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乌克兰何处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能从1写到9。写到9时,乌克兰局势依然树欲静而风不止,但要回上海,就停下了。两个多星期后,乌克兰依然是新闻热点,不过问题的性质已经悄悄改变了。
普京不顾乌克兰和西方的强烈反对,推动克里米亚公投,而且迅速把克里米亚归并入俄罗斯的版图。克里米亚问题当然有很深的历史原因,但普京这么急于"收回"克里米亚,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对乌克兰的未来走向失望。把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意味着普京已经放弃把乌克兰纳入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企图了。这与其说是一个主动的攻击性的行动,不如说是保护俄罗斯底线的被动反应。这也是一劳永逸解决黑海舰队基地问题的唯一方法。
西方和乌克兰都坚决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的合法性,拒绝承认克里米亚要求"回归"俄罗斯的合法性,但实际上没有人怀疑:除非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俄罗斯,或者俄罗斯再次发生苏东波那样的自我崩溃,克里米亚归并到俄罗斯已经不可逆转。
在克里米亚归并如俄罗斯之后,原来主要部署于克里米亚的乌克兰海军已经所剩无几,17艘主要舰船剩下5艘,海军人员也大多流失。乌克兰军队在最初的对峙中一直留守克里米亚,但实际上已经被解除武装。按照他们自嘲的说法,他们在保卫克里米亚,但他们的妻子们在保卫他们,因为乌克兰军人家属(主要是妻子们)自发行动起来,在军营外组成人墙,阻挡俄军的行动。在克里米亚公投后,部分乌军依然效忠于基辅,被俄军就地解决,发生了一些零星冲突。其中在费奥多西亚的乌克兰海军陆战队基地有过一些零星枪声,俄军还使用了震荡手榴弹,这是使恐怖分子晕眩的特种武器,不是常规作战中使用的。由此可见,战斗顶多是警察对武装分子的程度,谈不上真正的战斗。
乌克兰代总统图契诺夫事后宣布,乌军从克里米亚撤退,避免进一步流血和牺牲。这看起来似乎是很合理的命令,但实际上凸显了基辅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弱智。这个时候乌军已经没有成建制力量了,残部也已经不可能撤退,只有就地投降或者解散。这样的命令是不可执行的。好玩的是,临时政府国防部长坦纽克被解职,罪名是在克里米亚危机期间无所作为。他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国防部长,但不抵抗不仅是基辅临时政府的既定政策(代总统图契诺夫和代总理亚森努克都公开宣布过,说是不给俄军采取武装行动的借口),也是西方暗地里施压的结果,这样抛出替罪羊未免太不体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坦纽克代表的是右翼的自由党,而独立广场反对派中曾经最活跃的右翼正在受到悄悄的压制,极右的Right Sector领袖穆齐奇克在拘捕中被警察击毙,Right Sector正是在广场示威期间与亚努科维奇的"金雕"特警暴力冲突的急先锋,也是在2月21日协议后继续挑动冲突的主体,曾经对广场事态走向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还奉二战时代亲纳粹的班德拉为民族英雄,不仅对乌克兰的俄罗斯族裔是一个威胁,对犹太人、波兰人和其他非"纯乌克兰"族裔也是巨大的威胁。他们如果得势,对欧洲政治秩序是很大的冲击。欧洲杯足球赛期间,极右的乌克兰球迷用纳粹礼欢呼,曾经引起西欧的一片惊愕。匈牙利的极右势力也蠢蠢欲动,极右政治还有向欧洲其他地区蔓延的趋势。但要是极右势力在乌克兰找到突破口,这就可能成为欧洲极右浪潮的起点,后果不堪设想。难说现在对右翼和极右的秘密镇压没有美欧的秘密指点的因素。当然,对于代表季莫申科势力的图契诺夫和亚森努克来说,扫除右翼和极右势力也为5月25日的大选铺平道路。
在即将到来的乌克兰大选中,季莫申科无疑是引人注目的竞选人。这个前"美女总理"即使在乌克兰也是饱受争议,但在乌克兰现在政治生态圈里,还真是找不到其他有执政经验和足够众望的候选。不过季莫申科的当选远远不是铁定的。
