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墙外楼: 医生“体制外生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Keep More Customers

Increase customer retention and trial conversion rates by 30% with data you already collect.
From our sponsors
医生"体制外生存"
Aug 21st 2013, 05:17, by 墙外仙

37岁生日时的于莺。如今脱下公立医院的"白大褂",凭借微博名气和工作经验,她获得了"新的生活方式"。 张星海/C FP

拥有244万微博粉丝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从北京协和医院辞职两个月来,一直在参观考察。她初步设想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为不满公立医院体制的医生们搭建一个自由执业平台。作为一名工作12年、在医院行政体系中攀升过两个级别的主治医生,她的去职对普通医生群体震动巨大。

每日早晨7点,张强医生会在微博上传一段晨练视频,向9万多名粉丝问早安,3年前,他离开上海东方医院转向私立医疗中心自由执业。在这些视频里,能看到他对着人形沙包一阵猛击或逗弄1岁多的儿子,看上去精力旺盛又充满爱心。"我创业的决心和精力,投资商能在这里看到。"他说。

8月2日下午,于莺在张强的陪同下,在上海参观一家即将开张的私立医院,隔着马路就看见一条横幅挂在医院门口:"欢迎于莺张强大夫莅临考察,共同开创中国医疗改革的新局面"。虽然于莺认为这个说法过于夸张,但作为以自媒体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医生代表,已成为中国继续探索的医疗体制改革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人物。

2009年,卫生部允许地方进行医生多点执业的试点但这项改革未能真正实施。今年7月末,深圳市发布医生"多点执业"的实施细则,让医生能够跳过所在医院的束缚,直接去其他地点行医。多点执业是通往自由执业的一小步。

医生应该自由执业,还是受雇于某家医院,一直是中国医改中争论不休的话题。支持者相信,自由执业可以缓解"看病难",允许好医生为更多的人看病。反对方表示,好医生倾向于前往收费昂贵的私立医院兼职,这会导致"看病贵",不利于普通病患者。而离开体制的于莺和张强都认为,自由执业是医生获得合法利益的有效途径,也能让医生重获尊严,这是缓解中国医疗体制痼疾的第一步。

抛弃公立医院

离开上海东方医院时,张强是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多年的他,给自己的定义是"既得利益者"———已抵达公立医院体制中的高位,比大部分医生生活优渥,有名气,有病人资源。但他过得并不轻松。

赢利是他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国的公立医院,年收入仅约10%的资金来自政府,其余90%的收入来自病人的自费和医疗保险。挣钱的任务由医院划分到下属各个科室,公立医院只有三种挣钱方式,张强说包括给病人多开药物多做检查,收取医药代表的回扣和病人家属的红包,以及特需医疗。为了保证手下5名医生的收入,他们科室的特需医疗量一度占到医院总量的70%。他说:"选这个道德压力最小,可以避免医药养医,只是普通病人找不到我看病。"

于莺在北京协和医院博士生毕业后,花了6年才升到主治医生,比住院医生高一个级别。协和医院在2011年因病人数量过多而扩建后,于莺所在的急诊科每天要接待400多名病人。她计算了一下,每个医生平均要看40个病人,以1天工作8小时,1小时看5个病人计算,每个病人能得到12分钟的诊治时间。这还没把医生吃饭和去洗手间的时间计算在内,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医生们生活在紧张之中。

若要获得更高的行政职务,高强度的工作并不能给于莺带来帮助。自从10年前兴起公立医院和大学的合并潮后,科研日益占据医生升职之路的重心。上海仁济医院一位主治医生列举了升至副主任医师的基本要求:完成1个上海市卫生局的科研课题,发表2篇SCI论文,以及博士学位。

临床经验不在要求之列,这意味着一个手术经验丰富,每天看40个以上门诊病人的医生,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论文,无法得到升职。恰巧,于莺就是那个不喜欢学术,只喜欢守在病人床边的人。这种现象遍布各地,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厅的著名专家栏里,有1/3的人不看病,仅仅负责写论文拿课题。医院的学术排名会因此上升,可是对病人没有任何好处。

