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突然宣布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第二天人民币大贬。分析指,自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所展开的人民币升值趋势或将告一段落,大陆楼市泡沫有可能被刺破。
金融学专家易宪容表示,未来的时间,人民币贬值会成为常态,如果这样,它对大陆外经济及经济政策的影响与冲击应该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其影响更是会大。知名分析师洪灏表示,央行扩大汇率波幅后,市场的解读仍然大都集中在未来人民币汇率方向上,这对楼市、股市等大类资产定价有着更深层意义。洪灏认为人民币贬值将刺破房地产泡沫。他表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可通过廉价的汇率推动出口,以增强外汇储备。然后,国家可以开始让货币升值,以便进行大规模的资产价值重估。一旦汇率升值至接近平衡点,资产价值重估将会停止。
这些汇率调整的步骤反映出财富如何通过廉价的货币制度首先从国外生产商转移至国内生产商,然后通过资产重估转移至上层阶级,最终转移至大部分人——资产泡沫的最终接捧者。
现在,我似乎已经听见了最后接棒者的嚎啕……。
2005年7月,当中国开始进行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8000亿美元,但现在这个数字已增长四倍至3.8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急升至泡沫水平。若以史为鉴,人民币贬值将会是中国资产价格上涨的强大阻力,这些资产主要是房地产,而股市也将受到拖累。
如果人民币贬值,这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一旦打破,国内居民不仅会逐渐地用人民币兑换成外币,特别是美元,而且也会减持人民币资产。
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国内居民或是不再愿意进入房地产市场,或是会减持手中持有的以人民币计价的住房资产。这时,不仅住房的需求突然减少,而且住房供给也会大量增加。住房市场这种双重压力必然会导致住房市场的价格水平全面的下移。此外,人民币的贬值不仅会导致早些时候从海外涌入国内的资金流出中国,或不敢再轻易地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导致中国住房资产的价格下跌,而让投资者逐渐放弃这些价格过高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住房市场最先出现的情况就是住房销售全面快速下跌,甚至于迫使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降价出售。
因此,当前中国这种以房地产投机炒作为主导的市场,其市场预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人民币贬值把这种变化进一步强化,会让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进一步加快、风险进一步上升。
洪灏分析,可以想象的是人民币在未来一段日子有可能会继续贬值,甚至可以每日逼近2%的波动上限,以扭转在过去一年多以来的单向升值的交易模式。
境内企业和银行对人民币短线走势大多较为看空,这股力量在盘中得到了集中爆发,短线须关注6.20的关键点位。据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估计,人民币贬值让赌人民币升值的国内企业近期可能损失了将近23亿美元。
此前,由于人民币连续升值,不少国内企业都购买了一种可做多人民币的"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这类操作一般是借美元来换成人民币,在人民币升值时,此类操作可让企业从中获利,但是当升值趋势逆转,企业则将蒙受巨大损失。
如果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贬值,这些企业还会亏得更多。巴克莱银行则预计,由于中国近期宏观经济较预期疲弱,且市场亦担心信贷风险,人民币对美元未来一个月走势偏于下行。
《南德意志报》在其经济版发表文章《绝望的境况》中写道:"极度空气污染应该是目前中国经济深陷困境的最显而易见的症状。然而,中国的气候问题仅是北京领导人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国家正面临如此棘手的任务。"文章作者列举荷兰郁金香泡沫、世界经济30年代大萧条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的金融危机等过去一个世纪的经济灾难,并分析道:不难看出,中国也有类似的地方:先是金钱过剩的现象,但转瞬即逝。中国会在2014年经历危机前奏吗?北京将重蹈2006的覆辙?当时美国房屋尚能大量售出,经过包装的信贷也可在世界各地畅销无阻,之后不久泡沫便破裂了。
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年间完全失衡。直至2007年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的分布尚较为正常。出口增加,虽然国内需求和国家投资量巨大,但是依旧合理。随着西方危机的到来,中国的债台也逐渐高筑。过去5年里,中国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依靠借贷存活。总债务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00%。部份省市濒临破产,他们在危机过后的数年中像中魔一般建造了机场、高楼大厦和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现在政府必须更新金融体系、缩小国家银行的权力,以及打击臭名昭著的影子银行。因为金钱大量累计而日益增大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也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国内消费和国家订单。然而出口已饱和。世界不再需要来自中国的T恤和球鞋。世界需要高值的新产品,但是这需要时间、聪明的工程师和睿智的企业家,以及硅谷或者施瓦本的中产阶层。然而中国却没有这样的阶层。因此国内消费必须增加,这也很困难,中国人的储蓄率位居世界前列,因为中国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人更愿意将钱投资于房产。