在克里米亚事件之后,季莫申科在一次电话中被截听到,乌克兰人要拿起武器,杀光俄罗斯人,连焦土也不给他们留下。她还要用核武器杀掉800万东乌克兰的俄罗斯人。她倒是承认有过这段对话,但按照她的说法,"核杀800万东乌克兰俄罗斯人"是伪造的。现在她还要争取东乌克兰800万俄罗斯人的选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4500万乌克兰人(包括800万东乌克兰的俄罗斯族裔)中其他人对她也不是都奉若救主。问题是,"她的人"掌握了基辅临时政府。这在亚努科维奇出逃后可能是战术胜利,但对于即将到来的大选可能是战略失策。
还在广场动乱期间,乌克兰财政部就宣称,在未来两年里需要350亿美元的经援才能避免乌克兰财政破产。现在乌克兰"革命胜利"了,但财政情况反而在继续恶化。亚森努克在乌克兰议会说,仅今年就有258亿美元(他用的是乌克兰货币,折算为258亿美元)的财政缺口,这差不多相当于今年的全年预算了。欧盟和美国答应100亿美元的援助,欧盟和日本可能还会给予更多的援助,总值可能达到270亿,但条件是乌克兰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先谈妥救援条件,取得IMF贷款,据信科大140-180亿美元。
乌克兰和IMF之间互不陌生,在2008和2010年,IMF就两次向乌克兰贷款,但最后都不欢而散。亚努科维奇正是在IMF贷款不得之后才转向俄罗斯,取得150亿贷款,并引发了一系列后来的事件。IMF的职责就是在各国遇到财政危机时,提供经济援助。但IMF的援助都是有条件的,通常要求伴随结构性经济改革,甚至包括以法制和反腐为主的政治改革。由于IMF只向主权国家政府贷款,IMF的贷款条件几乎永远带有强烈的干涉内政色彩。这可以说是西方通过经援控制有关国家的阴谋,但IMF是贷款机构,而且是专门向高风险、具有近在眼前的破产危险的国家贷款,保护自己投资的做法也是说得过去的。这就像保险公司一样,对于屡出事故的驾车人,只有保费暴涨,逼迫驾车人改变驾车习惯,变得更加安全。在IMF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利率可能加速有关政府的财政破产,所以不可取,只有用严苛的财经纪律作为确保偿还的条件。
对于乌克兰来说,IMF的条件包括增加税率,冻结最低工资,提高能源价格,还有浮动汇率,降低赤字,控制贪腐。对于脆弱的现阶段乌克兰经济和社会而言,这里面的每一条都是要命的,这也是2008和2010年乌克兰两次没有兑现IMF的条件的原因,也是亚努科维奇转向俄罗斯的原因。
乌克兰长期依赖来自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天然气价格改革是乌克兰经济改革的极大难点,长期以来靠政府补贴绕着问题走。乌克兰的国营天然气公司Naftogaz已经宣布,将从5月开始,上调天然气价格50%。另一方面,亚森努克宣布,享受天然气补助的家庭将从140万个增加到400万个。换句话说,乌克兰政府将继续补贴。能源价格理顺了,政府赤字也增加了,离IMF的条件距离并没有更近。亚森努克宣布的另一个措施应该得到IMF的认可:乌克兰将解雇各级政府10%的工作人员,总数约24000人。在经济低迷的乌克兰,政府工作可算是相对稳定和前景良好的的职业了。此举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反响,还有待观察。不过亚森努克也说了,如果乌克兰得不到IMF的援助,乌克兰经济仅今年就将萎缩10%。这还只是开头。
乌克兰经济继续困难,这已经很难用怪罪到亚努科维奇来开脱了。作为季莫申科派的代表,图契诺夫和亚奴森科一方面在做必须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几乎不可能得到民意的拥护,这对季莫申科的选情是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不过5月25日的乌克兰大选将对未来乌克兰的走向有重大影响。在克里米亚分裂和俄军继续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乌克兰的选情导向亲俄是不可能的,对东乌克兰的800万俄罗斯族裔只会是坏消息。基辅临时政府上台的第初举措之一就是废除俄语的法定地位,东乌克兰的俄罗斯族裔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在基辅也将缺乏政治代言人。不过东乌克兰的情况和克里米亚不同,俄军大举入侵的可能性不大。普京或许并不畏惧西方,但对主动扩大冲突也并无兴趣。克里米亚的地理特点使得军事行动易于实现,冲突易于隔离,这也是东乌克兰所不具备的特点。然而,要是乌克兰的族裔矛盾进一步恶化,东乌克兰出现大规模动乱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那时实现克里米亚式的局部地区公投的可能性并非没有,那时就局势难料了。不过,里5月25日只有不到两个月了,乌克兰国内似乎大选气氛并不浓烈,或许人们还没有从后亚努科维奇的震荡中醒过神来,也可能是人们已经对政治恶斗厌倦了?
