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墙外楼: IPO十字路口:投行从业者进与退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IPO十字路口:投行从业者进与退
Dec 14th 2013, 04:25, by 墙外仙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亦姗 北京报道

  核心提示:IPO通往敞开的大门前,出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此时,他们将选择坚定前行还是择他路彻底与往昔峥嵘岁月告别。

  快马加鞭。

  IPO新政发布不到两周,与新股发行重启配套的细节文件"流水般"鱼贯而出。12月13日下午,证监会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和《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新股发行承销环节的重磅政策终落地。

  "以往,我们做了太多会计师、律师的工作,而真正该投行干的活,如价值发现和定价方面实际比重不足。我们最近讨论较多的是在注册制大背景下,投行未来是否有望估值重归。"谈及新发行承销改革,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投行价值回归的呼声背后,是新股发行停滞的176天里,IPO利益链群体裂变。其中,受业务暂停及保代红利制度取消影响,投行高薪体系瓦解,不少投行从业人士逐渐撤离传统IPO业务,向PE投资机构、新三板方向转型,或最终迷惘而绝望地留守。

  "IPO暂停一年多来,投行发生了巨大变革。新股重启是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重要分水岭,是整个群体命运的转折点。"前述券商投行总结说。

  对于上述群体来说,IPO通往敞开的大门前,出现了重要的十字路口,此时,他们将选择坚定前行还是择他路彻底与往昔峥嵘岁月告别。

  但是不论留守,2013年最后一个月,IPO投行从业者们注定忙在路上。

  离开者的失落

  "新股既启恍若旱地甘霖,你用青春选择驻守,驻守终遇见晴炽。远方,祝好。"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新股改革方案的当晚,一位前券商投行人士(以下化名"沈思")将其QQ签名改成上述字句,为仍奋战在投行一线的兄弟们祝福。

  对于IPO开闸前不到4个月,毅然选择离职的沈思来说,告别是对中国投行的失望。

  "其实我们走了不光是因为IPO暂停,不是等不起那半年一年,而是对行业有些失望。"沈思颇为无奈地表示,"在越发恶劣的行业环境下,投行从业人员的劳动力将变得十分廉价,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民工化。"

  伴随投行制度性红利逐渐取消,IPO再次敞开的大门,已难以留下对行业早已失望的投行从业者。

  沈思认为,新股发行新政对保荐机构项目核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更有将"财务核查"常规化的趋势,投行基层人员未来或将伴随更多的加班,生活质量将进一步降低。

  更让沈思不能忍受的是,投行人员的辛苦工作却没有换来应得报酬,在IPO停滞冲击下,薪酬一次次下调,"先是年终奖缩水,后来日常工资也只有6000元到7000元。"沈思说。

  另一位深圳中小型券商投行部门人士则辛酸地诉苦,两年没发过年终奖,"现在抽空看点资产管理方面的合同,挣点饭钱,没办法,薪水实在太低了。"

  上市券商三季报统计显示,2013 年前三季度,19家上市券商共实现营业收入580 亿元,同比上升23%,实现净利202 亿元,同比上升35%。其中,投行业务营收下滑明显,其中14家券商的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上市券商投行收入整体同比下降42%。

  "在弱市行情及券商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背景下,利润率提升很大程度依靠券商对于人力支出的控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高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现阶段最考验投行,大家都在谈转型,但谈何容易,这种情况下,只能更严格地控制各项成本。"

  此外,行业弱市下各家投行团队挖角不断,对所在部门实力造成极大冲击,更使一些投行人士无心"恋战"。

  12月第二周,与其他投行人士QQ挂忙、长期在线的情况完全相反,一家北京小型券商投行部门人士(以下化名"吴晶")的QQ,已很久处于漆黑离线状态。

  "虽然正式离职是这星期的事儿,但其实早就不想继续呆了。"对于在IPO开闸当口离职,吴晶颇为无奈。

  两年前,吴晶跟随IPO团队的领导一道从老东家跳槽,加盟新公司。但让吴晶始料不及的是,本来准备跟随"老团队"一起大展拳脚,谁知到了新东家后,伴随上层争斗不断,对投行部门挤压明显,薪酬待遇大幅下滑。

  "新工作还在找,但肯定不会再在投行部门。"吴晶语气坚定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转型者的踯躅

