,而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有违不会推出"强刺激政策"的承诺。
二是多个政策目标间原本就存在着冲突,需要加以权衡。最典型的是"稳增长"与"防风险",前者要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后者则在不断清理过往市场自发形成的各类"影子银行"渠道,抬升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一点在地方政府融资中表现得格外突出。一方面是棚改及铁路基建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却要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在市政债刚刚开闸,短期内难以取代既有平台的情况下,这将令地方政府融资出现真空。
在"稳增长"/"惠民生"与"促改革"之间,同样也面临着取舍。如前所述,"稳增长"/"惠民生"多是一些政策类的项目,而"促改革"却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稳增长"压力下,商业银行将被迫从事政策类银行的业务,将资源投放到收益微薄的领域。比如央行近日在一次座谈会上,便要求商业银行在房贷问题上更讲政治;又如棚改及保障房建设原本就是微利,但却要求大力推进。这些矛盾令金融机构对自身的定位产生困惑,以至于有银行高管抱怨身不由己,通常是政府来决定商业银行何时及如何发放贷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政策期限之间存在着错配。在一些长期改革还未落地和见效前,在体制机制还没有理清楚的时候,便率先推动项目上马。无论是城镇化、铁路基建这些大项目,还是扶助小微这类接地气的政策,目前来看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都不完备,推进起来自然处处掣肘。
要指出的是,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效果会有所折损,但还是有必要推出的。只是需要更好地理清楚政策思路,明确优先级和侧重点,在具体执行时有所取舍。总的来看,应以长期为主,将基础性的改革落到实处,利用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带动短期政策的执行。从这一思路看,包括社会征信、市政债、PPP(公私合营)、铁路改革在内的政策应当优先推进。要把"促改革"放到首位,利用改革,创造新的条件解决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政府近月推出十余项重大政策,彰显出在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不过,这些政策在落实的时候会面临多重挑战。中国政府需要理清楚政策思路,明确重大政策的优先级,需要把改革相关的政策放到首位。(ALX)返回目录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PPP项目并不是解决地方融资难的万灵丹】
备受地方政府关注的PPP(公私合营)清单21日正式发布。据发改委网站的公告,经国务院同意,为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首批推出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首批推出的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80个项目涵盖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24个),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2个),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36个),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10个),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8个)等方面,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及营运。80个项目中,对于已开工建设和基本明确投资者的项目,应加快建设营运进程,或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尽快形成示范效应;对于尚未确定投资者的项目,应创造条件进一步落实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及营运,具备条件的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有关项目业主要强化市场主体责任意识,依法经营,努力把项目建成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营运的样板工程。此外,对于80个项目之外的符合规划布局要求、有利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也要加快推进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开放。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央层面推出的第一批示范项目,这80个项目的意义重大,将成为后续项目的参照标准。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只是将PPP视为缓解债务压力的一种方式,而忽略了有关的制度建设,这样的观念需要尽早扭转。地方政府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制度的建设上,要保障民间资本的合法权益。归根结底,PPP是公私双方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但这些高投入的合约要经受住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检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PPP,不只是政府与私人投资部门双方的合作,如何体现公众利益也是重要考量。而这些都要在实践中予以探索和完善。(RLX)返回目录
【政策:新一轮企业搬迁潮须妥善做好污染防治】