去年,公立医院被要求限制特需医疗,张强担心被迫返回以药养医的模式,萌发去意。于莺从2011年开设微博后,以直言不讳的姿态成为医院经常约谈的对象,这个幼时遇到同学被欺负会举一把桃木剑冲出去打抱不平的"女侠",也渐渐不能忍受这种氛围。他们最终选择离开。

"现在走正当时"

"现在走正当时",于莺说,微博影响力已能为自己带来选择的自由。辞职前她的税后工资加奖金11000元。去年年末,一家出版社支付她4万元版税,出版了一本以她为原型的漫画。一些民营医院邀请她前去工作,愿支付5万元以上月薪。

而张强分析数据后发现,他擅长的静脉曲张手术,发病率在10%以上,一个上海就有20万人需要手术治疗。且在私立医院,病人当天做完手术就能回家住,而他原来所在的公立医院,因受限于固有模式和低成本的限制,比如麻醉收费不能超过200元,只能对患者进行半身麻醉,为保证安全,患者需要住院5天。

他们能离开公立医院,亦得益于执业平台的增多。近5年来,民间资本大量涌入私立医院。以往提起私立医院,公众的第一反应还是福建莆田的黑诊所,2007年,中国卫生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领域,以弥补政府投资能力不足,到当年11月,仅当月的医疗投资量就达到4200万美元,占据当时中国创投市场首位。2011年、2012年,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金额总计分别是41.37亿、18.99亿美元。

吸引民间资本的主要是高端医疗。根据上海发改委和相关机构的测算,上海高端医疗目前只有40亿元收入,但其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元。目前上海正在建造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就是由社会资本投建的高端医疗园区。上海市医改办主任徐速近日表示,未来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生,可以在这些高端医疗园区进行多点执业,开设自己的诊所,过上4天在公立医院上班,两天在国际医院上班的生活。

"几年前,哪有上海沃德医疗中心这样的平台?"张强说。他在沃德医疗中心是一名开业医生,沃德医疗中心仅仅为张强和手下的4人团队提供一个就诊平台,他们不从沃德领工资,完全依靠自己挣钱,盈利和沃德分成。

而于莺还在继续走访北京、上海的民营医院,和自由执业的医生们探讨合作意向,离职的这两个月,从微博上完全看不出她日程的繁忙程度。她发表公众演讲,谨慎地思考下一步的计划,还打算花上三个月的时间去台湾考察全科诊所。她的前同事朱岩,2012年从协和医院离职后,在深圳开设为中高端家庭服务的全科诊所,这让她尤为好奇,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她认为这或许也是自己未来的方向。

自由不轻易

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轻易选择自由之路。

张强在公立医院已积累了一批病人资源,同时微博上塑造个人品牌形象,他离开公立医院也能活得不错。自由执业8个月以来,他目前每月手术病人约30人,因为手术费用比在东方医院时贵3倍,新团队的月收入已和东方医院基本持平。下个月,将进入手术的高峰期,他估计要开始招聘新的医生,他的工作量已经排满。

沃德医疗中心位于上海陆家嘴商业圈附近的地铁出口,在摩天大楼的衬托下,小巧精致。张强医生一周在沃德工作两天半的时间,每天忙完,他就爱拍下医院布置雅致的厕所,放在微博上告诉大家,相比连上厕所都几乎没有时间的公立医院医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才有尊严感。他还不忘拍下陆家嘴的天际线,某天漂亮的落日,不断提醒自己,重新作为一个"自由的人",要敏感于生活的美丽细节,随时分享。现在,他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计划着下个季度在北京多开一个门诊部。

病人资源和品牌效应若不能与张强相比,即使是公立医院名医,都未必敢如此洒脱。上海瑞慈健康体检客服总监王晓丽说,他们曾邀请公立医院的名医来体检中心坐诊,结果一整天都没有一个病人,而这位名医在公立医院的号没有特殊途径是挂不到的。在名医基本受雇于公立医院的体制下,医生的品牌效应完全来自于医院,而不属于个人。

于莺认为,这对技艺精湛的医生而言并不公平,未来她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医疗平台,比如一个全科诊所,以她个人的品牌效应,利用她已非常熟悉的新媒体资源,为好医生们做市场推广。张强说,他希望于莺成功,希望离开体制的医生都能生活得不错,这样才能给后来人以信心。

于莺说,"自由执业"只是一个政策而已,医改成功的希望在于,医生群体要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