在国际上,西方对于普京干脆利落地彻底无视西方的压力和威胁感到吃惊,对于反应无力又感到沮丧。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已经习惯了俄罗斯的让步和被迫吞下苦果。这一方面是出于西方的政治军事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西方对于俄罗斯经济命脉的影响。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的国际政治行为在很多方面与叶利钦时代有了根本的不同,但这样的公开、直接、迅速的对抗依然很罕见。这一次轮到西方做出事实让步和吞下苦果了。
乌克兰作为欧洲版图第二大的国家,对俄罗斯是志在必守,而对西方则是顺手牵羊。然而,在基辅独立广场上几番冲突之后,这对西方也变成志在必得了,而对于俄罗斯则成为有序撤退。就输赢而言,俄罗斯是输多赢少。赢面在于拿回克里米亚,但还是丢失了乌克兰大部,实际上还是战略后撤的,输面更大。美国和欧洲正在加强的经济制裁还没有显现出力度,但持之以恒的话,对俄罗斯的实质损害可能也是可观的。坊间一直有普京是不是会贪得无厌、乘势夺取俄罗斯族裔占多数的东乌克兰的说法,但普京至今所为都是在恢复势力范围或者降低损失,巩固既得利益,而不是在扩大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把克里米亚比作慕尼黑,这是不对的。在刚刚结束的美国-欧盟双边会议上,美欧着力研究降低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问题。这一方面是未来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美国页岩油气和加拿大油砂油的物质保障。欧洲传统油气供应依然严重依赖俄罗斯,尤其是欧洲的经济火车头德国,已经去核化了,太阳能和风能还不能挑大头,只有更加依赖传统油气。如果欧洲能源供应转型成功,俄罗斯油气出口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但德国有能力负担价格更高的北美油气,经济上困难的乌克兰是否有这个条件就难说了,到时候更加依赖俄罗斯的话,倒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欧洲是输赢各半。赢面在于"拿到"了乌克兰大部,但也背上了这个巨大的包袱,尤其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西方经援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支付俄罗斯天然气和东乌克兰俄罗斯族裔地区的结构性经济改革。在于普京的较量中,欧洲也显现出政治上道貌岸然、决策上优柔寡断、军事上软弱无力、经济上举步维艰的窘相,这对未来欧洲的世界政治影响不是一个好的先例。不过,如果乌克兰的经济和政治转型成功,连同东乌克兰一起走上繁荣发达的道路,这对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地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将从根本上动摇俄罗斯的传统政治秩序,但这是一个很遥远的"如果"了。
美国也是输赢各半。一方面,乌克兰事件成功地重申了美国在西方政治秩序中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削弱俄罗斯是美国不变的既定国策,把乌克兰从俄罗斯势力范围中剥离出来无疑是这一政策的成功体现。但克里米亚的分裂也凸显了美国政治信用缺失,美国并不能确保导向西方的新兄弟的关键利益。相信克里米亚对台独也是一个悄悄的提醒。不过和欧洲不一样,乌克兰的经济是欧洲的问题,不是美国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国力促的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反而是对欧洲的伤害更大,对美国则基本上没有伤害,因此得不到欧洲的强力响应。现在美国似乎说服欧洲采取一致的制裁行动了,但力度和广度还有待观察。不过美国对制裁也不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阿富汗撤军已经进入最后和最艰难的阶段,大量重型装备有待撤出。空运的成本太高,就地销毁也太可惜。通过巴基斯坦的南路一直问题多多,不光有巴基斯坦的要价问题,还有塔利班的袭击问题。通过俄罗斯的北路一直是主要通道,但要是美国制裁俄罗斯,就不要指望俄罗斯不会反手为难美国。另外,美国航天飞机已经停飞,未来几年的主要运载火箭都是用俄制发动机,向国际空间站的运输和补给更是依赖俄罗斯的宇宙飞船。这样明显具有军事潜力的合作本来应该是制裁的首批目标,但俄罗斯的合作又离不开。现在还不知道美国怎么解决空间合作问题。但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战略转移的步骤被打乱。美国希望在欧洲用空头支票保持领导,但实力转向亚太。