随着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已经开始。环保部5月19日发布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透露,全国不同类型的数万家企业甚至更多将在未来几年内实施搬迁,涉及的污染土地面积十分惊人,企业关闭或搬迁后遗留的场地在再开发利用时存在较大的环境健康风险。为了防范工业企业关停搬迁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和滋生突发环境事件,环保部于5月20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环保部要求企业关停搬迁前应根据各种情形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在关停搬迁过程中应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或使用,妥善处理遗留或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待生产设备拆除完毕且相关污染物处理处置结束后方可拆除污染治理设施。《通知》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土、建设部门,对于拟开发利用的关停搬迁企业场地,未按有关规定开展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流转;污染场地未经治理修复的,禁止开工建设与治理修复无关的任何项目。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关停搬迁企业场地,要督促责任人采取隔离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根据编制说明,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相比,我国土壤污染的环境管理严重滞后,至今仍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监测监控体系、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等。中国环科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研究员谷庆宝透露,《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BLF)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上海工业用地新政强化土地升值预期】
今年以来,上海工业用地新政频出。2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规定自7月1日起,上海市一般工业用地出让年限不超过20年(之前一般为50年);3月,《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内容涵盖工业用地用途转换、区域整体转型、零星用地盘活、容积率提高、节余土地分割转让等方面。世邦魏理仕中国区工业及物流服务部董事罗瑾表示,这两项政策正对上海工业土地和物业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工业土地的升值预期进一步强化。罗瑾表示:"虽然工业用地年限缩短了,但是价格并不会下降,因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工业用地,特别是物流仓储用地是严重供不应求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上海工业用地供应日益紧缩,2013年,上海全年工业土地供应为585万平方米,仅为2011年的一半。另据世邦魏理仕最新发布的报告,在上海的工业用地中,仓储物流用地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2011-2013年的三年间,上海物流仓储用地出让面积分别为60万平方米、40万平方米和27万平方米,仅占工业用地出让面积的3%左右。然而,上海优质仓库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嘉定区和青浦区交付的仓库均实现100%的预租率;同时全市优质仓库的空置率也降至9.3%,其中供应偏紧的浦西区域更低至1.8%。第三方物流和零售电商是当下上海优质仓库市场的两大主力需求。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执行董事陈仲伟表示,庞大的需求基础加上稳定的租金增长以及优于商办物业的租金回报率,使上海优质仓库成为各路资金青睐的对象。自2011年以来,国内主要城市优质仓库整幢收购交易金额约为44亿元,其中上海独占九成。(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石化开放页岩气混合所有制令市场期待】
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轮廓日渐清晰。20日,据中石化官网披露,中石化近日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股份公司董事长傅成玉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业改革管理部。此前,中石化已经宣布率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在旗下油品销售板块开展混合所有制,引入战投。据接近中石化人士透露,接下来页岩气各个产业链会加大引入民资,包括开发、运输、销售以及其他可能增值的领域。分析指,中石化急于开放页岩气领域,可能与开发明显提速有关。17日,重庆涪陵焦页1号井已开钻页岩气井82口,投产井全获成功,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开发提前进入大规模商业开发阶段。页岩气开采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也加大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两桶油都在探索与省属企业、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程。据了解,中石化现在开一口页岩气井成本在8600万元,目标是在3年内降低30%,到6000万一口井。"这就需要各类具有优势互补的资金参与进来。"对市场而言,中石化开放页岩气混合所有制意味着难得的机会。在此之前,由于国内资源量好的页岩气区块基本上被"两桶油"瓜分完毕,民企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市场中来,令市场对这一领域的混合所有制倍感期待。(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应高度重视产业共生体系】
