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董一句「民主不能當飯吃」引來很多人的譏評。淡江大學的蘇紫雲在《蘋果日報》回應:「民主不能當飯吃,但可幫助經濟更加發展。」但是,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假如民主與經濟發展只是為了人均 GDP,很多人會說:新加坡就是因為比台灣更不民主,所以更有效率,也因而人均所得是台灣的兩倍。
不過,如果財富分配不均,GDP 的成長將全部屬於最有錢的 10% 人,其他 90%的人根本就「看得到而吃不到」。因此,只有兼顧GDP的成長和財富分配的社會裡,90%的人才有機會看到實值時薪的成長。
從這角度看,民主與經濟有了一個更深刻的關聯:在權力分配嚴重不均的社會裡,被壟斷的權力一定會被拿來進行不公平競爭或剝削勞工與土地,以換取不勞而獲的財富;而越是平權、民主的社會裡,經濟成長的果實會分配得越均等。
因此,民主對經濟的最重要意義就在於:民主制度偏好「對 90%人有利的制度」,而集權的社會則偏好「對 10%人有利的制度」;因此,只有通過民主制度,才能在GDP成長與均富間取得最佳平衡,為最多數人創造「實質時薪」最大化的社會環境和制度。
從這角度看,你就會了解郭董不喜歡民主的原因。
如果你是權力與財富在頂層 10%的人,你不會喜歡分享權力與財富,當然也就不會喜歡民主,不會喜歡社會運動;反之假如你關心的是其他 90%的人,甚至最底層那 10%的人,你必然會發現:民主是促成權力與財富的重分配的必要手段。既得利益團體,絕對不會為了成全公平與正義,而主動釋出不勞而獲的權力和財富。所以,政治上的不平等會跟經濟上的不平等會互相兌換與強化,只有取得政治上的平等,才有機會取得經濟上的平等,並且讓兩者相互進行良性互動。
陳方隅在〈「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中指出新加坡社會的許多缺點。在蓋洛普和快樂星球的調查裡,新加坡人也顯得極端不快樂,而人際關係的冷漠更是許多新加坡人難受的關鍵之一(看這裡 & 這裡 & 這裡)。同樣地,香港在英國統治與回歸中國後都無法享受像台灣這樣的民主,而他們的財富分配也一直跟幸福指數一樣地令人不快。
只要看看底下這具體的事實,你就會略知一二:新加坡 2012 和 2013年的基尼數在稅前是 0.478 和 0.463,稅後調節成 0.463 和 0.412,皆高於會引起社會對立與不安的警戒線 0.4,接近「貧富差距懸殊」的 0.50;雖然還低於香港的 0.537,但高於大陸的 0.474 和韓國的 0.419,更遠高於台灣在 2011 年的基尼數 0.342。
有一個老掉牙而過時的錯誤理論說:如果大家都把公平看得比 GDP 的成長更重要,我們就會掉入共產國家的均貧。事實是,只有在一個文盲普及的社會裡,民眾普遍不了解其行為的後果時,才有可能掉入那古老的陷阱。但是,在民智已開且媒體健全的民主社會裡,選民會在專家多元聲音的引導下,權衡經濟發展與財富分配之間的平衡,投票給最有可能創造平均時薪最大化的制度、政見與政黨。
從這角度看,台灣今天經濟成長遲滯而時薪倒退超過十六年,原因並非我們的民主發展過頭,而是我們的民主發展不足:媒體不透明使我們無法選擇對 90%人有利的制度、政見與政黨,也讓經濟成長的果實被 top 10% 用房地產與股市炒作等手段劫奪(而其他 90%的人卻不知道要團結起來抗衡),政府政策更永遠是不顧 90% 的利益而專為富人作多。
如果我們從這角度去省思台灣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目標,我們將會對於「要不要羨慕新加坡、香港和韓國」有不一樣的看法。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