未来100年里对美国地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中国,而不是俄罗斯。欧洲不断通过大小伎俩,试图把美国拉回欧洲。乌克兰事件实质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美国坚持既定的战略转移方针的话,欧洲有可能在政治上离心,寻找独立的安全框架,这对于美国是绝对不利的。美国有可能被迫重新考虑亚太轴心的问题,但代价是被迫认同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乌克兰事件中的作用可圈可点。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克里米亚问题的表决中,俄罗斯不出意料地投了唯一的反对票,俄罗斯的一票否决本来就没有悬念,不过中 国是唯一投弃权票的。中国在联大历史上投过不少弃权票,但这一票弃权投得妙,俄罗斯把中国的弃权看成对俄罗斯的支持,美欧则把中国的弃权看成对美欧立场的 支持。实际上,弃权就是弃权,两方谁也不支持。但对于俄罗斯来说,不支持美欧就是足够了;对于美欧来说,不支持俄罗斯就足够了。这样一样,中国又对双方 "被支持了"。中国这一次酱油打出了水平。中国对美欧的制裁也不置可否,对于加入制裁则悄悄而坚决地拒绝了。谁都明白,只要中国放水,美欧的制裁就是空 的。俄罗斯油气可以大量出口中国,普京出于政治算计,原本不打算在经济上和中国走得太近,安大线拖了20年都没有建成。但时势造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合作 成为俄罗斯的生存之道。西方撤出投资也不是问题,中国投资可以填补进去。这本来就是一个政治和投资环境的问题,而不是中国有没有这个钱的问题。中国作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第一大,也有足够的实力抵抗西方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继续与乌克兰当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力争全赢。
最大的输家无疑是乌克兰。丢失了克里米亚,国内还远远谈不上实现政治和族群和解,经济继续下滑,即将到来的IMF援助将迫使乌克兰开始一系列已经拖了20年而不能实现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不是不必要,而是代价实在太大,以至于先前的各届政府都没有决心去闯这个地雷阵。这次在IMF的逼迫下,乌克兰政府已经没有本钱阳奉阴违了,但闯地雷阵是要死人的,死的会是谁呢?乌克兰将再度推迟与欧盟的合作协议。亚努科维奇拒签欧盟协议本来是导致独立广场动乱的起因,但亚努科维奇并不是兴致所至而拒签的,乌克兰经济的基本面没变,还恶化了一点,基辅临时政府有意在5月大选之后再考虑签约,考虑的出发点其实和亚努科维奇没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反对派上台,在欧盟协议问题上的选择是一样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乌克兰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经济上。在安全上,乌克兰自己把自己推上了前沿国家的危险处境。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边境离俄罗斯的腹地很近。一方面,这对俄罗斯是必守之地;另一方面,这里也便于驻扎大军,没有边远驻军的问题。俄军依然在乌克兰边境大批集结,这种态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即使乌克兰加入北约,依然不能根本解决安全问题。美军正在从欧洲撤离,传统欧洲强国如英法也在从境外撤军,乌克兰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包围国家安全,只有在全面大战的情况下才能指望盟军,而那时乌克兰将首先被打烂。事实上,东欧北约盟国的这个窘境已经悄悄浮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都是北约成员,但这几个国家的空军拼凑起来都无法维持有效的中欧防空,成为北约空中最大的漏洞。但老欧洲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德国、丹麦、波兰、挪威需要联合起来,才能维持波罗的海上空的防空巡逻。指望北约替乌克兰担负国防,这是不现实的。乌克兰一方面把自己推向前线国家的危险境地,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新大哥的有效保护,不知道这是不是广场上示威群众所想到过的。
乌克兰本来要脱俄入欧,结果夹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更死更紧。乌克兰何处去?何处也去不了。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