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特派香港记者 戴甜)最近一则内地游客夫妇抱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继而引发与现场群众冲突的视频,在网络上饱受热议。网友的"一泡尿照出矛盾"虽是戏言,却映射出近年来内地旅客与香港民众冲突频发的窘境。
香港个人游政策始于SARS之后,至今已推出十年有余,如何理性检讨香港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在带来实质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冲击,已成为当务之急。
真相还原
在一片争议中,香港警方4月23日还原了事件真相:15日下午大约5时24分,香港警方接到报案说,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有人打架。警方了解到,涉事人共3男1女,分别是29岁王姓男子和28岁吴姓男子,以及一对内地夫妻,为33岁叶姓男子和29岁付姓女子。
警方调查发现,内地夫妻让2岁的孩子当街小便,引起路过的王姓男子不满,拿出智能手机拍照,叶姓男子发现后前去制止,并抢其手机,夺记忆卡。吴姓男子见到这一场面,想去阻止叶姓男子,付姓女子则用婴儿车去推撞吴姓男子。
警方表示,叶姓男子因为抢别人手机涉嫌盗窃、付姓女子因为用车撞人涉嫌袭击被警方带走,经调查,叶姓男子被无条件释放,付姓女子则获保释,需要5月中再来香港跟警方报到。
事件虽暂告段落,但却再次映射出近年来内地"个人游"旅客与香港民众冲突频发窘境。类似的事件不在少数。
今年2月,尖沙咀奢侈品一条街的广东道爆发滋扰内地旅客事件,参与的几十名网民当街组织"驱蝗行动",反对"个人游",指骂内地旅客"滚回大陆",现场互骂声一片。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此后多次公开表示谴责。"香港是一个好客之都。骚扰旅客人士的举动绝不理智,影响到了营商环境,也打击了香港的国际形象,对香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对事件的发生表示极度遗憾,绝不能容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旅游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7%,为香港带来超过3400亿港元消费,直接贡献的就业机会达23万个。而内地过去3年来一直"蝉联"香港最大客源市场。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开信息,2013年,访港旅客总人数接近5430万,较上一年上升11.7%,其中内地访港旅客总数增长16.7%至4070万人次,占到整体的75%。2013年,约2370万即67.4%的内地旅客使用"个人游"签注访港。
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预计今年访港旅客总人数将增加8.6%达到5896万人次,为香港带来3810亿港元收入,较去年上升11.1%。港府年初发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指出,预计到2017年,访港旅客将达7000万,2023年达1亿人次。
争议背后
"我认为上述报告的人数估计还是相对保守,政策如不调整,增速可能更快。旅客带来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反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民心的不愉快在上升,推高边际成本。"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联席主任郑宏泰向财新记者表示,"个人游"计划自2003年已推出10年,现在是时候反思,理性检讨香港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在带来实质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冲击。
根据"个人游"计划,也就是港人口中的"自由行",内地49个城市的居民可以申请一年一次或两次个人赴港旅行。
郑宏泰表示,2004年"个人游"推出一年时,高校曾做过社会调查,香港市民对"个人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提振就业市场和推动消费方面,反响正面,受访者同时认为,有信心解决歧视问题,提升香港服务质量。但最近一次调查显示,香港市民认为"个人游"提振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比重下降,但认为对消费的带动仍然明显,不过也因此推高了物业租金和物价。
"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游'推出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提升是明显的,但是越后期边际效益越少,成本升高,港府需要评估市民情绪。"
郑宏泰坦言,自由行开放到现在,酒店、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没有相应增长,香港酒店业的扩张远远落后,公共交通面临较大压力,且因旅客数量每年都在激增,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也面临改善动力不足。
"香港的消费行业是被'个人游'计划惯坏了,之前的彬彬有礼和热情逐渐消失了,以莎莎为例,其约一半的盈利增长都源于内地'个人游'旅客人数的增多。" 国泰君安国际多年来关注消费行业的研究部高级副总裁孙凤强向财新记者表示。
在当下的香港有一种被"惯坏"的论调,"只欢迎内地的钱,不欢迎内地的人"。在一些普通香港人看来,是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推高香港的租金,此外,游客的增多抢占了香港的资源,譬如在早前奶粉问题,以及孕妇床位问题。
"这些都是意外,是被社交媒体放大了。"海洋公园主席、兰桂坊控股主席盛智文22日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到,政府应有所为。
香港一名不愿具名的香港政府高级官员向财新记者也有同样的论述。"社交媒体放大了矛盾,观点偏激,成为煽动民粹情绪的催化剂。"他指出,"政府希望从教育和解释入手,让大家明白没这么一回事,生活上出现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影响到经济。"
该名官员表示,从政府来说,政府可能对民间情绪不够敏感,没有早点解决一些问题,很多事情如果早点解决民意也不会这么大。有些港人认为水货客影响他们的交通出行,但如果早点解决,可能就不会这样。但"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是不能改变的,内地游客对香港经济很有帮助。"
香港一名政界人士向财新记者指出,这些问题的症结与政府的管治能力有关。此外随着2017年香港普选特首到来,这些小问题都被政客操弄和放大了。
香港首富李嘉诚早前在接受财新传媒采访时曾指出,"滋生民粹乃是人之常情,但社会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在愤怒情绪的阶段。"李嘉诚说。
"2003年的香港可以说奄奄一息,因为非典SARS香港没有旅客,特首前去北京,希望能有根'划动点燃香港的火柴',这才有了"个人游"计划。"盛智文说,"没有旅游业的香港,就是死水一潭。"
屌丝趋势
随着自由行开启10年有余,其也正发生结构性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化,转向屌丝化,这也许是街头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但有政商界人士指出,作为自诩生活在文明社会的香港人,是否更应该持有一种包容和理解心态呢?