现在看来,为继续保持超过7%的增长率,唯有依靠国家支出。这却是极其危险的。前车之鉴数不胜数。房产市场泡沫已变得巨大无比,总有一天会破裂。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阐述,被外界认为,报告透露出了中国经济遭遇深层次矛盾。就在作报告之际,中国公司债市可能出现首例违约案例,被认为是中国整个金融体系隐藏更严重风险的警示。
李克强承诺保持快速增长、抑制通胀、创造1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遏制严重污染和应对不断增长的金融风险、同时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
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学家姚伟表示,要达到增长目标,债务风险很可能进一步积聚,改革的进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分析人士认为,李克强的报告包含了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显示中国经济局面是"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所谓"深层次矛盾"体现在中国能否摆脱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信贷驱动和房地产投资的不可持续的依赖。在寻求逐渐摆脱目前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时,李克强希望"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但中国在实现这个梦想之前,将不得不依靠旧的增长引擎,还要能够赶在这些引擎失去动力前完成经济转型。
李克强在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表示,中国将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这个问题相当敏感,很多中国投资者认为,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都由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已有央行官员表示,已经做好准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遇到一些银行的反对,因为这个制度要求银行向一只基金存入资金,以担保向倒闭银行的储户返还存款。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冰竹在提交给政府的一项提案中也写道,围绕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仍存在分歧。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和国有银行一直通过提供援助资金或债务延期来帮助存在风险的借款人继续维持,让负债累累的公司能够以低成本借款。但中国需要有真正的信贷违约,以减少隐性担保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发展健康的信贷市场。
朝代和政权的更替兴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古到今,许多王朝和帝国的灭亡,往往由两种原因促成:政权内部系统官员严重腐败,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矛盾激化,政权对社会逐渐失去控制;由于政权腐败造成的经济危机成为社会动乱的导火索,最终导致政权崩溃。以清朝为例。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之乱,其冲击波及中国的18个省,全盛时期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太平军兵力超过了一百万。但是兵祸13年,数千万人为此丧生,大清朝却没有亡。相比之下,1911年猝发的武昌起义,事起仓促,领导无方;可是却成燎原之势,大清朝随即灭亡。
抛开清政府的种族专制、腐败无能、人心尽失等方面,仅从经济方面分析:甲午战败及庚子之乱后,清廷为挽救王朝,开始全面深化改革,其在编练新军、教育改革、官制改革、地方自治乃至宪政改革等问题上分头并进,各项举措远远超过了整个社会所能承载的压力,但由此引发的财政问题难以为继。1905年以后更发生了持续的高通货膨胀,辛亥起义前的四川保路运动就是清朝经济崩溃的表现。经济的崩溃成为了清王朝崩溃的导火索。
当前的中国经济局势,亦出现的一系列乱象。甚至是经济形势恶化与面临的严峻局面。中国在19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不得不实行的经济改革开放,使中国暂时摆脱了危机,但是,在中国现存官僚体制下,几十年来的破坏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进入2014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收紧银根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陆楼市疲态毕现。随着杭州楼市打响马年"第一降"之后,以各种方式加入降价行列的城市不断增加,房价下一步走势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由于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已经成为支撑目前中国经济重要因素,房地产的泡沫一旦破灭,一旦房价大幅下挫,意味着中国资产品价格全部重新定价,中国财富将损失一半以上,银行破产,失业大幅增加,随之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加剧等一系列连锁效应,将造成经济的崩溃。……
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人大代表们承认"中国的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
改革是必要的,中国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