  IPO停摆之时,恰逢新三板园区扩容开启,蜂拥而来的拟挂牌项目刺激下,一些中小型投行开始资源重新配置。

  不少IPO团队人员被借调到新三板,成为"被动转型"的投行大军。

  "说句心里话,我们现在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提及重返IPO,一位北京小型券商投行风控部门人士坦言,"IPO停摆后,我们部门比较悲观,后续上市储备项目不足,现在手头已没有合适的IPO项目。"

  与之相比,一些券商投行项目团队则因公司成本控制和业务调整被迫永久"滞留"新三板,不能回归IPO业务部门。

  深圳某中型券商场外市场刘姓副总裁表示:"我们新三板团队的人部分来自IPO团队,这部分人分离后就不再回到IPO团队了,以后专心做新三板业务。"

  不过,新三板在全国范围扩容预期刺激下,各家券商加大对新三板业务抢夺,国泰君安、海通等券商纷纷主动降价,低价竞争明显。业务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情况下,投行人员分得的项目提成也越来越少。

  但新三板业务给中小券商带来新希望。

  "虽然新三板业务盈利远不及IPO,也有降低趋势,但好在项目充足,可以靠量取胜。相比之下,我们做IPO一直没优势,利润也被明显挤压,后续好项目也难找,不如专做新三板。"前述北京小型券商投行风控部门人士透露,其所在投行部门已全部转向从事新三板业务。

  不仅如此,某华中地区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承销保荐团队有保代在做新三板,我还听说深圳地区一些小券商的保代,因为手上IPO项目少,后续储备项目更少,也没有新三板的资源,所以他们会挂靠到有项目储备的大、中型券商场外市场部门。"

  不过,对于出走保代来说,后续回归或是一件难事。"新三板项目周期一般是6个月,作为负责人,必须等待项目完成后才能考虑回归到IPO。"

  留守者的迷茫

  相比离开的失落、转型的踯躅,留守下来的人同样没有感觉到轻松。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发行改革办法中透露出的"信息透明化"、"核查从严化"无疑对投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当制度红利不再存在,当企业上市的体制越发透明,当企业上市真正成为靠真本事的比武招亲,那么对我们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大大提高了。"一名资深投行人士在出版新书的序言上指出。

  "从新股改革正式稿上能明显感到,投行人员未来会愈加向会计师化落实,保荐风险越来越大。"前述资深投行人士指出,在其看来,让会计、法律背景出身的一群投行人判断企业盈利能力、未来业绩并不现实。

  不过,也有沪上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认为,监管层应加大对上市造假、业绩包装方面的惩罚机制,"之前就因为包装上市案例太多,行业规矩都被破坏,才让监管层发力财务核查,严打上市造假。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我们团队一直勤勤恳恳做项目,加大惩罚机制反而能淘汰业务能力差的投行,利于有实力的团队。"

  不过受IPO长达一年半的停滞冲击,部分中小券商投行保代离职明显,团队散乱,后续业务开展元气大伤。

  一位刚经历高层换血的投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总裁刚上任时承诺要加强对投行基层员工薪酬的扶持力度,希望承诺能兑现。"

  另一边,一些遭遇部门变动的投行人员却已心灰意冷。

  "IPO开闸确实是好事,但说实话,现在好的上市资源越来越少,加上暂停时一些有资源的保代纷纷跳槽,公司现在基本没有后续储备上市项目,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是早做打算、未雨绸缪。"

  颇为无奈的是,尽管该人士在电话中一直称早有离职心,但其坦陈,"总体来说,现在全行业都是下行趋势,虽然各家投行都在嚷嚷转型,但短期看并不现实,所以,虽有离开的心但也只能保持观望。"

  同时,一些前期裁员明显的大投行近期则开始招兵买马,重新储备IPO项目,其中有项目储备和资源的准保代成为挖角热门人选。

  不论离去、转型还是留守,在投行人士看来,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已发生质变。

  "大学时我们对投行有无数期盼和梦想,一直坚定地认为它是最有竞争力和前景的工作之一,但现实却让人如此失望。"已离职的沈思指出。

  尽管如此,但投行人内心对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却并未完全消失。"虽然我现在选择离开,但如果将来我有儿子,一定要把他弄去投行工作,好好锻炼。"沈思神色坚定。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