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造社会风潮绝杀价改,逼通货膨胀挤兑新皇
88年8月中旬,《河殇》风波还没有完全得到平息,赵紫阳又被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
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物价、工资改革方案,第二天,公报发表,立即引起全国性的挤兑与抢购风潮,物价大幅度上涨。银行普遍发生挤兑,有的地方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群众在愤怒之下,将柜台推到。成麻袋的纸币,堆放在铁路沿线,随时调运到挤兑最严重的地方。
1987年,中国GDP增长11.6%,物价上涨只有7%,物资相当丰富,主要是某些品种的食品价格上涨。按道理,推出物价改革,不应该造成如此大的恐慌。蹊跷在哪里呢?蹊跷之一是,早在87年北戴河会议时就提出价格改革,13大后,国务院也多次宣布要进行价格改革,都没有事,政治局公报一发表,事情就来了,这显然是局内人做的局。13大前,决定总理人选时,小平认为李鹏不懂经济,过于亲苏,紫阳做总书记后,要继续负责经济,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如果国务院决定导致抢购挤兑,板子就打在李鹏、姚依林屁股上了,政治局公报导致恐慌,打的自然是紫阳的脸,还可以夺走紫阳的经济主导权。
蹊跷之二是,1988年1月,新华社就组织了一篇物价问题的文章:《关于物价的通信》,发通稿给所有报纸,《人民日报》夜班编辑问该稿是否送审过,说没有,他们建议送审,但社长穆青没有理睬。第二天,除了《人民日报》,几乎所有报纸都头版刊出,引起全国一片哗然,对物价上涨有了接近恐慌的预期。
蹊跷之三是,政治局开会前,作为配套措施,赵紫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多次提出,尽快提高银行利息,实行保值储蓄,但李鹏和姚依林借口拖延。如果此措施出台,对存款贬值的担心就会减少,抢购与挤兑风潮很难形成。
这件事再次说明,不论毛社派,还是特社派,要想稳固手中权力,顺利实施自己的政策主张,两系(共青政系与太子政系)四力(兵力、财力、舆力、票力)不可少。因为与耀邦的关系疏远,共青政系也疏远,因为价格攻关要尽快结束价格双轨制,太子们倒卖差价前景堪忧,自然不爽。决定价改成败的财力(财政部)和舆力(中宣部)也都不在自己手里,不败也难。况且,手握重兵的杨国老,更不在赵这边。
这次风潮后果严重,治理整顿出台,改革严重受挫。这番操作,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一项新发明:经济杠杆+舆论宣传+社会心理=群体事件,以此作为政治工具打击政敌。别以为这个发明够牛B了,才不是,还有为紫阳私人定制的"夺命三招"准备伺候他呢。
第三十七回 夺命三招招招夺命,逼宫奇谋谋谋逼宫
88年下半年,挤兑潮还在发酵,"倒赵风"开始猛刮。
以抢购挤兑风潮作为罪证,实现了毛社派的两个政策追求:第一是用治理整顿终结改革,第二是夺回被邓小平钦定给紫阳的经济领导权。从7月之后,国务院不再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帐,架空紫阳,你开你的会,你提你的问题,不予讨论,更不执行。但除了小平以外的不少元老们,却在纷纷议论甚至谴责赵紫阳不务正业,不抓政治思想工作,干涉经济太多。还有元老联名写信给小平告紫阳的状。
