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墙外楼: 西西河:美国职场一个对移民很重要但很少谈及的问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西西河:美国职场一个对移民很重要但很少谈及的问题
Sep 17th 2013, 06:54, by 墙外仙

最近好几件事的有感而发。

河里B-girl拿了tenure,很值得庆贺,从她的经验介绍中可以看到她各方面关系都处得很好。我读她帖子的第一联想是最近德州某大学没有拿到tenure的一个计算机助理教授的厄运,那人显然关系处的很差,而且情绪失控,跟人发泄时被人录下激情言论而被锁入大狱。

这两天身边还发生了一件事,我的一位关系不错的同事,也是移民出身的技术主管被开除了。他是大家公认的大牛,很聪明而且经验很多,把一个小部门从两三个人发展到十几个人,对公司贡献很大。这两天大家都在私下打听他被开除的具体原因,因为我们公司很少开除员工的,我今天听到具体情况后大呼"不幸,不值得"

我那位朋友下面管工程师技术员,还有几个工人。一个工人老太太好像最近有了些很自豪的额外表现,她要主管认同奖励。但我那位朋友看法不同,把奖励给了另外一个人。本来这是件不大的事,而且也算是积极的事,不算太坏。但那位老太太觉得不公平,几次要跟主管理论,惹得主管失去耐心拒绝接着讨论。下一步的发展是工人告到人事部,三方坐在一起理论,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我们这儿工人工资低很多人都不大高兴,我从人事部门口走经常看到不同的一线主管在跟人事部解释,显然被手下投诉了。

这次不同的是我那位朋友情绪失控,觉得人事部没必要介入,觉得自己被冤枉。所以每次工人开口时他都大叫liar,不让对方说话,本来人事部通常都是暗地里大力帮助管理方的,只是面子上做出一碗水端平的样子,但这回人事部也看不下去了,觉得主管太过分,一下子很倾向工人,于是做出不利于主管的处理建议,再加上主管的上司对他也不大赏识,于是这位朋友就这样被踢出公司。

以北美生活为主的网站上经常有为什么华人在职场上高度不够的讨论,常见的说法有很多,但有一点常被忽视,那就是如何处理矛盾,再进一步,如何在办公室政治斗争中不落下风。在我观察,华人,还有很多印度人之外的移民,在这个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处处与人为善不得罪任何人,这点对于某些个性的人是个好办法,还有刚加入公司立足不稳的。但坏处是永远只是干活的,以后顶多干到技术专家,付出与得到事倍功半。另一个极端是像个好斗公鸡,有点事情就弄出很大动静,让外人看有drama queen的感觉。

本帖中心思想是,美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东亚,拉美,亚非)的一个很大区别是,美国人很重视维持沉着冷静的表现,所谓composure, 平静地讲理,你被别人百分之百地冤枉了你要冷静解释,你心中怒火高涨也要冷静讲理,你就是面对敌人扣动扳机时冷静也要比不冷静打得准。

我今天跟组里的本土男工程师一对一开会时聊到那个移民主管的事,我说出我的观察,然后问他美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是挺重视这点的,有什么事不要太激动,要平静地讲理。那人想了想点头说是这样。

当然保持冷静也不光是移民的问题,有一次出差,一个经理讲以前公司很小的时候,一个没学历的很聪明的技师被提拔做产品机械设计工作,他干得很好,几个早期关键产品他都功劳很大。后来有一次某个新品弄砸了,其实原因很复杂,没有任何人太怪罪他,但这人显然承不住压力,某次开会时突然长篇大论,主题就是自己怎么没责任,原因都在别的地方。大家觉得很奇怪,没有谁要找你责任,你干嘛要把问题都推到别的部门。同时大家也觉得这人年纪虽大但很不成熟,不是工程师一堆的。很快他就被降级到普通车工直干到退休,他的滑铁卢不是机械设计问题,而是那次开会的异常表现。

我以前就觉得我从那位被开除的主管朋友能身上看到些自己的一些影子。我是我这个领域公认的技术专家,别人要是虚心谦恭我很乐意交流,同事中有个别的靠抬杠长学问的我就特别看不惯,平时不搭理他们,开会时他们要是公开抬杠我就极其蔑视地对待他们,有几次我从旁观者的表情那儿都能看出来我做的太过分,事情要是捅到人事部我基本会输。我还记得我在争论中还有些纳闷,我这么涨红着脸东一锤子西一棒子跟他辩论,对方明显技术上站不住脚怎么还能这么冷静,遣词用句都很客气,而且还能平和地指出我逻辑上的缺陷。

办公室政治,我在国内时就有过训练,刚来美国时知道两边文化不同,所以韬光养晦,离它远远的。现在在公司有资历了,技术上管理上都有些根基,有些事也开始直面迎战,说实话很多时候不为自己也要为手下争,不然别人都觉得替你干活窝囊。总结我基本赢多于输,赢的时候都是准备充分保持冷静,而且因为一直都能保持客气,对事不对人,很多时候一役结束后还能握手言和,下场争论中结成盟友。

