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墙外楼: 明镜网:李克强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明镜网:李克强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
Sep 12th 2013, 08:35, by 墙外仙

  5月24日,中国发展出版社《中国智库》第二辑发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完成的《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若干典型问题》研究课题,作为封面文章入选,这也是国研中心关于城镇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城镇化方案也是大手笔!

  在题名为《城镇化十大典型问题》的封面文章中,课题组建议,应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总体格局,以现有31个省会城市和沿海大型港口城市为基础,形成一个"2000+18000(城市与建制镇)"的城镇体系,基本满足中国高度城镇化、集约城镇化的要求。

  课题组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位于中间层次的城市数目和人口都比较少,中间层次的城市功能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城镇体系正常功能的发挥。

  课题组提出重点发展100万-200万人口的中间规模城市。大力发展这类中间层次的城市,可以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协调发展找到一个具体的抓手和突破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表示,作为国务院的谘询机构,他们的城镇化课题与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城镇化规划是各自独立运作的。

  对于他们城镇化规划可能起到的作用,侯永志表示:"不是说规划了就一定成,但没有设想肯定不行,规划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比如北京到上海的高铁,沿途在哪里设站,城市的发展情况就是不一样的。"

  紧锣密鼓之下,加之自十八大以来,李克强更是屡屡亲自出马登台,就城镇化高密度地发表意见,使这三个字成为了一个高频词。

  一时间,政府力推主导,媒体配合跟进,城镇化改革唿之欲出,大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

  这也难怪路透社报导,李克强等高层否决了发改委草案的报导引发各界关注。一位为国务院提供谘询的匿名经济学家对该社表示,城镇化计划可能推迟,因为高层 领导已经发现,如果城镇化不能按照正确的道路进行,将出现潜在风险。"领导人的目标是城镇化启动改革,地方政府的看法不同,他们将城镇化视为促进投资的最 后机会。"

  "研究"字眼让人看到收缩

  实际上,关于中央与地方对城镇化的期许存在分歧的传言,这并不是第一个。此前被称为"最高规格"会议的全国城镇化会议召开时间一再推迟,就被指是因高层对已具雏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不满意所致。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导,有接近政府人士指高层认为草案可修改空间很大。该报还从相关政府人员处获悉,规划已知内容主要停留在顶层建设方面,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政策仍未有明确措施。

  上述人士称,现有的三农政策与城镇化政策都不能有效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因此,未来出台的中长期规划必须在推进人口城镇化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政府高层非常看重这一点,否则难以获得各种经济红利,同时也会激化社会矛盾"。这可能是高层不满规划的原因之一。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也坦诚,推进城镇化面临多重障碍,既包括体制上的障碍,比如户籍制度,也包括经济上的障碍,比如脱离了人们可承受能力的高 房价—不仅制约了内需潜力的挖掘,也引发了社会矛盾。"要正确认识目前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经济环境变化,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而不是短期刺激经济 的应急之举。"

  南都社论"城镇化分歧传言折射社会'造城焦虑'"一文指出,虽然对于40万亿草案遭否决,发改委 第一时间出面辟谣,却对具体情况未置一词。而此类传言频繁传出,反映舆论对城镇化潜在风险的担忧。在当前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况下,盲目圈地造城已成城镇化最 大风险。"试验区热"久不降温,不外乎是有利于GDP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以及争取优惠政策。国际上普遍的城镇规划规定建设用地不得超过总面积的30%, 而在中国的某些大城市这一比率已接近50%。作为"十二五"规划第三年头号热词的城镇化,是个更好的藉口。地方政府若借城镇化之名,扩大信贷投入形象工 程,并将农村集体用地大量变为建设用地,不仅会增加地方债风险,亦会巩固土地财政,催生更大的房地产泡沫。届时,城镇化恐将陷入圈地扩张"有城无市"的误 区,经济危机亦将进一步扩大。

