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墙外楼: 罗念慈:三中全会是否令人失望?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ave An Idea?

Start developing and building it in our Product Management course in London.
From our sponsors
罗念慈:三中全会是否令人失望?
Nov 15th 2013, 01:03, by 墙外仙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市场对于会上将提出的改革建议过份乐观,因此,当三中全会于11月11日发布的公报既缺少改革承诺、又没有具体措施详情,市场人士不觉大失所望,这种失望情绪盖过了公报的积极意义。市场有理由质疑中国改革前景。该公报概述了中央政府的意愿,如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司法改革,令司法系统不受地方政府干预;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协调并监督改革的实施。这些措施对促进中国经济重整至关重要。

尽管此次三中全会一如既往,将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但中央仍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包括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未来十年都不会进行重大改革。该公报仅简短地提及了土地改革,却未提及利率改革及资本项目开放,也未提到独生子女政策及户籍改革。

未来几周,当局将公布更多改革措施的详情。但中央在三中全会之前便已排除推行政改的可能;不实行政改,便无法迅速推行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因此不要期待未来公布的改革详情有任何突破,也不应天真地认为新一代领导层能迫使官僚机构按中央意愿行事。考虑到中央政府往往无法在地方层面执行政策,且中国各省市普遍存在紧密的人脉关系网,因此期待领导层迅速推进深层次改革是不现实的。同时,资本账户不能自由兑换也是一面强大的盾牌,保护中国免遭外围冲击,并可以拖延时间,让改革成形。

中国的经济改革早前有两次突破,分别发生于邓小平领导下的1978年及1992年。与之相比,国家主席习近平如今面临的情况不同,挑战也更艰巨。反对邓小平改革的人士是出于意识形态立场,与个人利益无关。要击败这些反对派,就需要在党内达成共识,质疑中共的意识形态,并赢取公众支持。通过刺激经济,邓小平实现了这些目标。

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由国企主导中国经济,包括国企领导在内的权贵阶层获益巨大。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寻租机会,令这些特权阶层有钱有势。一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让市场主导经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损害这些人的利益、削减他们的特权。简而言之,进一步结构改革是破坏寻租的手段,可能会遭到强烈反对。

唯有在党国之外制造压力,才能迫使这些内部官员接受分散集权和自由化的部分改革措施,而这些政治改革措施正是中国经济迫切所需要的。没有政治改革,就无法解决中国政治与经济纠缠不清的状况。技术性的改革建议只能减轻经济表症,却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中央政府也可以调动市场力量,如放开资本账户和汇率管制。这是另一种制造外部压力的办法,有助推动一些变革。因此,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达致结构性改革的手段,而非当成目的本身。不过,资本账户和货币完全可兑换将带来一些政治变革,而政治变革又将妨碍资本账户的开放。如果说结构性改革是岩石,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是硬地,那么中国正好困于两者中间。

不过,这些问题虽难以解决,但并非不能解决。中国结构性改革有望缓慢推进,而且三中全会公报已指明一些未来的改革方向。公报提出,应提高市场地位,让市场在经济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民营资本和股市将在资源配置中担当更重要角色。机构改革的关键是重新界定国家与市场的界限。如果这项改革继续进行,并能够妥善实施,将有助提高生产力,维持经济增长。

中央希望通过完善社保体系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并统一农村和城市土地市场,迈出土地改革的第一步。这些应有助增加家庭财富、提高民众信心,从而有助推进城市化和刺激消费增长。这些将有利新产业获得战略性投资配置,其中包括IT、医疗保健、服务业和消费行业。

这次三中全会没有提出支持结构性改革的政治改革战略,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但会议也并非没有亮点。改革能否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层是否有决心和能力对抗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消弭他们对改革的抵制。以切合实际的角度看来,我们只能期待改革逐步展开。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