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有关原中共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因腐败等问题可能涉事,已被中共当局逮捕的消息再度在海内外盛传。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外界对于周一事的态度和疑问,已从"会不会拿下?"到了"何时会公布?"一方面是各家媒体频繁"爆料",引得"暗杀"、"政变"传言一时四起,让人不禁想起此前王立军事件刚发生之后关于薄熙来的各种传言。一方面又是中共官方一直保持沉默,迟迟不对外发布相关消息。在这种情形之下,不仅公众和媒体渐渐失去耐心,也给传言以滋生的温床。对此有北京政情观察人士认为,虽然能够体会到官方对于近日又是三中,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朝鲜又发生了和薄熙来类似的张成泽事件,中共在公布这件事情的时间节点上仍然权衡,但是也要吸取薄熙来一事当时的教训,在所有事实都基本夯实的前提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被别的事情牵绊住了手脚,及时公布,以正视听。
近一周来,海内外各媒体对于中国政治的关注,除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官方后续改革政策,最重要的就是中共对于周永康一事的查处。可以说,如同薄熙来事件一样,对于媒体来说,周永康涉事的新闻有着太多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里面充满着政治秘闻、高层八卦乃至桃色新闻。但是这些内容也同样容易被并不熟悉中国现状的媒体进行过度演绎,使之更符合"他们想象中的周永康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日的相关媒体报道中,周永康不仅涉及金额巨大的腐败,而且还涉嫌了"政变",如周曾经两次试图"暗杀习近平",如周暗杀了参与他政变阴谋的原成都军区副司令阮志柏中将,甚至有报道以极为详细的情节描写了周永康与薄熙来妻子谷开来之间的"桃色关系"。
由于难以辨别这些"传言"的真假,因此也不需要为其盖上"谣言"的帽子。但问题是,即使周永康真的被捕,甚至他真的有参与例如政变一类的事情,那媒体对于周永康的报道,媒体尤其是负责任,比大陆媒体空间更大的海外媒体,对于这起严重政治事件的反思,却不应该是这些如同"演义"一样的故事,而更多的应专注于今天的中国政治制度为何能"养虎为患"?为何已经建政60余年的中共,在看似制度化的背后,仍然有一些高层干部会存有这种政治野心?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并非首次出现,2012年3月15日,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离职重庆的消息由官方正式公布之后,在中国大陆的网络上开始疯传各种谣言。北京时间3月19日夜间更是传出了"京城放枪"、"机场封锁"、"长安街戒严"、"钓鱼台外媒云集"等桥段,这种类似"政治观察"和"中南海来信"的传言,说者言之凿凿,传者添枝加叶,好似真的有一团政治乌云已经笼罩在北京上空。
当时多维新闻分析即认为,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是各种流言传播最为疯狂的阶段。这固然与中共消息不透明有关,但是在网络传播时代,公众对于快速消费信息的"饥渴"状态与当局稳妥、需要时间处理政治事件的方式形成天然的冲突。而这期间所产生的"空窗期",便为流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再加上这种类似"宫廷政变"的故事对于已经享受30年政治太平生活的大陆和海外民众来说,俨然成为茶余饭后的最大谈资,惶恐、刺激、惊喜,种种情绪伴随着只字片语、言之不详的官方消息,很多民众开始丧失了基本的常识,不假思量地跟着以讹传讹,于是任何风吹草动都已经与薄熙来"息息相关"。而在今天,"薄熙来"换成了"周永康"。
世界已然不同,如何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对此类重大突发政治事件进行公关、宣传,如何在谣言四起的"真相空窗期"内进行有效的辟谣和舆论导向及管控,中共一直显得固步自封、乏善可陈。无论是"薄熙来事件"还是"周永康事件",虽然可以理解为中共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力求稳妥,不到整个事件脉络彻底理清、官方有个明确定论之时,不便对公众公开。但是这种近似于迟钝的"稳妥",与今天公众快速消费信息的需求形成冲突,使得中共必须为自己这种老旧陈腐的文宣方式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公众在得不到及时的官方消息之时,需要大量的由所谓"民间通讯社"传播的小道消息,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累及中共形象和政治形势的谣言。流言走向扩大化,物议纷纷的结果就是中共官方形象频频于幕后被演绎,话语权被打得七零八碎。
因此,无论是习近平,还是王岐山,在周永康问题的处理上,只要在证据已经确凿的情况下,就应当及时对外发布消息,将周犯下的罪行一五一十地告诉中国民众,然后如同处理薄熙来那样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作出处理。让"法律"、"贪腐"、"程序"成为民众看待周永康事件的关键词,而不是"暗杀"和"桃色"。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