"香港以前吸引的是一二线城市游客,现在则多是三四线城市。"一名往返沪港两地、从事奢侈品销售研究的人士说到。
"自由行中的高端旅客越来越少了,屌丝群体的替代是个结构性趋势。"孙凤强向财新记者表示,近年来,内地不过夜旅客人数越来越多,而高端旅客群体是过夜的,两者的人均消费增幅也能说明这一趋势。
据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统计,过去5年间,内地过夜旅客规模由2009年的966万人次增至2013年的1709万人次,在港消费金额由6620港元升至8813港元;而内地不过夜旅客人数则由829万增至2366万人次,在港消费金额由2352港元升至2721港元,后者人数增幅中远远快于前者,但消费金额的增幅却不明显,远落后于前者。据香港财政预算案报告,过去5年,香港年复合通胀率为3.3%。
旅客质量边缘化与本地民怨增多是否会形成恶性循环?郑宏泰表示,该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内地的高端旅客在到访过香港几次后,就会逐渐去更远的地方,提升服务素质至关重要。"旅客不能觉得在香港旅游是在受罪,应该感到宾至如归。只有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才能吸引高增值客户,让不良情绪慢慢消散。"
"并不应该苛责内地游客,旅客教育需要时间,随着他们旅游次数的增多,会意识到并适应旅游当地的文化,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盛智文说到。
政策去从
民怨增多,也引发港府在政策上出现调整。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4月会见传媒时多次表示,港府希望在不影响本地经济的前提下,研究调整内地居民"一签多行"赴港政策,尽量将对市民民生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自2009年4月1日起,持有深圳本市户籍人士可以享有"一签多行",即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据港府网站数据显示,符合资格的约有268万人。而香港的人口大概为700万人。 不过,"一签多行"的实施后来也引发了诸如水货客等问题。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回应记者时透露,4月初,行政长官梁振英已提出就旅客人数增长及结构方面与中央沟通,如有结果会尽快公布。港府未来将一方面提升香港自身的承接能力,另外也会在旅客人数增长及结构方面做工作。
盛智文建议,两地政府应坐下来商讨,一起建设跨境高峰监测网络,通过科学方法调控,在某些高峰时段如春节、黄金周期间放慢签证发放速度,直到香港建设好与旅客人数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这就好比买机票,票务处不能不断卖票,飞机座位毕竟是有限的。只要调节好了即可。"
就在政府检讨政策的同时,对于香港旅游城市地位的担忧也开始出现。
"香港不是个价廉的地方,低端的旅客可以流失,他们可以花更少钱在其他地方过个好假期,但是需要留住高端,吸引更多的家庭和年轻人。"盛智文说。
类似盛智文的担忧并不在少数。在过去,香港一直是商务旅游城市,人们来香港只是谈生意,购物,酒店都没有儿童中心。尽管香港现在仍是商务旅游城市,"但也吸引更多的家庭来旅游。香港旅游城市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
盛智文指出,单靠购物,旅游城市的光环是会褪去。香港的旅游业发展,要有城市的独特性。他表示,香港有18个区,为了扩展游客承载量,港府应审视每个区,挖掘他们自身的特点,令香港之行更让旅客兴奋。
"如果香港持续向内地旅客释放不欢迎的讯号,内地旅客可以选择去其他地方,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全球,旅游城市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香港需要让旅客们感到受欢迎,内地和香港需要彼此,未来也是两地彼此融合的趋势,相处得是很重要的。"盛智文说。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