日前,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在促进企业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水泥等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水泥、电力、钢铁等传统行业的绿色化转型。我国目前固体废物年产量约32.3亿吨,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1.71亿吨,但由于我国废弃物处置能力相对不足,大量固体废物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处置。通过现有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协同资源化处理,可以提高我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能力,有利于化解我国废弃物处理处置的难题,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利用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处理工艺和关键技术不成熟,企业运行管理经验不足,废弃物特性有待明确,缺乏针对性排放标准、污染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等风险控制相关标准和完善的控制措施,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缺乏政策激励。《意见》提出,将对水泥、电力、钢铁等行业重点改进。水泥行业,推进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垃圾焚烧飞灰等,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的项目开展试点。电力行业,推进现有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开发应用污泥干化、储运和电站锅炉煤炭与干化污泥或垃圾衍生燃料高效环保混烧等的成套技术和工艺,鼓励电力企业加大资源化利用污泥的升级改造力度。钢铁行业,推进钢铁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弃物,突破这类废弃物消纳利用的技术途径,规范环境安全措施。(N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地方政府推动大数据治理重在资源开放】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公共治理的方式。大数据以其海量、动态、多样的特征,备受地方政府关注。上海市政府日前召开关于推进上海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工作会议,明确上海将率先实行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出自28个市级政府部门、涵盖11个领域的190项数据内容将成为今年重点开放对象。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在会议上指出,通过数据资源开放,可以推动整个社会对政府数据进行社会化增值,助推产业和经济转型。据介绍,上海此前已启动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试点,建成"上海政府数据服务网(一期)",9家试点单位开放的数据产品及应用,涵盖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经济统计、资格资质、行政管理等6大领域。如市商务委开放了内贸、外贸、外资、外经及综合5类数据产品;市交通委提供了全市搬场企业名录、全市公交枢纽站分布、中心城区公交站点分布、停车场位置分布等;市住房保障管理局开放了保障房工程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房地产经纪企业信息等。上海市经信委此次印发的《2014年度上海市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计划》则涵盖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交通服务、教育科技、金融服务、能源环境、健康卫生、文化娱乐等11个领域,开放的市级政府部门数量是原先的3倍。其中,地理位置类的数据资源将全面开放,市场监管类数据也成为开放重点,并大力推进交通数据资源开放。根据市政府总体规划,政府数据资源开放主体未来将扩展到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地方政府在公共治理方式上的创新,在上海之前,一些东南沿海城市已经率先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并成立相关机构,统筹对接大数据的应用。不过,这些地方政府在数据公开方面始终欠缺动作。如今,上海宣布大幅开放政府数据资源,在数据开放方面走在了前列。其他城市也需要尽早跟上,最大化大数据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京津冀协调发展再度对空域放开形成压力】
有人用"北京吃不动,天津吃不饱,河北没得吃"来形容京津冀三地机场。首都机场的运输压力已突破8200万人次的设计极限,而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在首都机场的规模优势、虹吸效应下一直长不大。如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民航华北局也制定了《京津冀民航运输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草案)》,希望对京津冀三大主要机场的功能重新协调定位。然而,三大机场地面上的协同尚有余地,空域的协同却难有进展。由于历史原因和"保卫北京"需要,京津冀地区部署了多个军事用途的机场,绕开禁飞区、军事训练等特殊空域,留给民航的实际上是一条狭窄的走廊,首都机场、天津机场起降的航班均需在这条走廊的规定线路飞行,航班多、道路窄,难免造成空中拥堵。中国的飞行管制由空军统一组织实施,是一种实质上的军管制度。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教授刘伟民近日撰文指出,空域在划设上条块分割,在管理上以空军为主体,在协调上以军航为主导,在程序上民航申请、军航审批,在使用上民航局限于航路航线,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空域运行容量与不断增长的航空需求之间的矛盾,致使不能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空域资源。空管体制改革缓慢曾饱受争议,历任民航局局长多次呼吁释放更多的空域,但仍进展迟缓。中国民航局一位官员曾透露,中国仅20%的空域为民航使用,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民航可以使用80%的空域。在国内航空市场增长如此迅猛的情况下,空域扩容却一直难以推动。如京津冀航空协同发展落地,津、石机场势必要承接北京溢出的航空运输需求,而这一需求也将受到空域紧张限制。若想从根本上改变空域紧张,解决飞机"飞不上天"问题,就应在空域管理体制上进行调整,兼顾军航和民航利益,确保空防安全前提下,给民航更多的空域。(BLF)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经济放缓令内地与香港竞争力面临下滑】
