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

墙外楼: 张謇给晚清宪政改革的“最后忠告”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张謇给晚清宪政改革的"最后忠告"
Nov 1st 2013, 12:40, by 墙外仙

晚清宪政改革尽管出现诸多状况,但大体上说,摄政王载沣接手后,继续沿着1906年开启的预备立宪路线图前行。至1911年5月8日,清廷按照调整后的规划如约宣布第一届内阁组成名单;宣布内阁官制;宣布裁撤旧有之内阁、军机处及会议政务处;宣布设立弼德院、军口府。如果熟悉甲午之后十几年中国政治改革史,就知道这几点宣布确实不容易。

中国的悲剧在于,奋斗多年的宪政还没有完全成立,竟然发生了"宪政危机"。第一届责任内阁十三人中,竟然有九名来自皇室或贵族,因而被社会各界调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面对如此困局,中国资产阶级并没有失声妥协,更没有以"在商言商"自律,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政治诉求,要求清廷重回宪政改革正轨。这其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张謇。

张謇是甲午年状元,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并没有留在朝廷做官,而是返回故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十几年过去了,张謇不仅是著名实业家,经营着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而且积极介入政治,为江苏省咨议局议长,是过去几年宪政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面对政治逆流,张謇忧心如焚,他担心中国人奋斗好多年争取来的宪政很可能功亏一篑,付诸东流,全国为之解体,遂至上海找宪政同仁汤寿潜、沈曾植、赵凤昌诸公商量。他们联名上书摄政王载沣,"切箴之",更引咸同年间故事,劝摄政王像慈禧太后、恭亲王那样,展示博大胸怀,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样有学问阅历的汉大臣,不要为满洲贵族一己之私而丢掉天下。

张謇等人的书面劝说并没有起到作用,各地立宪党人不同方式的抗争也收效甚微,清廷援引《钦定宪法大纲》,以为用人行政为君主大权,他人不得干预。摄政王其实忘记了此时的君主与《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时的君主并不是一码事。

政治危机越演越烈,如何化解危机,各方面瞩目于张謇等"中产阶级",立宪党人希望张謇利用"权势"劝说朝廷重回宪政正途;朝廷也希望借重张謇等人声望平息民众的不满,恢复秩序。

朝野都希望张謇能到北京实地观察,亲身验证朝廷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立宪诚意,以此决定各省咨议局"国是"立场。

各方面劝说打动了张謇。1911年6月8日,张謇一行风尘仆仆抵达北京,展开一场风风火火的劝说活动。

在北京,张謇受到高规格礼遇,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与摄政王、庆亲王,以及端方、那桐、载泽、载洵、载涛、徐世昌、盛宣怀等人轮番会面,张謇始终本着"陈说民隐"的宗旨,就时局危机表达自己的看法。张謇的表达受到了主政者的赏识,很快就有人动议任命张謇出任要职,或以"宾师之位",或任内阁秘书长。张謇闻讯坚决拒绝,他的理由是自己十几年来第一次回京,是受东南各界委托表达宪政关切,现在如果让他"得官而去",与其做人宗旨相悖,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接受。

张謇的态度使他的威望更上一层,使他在与清廷诸公谈话时更加自信、坦然与淡然。在与摄政王谈话时,张謇明确表示,中国的政治改革始于戊戌,"今世界知中国立宪,重视人民,皆先帝之赐"。现在的中国已经到了收获改革成果的季节,绝不应该让一些程序性的细节破坏政治的良性发展。他建议摄政王周咨博访,集思广益,为化解时局危机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在与摄政王谈话时,张謇还就外交、内政诸多问题表达关切,以为未来几年,中国外交有三大危险时期,中国内政面临三大亟待解决的困局。

关于外交,张謇建议朝廷注意未来几年即将发生的三件大事对中国的影响:一是即将到期的中俄伊犁条约,二是宣统五年到期的英日同盟条约,三是巴拿马运河即将告成。这三件大事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外交当局都应该做好评估,提前防范。

至于内政,张謇提出朝廷必须高度注意的三个方面:一是各地灾害频仍,民生困苦,朝廷一定要弄清老百姓最真实的关切,一定要利用好各省咨议局沟通上下,帮助老百姓切实解决问题。至于闹得沸沸扬扬的铁路干线国有化问题,张謇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二,张謇强调,现在各地商业经营已经极端困难,朝廷一定要尽快想出办法,盘活金融,繁荣市场。

第三,张謇认为中国的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国际环境的关键是中国能否把握好中美关系。中美之间的联合格外重要,尤其是民间的合作与善意培养,值得格外下功夫。

对于张謇的六个建议,摄政王点头称是,以为说得极好。他建议张謇就具体细节与载泽或其他负责大臣细谈。

在与庆亲王谈话时,张謇直截了当谈了许多问题。第一,鉴于东北亚局势的变化,特别是日韩合并、日俄的影响,张謇建议朝廷高度注意东三省发展的急迫性。

第二,张謇向庆亲王痛陈国内政治真相,以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国民疾苦之甚,党人隐忿之深",可能远远超出朝廷的想象。张謇诚恳劝说庆王爷:"王处高位满溢之地,丁主少国疑之会,诚宜公诚虚受,惕厉忧勤,不宜菲薄自待,失人望,负祖业。"

据张謇描述,他这些话"语多而挚",说得庆亲王"掩面大哭"。据此细节,张謇认为庆亲王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昏庸无能,只是在朝廷阿谀者众,致成其口茸之过、贪渎之名。

在与载泽、盛宣怀谈话时,张謇主要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铁路干线国有化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他认为,各省民众响应朝廷号召集资修建铁路并没有错,朝廷现在出于政治、社会、金融安全要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统一建设,也没有错。但是,在处理善后问题上,一定要有政治家的视野,不要盯着蝇头小利,更不能算计人民,让最下层吃亏,抱怨朝廷。

至于四川铁路公司出现的亏空,张謇建议应先由中央财政买单,无论如何先将一般集资民众从这个巨大的集资项目中安全剥离,不要让成千上万的民众成为朝廷的对立面。

张謇认为,只有让一般民众解脱后,才能谈得上惩处四川铁路公司高层贪腐、挪用问题。否则,一旦铁路公司绑架了民众,铁路干线国有引发的政治危机无法想象。

不幸的是,盛宣怀太自负了,他用财经专家的思维处理政治问题,不知道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真实关系,不知道收民路归国有只是一个政策调整,而政策的主旨"以达为主,不当与人民屑屑计利"。盛宣怀的专业与自负,让清廷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没有听从张謇的建议,让铁路干线国有化成为压垮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謇描述此行是"尽最后之忠告"。那时,像他那样愿意继续尽忠言批评政府的已经很少,人们都在静默地等待朝廷一错再错。当统治者拒谏时,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属于多余。

(本文作者马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文明通论》、《晚清二十年》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