但这还没有达到那些要紫阳立即下台的人的目的。为此,他们联合起来,为紫阳私人定制了"三招夺命"大法。第一招是"打面门",就是在会上当面批评甚至谴责紫阳。李先念退到政协主席后,很生气,把自己老乡王任重弄来做了政协副主席,代表他列席政治局会议,扮演老马前卒的角色。风潮后,每次政治局开会,王都要发言,要求追究责任,甚至要紫阳检讨。沪上和津门总督也对价格改革急于求成提出批评。1989年元旦前,政治局常委开生活会,李鹏、姚依林带头批评紫阳,要紫阳担责。就差没说出引咎辞职了。这时候看出杨国老提前清君侧的远见来了,如果万里、田纪云也是常委,会毫不客气地反驳,乔石、胡启立不附和批评就不错了,哪敢顶撞李姚?姚一直温良恭俭让,从不领头,这次来势凶猛,显然在他自己的毛社家族之外,还获得了杨国老的暗中支持。
第二招是"借嘴巴",就是自己不方便说的,借别人的嘴巴说,最好是洋人的嘴巴,或港台人的嘴巴,或老百姓的嘴巴。当时的香港报纸不断收到来自北京或中南海高层信息,今天说赵出问题了,被架空了,不过问经济了;明天说小平88年底在上海期间,李先念向邓建议要赵下台,赵将成为耀邦第二。这些爆料出口转内销,传得比风还快。
第三招是"踹裆下",就是踢你的阴部,你有儿子或女儿吗,传你儿子或女儿有问题。1988年秋季以后,到处传说赵家的几个孩子倒卖彩电,倒卖汽车,倒卖粮食,倒卖金刚……发了大财。紫阳下台后,赵家被彻查,没查出问题。
所有这些招法,其实都是在逼邓小平的宫,造成紫阳已成过街老鼠的局面,你不抛弃他,你就可能被抛弃。小平打算抛弃紫阳了吗?下回分解。
第三十八回 师徒俩释嫌应危局,老太祖放出胜负手
就在香港报纸报道赵紫阳不再管经济之后几天,赵紫阳陪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某会议代表,照相时,两个人相邻而坐。小平问紫阳:"怎么香港报纸说你不再过问经济了?你怎么能不管经济呢?"紫阳只有苦笑。这个交谈表明,他们俩不经常见面,那些不让紫阳管经济的人,既没有请示邓同意,也没有把邓放在眼里,只是借香港报纸打个招呼。
到年底,就不是不让紫阳管经济的问题了。紫阳看到香港报纸说李先念在上海找邓小平,建议让紫阳下台,邓没有接受,当即写了几句话给邓的大秘书王瑞林,让王转给邓看看,问邓是否知道。邓怎么会不知道?1989年元旦后李鹏、姚依林等在政治局常委生活会上向赵发难后,邓很不高兴,召李鹏到家里来询问情况。李鹏做了解释和辩白。邓说,紫阳要搞两届总书记,而且要他回去转告其他政治局常委。
邓小平这时或许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么着急要紫阳下台,已经不像简单的观念分歧,而是权力之争,权力之争的根源,在紫阳地位的不确定性。有两个不确定性:第一,总书记任期多长?第二,总书记何时接任军委主席职务?这两个问题定了,也就断了某些人的念想。在明确表明赵要任两届总书记后,89年春节邓去上海前,赵去他家送行。邓对赵说:"我考虑了很久,还没来得及跟别人说,第一次跟你说,我很快就辞去军委主席,你来做。"紫阳愣住了。邓接着说:"我不完全退下来,还保留军委主席,就不能阻止其他老同志干预。现在只能这么办。"
紫阳坚决不同意邓马上退下来,说,您完全退下来,事情更难办。东西方政治不同,在东方,不是退下来就不干预了,也不是他们统统没了职务就不再干预了。只要那些开国元勋还在,要他们不干预是不可能的,你不干预,他们干预,我更不好办,你在,我还好办一些。紫阳建议,一年内不要再提全退问题。小平沉思有顷,说,"就按你的意见,一年内不提。"特社帮新老帮主师徒俩尽释前嫌,首先是为了应对危局,其次,小平比谁都更清楚,攻击紫阳价改失误,其实就是冲着他来的,价格攻关小平首先提出来,88年5月19日,他会见朝鲜客人,提出要像关公一样过五关斩六将,攻克价格改革难关。
相约一年后彻底解决紫阳军委主席到位问题,政治稳定、改革发展看来有了希望,但有一个人彻底绝望了,第一时间知道小平在家里见任何人,谈任何话,是这个人生存的首要法则。他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有何应招呢?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