教养真的很重要,做父母的压力真的很大
职场也好、政治也好,到了最后面,靠的是教养。那些异于食物链低端动物交感兴奋型的高贵品质,多数还是在后天可以培养一些的。
可我们都是这么被养大的,不能责怪我们辛苦一世的父母。但是贫穷窘迫的生存环境里,什么样低级的资源都要争夺,从容稳健的教养就是活下去的大敌。即使父母有这意识,也未必有这精力和时间来教养我们。所以为什么总说大户人家如何如何,富养女之类,三代出贵族啥的,人家确实有这个条件啊。于是,在中国不算啥的行为,走出来就碰撞上了,这是1850年和2000年的碰撞,美国本地的中产阶级家庭基本富了三代了嘛。再者,理工科孩子认死理儿,这也是个问题。
有时在美国感觉对方稍许浮现出来的鄙夷,恐怕很多时候不是针对种族,而是针对教养,不过很容易贴上种族问题标签。
教养教养,一个靠正面灌输地教,一个靠言传身教地养,都得要时间,也就是钱来支撑,压力很大。我自己教养就不咋的,还总得给他做榜样,压力真的挺大的,有时难免口是行非啊。

同感, 移民的在国外职场竞争的确实存在很多先天不足
刚开始工作时,国人的韬光养晦确实是很好的行动指南。不要露风头,沉下心来好好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慢慢成了技术核心,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这个时候,纯粹的韬光养晦也不行,除非真的愿意一辈子给别人做垫脚石。一旦决定自己去置身竞争中,遇到挑战也不要畏惧,要迎面而上。时不时地在需要的时候展露锋芒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把自己推到了前线和外国同事直接竞争。在交锋的过程中,沉稳是很难得的品质。不要面红耳赤大喊大叫,安安静静的听人家阐述完,要善于迅速的分析人家的漏洞,抓住反击然后把自己的理由摆出来。人家信服最好,不信也笑笑拉倒。整个过程要有理有节,不要咄咄逼人,凡事留一线生机,正如dfindy所说,下次争论说不定还是盟友。

谢谢分享。其实中国人讲究的谦虚和低调也带来冷静和沉着
而且任何人,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谦虚和低调,日常工作生活中其实不容易做到冷静和沉着。因为谦虚和低调的人,不容易让人,也不容易让自己产生过多的激动性情绪。
各个民族在这个层面上都会需求相同的态度,不然事情不容易和作好。
国内媒体以前老说老外强调自我表现,而我们中国人却又往往强调谦虚遮掩过头了,所以让人觉得我们之间工作做人风格很不同。但我感觉,在公司内部,其实中、美老板需要的人的行为模式是相同的。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能力而且能和人合作的人。
有能力,代表你要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不能等到别人来问你。在中国,不能表达出自己需求和想法的人,其实在单位的发展空间也不大,虽然他表现得非常"谦虚”。因为老板之所以没用机器替代你的工作岗位,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观点。不能表达出自己的人,就像楼主说的,只会成为一个默默做事,没有什么回报的老黄牛,有点亏。
同时一个能和人合作的人,你表达需求和想法时,就不能是以情绪宣泄的方式,或是不容置疑的方式,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方式。这个方式的来源,我认为正是因为谦虚和低调。因为内心真正谦虚的人,其实是认识到团体力量的人,也是认识到自己不是完人,可能在自己最有信心的地方仍然有可能犯错的人。这种人说话时,就不大会蔑视别人的观点,虽然对方显然是错的时候,他也一般会想想,对方如果不是智障或是故意,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么一想,态度就不会嚣张,人也就处在一种随时准备吸收别人观点的谦虚状态,也就能以冷静和沉着的态度面对不同观点。低调不是回避责任,这是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限和责任,尽量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完成职责的状态。高调的人,往往是在自负的心态下,越权行为比较多,对威严、权威之类的东西关注比较多,也就显得高调了。越权多,必定和人冲突多,也不利于公司的组织管理,容易让上级感到威胁;对权威的关注会让他容易从动机考虑一个冲突,而不是事情本身。相反,低调的人不大会对人不对事,情绪也就不容易激动,也就容易冷静;紧守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也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对人造成的威胁(这一点老外作得很好,他们往往会直接告诉你一个问题是不是他的职责范围,他会建议你找真正的责任人);低调本身也给你更大空间地承担失败事件的责任,就会让你面对挫折显得比较沉着(许多人之所以没有必要地慌忙推卸事故责任,原因在于他们之前曾非常高调地试图树立某种完美全能形象,事故让他们感到了这个形象破坏,或者树立行为象个谎言,毕竟打广告期间容易言过其实,所以努力去清除事故责任。)。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