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供给过剩现象愈演愈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难以实现7.5%的平稳增长。问题是,谁会点燃这个火药桶?
多数经济学家都觉得中国不太可能遭遇"雷曼时刻",即便是那些看空中国经济的人也不否认这点。他们相信中国政府不会像美国那样做出让经济崩溃的决定。2008年,美国政府拒绝挽救濒临破产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把全球经济拖入一场大衰退。
中国面临的风险在于经济放缓的程度超出政府的预期或是超出政府的解救能力。日本是中国的前车之鉴。和中国一样,日本经济也曾经高速增长,也曾有过非常主动的、希望企业听从指挥的政府,也曾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但这一切都没能避免房地产崩盘的连锁效应,结果是银行坏账缠身,银根紧缩,普通人捂紧钱袋子。
摩根大通(JP Morgan)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人们担心中国重蹈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覆辙。朱海斌说,金融风险持续存在,债务不断展期,催生出僵尸银行和僵尸公司,最终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走软。
中国经济整体减速可能会成为爆发点。这不难理解,因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消费者就会减少支出,开发商卖不掉楼盘,无法偿还债务,银行就会停止放贷,导致GDP增速进一步放缓和其他连锁反应。
矛盾的是,旨在巩固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措施同时也可能引发危机。寻求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或征收房产税的重大举措可能适得其反。
为什么?让我们逐个分析。
首先,让更多市场力量发挥作用有可能推高利率,这会让个人和企业更难为其债务融资,并导致房价进一步下滑。
第二,允许中国储蓄者在海外投资可能让他们得以将投资组合多元化,而在中国购房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弱。几十年来,中国实质上困住了储蓄者,让他们除了投资房地产之外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
最后,开征房产税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肯定能发挥作用,这些城市的房价极高,只有富人才买得起。但在住宅供应已经过剩的三四线城市,房产税会进一步打压房价。
野村经济学家张智威说,有众多可能的触发因素。
张智威说,对改革在房地产市场产生反作用的担忧还可能产生另外的效果——成为推进中国领导人已承诺改革的一个重大障碍。
那么,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些什么措施来预防或应对房地产行业的问题?经济学家们说,一个可能是,结束某些购房限制。比如,在存在大量被压抑需求的北京、上海等城市,购房者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时需要交60%的首付。
中国政府已暗示,对取消某些住房限购措施持开放态度。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要针对不同城市的情况对住房市场进行分类调控。这是在暗示政府可能会取消一线城市的限购措施。政府可能还会考虑允许更多项目开工或者放宽融资环境,这将增加住房供应,从而最终压低房价。但政府的方案并不明确。比如,《政府工作报告》还重申了去年的承诺,也就是要抑制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
在缺乏市场需求的地区,这些措施不会起到多大作用。经济学家说,要提振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政府可能需要通过下调利率来促进消费和借贷。但问题是,地方政府可能会将货币宽松措施解读为"解冻"对地产开发商信贷投放的信号,从而造成开发商修建更多住房,而这正是政府目前努力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经济学家、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表示,房价增势放缓势必会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并引发企业破产。他说,要预先对这一问题做好准备,中国就需要完善破产法,并设立一只救助基金作为债务重组的渠道。
李稻葵说,政府有未雨绸缪的空间,如果不事先采取行动,他担心可能会出现类似银行挤兑的市场恐慌。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