内地与香港在全球的竞争力正面临下滑。20日,据台湾传媒披露,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14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香港10年来首次跌出三甲,由去年的第3名,降至第4名,为连续第2年下降;新加坡今年则超越香港,排名第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处于改革转型阶段而出现增长放缓下,属外向型经济体的香港,表现无疑会打折扣。IMD自1989年开始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根据公开数据及商界人士的意见评分,范围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四方面。今年为IMD第26年发表报告。香港早于1989年已榜上有名,至1997年排名第3位,2009和2010年排名第2位,之后连续2年高踞榜首。在60个经济体中,香港去年屈居美国和瑞士之下排第3,在四大评分范畴的排名均见退步,其中经济表现逊色最为明显,竞争力排名由第4位下降至第8位;而基础建设亦由第18位下降至第21位。除香港外,内地由于经商环境仍然欠佳,排名由去年的第21名,跌至第23名。至于其他亚洲国家/地区,日本因实施货币贬值政策促进外贸,因此由去年第24名升至第21名;泰国则由于政局不稳而由第27名降至第29名。而台湾从去年的第11名退到第13名,连续3年退步。(B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要先站住、再站高】
每年中国花在进口集成电路上的美元,大大超过了购买石油所用的外汇。对于具备战略意义甚至军事意义的高端集成电路,则是花再大的价钱也买不来。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芯片产业,如今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将投入巨资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据悉,1200亿元国家级芯片产业扶持基金有望于近期宣布成立。但这笔巨资应该怎么花?一位通信行业专家指出,我们都说是韩国政府支持得好,其实没有真正研究钱是怎么花的。一定要避免这些钱绝大部分落到央企和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手里,而真正做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还是得不到支持。安邦(ANBOUND)资深半导体产业专家莫大康指出,芯片行业是非常复杂的,虽然没有钱往往是不行的,但也不是靠钱就能够解决的。中国过去虽然也投了不少钱,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有所扩大。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企业不够努力,而是中国整个的市场大环境的问题。这1200亿的钱应该怎么花,莫大康认为关键是要市场化运作,虽然大家都认为三星得到了韩国政府的很大支持,但是三星的决策是市场化的。市场化运作,最简单的道理是投资要有回报,并不是在实验室中取得什么成果,而是能够量产,能够取得市场回报,如果说给一个企业100亿美元,三年、五年后要考核,企业敢不敢要,能不能保证回报超过银行的利息,这都很难说。莫大康认为,对中国来说,关键还是要先把中低端的产品做好,占据45纳米的芯片市场,实际上在物联网领域、汽车电子领域,不需要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我们总是强调要弯道超车,但是在投入上、人才、市场环境上都比不上国际巨头,中国在进步,别人的速度更快,能保持差距不被拉大就不错了。"因此,作为一个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后发国家,中国应该紧抓适用的技术、合适的市场,建立基于市场的有效机制,先在半导体产业中站住脚,然后才可能站得高。(BLF)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俄敲定天然气协议是另一个磨合阶段的开始】
正当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之际,俄罗斯天然气巨头Gazprom今天(5月21日)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一项历史性的通过东线管道供应天然气的协议。据悉,俄中天然气协议期限30年,每年供应380亿立方米。不过,Gazprom的CEO米勒(Alexei Miller)拒绝透露天然气供应协议的价格,他只是表示,中俄期限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总价值4000亿美元;俄罗斯在中俄天然气协议中将提供税项优惠。据中石油方面表示,俄罗斯将从2018年开始供应天然气,供应量将逐渐增至每年380亿立方米。这一供气量相当于201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76亿立方米的22.7%,少于哈萨克斯坦每年对中国的供气量400亿立方米。中石油称,俄罗斯天然气将供应华北和华东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谈判已经历时10年之久,此次达成协议可称得上历史性的突破。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份合同具有远超商业的重要意义,因为在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因介入乌克兰危机而受到西方制裁,欧洲正在积极寻求制定替代天然气来源的计划。目前俄罗斯正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亚洲,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据称,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在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这份协议是他此行的首要任务。对于中俄天然气协议的价格,有市场人士做了匡算,按30年4000亿美元的、每年380亿立方米来计算,大约相当于350美元/千立方米,可能略低于对欧洲输气的价格。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俄罗斯买气的价格目前高于国内天然气价格,业内人士称比国内天然气贵1.2元人民币/立方米,因此未来天然气涨价的可能性很大;而对俄罗斯来说,找到中国这样一个稳定、有支付能力的大市场,也同样具有战略意义。整体来看,中俄签订了天然气协议强化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中俄围绕天然气合作的另一个磨合阶段的开始,能否顺利履约?未来如果形势变化了,俄罗斯是否会如约按价供气?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实践中解决。(L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美国每年4550亿美元的基建蛋糕中国公司吃得到吗?】