  不幸的是,地方政府此前的举动为舆论的"造城焦虑"提供了切实的依据。2012年 底,各省纷纷出台城镇化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发布城镇化目标,美国着名谘询公司麦肯锡的相关研究报告指,中国有5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到 2025年,中国还要修50亿平方米的道路,并建约500万座各种楼宇。

  另据《21世纪经济报导》报导,包括 工、农、中、建、国开行在内的五家大型银行相继出台了城镇化及配套建设相关的融资支持计划,2013年头两个月1.7万亿新增贷款有相当部分投向城镇化相 关概念的基础建设领域;而国开行最近承诺向福建省发放1500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城镇化,为安徽城镇项目安排300亿元人民币。

  南都社论指出,关于中央地方对城镇化期许存分歧的传言频频,折射出社会的"造城焦虑"。

  而许多地方借"城镇化"之名开始游说来获得项目融资的确引起了最高层领导人的警惕。

  5月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防城镇化被扭曲为盲目的圈地造城,需对地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与有效监督。

  其中"研究"的字眼也让人看到了一种收缩。

  发改委辟谣是"打马虎眼"

  也有记者注意到,在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批转的国家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要"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 文件提出的思路是,"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中心,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等,并未提出可能涉 及大规模支出的措施。

  与此同时,国务院参事室被要求着手就"城镇化"问题展开第二轮调研。不久前,参事室刚将第一次调研报告提交高层。

  更有消息传出,称内地城镇化中长期规划正被再次修改,有指此次改动重点是抑制地方投资冲动。种种迹象显示,以投资来刺激经济的方式可能有所改变。

  李克强在政治局常委会后表态,不会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在有关削减政府经济职能的全国电话会议上,他说,"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则表示说,"我不预期今年会有任何的政策突破",政府部门间仍有不同的看法,高层领导可能没有清晰的概念要如何来进行城镇化的战略。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也指出,中国有关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计划吸引了许多关注,但迄今中国政府并没有透露计划的具体信息。至少目前而言,推进城镇化依然衹是个概念而不是现实。

  而不愿具名的政府经济学家形容说,李克强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

  "实际情况是,李克强主导的城镇化规划草案在政治局常委会上遭否决,受到重挫的李克强无奈下在国务院会议上要求国务院执行常委决议,"知情者说:"而发改委方面'并未上报,何谈否决?'的说法是掩饰高层分歧,纯属多此一举。"

  李克强现在的处境是"骑虎难下"。

  的确,细查媒体报导不难发现,在历经了两年多的起草和不断修改之后,被视作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总纲"的"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早已经初步定稿。而按照国家发改委拟定的工作安排,"规划"也早就在徵求意见过程中。

  5月7日下午,国土资源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个规划不是新事情,已经做了将近两年了。"

  参与"规划"起草编制共组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部人士亦向记者证实,"规划"的草稿已经完成。此后的主要工作是听取反馈意见,并对草案进行修改。

  由于城镇化涉及多方问题,所以"规划"几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多部委参与起草、制定的一份总纲性文件。

  "规划"编制工作于2011年下半年启动,国家发改委是规划司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部门。除国家发改委外,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二个部门均参与其中。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负责规划编制、起草的具体协调和统筹工作。

  《中国经营报》记者瞭解到,截至2013年4月,"规划"的总体草案已经完成相关起草工作,并已下发至相关中央政府部门徵求意见,与此同时,"规划"草案还在4月底前后下发给地方政府徵求意见。

  "现在草稿还有很多修改的空间和余地。"前述住建部官员表示。按照工作安排,徵求和听取意见的工作时间约在2到3个月左右。在此过程中,发改委将组织对反馈意见的评估,然后由各部委按照专题方式,进行修订。

  按照相关工作规划,在初步完成徵求意见过后,从2013年7月开始,参与工作的相关部委将根据意见反馈进行初步修改之后的规划草稿进行会审,在完成会审之后,以建议稿的方式分别提交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研究、审议。

  说白了,就是该草案在徵求意见的过程中被最高层给否决了,根本还没到上报那一步,发改委辟谣的表述是"打马虎眼"。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