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当地时间7月17日16时许,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自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MH17航班波音777客机,在飞经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时,突然从10000米以上高空失速,坠毁于距离俄乌边境约50公里、乌克兰一侧的察赫塔尔斯克地区格拉博维村附近,机上包括15名机组人员在内,共298名乘员全部罹难。
巡航阶段是客机较为安全的阶段,除非出现特殊情况,这一阶段发生致命航空事故的概率极小。鉴于顿涅茨克地面正爆发乌克兰政府军和亲俄武装间的激战,且此前已有多架乌军用飞机被地面火力击落,结合目前所能观察到的迹象、线索,越来越多人相信,导致MH17坠毁的,是一枚中高层防空导弹。
至今为止,正式调查尚未展开,事故原因、责任尚无法最终认定,就此断言飞机一定是被击落,尚为时过早,但倘果真系被击落,则俄罗斯、乌克兰政府军和顿涅茨克亲俄民兵均难脱嫌疑,因为他们在坠机地附近均拥有足以击中客机的"山毛榉"防空导弹,这种导弹是俄、乌两军的标准防空武器,而亲俄武装则在6月29日自己宣布,控制了一个能发射"山毛榉"的作战单位。
由于事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下,且客机坠毁震惊世界(机上有包括3名婴儿在内的许多儿童,以及前往澳大利亚出席世界艾滋病防治大会的108名艾滋病专家),加上机上三个黑匣子中,目前已寻获的两个,分别控制在亲俄武装和乌政府军手中,飞机残骸更分布在犬牙交错的双方控制区之间,任何一方想一手遮天,阻碍国际调查和真相披露,都是近乎不可能的,相较于黑匣子,飞机残骸或许能提供更多的答案,包括坠毁原因,及(倘若果真系导弹击落)导弹类别、发射方向和发射地位置等。在短暂的"信息错乱"后,嫌疑三方均对国际调查表示欢迎,人们不妨一面督促、推动国际调查的进行,一面静待真相大白。
尽管三方都有嫌疑且相互指责,但就目前情况看,亲俄武装无疑处于最险恶的境地:坠机发生于欧美加强对俄制裁翌日,在此之前,俄已悄然降低了支持亲俄武装的调门和力度,此时此刻,向一架位于乌克兰境内且目标特征明显的客机公然开火,显然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乌克兰政府军自开战之日起,就一直竭力争取国际同情、乃至支援,加上与之对阵的亲俄武装几乎没有空中力量,也缺乏使用导弹防空的需要和"走火"压力;反观亲俄武装,近期战事不利,且空中威胁一直很大,又屡有使用地空导弹攻击乌克兰军机的"前科",在高度紧张下判断、决心失误的可能性更大,且生疏的技能、匮乏的经验和未必配套的装备系统,更加大了误判、误中的概率。
随着战事的延续和乌克兰政权的渐趋稳固,东乌亲俄武装的处境已趋不利:外交上不仅被国际社会孤立,俄罗斯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悄然降低;军事上,随着卢甘斯克等一系列要地相继失守,在战场上击败乌军的前景变得渺茫;政治上,一度行之有效的民意胁迫随着外交、政治局面的逆转,如今已变得摇摇欲坠。一旦MH17空难被证实与之有关,这个"人民共和国"的处境将更趋险恶。
俄罗斯的处境则显得比较尴尬。在最初的沉默,和听任若干媒体散布诸如"可能系乌军阴谋袭击普京专机、误中目标特性相似的客机"等传闻后,俄联邦政府和普京本人最终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口径,即避谈空难性质,将责任归咎于乌克兰政府"制造危机"和"拒绝停火"。这种口径看似强硬,实则虚弱,很容易被视作默认应由亲俄武装负责。倘坠机真与后者有关,即便"山毛榉"之类武器非直接来自俄方,俄也难以洗刷责任,人们会质疑俄是否提供了人员、训练,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军政要员中俯拾皆是的俄罗斯公民,则将令一切辩驳失之苍白。
坠机发生后,美、欧等国官方虽避免如某些在野政客那样,直接将事件断定为"击落",避免立即锁定责任方,却将责任归咎于俄罗斯对亲俄武装的纵容、扶持,导致东乌局势始终无法平静。在目前的舆论氛围下,这种曾经饱受争议的推论,将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度,并给俄带来更大压力——要么继续从乌克兰问题上退缩,要么承受进一步的孤立和制裁,而这两个选项对俄而言,都是难咽的苦果。
乌克兰空域因战祸而危机四伏并非秘密,4月23日美国FAA就发出了预警,此后欧洲航空安全局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也相继建议,各国航空公司选择替代路线,绕开危险的乌克兰东部空域,但截至MH17空难前,仅汉莎、维珍、法航等少数航空公司改变航线,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更改航线会提高成本,更因为此前大部分武装冲突所导致的误击,都系高射炮或肩扛式地空导弹所为,对万米以上高空目标并无威胁。此次坠机若证实确系"山毛榉"击落,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民航安全"潜规则",并给本已形势严峻的国际民航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变数。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