美国全国商会日前发布了《从国际到州际:中国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评估》报告,报告称,美国目前正计划对其基础设施进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和现代化建设,这产生了极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投资者可以在土木工程、建筑、建设、承包、全过程管理等多个领域提供资本、货物和服务。根据美国方面的估计,2013年至2030年间,美国可能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以上的新投资用于运输、能源、废水和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即每年大约需要455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能源基础设施所需的投资占预计需求总额的57%,运输基础设施占36%,水基础设施占7%。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承受了巨大的预算压力,使得美国基建项目对私人资本的需求与以往的基建热潮相比更加迫切,外国投资也会更加受到重视。不过,美国的基建市场蛋糕并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美方的报告认为,要利用美国的商机,就必须能在美国的法律、监管和政治格局中应对自如。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投资者参与美国基建的机会将受到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是:一、基础设施是公有还是私有,将决定采用何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常见的合同结构;一般来说,美国几乎所有的水基础设施均为公有,大部分能源基础设施为私有,运输基础设施公私兼有。二、美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外国投资者必须遵守一套具体的法律法规;中方投资者要想获得对一个现有美国基础设施公司的"控制权",必须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国家安全审查;对特定基础设施部门的投资还可能必须通过其他监管机构的审批。此外,外商供应商品和服务还必须考虑当地采购的优先规定。此外,挑战还可能包括国家安全问题、当地对外国所有权的负面反应、质量控制及产品安全、缺乏法律救济措施和售后服务等。(R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政治阴影可能影响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前景】
美国政府日前对五名中国军官提出前所未有的刑事指控,这在两国初显暖意的关系中突然泼进了一桶冰水。美国政府发难的时点令中国费解,中美两国军方刚刚完成了展示透明和诚意的互访,两国在经济和贸易上仍有加强合作的需求,美国此时抛出这一问题,是为了获得什么筹码呢?不管目的是什么,但可以肯定,此事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可能延及市场层面。咨询公司Allison+Partners全球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沃尔夫(David Wolf)对此表示担心:"这是给骆驼背上又压上了一根稻草,这匹骆驼已经因之前的各种事件而不堪重负了"。去年,美国CIA前雇员斯诺登披露了美国政府在全世界的监控行为,而中国正是重点受害国之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也据此表示,大量公开披露的信息表明,美方长期以来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部门、机构、企业、大学甚至个人进行网络窃密和监听监控。美国起诉军方搞网络黑客行为,再次在互联网和信息领域拨动了敏感之弦。研究公司Gartner Inc.曾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的信息技术支出将增加38%,2013年这一市场规模为3239亿美元。对于中国信息技术这一巨大的市场,一些外资企业自称遇到了困难。去年年末,思科系统首席执行长钱伯斯在业绩通报会议上被问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视行动时表示,这对中国业务产生了影响。去年,高通公司(Qualcomm Inc.)首席执行长也表示,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和美国国家情报局的监视行为对该公司在华业务造成了影响。在此次美国司法部和FBI掀起起诉中国军人后,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应已足以显示未来的形势不妙。在信息技术、电信及互联网络领域,中国可能会更进一步下定决心,减少对美国公司的依赖。如果未来思科、IBM、微软和甲骨文等公司发现在中国的生意更不好做,那将毫不令人奇怪。(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经济复苏加速全球产业结构重组】
近期多起规模超过百亿美元的并购交易相继宣布,成为助推美欧股市的一大动力。据彭博统计,今年以来全球已宣布的并购交易达到8014宗,总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接近翻番,创200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超大规模交易频频涌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球交易规模高于1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达到23宗,总额6776亿美元,占全部交易总值的近45%。而2007年这一比率不到40%,1995年以来大规模交易占整体交易的平均比例为22%。从收购标的的地理分布来看,欧洲地区的并购活动明显上升,年初至今的交易总值接近5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此外,亚太地区交易总值2590亿美元,同比增长85%;北美地区交易总值7150亿美元,同比增长88%。分析人士认为,企业并购热情重燃很大程度上是对整体经济复苏的回应。