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客户端迅速出手,帮大家清点了第一批阵亡公号名单,大约有35个——想必这个统计是不全的,但统计在册的大概有个共性,它们传递的是新知,都有份参与信息格局的基础性变动。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石扉客,他的"法政观察"在去年四月份被执行删号处理。那时的删号,更多是因为起底王立军的敏感影响,是因人封号,是为公报私仇。而今批量清网,则是释放整体信号。
从BBS—博客—微博—微信的这个线索看下来,每一种社交媒体的技术发展,都伴随着相应的管制动作。技术在进展,管制如影随形,一同蔓延。所以,删号只是迟早问题而不是有无问题。
观察对微博的管制过程,可见有司相当吃力。常规的管制工具不够用,还新添了刑罚上的工具,交相并用才稍有"互联网的晴朗天空"。管制微信,无论是在逻辑还是需求,都无可避免。
人们对微信尤其是公众号的欢呼,主要是它提供了相对隐秘的阅读群体,培养了相对私密的阅读兴趣,媒体的微博与社交的微信相互分工,对信息旧格局的改造强度是前所未有的。
现在说这些话,多少是有点沮丧,似乎壮志未酬身先死。很多人是希望微信对于培养及动员造成新鲜的推动力,这不止用的人知道,管的人也清楚,只是它到底有多少效果?
就像新浪对微博的改造一样,腾讯也需要对微信进行改造。改造是要去政治化,以便在商业利益上立得住。不要做平台,拒绝成为载体,新浪微博没有完全做到的事情,腾讯微信可以吗?
腾讯有可能怀着糟糕的心情服从上面的指令,可服从只是起步价,估计还要建立对接微信管制的整套审查运行机制,就像用一张网去罩住另一张网。只要能不死,可以活得像老沉那样。
互联网的未来一定是黑暗的,但很长时期以来,它也在制造虚假的希望,封杀也许可以冲刷掉一些无成本的幻觉,将问题拉回现实中解决——而不是幻想通过网络的便宜来实现。
坏消息是,批量封杀公号,可以很迅速地减少信息市场中的新份额,在降低政治舆论场的活跃度上也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好消息是,传统媒体接近枯竭,整个信息领域近似废墟,欺骗宣传也没了掩饰。
在信息自由的争取上,制造希望一直被当做最重要的因素,以为它可以导向建设。可在某种情境下,绝望也许才是真正积蓄力量的情感。心不死,最堪怜。封杀是门艺术,谁知道呢?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