经济发出乐观信号,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占据最有利的竞争地位,积极扩张。(NW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从瑞士最低工资看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2013年的人均GDP达到81414美元,早在2011年时,瑞士的人均月工资收入超过6400美元,为欧洲各国之首。几天前,瑞士曾举行了一次颇引人注目的"最低工资"公投——每小时22瑞士法郎(约合24.7美元)或每月4000瑞郎(4485.2美元)的"全球最高的最低工资"。瑞士人的"最低工资"不仅远远高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甚至相比于一些国家的公司主管收入也不遑多让。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时薪7.25美元;法国为9.43欧元(约合12.9美元);西班牙为5.05欧元(6.9美元);德国从明年开始实施8.00欧元(11.0美元)最低时薪。目前,瑞士国内销售行业、服务业和农业从业人员以及发型师和空乘人员的薪酬水平大大低于公投提案中的最低工资。相比瑞士的物价,瑞士工资水平的含金量就更加可观。根据NUMBEO在线数据库统计的瑞士物价情况,一打鸡蛋的平均售价为5.39瑞郎(6.0美元),1公斤苹果为3.86瑞郎(4.3美元),1升牛奶为1.45瑞郎(1.6美元),1公斤西红柿为4.07瑞郎(4.6美元),1升汽油为1.83瑞郎(2.1美元),出租车起步价6.00瑞郎(6.7美元)、每公里3.80瑞郎(4.26美元)。在住房方面,市中心的住房售价为平均每平方米8917.25瑞郎(9998.9美元),郊区则为每平方米7084.62瑞郎(7944.0美元);市中心带一间卧室的公寓套房月租金为1413.59瑞郎(1585.1美元),郊区租金为1149.77瑞郎(1289.2美元)。虽然瑞士"全球最高的最低工资"被否决,但瑞士的GDP、人均收入与物价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让普通人幸福地生活。以此来比较,中国的情况与瑞士正好形成了倒挂,这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塞西上台难改埃及的经济困境】
埃及政治动荡已持续三年,5月26日-27日两天的公民投票将选出埃及的新总统,目前前国防部部长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当选几乎没有悬念。有埃及公共政策专家指出,候选人的数量、选举的过程、激烈程度都不对,在当地媒体上几乎听不到反对的声音,人们甚至已经知道了选举结果——种种迹象表明这并非一次民主选举,而是一次政变合法化。而塞西甚至没有全面阐述他的经济政策,他是否能改变埃及过于宽松的能源政策是很多人关心的焦点。IMF曾提出向埃及提供48亿美元的贷款,获得贷款的条件是增加税收和减少对能源的政府补贴,而穆尔西政府迫于社会压力没有签署合同。现在塞西也面临着同样艰难的改革决定。塞西曾在一次集会上对年轻听众说:"埃及青年应该学会给予而非索取"。经济学家预测,塞西可能偏向严厉和紧缩的经济政策,包括提高税收和缩减公共服务的开支。然而塞西推动这项改革将面临比前任政府更大的压力。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埃及军方的预算从来不受议会控制和监督,他们在全国运营多种企业,享受征地和税收特权,如果塞西试图让大量失业青年和民众进一步勒紧裤腰,应该先废除军队特权。有埃及问题专家分析,穆尔西被推翻一方面是经济上民不聊生导致民运洪流,另一方面是官僚机构普遍担心被"穆斯林兄弟化"。而塞西上台后,经济恐怕仍不尽如人意,民主状况也会恶化,但民众运动却难以扳倒他,因为官僚机构需要他来防范穆兄会回潮,同时军事和情报部门也都站在穆西一边。(BLF)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英语教育对科技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2017年英语将退出统一高考的消息近来引起了极大争论,对此安邦(ANBOUND)曾在分析中强调,中国英语教育投入高、水平低,问题并不出在英语本身,而在教育方式和模式。我们可以看看几个其他国家的例子:法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就曾令法国人的英语水平下降了不少,然而今年早期,法国有人提交《图邦法》修正案,要求部分国际科目中允许使用英文教学,原因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席和法国一些科学界要人(包括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称,如果继续排斥英文,遭到边缘化的可能就是法国的科技了。在成人英语水平差强人意的沙特,教育部官员今年2月也考虑把英语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其出发点也是不希望因为语言障碍让科技发展受阻:世界上80%服务器在美国,世界上最重要的互联网网站和文化75%都使用英语。2003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mad)在卸任之前,曾促成用英文教学数理化的立法。他解释说:"哪种语言便于你求知,你就应该使用哪种语言。历史上,阿拉伯的知识发达,欧洲国家人曾学习阿拉伯语……也曾学习希腊语了解希腊的语言和知识……如果现存知识都可以用本国语言来认识,那自然再好不过。不过现实的情况是,科学研究发展异常迅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刊载,且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英文。"学英语比起找专业翻译,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根据英孚教育对全球60个非英语国家500万居民进行的英语熟练度测试结果,马来西亚排名第11,远高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排名34。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英语作为一种必要工具语言以及思维逻辑训练的媒介对科技和经济一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参考其他英语教育成功国家的经验,将英语教育的目标放在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视野的扩大,将教育模式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而不是把英语作为孤立的考试科目来推动。(ALF)返回目录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